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理解儒家文化”——李澤厚《華夏美學》讀書札記之二
(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從親屬之愛推己及人到泛愛眾,從而形成一種內在的情感,這種高度自覺的情感是“士”“君子”的修養根本。有了這個內核,禮樂才是維護“仁”的外在行為、規範(《論語》中“繪事後素。”……“禮後乎?”一段?)。
而李澤厚認為這是一種顛倒。他認為“禮樂傳統”應上溯到原始巫術,禮(社會規範、理性)和樂(情感上的調和)是從那裡分化的,原始巫術中產生了情感本體。“仁”作為情感本體的一種體現,應該是先有“禮樂”後有“仁”。但是這種對“自覺人性”和“心理(情感)本體”的強調,仍是儒家的突出貢獻。
(二)
儒家所說的“遊於藝”體現了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技藝”從這個角度發展出了“藝術”的意思。即當人類熟練掌握并運用技藝時,感受到一種自由的快感。與此相應,“從心所欲不逾矩”體現的是內在人格對道德的超越。在“藝”這種實踐活動中,整全的心理本體得以建構。
(三)
儒家對人生(時間、生死)的領悟是現世的、流變的、審美的,即所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和其他哲學不同,儒家沒有建構一個形而上的本體(理式、彼岸……eg.),而是關注現世的生存狀態和人生理想;儒家也不觀照靜穆的莊嚴的“存在”,而是用不斷流變運動的“生成”(becoming)取代了對“存在”(being)的討論;儒家對於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沒有凝結成概念或理論體系,而始終是情感感悟式的,也即是審美的。
(四)
孟子和荀子發展了儒家學說,使以上體現的情感(感性)向社會理性積澱。孟子以道德灌注於感性,并形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種接近自然物質化的崇高陽剛之美;荀子以現世規範來改造感性,注重人對內外自然(尤其是外在物質現實)的全面征服,即“制天命以用之”。
(五)
中國美學vs西方美學:非酒神型、節奏與和諧 vs 悲劇、衝突.eg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從親屬之愛推己及人到泛愛眾,從而形成一種內在的情感,這種高度自覺的情感是“士”“君子”的修養根本。有了這個內核,禮樂才是維護“仁”的外在行為、規範(《論語》中“繪事後素。”……“禮後乎?”一段?)。
而李澤厚認為這是一種顛倒。他認為“禮樂傳統”應上溯到原始巫術,禮(社會規範、理性)和樂(情感上的調和)是從那裡分化的,原始巫術中產生了情感本體。“仁”作為情感本體的一種體現,應該是先有“禮樂”後有“仁”。但是這種對“自覺人性”和“心理(情感)本體”的強調,仍是儒家的突出貢獻。
(二)
儒家所說的“遊於藝”體現了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技藝”從這個角度發展出了“藝術”的意思。即當人類熟練掌握并運用技藝時,感受到一種自由的快感。與此相應,“從心所欲不逾矩”體現的是內在人格對道德的超越。在“藝”這種實踐活動中,整全的心理本體得以建構。
(三)
儒家對人生(時間、生死)的領悟是現世的、流變的、審美的,即所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和其他哲學不同,儒家沒有建構一個形而上的本體(理式、彼岸……eg.),而是關注現世的生存狀態和人生理想;儒家也不觀照靜穆的莊嚴的“存在”,而是用不斷流變運動的“生成”(becoming)取代了對“存在”(being)的討論;儒家對於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沒有凝結成概念或理論體系,而始終是情感感悟式的,也即是審美的。
(四)
孟子和荀子發展了儒家學說,使以上體現的情感(感性)向社會理性積澱。孟子以道德灌注於感性,并形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種接近自然物質化的崇高陽剛之美;荀子以現世規範來改造感性,注重人對內外自然(尤其是外在物質現實)的全面征服,即“制天命以用之”。
(五)
中國美學vs西方美學:非酒神型、節奏與和諧 vs 悲劇、衝突.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