舒丹丹译著《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本店独家代销,签名本:)
独家签名本授权销售地址:http://book.kongfz.com/24639/189150251/
诗集简介: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的倾力之作,所选诗作中的大部分是国内首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欧美诗坛的动向。译者在尽力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敏锐颖悟地捕捉到原诗的诗意,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还原诗人的语调、保有原诗的特质和神韵,并且进行了微妙而贴切的精神再现与美感再植。
译者简介:舒丹丹,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籍贯湖南常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硕士;现任广东某高校英语副教授。译有英美当代诗人多家,2010年出版译诗集《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2013年译诗集《我们所有人——雷蒙德•卡佛诗全集》和《菲利普•拉金诗全集》即将出版。译诗之余写诗。
邹汉明(诗人,评论家,散文家)评论:
另一个语词,另一种音韵
——读舒丹丹译诗集《别处的意义》
◎邹汉明
新诗发轫以来,每一厘米的进步,都是和外国诗歌的翻译分不开的。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纪弦语),较之其他文体,它也许更加需要外来诗歌的融入、交汇和强有力的启示。高质量的翻译使得新诗的创作,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一个强大的西方诗歌参照系的存在,这几乎规范了汉语新诗必然的走向,也使得这一种原本西式的文体,较快地臻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切,少不得翻译家的在场。因此,相遇一名优秀的诗歌翻译家,实在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幸运(无疑也是诗人的幸运)。百年新诗,翻译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我们怎么强调都是不会过分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必定是一个盛况空前的文学的翻译时代。百年来,参与新诗进程的,我以为,不仅有第一流的诗人,也有各个语种的第一流的诗歌翻译家,不必说老一辈的冯至、穆旦、王佐良、赵萝蕤、袁可嘉等,为新诗开疆拓土作出的贡献,单说最近的三十年里,就我所知悉,孜孜于诗歌译介的,俄语就有刘文飞、娄自良,汪剑钊、晴朗李寒;英语译者相对较多,有裘小龙、赵毅衡、汪飞白、董继平、傅浩、黄灿然、张曙光、杨子、李以亮、韦白;法语译者有郭宏安、树才;瑞典语有李笠;西班牙文有王央乐、朱景冬、赵振江;波兰文有张振辉;德语是钱春绮、绿原;意大利语有吕同六;葡萄牙语有姚风……这份我随手写下的名单还可以开得很长,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原作的搜寻变得非常方便,这份名单也就随时都在拉长。《别处的意义》的译者舒丹丹,就是我近年知晓的一位。
舒丹丹最初翻译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拉金诗歌的难译,译界是有共识的。她也几乎译完了《拉金诗汇集》,流传在互联网上的一部分,曾受到不少诗人及众多诗歌爱好者的追捧。我因为对这位英国诗人特别的偏爱,那些年,托互联网的福,也成了一名忠实的“舒粉”,此后,一直关注着舒丹丹的翻译,可以说,在舒丹丹文质俱佳的译笔下,口吃的拉金变得流畅了,一个简静、复杂、刁钻、尖刻、又故意说点儿荤话粗话的拉金来到了中国,随即,这位品格非凡的诗人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开始影响中国诗坛,这可谓对一名译者最好的奖赏!在翻译了难度极大的拉金之后,舒丹丹又重点翻译了雷蒙德·卡佛,卡佛以极简主义的短篇小说名世,中国文坛对卡佛的小说一向就有极好的口碑,但是,对卡佛的诗歌,却少有关注,因为在舒丹丹译卡佛之前,卡佛的诗歌几乎没有翻译成中文,人们无从读到,更遑论推介。舒丹丹翻译的卡佛诗歌,先后有四十来首在互联网上曾被大家广为转贴、收藏。舒丹丹以女性翻译家特有的清晰与细节感,将雷蒙德·卡佛的深情、孤单、温暖、真实感人的一面充分地展示在汉语读者面前,使得雷蒙德·卡佛在去世二十年后,在中文世界成了一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后数年,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舒丹丹用精准的现代汉语,复原了一个隐藏在平易生活中的卡佛——对我们来说,一个可以用汉语进行交谈甚至倾诉的朋友,一个诗歌的、中年的、有情有义的朋友。中文读者显然欢迎这样一位可以拉拉家常的朋友的到来。
很少有译者像舒丹丹那样,不为流俗左右,殚精竭虑,只专注于诗歌的翻译。我们知道,诗歌创作无利可图,诗歌的翻译同样如此。翻译满足一名翻译家的心灵——这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的性质,也因此,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译诗集,大量地倾注了一名优秀的翻译家的情怀。而更为难得的是,译者敏锐地领悟到了原作诗行的语调,这使得这位年轻翻译家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另一种语言中选择语词,而更是在选择音韵,是要将原作神秘的诗意再现在另一种迥异的语言之中,借用本雅明的话就是,在她的翻译中,“语言之间的共鸣如此地深入,语言触及意义就像风触响了‘呜呜’的竖琴。”我相信,假以时日,舒丹丹当得起这个赞誉。
《别处的意义》是舒丹丹的第一本译著,本书精选的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就我这样一名长年浸淫外国诗的读者,说来惭愧,足足有一半,此前竟是未曾知晓的,可见,这本译诗集的贡献。而首译,说到底,是对译者眼光的考验。这本集子中的十二位诗人,在英语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大诗人,很幸运,在另一个他们完全不知道的中文世界,舒丹丹的翻译无损于他们固有的荣耀——他们仍然是光彩夺目的大诗人!仅凭这一点,在此,表达一名读者(也是诗的作者)对译者由衷的谢意。
