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nd Computing
云计算(Clound Computing),是资源来自大型的数据中心,通过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
云计算是对客户端-服务器的挑战,可能是IT史上的又一次颠覆。
它的运行原理有些类似于IBM公司早期的主机分时系统。当时PC还未普及,主机十分昂贵,所有用户可以通过分机分享主机的功能和存储,用户可在任意计算机上登录并访问自己的信息。在如今时代,云计算的“主机”就是大型数据中心,而用户浏览器则类似于“分机”。云计算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想电力网类和水利网似基础设施。
云计算概观 (来自Wikipedia)
互联网上的云计算服务特征和自然界的云、水循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个相当贴切的比喻。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定义, 云计算服务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4]
随需自助服务。
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
多人共享资源池。
快速重新布署灵活度。
可被监控与量测的服务。
一般认为还有如下特征:
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
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降低了用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
发展历史 (来自Wikipedia)
1983年,太阳电脑(Sun Microsystems)提出“网络是电脑”(“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Google“云端计算”源于Google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所做的“Google 101”项目。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散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包括数百台个人电脑及BladeCenter与System 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源代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湾启动“云计算学术计划”,将与台湾台大、交大等学校合作,将这种先进的大规模、快速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5]。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出云计算研究测试床,推进云计算。该计划要与合作伙伴创建6个数据中心作为研究试验平台,每个数据中心配置1400个至4000个处理器。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Steinbuch计算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英特尔研究院、惠普实验室和雅虎。[6]
2008年8月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信息显示,戴尔正在申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商标,此举旨在加强对这一未来可能重塑技术架构的术语的控制权。戴尔在申请文件中称,云计算是“在数据中心和巨型规模的计算环境中,为他人提供计算机硬件定制制造”。[7]
2010年3月5日,Novell与云安全联盟(CSA)共同宣布一项供应商中立计划,名为“可信任云计算计划”。
2010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尔等支持厂商共同宣布“OpenStack”开放源代码计划,[8] 微软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与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9]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10] 2011年2月,思科系统正式加入OpenStack,重点研制OpenStack的网络服务。
服务模式 (来自Wikipedia)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云计算定义中明确了三种服务模式
软件即服务 (SaaS):消费者使用应用程序,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运作的网络基础架构。是一种服务观念的基础,软件服务供应商,以租赁的概念提供客户服务,而非购买,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提供一组帐号密码。例如: Microsoft CRM与Salesforce.com
平台即服务 (PaaS):消费者使用主机操作应用程序。消费者掌控运作应用程序的环境(也拥有主机部分掌控权),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运作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通常是应用程序基础架构。例如: Google App Engine。
基础架构即服务 (IaaS):消费者使用“基础计算资源”,如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组件或中间件。消费者能掌控操作系统、存储空间、已部署的应用程序及网络组件(如防火墙、负载平衡器等),但并不掌控云基础架构。例如: Amazon AWS、Rackspace。
[编辑]布署模型
云种类(来自Wikipedia)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云计算定义中也涉及了关于云计算的部署模型[4]:
公用云(Public Cloud)
简而言之,公用云服务可通过网络及第三方服务供应者,开放给客户使用,“公用”一词并不一定代表“免费”,但也可能代表免费或相当廉价,公用云并不表示用户数据可供任何人查看,公用云供应者通常会对用户实施使用访问控制机制,公用云作为解决方案,既有弹性,又具备成本效益。
私有云(Private Cloud)
私有云具备许多公用云环境的优点,例如弹性、适合提供服务,两者差别在于私有云服务中,数据与程序皆在组织内管理,且与公用云服务不同,不会受到网络带宽、安全疑虑、法规限制影响;此外,私有云服务让供应者及用户更能掌控云基础架构、改善安全与弹性,因为用户与网络都受到特殊限制。
社区云(Community Cloud)
社区云由众多利益相仿的组织掌控及使用,例如特定安全要求、共同宗旨等。社区成员共同使用云数据及应用程序。
混合云(Hybrid Cloud)
混合云结合公用云及私有云,这个模式中,用户通常将非企业关键信息外包,并在公用云上处理,但同时掌控企业关键服务及数据。
设想云计算未来的影响:
由于云计算将用户资源和信息储存在大型数据中心,未来人们不会再使用处理器CPU和存储器。不仅PC,手机的内存也不再重要,与此相关的公司必然受冲击,如英特尔,微软等等。而PC系统也将变得更加简化,甚至只要一个浏览器就行了;它的重量可能会变得更加轻,易于携带;价格更便宜(会不会冲击到手机呢?),甚至在未来PC像公用电话亭一样四处安装,人们登录账号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当本机内存不再重要,云计算可能会对网路内存进行收费(比如在未来买PC可能是附送80G永久网路内存,如果想要更多空间则需要额外收费;或者的PC与内存分开买)。
今早看杂志,得知3M公司已经在美国开展“云图书馆”的计划,大家早已看到ebook 取代纸质书的趋势,在未来纸质书可能像音乐CD一样成为爱好者的收藏(与之相关的印刷行业的规模必然会缩小),3M公司想在这里领先一步,但是现在的时机是否成熟还是个问号。
总之,云计算可能会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颠覆。
