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白
李花白
桃花红,李花白。李花向来与桃花并称,但李花皎洁明隽,风致更在桃花之上。最近一次看到李花还是前年正月与几个朋友在从化。从化的春天很美,道边荔枝树一半苍绿,一半暗红,绚丽如油画。远处山间雾岚袅袅,湿翠空濛。我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总觉得亲切似故乡。李树长在路边一道土丘下,约有百余株,密密地开满了花,花间蜂蝶无数。李花跟桃花、梨花、梅花不同,不是一朵一朵绽放枝头,而是一团团、一簇簇开着,将枝条裹得密密实实。“玉树琼枝”一词,用来形容李树最合适不过。站在树下,如置身雪洞,偶尔碰到花枝,花瓣簌簌落下,像一场濯濯然的春雪。
翌日又路过李子林。因为早晨下过一场雨,枝上花大不如前一日繁密。我想着这片林子离我们住的酒店太远,要不然晚上肯定要过来看看花。白花在夜里更好看。韩愈在江陵府任法曹参军时,曾在二月底的夜晚前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好友张署因病未能前往,韩愈看花归来便作《李花赠张十一署》诗。这首诗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虽是咏花却不作纤丽之语,意境雄奇阔大。诗起笔曰:“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这两句乍看颇令人费解。南宋时,诗人杨万里于一个春夜隔江望到对岸的桃李,桃暗而李明,他忽地领略到韩诗的妙处,写下《读退之李花诗》:“近红暮看失胭脂,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诗前还有一段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炫昼缟夜”当是出自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夜色里红桃皆隐没于黑暗中,故难以分辨,而李花皎洁,即便在暗中亦鲜明可见,故“花不见桃惟见李”。由此也可知古人体物之细致入微。
李花“缟夜”的情状,我很小的时候是见过的。外祖母家有两棵李树,一株长在屋子东侧的林子边,一株斜欹在西厢房前的土丘旁。土丘旁这棵更大,离屋子也更近。晴好的春夜,附近人家吃罢夜饭,将家中杂务收拾停当,便相互串门,吃茶闲聊,我们那里叫“坐夜人家”。有个晚上,月色莹洁,家里来了许多客人——这样的夜晚出门,连手电筒也无须捻亮的。大家坐在堂屋里说笑,我一个人仰着头在李树下来来回回地走动。月亮照在密密的白花上,散发出皎洁又柔和的亮光,简直惊心动魄。那时我脑中没有“花枝聚如雪”、“花光月色两徘徊”这类的句子,只觉得此时此地安宁又热闹,像做梦一样新鲜美好,让人心里欢喜极了。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月色在花枝上流泻时那种晶莹透亮的光泽。
白天的李花要温淡清敛许多。一树白花静立在院子西南角,像一幅新挂上的画。春日的午后,一般人都是不歇午觉的。外祖母在厨房炒黄豆,焦香四溢,我拎一柄小竹剑到院子里比划。春光真好啊。田间弥漫着初生的浅浅春草,燕子以不可思议的美妙身姿轻盈地滑过薄寒的空气。风一起,李花瓣就碎碎地落了一地。周边人家没有跟我年龄相仿的女孩,我只能成天与几个表舅舅玩在一处。说是舅舅,其实比我大不了几岁,一个表舅舅教我练功夫:将几十块红砖摆放在地上,相邻两块间留一步之距,然后要分别在平铺、侧放、倒立的砖面上练习疾步行走。“等你在倒立的砖上也能行走如飞了,”他伸手指一指屋前不远处的水塘,“那你就能一步跨过这个塘。”至今我都不知道表舅舅传授给我的功夫源自何处,但当时我对此自是深信不疑的。那时候,武侠和侠客是我们心底一个悠长又美好的梦。不过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我与表舅舅到底都没有在李花纷飞的院落修习这上乘的轻功。