2010-8-28
(本文已发9月12日《南方都市报》阅读版)
诗人、翻译家韦白评论:《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
生活在别处。昆德拉曾经以它作为书名写过一部小说,这小说在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中自然是不陌生的。它揭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想象,或者说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感受——我们总想从自身的境遇中逃逸出去,在另外的新的地方,一定有一番新天新地。
对别处生活的想象,确实有其积极的意义。事实上,一种与自身环境不同的生活,能够提供某种参照和启示。一种完全没有比较的生活是无法定义的,就像一列火车的速度是以周围静物作为参照而显示出来的。我们谈论当代诗歌时,常常感到很无助,因为我们很难或者完全不能通过列举汉语当代诗人的作品作为经典,来观照某首诗歌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在这种无助中,我们往往借助于一些西方当代诗歌大师的作品作为佐证,这直接或间接地说明,我们在对现代诗歌的评判上,在潜意识中是认同一些当代诗歌大师的。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即使是一些当代西方诗歌大师的作品在汉语中没有得到完全的呈现,且存在某种不可避免的误译或误读,但当代汉语诗歌中最好的作品,仍然是那些从西方诗歌大师作品中翻译而来的精品。这些经过翻译者的过滤而不可避免有所损失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强大和丰富。因而,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借用了这个横向的参照系。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对西方诗歌的翻译,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人体如同电脑,作为肌体的肉身,只是硬件。而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却是从你对世界的接触以及从所受的教育中间接得来的。也就是说,人是社会性的,是由社会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产物。一个人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认识,是与他自身的境遇以及对艺术选择性的吸收息息相关的。因此,个人的审美情趣出现差异也就理所当然了。个人的诗歌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一个人在诗歌观念的形成期接受了怎样的美学理念。纵观当代新诗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和学习,几乎成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者的必经之路。而那些优秀的诗歌翻译家——如绿原、冯至、戴望舒、赵萝蕤、穆旦、郑敏、巫宁坤、黄灿然等——所翻译出来的外国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借鉴,而是直接参与了当代汉诗从方法到审美心理、评判标准以及对世界的观察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等。
随着老一代优秀的诗歌翻译家相继辞世,诗歌翻译的黄金一代正在成为过去,或者,已经过去。现在诗歌翻译所遇到的困难,比以往更为严峻。一方面,由于中国已加入了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翻译作品必须经过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授权方可出版,而对于本就无利可图的诗歌翻译作品,出版社本来就不大乐意,加之现在还要购买“版权”,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本来就少,加之由于对所翻译的语种和汉语本身的驾驭能力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诗歌之外的知识储备更是明显的不足,所以近年来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一些学院里的专家和教授们,本身对诗歌毫无感觉,却由于天然的“地利”因素,也挤身在诗歌翻译的行列,所译作品无法卒读,这也无形中败坏了诗歌翻译的形象,而他们低劣的翻译作品却占据着各大书店的诗歌柜台。
在日益萧条的诗歌翻译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年轻而又基础扎实、译风严谨的诗歌翻译家。舒丹丹就是这样一位突然冒出、却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的诗歌翻译家。被黄礼孩编入《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的拉金作品,让人对这位年轻的诗歌翻译家刮目相看。而舒丹丹也正是从这位有点怪癖的英国绅士身上,找到了她深入当代英美诗歌的切入口。随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地大量译介英美诗歌的新人新作,集合起来就成了现在这本书《别处的意义》。
舒丹丹有着令人惊异的语言天赋,她对语言的音调、色泽、节奏和内在的关联性,有着天然的敏感,加之她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致和精确,使她在传译带有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作品时如鱼得水。这一方面,与她长年的积累与不断的练习密不可分。虽然,舒丹丹从未以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诗坛,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却超出了许多知名的诗人。她的诗作,虽然少,而且大都尘封在抽屉里,但对得以目睹她作品的人来说,完全可以肯定,她的诗作放在整个诗坛,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多数知名的女诗人。这里略举一例:
番石榴之味
这个冬天,忽然爱上云淡风轻的番石榴。
正如番茄不是茄子,番石榴也非石榴。
有人称它芭乐,有人脆生生地叫,鸡屎果!