云计算是对客户端-服务器的挑战,可能是IT史上的又一次颠覆。
它的运行原理有些类似于IBM公司早期的主机分时系统。当时PC还未普及,主机十分昂贵,所有用户可以通过分机分享主机的功能和存储,用户可在任意计算机上登录并访问自己的信息。在如今时代,云计算的“主机”就是大型数据中心,而用户浏览器则类似于“分机”。云计算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想电力网类和水利网似基础设施。
云计算概观 (来自Wikipedia)
互联网上的云计算服务特征和自然界的云、水循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个相当贴切的比喻。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定义, 云计算服务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4]
随需自助服务。
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
多人共享资源池。
快速重新布署灵活度。
可被监控与量测的服务。
一般认为还有如下特征:
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
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降低了用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
发展历史 (来自Wikipedia)
1983年,太阳电脑(Sun Microsystems)提出“网络是电脑”(“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Google“云端计算”源于Google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所做的“Google 101”项目。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散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包括数百台个人电脑及BladeCenter与System 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源代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湾启动“云计算学术计划”,将与台湾台大、交大等学校合作,将这种先进的大规模、快速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5]。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出云计算研究测试床,推进云计算。该计划要与合作伙伴创建6个数据中心作为研究试验平台,每个数据中心配置1400个至4000个处理器。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Steinbuch计算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英特尔研究院、惠普实验室和雅虎。[6]
2008年8月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信息显示,戴尔正在申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商标,此举旨在加强对这一未来可能重塑技术架构的术语的控制权。戴尔在申请文件中称,云计算是“在数据中心和巨型规模的计算环境中,为他人提供计算机硬件定制制造”。[7]
2010年3月5日,Novell与云安全联盟(CSA)共同宣布一项供应商中立计划,名为“可信任云计算计划”。
2010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尔等支持厂商共同宣布“OpenStack”开放源代码计划,[8] 微软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与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9]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10] 2011年2月,思科系统正式加入OpenStack,重点研制OpenStack的网络服务。
服务模式 (来自Wikipedia)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云计算定义中明确了三种服务模式
软件即服务 (SaaS):消费者使用应用程序,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运作的网络基础架构。是一种服务观念的基础,软件服务供应商,以租赁的概念提供客户服务,而非购买,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提供一组帐号密码。例如: Microsoft CRM与Salesforce.com
平台即服务 (PaaS):消费者使用主机操作应用程序。消费者掌控运作应用程序的环境(也拥有主机部分掌控权),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运作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通常是应用程序基础架构。例如: Google App Engine。
基础架构即服务 (IaaS):消费者使用“基础计算资源”,如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组件或中间件。消费者能掌控操作系统、存储空间、已部署的应用程序及网络组件(如防火墙、负载平衡器等),但并不掌控云基础架构。例如: Amazon AWS、Rackspace。
[编辑]布署模型
云种类(来自Wikipedia)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云计算定义中也涉及了关于云计算的部署模型[4]:
公用云(Public Cloud)
简而言之,公用云服务可通过网络及第三方服务供应者,开放给客户使用,“公用”一词并不一定代表“免费”,但也可能代表免费或相当廉价,公用云并不表示用户数据可供任何人查看,公用云供应者通常会对用户实施使用访问控制机制,公用云作为解决方案,既有弹性,又具备成本效益。
私有云(Private Cloud)
私有云具备许多公用云环境的优点,例如弹性、适合提供服务,两者差别在于私有云服务中,数据与程序皆在组织内管理,且与公用云服务不同,不会受到网络带宽、安全疑虑、法规限制影响;此外,私有云服务让供应者及用户更能掌控云基础架构、改善安全与弹性,因为用户与网络都受到特殊限制。
社区云(Community Cloud)
社区云由众多利益相仿的组织掌控及使用,例如特定安全要求、共同宗旨等。社区成员共同使用云数据及应用程序。
混合云(Hybrid Cloud)
混合云结合公用云及私有云,这个模式中,用户通常将非企业关键信息外包,并在公用云上处理,但同时掌控企业关键服务及数据。
![]() |
设想云计算未来的影响:
由于云计算将用户资源和信息储存在大型数据中心,未来人们不会再使用处理器CPU和存储器。不仅PC,手机的内存也不再重要,与此相关的公司必然受冲击,如英特尔,微软等等。而PC系统也将变得更加简化,甚至只要一个浏览器就行了;它的重量可能会变得更加轻,易于携带;价格更便宜(会不会冲击到手机呢?),甚至在未来PC像公用电话亭一样四处安装,人们登录账号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当本机内存不再重要,云计算可能会对网路内存进行收费(比如在未来买PC可能是附送80G永久网路内存,如果想要更多空间则需要额外收费;或者的PC与内存分开买)。
今早看杂志,得知3M公司已经在美国开展“云图书馆”的计划,大家早已看到ebook 取代纸质书的趋势,在未来纸质书可能像音乐CD一样成为爱好者的收藏(与之相关的印刷行业的规模必然会缩小),3M公司想在这里领先一步,但是现在的时机是否成熟还是个问号。
总之,云计算可能会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颠覆。
-
午夜浮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3-15 12: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