本地的吃法,连皮,切片,撒上
砂糖或盐巴,摆在餐后的白瓷盘里。
人到中年,你警惕摄入过多糖分,
它寡淡的清甜正迎合一个冬日午后。
硬似鳄梨,味如鸡屎,它蓄意挑战
你的味蕾和忍耐力,但是且慢,
越过粗涩,你正进入它的内心,
绵软洁净,没有一丝讨好的汁液,
一缕回甘却在你即将放弃时
慢慢腾起。让你心存怜惜的,
是那些细小坚硬的种籽,那么深,
那么深地嵌入在温柔的果肉里,
要使多大的力气,才能结出这么多种籽,
要使多大的力气,才能与这嵌进肉里的疼痛
相亲合?番石榴,缄口不言。
你捻起一片,连同种籽一起咽下,
你担心最轻微的挑剔都会弄疼它。
别无多求,你只想像番石榴一样活得本质,
将坚忍的内核深埋在柔软的心里。
这样细致地刻画静物,以恰当的语气而又不乏暗示地与生活的遭际、内心的感受相勾连的作品,在中国诗坛无疑是一种异数。另一方面,又确实与她的学科背景有关。这位学英语出身的翻译家,在对英语的理解和细节的把握上,确有她天然的优势。
这本《别处的意义》在对英美诗歌的梳理上,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翻译诗集的品质。在我的印象中,由彭予编著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对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分析,使我们对美国二十世纪早中期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舒丹丹的这本书,可以承接二十世纪晚期至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英美诗歌的主线,了解一些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又为汉语诗歌界所忽略的诗人(如理查德·威尔伯、路易斯·格吕克、保罗·穆顿、马克·斯特兰德、查尔斯·西密克,等),并且对已有介绍而又不大令人满意的大诗人(如拉金)诗作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译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融进了大量的译者对诗歌及其诗人的理解,为每一位作者撰写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说理透彻的点评,既有对作者宏观的评价,又有对具体作品细致的分析,是近年来一本不可多得的诗歌翻译集和导读课本。
2010-10-04
他乡的风景
——《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读后
◎柏式唐璜
“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弗罗斯特语)。这句话就像一句谶语,把一些热衷于诗歌翻译的人拒绝在诗译界的门外。人们习惯把诗歌比作文学中的明珠,而在我看来,诗歌就如同小草上的露珠,经过黑夜的洗礼,才凝聚成仅有的一滴,它在小草的叶片上,那么的晶莹,又是那么地脆弱,一阵风吹来,它将滴落尘埃,太阳升起,它又将在空中消失;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到它的美丽,它的晶亮,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能保住它的玉质般的光亮。
正是因为诗歌这种脆弱如玉的质地,给诗歌翻译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有的译者伏案多年,尽心翻译,但就是得不到诗人与诗歌爱好者的认可,甚至饱受诟病,被人认为最差的版本。
也有人例外,本书的译者舒丹丹就是这样的一位。
我最早读的舒丹丹的译本是在2007年,有诗歌民刊第一编之称的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上,该书其他的四个译者,我或多或少已经拜读过他们的译作,知道他们的译笔风格,这四位译者本身就是诗人,时有诗作发表,而唯一的一个陌生面孔就是舒丹丹。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舒丹丹几乎没有诗作见之杂志报端,她能行吗?对此我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且她翻译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拉金是继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从日常出发,从个人出发的写作倾向,给诗歌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难度。之前,国内也有几个译本,其中大部分译本给我的感觉,除仅有几首译作有些感觉外,几乎不能看出这是在英国声名鹊起的拉金写的诗。因此,对拉金的阅读也就一直在我的身体之外游离,从来没有真正占据我的内心。当我翻开那本民刊,读到舒丹丹的译本后,才有一种终于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感觉,拉金才真正入驻我心,成为我膜拜的偶像。
随后,我读到的是《星星》诗刊一月一期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舒丹丹的译作,介绍了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译著正是一年诗歌专栏的汇集。
在这本诗集里,汇集了英国、爱尔兰、丹麦、美国四个国家的十二位诗人的作品,有些作品在国内是第一次译介。这些诗人中除了三位刚离世不久(菲利•普拉金、伊丽沙白•詹宁斯、梅•斯温逊)外,其余九位诗人大都出生在五十年代,有着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这本诗集就像一扇窗,给我们提供了欧美当代诗歌写作的图谱,看到了他乡鲜活的风景,而且译者在每位诗人之前,对作者进行简要又不失精辟的介绍及分析,为读者全面了解诗人及诗人的写作风格,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阅读国外的诗歌,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西方诗人的写作状况和态势。而一个好的诗歌译本,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诗歌,但苦于没有外文基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就像远走他乡的人拥有一张地图,让我们迅速找回精神安慰的故乡。
这册诗集中的十二位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十二道精美的大餐,既有英国菜肴的简洁注重仪,又有美国式的注重营养,既有爱尔兰式的质高量小,又有丹麦的味重实诚。这些诗歌或诗体优雅,语气节制,或色调斑斓,意趣昂然,简洁与艰深并存,自然与日常相拥,较好地提供了当代欧美诗歌写作的募本。
“话语是生与死的选择”(卡夫卡),而诗歌的语感决定了诗歌成败的关键,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一支成功的曲子,必须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基调,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来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4382172/
作家舒飞廉评论舒丹丹译《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人群中一些最为敏感、优雅的心灵,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看、所感,所谓的兴观群怨,如果可能,会籍由文字,变成诗歌。有狭义的诗,也有广义的诗,分行的,有节奏的文字的抒写,是狭义的诗。
即便如此,文字本身,也是藩篱。我们生活在汉字里,生活的经验、阅读的经历、以中文对世界的了解,也各各不同,所以,除开唐诗三百诗一类,接近于普遍经验的诗,也有一些诗被围困在不同的经验里,老死不能相往来。
何况是隔着不同的文字,差不多是在不同的宇宙沸腾。所以我觉得,诗歌的翻译,就像建桥与造塔,需要太多的勇气与智慧,而践行此项事业的家伙,他们可能是像与天地往来的“巫”与“史”,能以巫的灵力与热情,去体会蕴藏在文字之中、或者经由文字激发出来的真与美,又要以史的执著与坚韧,去自己的经验里找到符号与秩序,来记录下这些敏感的他域的心灵的一次一次的震颤、狂欢、痛苦与梦想。
在人类谜一般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好像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巫”与“史”。话又说回来,真正不掉进巫婆与神汉这样的通俗的渊薮里的家伙,也是寥若晨星!诗歌史上的“灵媒”,很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的,就像这本诗集里,作者提到的保罗·穆顿这样的诗人一样,他出生在爱尔兰的小乡村,又到英格兰的学院得到教育,他开始用诗与世界对话的时候,世界也慢慢地接受到他。
我觉得舒丹丹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诗歌翻译家。在南方一座喧嚣的城市,在一个安静的校园,在狭小的生活之流里,这个家伙忽然重新受到诗歌的召唤,她良好的汉语的语感,她细腻而优雅的生活直觉,她以之谋生的英语的修习,还有她坚韧不拔的毅力,都不期而遇,投入到译介当代欧美诗歌这样一项繁难的事业之中。由拉金这样的老鳏夫开始,到卡佛这样的醉鬼,西密克、格吕克、斯特兰德、威尔伯、哈夫、詹宁斯,这些正活跃在西方诗坛的家伙冠盖云集,一个新鲜的世界慢慢被打开,经由译者优雅的汉语,由一条清澈的小溪,变成烟波浩渺的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上,译者历尽辛劳,写下的十来篇短评,就像十来个迷人的渡口。
我特别赞同的,是译者“语调”的见解。她在前言中讲道:“如何再现原诗神韵的关键之一,我以为,是还原诗人的语调。语调最能呈现一个人音容笑貌之神采。语调拿捏准了,即使在另一种语言中,我们也可感受到诗人们栩栩如生的独特而鲜活的个性。”心灵之舞与生活之流,由文字贯注到诗行之中,然后译介成别处的文字展现出来,最重要,也最可贵的,就是还原出心灵之舞的韵律与生活之流的节奏吧,这个,也是诗歌唯一的秘密。
但“语调”的还原,何其难也。一些热心的诗人翻译家,他们自信地以自己的腔调来覆盖他所珍爱的外国诗人,以他的良好的汉语来吞噬外语的语感。在这一本译诗集里,我能感受到译者作为一位诗坛的访客一般的戒备与谨慎,而这种戒备与谨慎,是在汉语里还原那些迷人的英伦气味的保证。
拉金在诗中写道:“这一定是生命的盛年……我闭眼,/仿佛疼痛;的确疼痛,想起/这场哑剧,/关于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事实上,构成了/我生命的盛年。”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一小段,也许,诗歌的译介也是这么一个“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的哑剧吧,译者在繁盛的文字之间琢磨,欧风美雨夜敲窗,流逝的“生命的盛年”,给我们带来一场小小的精神的狂喜,于我们这些文字的囚徒,中毒于诗歌的家伙,真的是莫大的恩惠。
诗人、翻译家柳向阳评论:
别处的意义,让人眼睛一亮
◎柳向阳
舒丹丹是近年出现的一名优秀的青年译诗者。毕竟,老一代译诗者零落殆尽,而新一代译者让人颇为怀疑。本来,译事之难,“一名之立,旬月踟躇”,即使才情好者,也当用心为之,更何况如今世道喧嚣世人轻浮,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面目模糊。当此之际,舒兄的译诗实在是让许多人眼睛一亮!
舒兄最早以译拉金而为人所知,近两年又以译卡佛的诗让人引颈期盼!(按计划进度,卡佛译诗将在明年上半年出版!)在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她将积累的所译十余名欧美诗人作品收集成册,配以简评,得许多朋友帮助,最近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真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
舒兄的译诗,我最喜欢的两首,一是拉金的《盛年》,另一首是卡佛《透过树枝》。这两首诗,或许说不上杰作,但绝对是让人感动的诗作。后一首没收在这本集子里,附在文末,暂且不说;只说前一首,实在是让人揪心,让人心底疼痛!让我想起露易丝·格丽克那句:“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幻想》)这样真情动人的疼痛之作极为少见,唐纳德·霍尔那首《断言Affirmation》(变老就是失去一切(To grow old is to lose everything)庶几近之。
但我们不要以为拉金必然如此!实际上,这是我们通过舒丹丹认识的拉金;是我们以为是真实的拉金。而我们都知道,拉金早已进入汉语,只是大家不太满意,都有所期待。因此,舒丹丹译的拉金来了,我们才放下了心,才感到:噢,原来拉金是这么棒!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舒丹丹的辛苦劳作结下的果实;她自己在这本书序言中对此有细致的描述,很值得一读。她第一句就说:“我译的第一位诗人是英国大诗人菲利普·拉金”,我想,舒丹丹的拉金当得上“大诗人”这三个字!而这册译诗集的书名,“别处的意义”,也来自拉金的同名诗作。
《盛年》
拉金 / 舒丹丹译
一种停滞的感觉……正如,我想象,
直到孤单的身体变得
疲倦,不真切;
然后开始感到一种向后的牵引
在替代,令人厌恶而专横——
有人说,充满欲望。
这一定是生命的盛年……我闭眼,
仿佛疼痛:的确疼痛,想起
这场哑剧,
关于补偿与消解,
挫败与伪装,事实上,构成了
我生命的盛年。
这册译诗集中的丹麦诗人哈夫,以前国内基本没有他的诗作,如今经舒丹丹译出,也是让人非常喜欢、爱不释手。比如那首《哥本哈根的女人们》,让人喜欢,让人发笑,让人读了舒心之极。还有爱尔兰诗人穆顿,舒丹丹称为“木墩”,也是很来劲的。但就我个人来说,舒丹丹译威尔伯,对我倒有更大的触动。威尔伯的诗,去年买了他的诗全集,但一直无法读下去,原因在于他坚持格律!我一直喜欢不起来。而看了舒丹丹的译作,我才觉得应该更多耐心,更细致地阅读威尔伯的诗才对。这一点,无论如何都要感谢舒丹丹。
当然,我这里提到的,只是这册译诗集中我喜欢的部分。事实上,集中的其他诗人诗作,也很有几位是首译,很有些诗作是首译,也很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无意多说。昨天晚上,在朋友组织的读诗会上,我又一次读了那首《盛年》,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额头上都冒了汗。
《透过树枝》
卡佛 / 舒丹丹译
顺着窗子向下,在露台上,几只乱蓬蓬的
小鸟聚集在食槽边。相同的鸟儿,我想,
每天都来吃食,吵嚷。时间是,时间是,
它们叫着,相互挤撞。叫的几乎就是时间,是的。
天空整天阴暗,风从西边来,
不停地吹……把你的手伸给我一会儿。握在
我的手上。对了,就是这样。紧紧握住。时间就是我们
以为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时间是,时间是,
那些乱蓬蓬的鸟儿叫着。
(以上文章来源于舒丹丹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udandansdd)
诗集简介: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的倾力之作,所选诗作中的大部分是国内首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欧美诗坛的动向。译者在尽力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敏锐颖悟地捕捉到原诗的诗意,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还原诗人的语调、保有原诗的特质和神韵,并且进行了微妙而贴切的精神再现与美感再植。
译者简介:舒丹丹,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籍贯湖南常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硕士;现任广东某高校英语副教授。译有英美当代诗人多家,2010年出版译诗集《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2013年译诗集《我们所有人——雷蒙德•卡佛诗全集》和《菲利普•拉金诗全集》即将出版。译诗之余写诗。
邹汉明(诗人,评论家,散文家)评论:
另一个语词,另一种音韵
——读舒丹丹译诗集《别处的意义》
◎邹汉明
新诗发轫以来,每一厘米的进步,都是和外国诗歌的翻译分不开的。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纪弦语),较之其他文体,它也许更加需要外来诗歌的融入、交汇和强有力的启示。高质量的翻译使得新诗的创作,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一个强大的西方诗歌参照系的存在,这几乎规范了汉语新诗必然的走向,也使得这一种原本西式的文体,较快地臻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切,少不得翻译家的在场。因此,相遇一名优秀的诗歌翻译家,实在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幸运(无疑也是诗人的幸运)。百年新诗,翻译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我们怎么强调都是不会过分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必定是一个盛况空前的文学的翻译时代。百年来,参与新诗进程的,我以为,不仅有第一流的诗人,也有各个语种的第一流的诗歌翻译家,不必说老一辈的冯至、穆旦、王佐良、赵萝蕤、袁可嘉等,为新诗开疆拓土作出的贡献,单说最近的三十年里,就我所知悉,孜孜于诗歌译介的,俄语就有刘文飞、娄自良,汪剑钊、晴朗李寒;英语译者相对较多,有裘小龙、赵毅衡、汪飞白、董继平、傅浩、黄灿然、张曙光、杨子、李以亮、韦白;法语译者有郭宏安、树才;瑞典语有李笠;西班牙文有王央乐、朱景冬、赵振江;波兰文有张振辉;德语是钱春绮、绿原;意大利语有吕同六;葡萄牙语有姚风……这份我随手写下的名单还可以开得很长,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原作的搜寻变得非常方便,这份名单也就随时都在拉长。《别处的意义》的译者舒丹丹,就是我近年知晓的一位。
舒丹丹最初翻译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拉金诗歌的难译,译界是有共识的。她也几乎译完了《拉金诗汇集》,流传在互联网上的一部分,曾受到不少诗人及众多诗歌爱好者的追捧。我因为对这位英国诗人特别的偏爱,那些年,托互联网的福,也成了一名忠实的“舒粉”,此后,一直关注着舒丹丹的翻译,可以说,在舒丹丹文质俱佳的译笔下,口吃的拉金变得流畅了,一个简静、复杂、刁钻、尖刻、又故意说点儿荤话粗话的拉金来到了中国,随即,这位品格非凡的诗人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开始影响中国诗坛,这可谓对一名译者最好的奖赏!在翻译了难度极大的拉金之后,舒丹丹又重点翻译了雷蒙德·卡佛,卡佛以极简主义的短篇小说名世,中国文坛对卡佛的小说一向就有极好的口碑,但是,对卡佛的诗歌,却少有关注,因为在舒丹丹译卡佛之前,卡佛的诗歌几乎没有翻译成中文,人们无从读到,更遑论推介。舒丹丹翻译的卡佛诗歌,先后有四十来首在互联网上曾被大家广为转贴、收藏。舒丹丹以女性翻译家特有的清晰与细节感,将雷蒙德·卡佛的深情、孤单、温暖、真实感人的一面充分地展示在汉语读者面前,使得雷蒙德·卡佛在去世二十年后,在中文世界成了一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后数年,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舒丹丹用精准的现代汉语,复原了一个隐藏在平易生活中的卡佛——对我们来说,一个可以用汉语进行交谈甚至倾诉的朋友,一个诗歌的、中年的、有情有义的朋友。中文读者显然欢迎这样一位可以拉拉家常的朋友的到来。
很少有译者像舒丹丹那样,不为流俗左右,殚精竭虑,只专注于诗歌的翻译。我们知道,诗歌创作无利可图,诗歌的翻译同样如此。翻译满足一名翻译家的心灵——这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的性质,也因此,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译诗集,大量地倾注了一名优秀的翻译家的情怀。而更为难得的是,译者敏锐地领悟到了原作诗行的语调,这使得这位年轻翻译家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另一种语言中选择语词,而更是在选择音韵,是要将原作神秘的诗意再现在另一种迥异的语言之中,借用本雅明的话就是,在她的翻译中,“语言之间的共鸣如此地深入,语言触及意义就像风触响了‘呜呜’的竖琴。”我相信,假以时日,舒丹丹当得起这个赞誉。
《别处的意义》是舒丹丹的第一本译著,本书精选的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就我这样一名长年浸淫外国诗的读者,说来惭愧,足足有一半,此前竟是未曾知晓的,可见,这本译诗集的贡献。而首译,说到底,是对译者眼光的考验。这本集子中的十二位诗人,在英语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大诗人,很幸运,在另一个他们完全不知道的中文世界,舒丹丹的翻译无损于他们固有的荣耀——他们仍然是光彩夺目的大诗人!仅凭这一点,在此,表达一名读者(也是诗的作者)对译者由衷的谢意。
2010-8-28
(本文已发9月12日《南方都市报》阅读版)
诗人、翻译家韦白评论:《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
生活在别处。昆德拉曾经以它作为书名写过一部小说,这小说在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中自然是不陌生的。它揭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想象,或者说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感受——我们总想从自身的境遇中逃逸出去,在另外的新的地方,一定有一番新天新地。
对别处生活的想象,确实有其积极的意义。事实上,一种与自身环境不同的生活,能够提供某种参照和启示。一种完全没有比较的生活是无法定义的,就像一列火车的速度是以周围静物作为参照而显示出来的。我们谈论当代诗歌时,常常感到很无助,因为我们很难或者完全不能通过列举汉语当代诗人的作品作为经典,来观照某首诗歌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在这种无助中,我们往往借助于一些西方当代诗歌大师的作品作为佐证,这直接或间接地说明,我们在对现代诗歌的评判上,在潜意识中是认同一些当代诗歌大师的。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即使是一些当代西方诗歌大师的作品在汉语中没有得到完全的呈现,且存在某种不可避免的误译或误读,但当代汉语诗歌中最好的作品,仍然是那些从西方诗歌大师作品中翻译而来的精品。这些经过翻译者的过滤而不可避免有所损失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强大和丰富。因而,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借用了这个横向的参照系。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对西方诗歌的翻译,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人体如同电脑,作为肌体的肉身,只是硬件。而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却是从你对世界的接触以及从所受的教育中间接得来的。也就是说,人是社会性的,是由社会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产物。一个人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认识,是与他自身的境遇以及对艺术选择性的吸收息息相关的。因此,个人的审美情趣出现差异也就理所当然了。个人的诗歌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一个人在诗歌观念的形成期接受了怎样的美学理念。纵观当代新诗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和学习,几乎成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者的必经之路。而那些优秀的诗歌翻译家——如绿原、冯至、戴望舒、赵萝蕤、穆旦、郑敏、巫宁坤、黄灿然等——所翻译出来的外国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借鉴,而是直接参与了当代汉诗从方法到审美心理、评判标准以及对世界的观察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等。
随着老一代优秀的诗歌翻译家相继辞世,诗歌翻译的黄金一代正在成为过去,或者,已经过去。现在诗歌翻译所遇到的困难,比以往更为严峻。一方面,由于中国已加入了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翻译作品必须经过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授权方可出版,而对于本就无利可图的诗歌翻译作品,出版社本来就不大乐意,加之现在还要购买“版权”,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本来就少,加之由于对所翻译的语种和汉语本身的驾驭能力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诗歌之外的知识储备更是明显的不足,所以近年来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一些学院里的专家和教授们,本身对诗歌毫无感觉,却由于天然的“地利”因素,也挤身在诗歌翻译的行列,所译作品无法卒读,这也无形中败坏了诗歌翻译的形象,而他们低劣的翻译作品却占据着各大书店的诗歌柜台。
在日益萧条的诗歌翻译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年轻而又基础扎实、译风严谨的诗歌翻译家。舒丹丹就是这样一位突然冒出、却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的诗歌翻译家。被黄礼孩编入《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的拉金作品,让人对这位年轻的诗歌翻译家刮目相看。而舒丹丹也正是从这位有点怪癖的英国绅士身上,找到了她深入当代英美诗歌的切入口。随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地大量译介英美诗歌的新人新作,集合起来就成了现在这本书《别处的意义》。
舒丹丹有着令人惊异的语言天赋,她对语言的音调、色泽、节奏和内在的关联性,有着天然的敏感,加之她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致和精确,使她在传译带有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作品时如鱼得水。这一方面,与她长年的积累与不断的练习密不可分。虽然,舒丹丹从未以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诗坛,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却超出了许多知名的诗人。她的诗作,虽然少,而且大都尘封在抽屉里,但对得以目睹她作品的人来说,完全可以肯定,她的诗作放在整个诗坛,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多数知名的女诗人。这里略举一例:
番石榴之味
这个冬天,忽然爱上云淡风轻的番石榴。
正如番茄不是茄子,番石榴也非石榴。
有人称它芭乐,有人脆生生地叫,鸡屎果!
本地的吃法,连皮,切片,撒上
砂糖或盐巴,摆在餐后的白瓷盘里。
人到中年,你警惕摄入过多糖分,
它寡淡的清甜正迎合一个冬日午后。
硬似鳄梨,味如鸡屎,它蓄意挑战
你的味蕾和忍耐力,但是且慢,
越过粗涩,你正进入它的内心,
绵软洁净,没有一丝讨好的汁液,
一缕回甘却在你即将放弃时
慢慢腾起。让你心存怜惜的,
是那些细小坚硬的种籽,那么深,
那么深地嵌入在温柔的果肉里,
要使多大的力气,才能结出这么多种籽,
要使多大的力气,才能与这嵌进肉里的疼痛
相亲合?番石榴,缄口不言。
你捻起一片,连同种籽一起咽下,
你担心最轻微的挑剔都会弄疼它。
别无多求,你只想像番石榴一样活得本质,
将坚忍的内核深埋在柔软的心里。
这样细致地刻画静物,以恰当的语气而又不乏暗示地与生活的遭际、内心的感受相勾连的作品,在中国诗坛无疑是一种异数。另一方面,又确实与她的学科背景有关。这位学英语出身的翻译家,在对英语的理解和细节的把握上,确有她天然的优势。
这本《别处的意义》在对英美诗歌的梳理上,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翻译诗集的品质。在我的印象中,由彭予编著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对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分析,使我们对美国二十世纪早中期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舒丹丹的这本书,可以承接二十世纪晚期至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英美诗歌的主线,了解一些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又为汉语诗歌界所忽略的诗人(如理查德·威尔伯、路易斯·格吕克、保罗·穆顿、马克·斯特兰德、查尔斯·西密克,等),并且对已有介绍而又不大令人满意的大诗人(如拉金)诗作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译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融进了大量的译者对诗歌及其诗人的理解,为每一位作者撰写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说理透彻的点评,既有对作者宏观的评价,又有对具体作品细致的分析,是近年来一本不可多得的诗歌翻译集和导读课本。
2010-10-04
他乡的风景
——《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读后
◎柏式唐璜
“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弗罗斯特语)。这句话就像一句谶语,把一些热衷于诗歌翻译的人拒绝在诗译界的门外。人们习惯把诗歌比作文学中的明珠,而在我看来,诗歌就如同小草上的露珠,经过黑夜的洗礼,才凝聚成仅有的一滴,它在小草的叶片上,那么的晶莹,又是那么地脆弱,一阵风吹来,它将滴落尘埃,太阳升起,它又将在空中消失;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到它的美丽,它的晶亮,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能保住它的玉质般的光亮。
正是因为诗歌这种脆弱如玉的质地,给诗歌翻译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有的译者伏案多年,尽心翻译,但就是得不到诗人与诗歌爱好者的认可,甚至饱受诟病,被人认为最差的版本。
也有人例外,本书的译者舒丹丹就是这样的一位。
我最早读的舒丹丹的译本是在2007年,有诗歌民刊第一编之称的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上,该书其他的四个译者,我或多或少已经拜读过他们的译作,知道他们的译笔风格,这四位译者本身就是诗人,时有诗作发表,而唯一的一个陌生面孔就是舒丹丹。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舒丹丹几乎没有诗作见之杂志报端,她能行吗?对此我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且她翻译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拉金是继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从日常出发,从个人出发的写作倾向,给诗歌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难度。之前,国内也有几个译本,其中大部分译本给我的感觉,除仅有几首译作有些感觉外,几乎不能看出这是在英国声名鹊起的拉金写的诗。因此,对拉金的阅读也就一直在我的身体之外游离,从来没有真正占据我的内心。当我翻开那本民刊,读到舒丹丹的译本后,才有一种终于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感觉,拉金才真正入驻我心,成为我膜拜的偶像。
随后,我读到的是《星星》诗刊一月一期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舒丹丹的译作,介绍了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译著正是一年诗歌专栏的汇集。
在这本诗集里,汇集了英国、爱尔兰、丹麦、美国四个国家的十二位诗人的作品,有些作品在国内是第一次译介。这些诗人中除了三位刚离世不久(菲利•普拉金、伊丽沙白•詹宁斯、梅•斯温逊)外,其余九位诗人大都出生在五十年代,有着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这本诗集就像一扇窗,给我们提供了欧美当代诗歌写作的图谱,看到了他乡鲜活的风景,而且译者在每位诗人之前,对作者进行简要又不失精辟的介绍及分析,为读者全面了解诗人及诗人的写作风格,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阅读国外的诗歌,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西方诗人的写作状况和态势。而一个好的诗歌译本,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诗歌,但苦于没有外文基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就像远走他乡的人拥有一张地图,让我们迅速找回精神安慰的故乡。
这册诗集中的十二位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十二道精美的大餐,既有英国菜肴的简洁注重仪,又有美国式的注重营养,既有爱尔兰式的质高量小,又有丹麦的味重实诚。这些诗歌或诗体优雅,语气节制,或色调斑斓,意趣昂然,简洁与艰深并存,自然与日常相拥,较好地提供了当代欧美诗歌写作的募本。
“话语是生与死的选择”(卡夫卡),而诗歌的语感决定了诗歌成败的关键,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一支成功的曲子,必须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基调,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来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4382172/
作家舒飞廉评论舒丹丹译《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人群中一些最为敏感、优雅的心灵,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看、所感,所谓的兴观群怨,如果可能,会籍由文字,变成诗歌。有狭义的诗,也有广义的诗,分行的,有节奏的文字的抒写,是狭义的诗。
即便如此,文字本身,也是藩篱。我们生活在汉字里,生活的经验、阅读的经历、以中文对世界的了解,也各各不同,所以,除开唐诗三百诗一类,接近于普遍经验的诗,也有一些诗被围困在不同的经验里,老死不能相往来。
何况是隔着不同的文字,差不多是在不同的宇宙沸腾。所以我觉得,诗歌的翻译,就像建桥与造塔,需要太多的勇气与智慧,而践行此项事业的家伙,他们可能是像与天地往来的“巫”与“史”,能以巫的灵力与热情,去体会蕴藏在文字之中、或者经由文字激发出来的真与美,又要以史的执著与坚韧,去自己的经验里找到符号与秩序,来记录下这些敏感的他域的心灵的一次一次的震颤、狂欢、痛苦与梦想。
在人类谜一般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好像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巫”与“史”。话又说回来,真正不掉进巫婆与神汉这样的通俗的渊薮里的家伙,也是寥若晨星!诗歌史上的“灵媒”,很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的,就像这本诗集里,作者提到的保罗·穆顿这样的诗人一样,他出生在爱尔兰的小乡村,又到英格兰的学院得到教育,他开始用诗与世界对话的时候,世界也慢慢地接受到他。
我觉得舒丹丹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诗歌翻译家。在南方一座喧嚣的城市,在一个安静的校园,在狭小的生活之流里,这个家伙忽然重新受到诗歌的召唤,她良好的汉语的语感,她细腻而优雅的生活直觉,她以之谋生的英语的修习,还有她坚韧不拔的毅力,都不期而遇,投入到译介当代欧美诗歌这样一项繁难的事业之中。由拉金这样的老鳏夫开始,到卡佛这样的醉鬼,西密克、格吕克、斯特兰德、威尔伯、哈夫、詹宁斯,这些正活跃在西方诗坛的家伙冠盖云集,一个新鲜的世界慢慢被打开,经由译者优雅的汉语,由一条清澈的小溪,变成烟波浩渺的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上,译者历尽辛劳,写下的十来篇短评,就像十来个迷人的渡口。
我特别赞同的,是译者“语调”的见解。她在前言中讲道:“如何再现原诗神韵的关键之一,我以为,是还原诗人的语调。语调最能呈现一个人音容笑貌之神采。语调拿捏准了,即使在另一种语言中,我们也可感受到诗人们栩栩如生的独特而鲜活的个性。”心灵之舞与生活之流,由文字贯注到诗行之中,然后译介成别处的文字展现出来,最重要,也最可贵的,就是还原出心灵之舞的韵律与生活之流的节奏吧,这个,也是诗歌唯一的秘密。
但“语调”的还原,何其难也。一些热心的诗人翻译家,他们自信地以自己的腔调来覆盖他所珍爱的外国诗人,以他的良好的汉语来吞噬外语的语感。在这一本译诗集里,我能感受到译者作为一位诗坛的访客一般的戒备与谨慎,而这种戒备与谨慎,是在汉语里还原那些迷人的英伦气味的保证。
拉金在诗中写道:“这一定是生命的盛年……我闭眼,/仿佛疼痛;的确疼痛,想起/这场哑剧,/关于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事实上,构成了/我生命的盛年。”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一小段,也许,诗歌的译介也是这么一个“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的哑剧吧,译者在繁盛的文字之间琢磨,欧风美雨夜敲窗,流逝的“生命的盛年”,给我们带来一场小小的精神的狂喜,于我们这些文字的囚徒,中毒于诗歌的家伙,真的是莫大的恩惠。
诗人、翻译家柳向阳评论:
别处的意义,让人眼睛一亮
◎柳向阳
舒丹丹是近年出现的一名优秀的青年译诗者。毕竟,老一代译诗者零落殆尽,而新一代译者让人颇为怀疑。本来,译事之难,“一名之立,旬月踟躇”,即使才情好者,也当用心为之,更何况如今世道喧嚣世人轻浮,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面目模糊。当此之际,舒兄的译诗实在是让许多人眼睛一亮!
舒兄最早以译拉金而为人所知,近两年又以译卡佛的诗让人引颈期盼!(按计划进度,卡佛译诗将在明年上半年出版!)在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她将积累的所译十余名欧美诗人作品收集成册,配以简评,得许多朋友帮助,最近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真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
舒兄的译诗,我最喜欢的两首,一是拉金的《盛年》,另一首是卡佛《透过树枝》。这两首诗,或许说不上杰作,但绝对是让人感动的诗作。后一首没收在这本集子里,附在文末,暂且不说;只说前一首,实在是让人揪心,让人心底疼痛!让我想起露易丝·格丽克那句:“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幻想》)这样真情动人的疼痛之作极为少见,唐纳德·霍尔那首《断言Affirmation》(变老就是失去一切(To grow old is to lose everything)庶几近之。
但我们不要以为拉金必然如此!实际上,这是我们通过舒丹丹认识的拉金;是我们以为是真实的拉金。而我们都知道,拉金早已进入汉语,只是大家不太满意,都有所期待。因此,舒丹丹译的拉金来了,我们才放下了心,才感到:噢,原来拉金是这么棒!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舒丹丹的辛苦劳作结下的果实;她自己在这本书序言中对此有细致的描述,很值得一读。她第一句就说:“我译的第一位诗人是英国大诗人菲利普·拉金”,我想,舒丹丹的拉金当得上“大诗人”这三个字!而这册译诗集的书名,“别处的意义”,也来自拉金的同名诗作。
《盛年》
拉金 / 舒丹丹译
一种停滞的感觉……正如,我想象,
直到孤单的身体变得
疲倦,不真切;
然后开始感到一种向后的牵引
在替代,令人厌恶而专横——
有人说,充满欲望。
这一定是生命的盛年……我闭眼,
仿佛疼痛:的确疼痛,想起
这场哑剧,
关于补偿与消解,
挫败与伪装,事实上,构成了
我生命的盛年。
这册译诗集中的丹麦诗人哈夫,以前国内基本没有他的诗作,如今经舒丹丹译出,也是让人非常喜欢、爱不释手。比如那首《哥本哈根的女人们》,让人喜欢,让人发笑,让人读了舒心之极。还有爱尔兰诗人穆顿,舒丹丹称为“木墩”,也是很来劲的。但就我个人来说,舒丹丹译威尔伯,对我倒有更大的触动。威尔伯的诗,去年买了他的诗全集,但一直无法读下去,原因在于他坚持格律!我一直喜欢不起来。而看了舒丹丹的译作,我才觉得应该更多耐心,更细致地阅读威尔伯的诗才对。这一点,无论如何都要感谢舒丹丹。
当然,我这里提到的,只是这册译诗集中我喜欢的部分。事实上,集中的其他诗人诗作,也很有几位是首译,很有些诗作是首译,也很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无意多说。昨天晚上,在朋友组织的读诗会上,我又一次读了那首《盛年》,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额头上都冒了汗。
《透过树枝》
卡佛 / 舒丹丹译
顺着窗子向下,在露台上,几只乱蓬蓬的
小鸟聚集在食槽边。相同的鸟儿,我想,
每天都来吃食,吵嚷。时间是,时间是,
它们叫着,相互挤撞。叫的几乎就是时间,是的。
天空整天阴暗,风从西边来,
不停地吹……把你的手伸给我一会儿。握在
我的手上。对了,就是这样。紧紧握住。时间就是我们
以为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时间是,时间是,
那些乱蓬蓬的鸟儿叫着。
(以上文章来源于舒丹丹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udandansdd)
-
尘埃野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30 20: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