李花谢了,隔一阵子树上累累结满了圆鼓鼓的青果子,渐渐变成淡红,而后又转为深红。李子变成深红色之后,外祖母举一根长竹篙在枝上拍动着,果子“扑扑”滚落一地,我前前后后跑着捡李子。打下的李子除了自家吃,还要留一些送人。外祖母找出一块很大的花布方巾,堆上几捧李子,再将方巾的对角分别扎紧,拎起来带着我去邻居家。我一捧一捧将李子认认真真摆到人家暗红的八仙桌上,才去看这一家院子里养的水红的凤仙花。回家时,外祖母的手上往往提着一捆刚从园里摘下的青菜,或是一小篮鸡蛋,是别人家的回赠。大李树结的果实是什么味道的?我隐约还记得,甜美,多汁,浸透了初夏的清香。
后来,我只有在暑假才能回外祖母家了,再也没有见过大李树举一树繁花的情景。夏天的李树最让我发生兴致的事,是树干上会不断分泌出淡黄的树脂。树脂凝结成团后,简直像透亮的蜜蜡一样好看。我时常剥下树脂来玩,细心地用小竹签将它们串成各种形状。盛夏的上午安静极了,外祖父站在堂屋的大桌子边写大字,墨香细细,南风从木格子窗外冉冉吹进厢房,窗帘起起伏伏,屋子里明明暗暗。屋外李树翠叶纷披,旁边的橘子树挂满了鸡蛋大的青橘子。这样的夏天,从小学一直到高中。
大学毕业之后,有一年回乡,两棵李树忽然都不见了。外祖母说,树被虫蛀空了,只好请人砍掉了。大李树还剩下一小截黑色的枯干,孤零零地倚在土丘边。我心里泛起隐隐的难过。我从未想过树跟人一样,也会老,也会死。我还记得春时幽洁明净的一树琼花,完美地映衬着当时明月;漫长的暑假里碧森森的绿荫,清晨时分树上鸟声细碎。光阴倏忽,树犹如此,所幸者,人世间许许多多美好的瞬间,还会一直坚强地,留在绵长的记忆中。
桃花红,李花白。李花向来与桃花并称,但李花皎洁明隽,风致更在桃花之上。最近一次看到李花还是前年正月与几个朋友在从化。从化的春天很美,道边荔枝树一半苍绿,一半暗红,绚丽如油画。远处山间雾岚袅袅,湿翠空濛。我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总觉得亲切似故乡。李树长在路边一道土丘下,约有百余株,密密地开满了花,花间蜂蝶无数。李花跟桃花、梨花、梅花不同,不是一朵一朵绽放枝头,而是一团团、一簇簇开着,将枝条裹得密密实实。“玉树琼枝”一词,用来形容李树最合适不过。站在树下,如置身雪洞,偶尔碰到花枝,花瓣簌簌落下,像一场濯濯然的春雪。
翌日又路过李子林。因为早晨下过一场雨,枝上花大不如前一日繁密。我想着这片林子离我们住的酒店太远,要不然晚上肯定要过来看看花。白花在夜里更好看。韩愈在江陵府任法曹参军时,曾在二月底的夜晚前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好友张署因病未能前往,韩愈看花归来便作《李花赠张十一署》诗。这首诗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虽是咏花却不作纤丽之语,意境雄奇阔大。诗起笔曰:“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这两句乍看颇令人费解。南宋时,诗人杨万里于一个春夜隔江望到对岸的桃李,桃暗而李明,他忽地领略到韩诗的妙处,写下《读退之李花诗》:“近红暮看失胭脂,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诗前还有一段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炫昼缟夜”当是出自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夜色里红桃皆隐没于黑暗中,故难以分辨,而李花皎洁,即便在暗中亦鲜明可见,故“花不见桃惟见李”。由此也可知古人体物之细致入微。
李花“缟夜”的情状,我很小的时候是见过的。外祖母家有两棵李树,一株长在屋子东侧的林子边,一株斜欹在西厢房前的土丘旁。土丘旁这棵更大,离屋子也更近。晴好的春夜,附近人家吃罢夜饭,将家中杂务收拾停当,便相互串门,吃茶闲聊,我们那里叫“坐夜人家”。有个晚上,月色莹洁,家里来了许多客人——这样的夜晚出门,连手电筒也无须捻亮的。大家坐在堂屋里说笑,我一个人仰着头在李树下来来回回地走动。月亮照在密密的白花上,散发出皎洁又柔和的亮光,简直惊心动魄。那时我脑中没有“花枝聚如雪”、“花光月色两徘徊”这类的句子,只觉得此时此地安宁又热闹,像做梦一样新鲜美好,让人心里欢喜极了。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月色在花枝上流泻时那种晶莹透亮的光泽。
白天的李花要温淡清敛许多。一树白花静立在院子西南角,像一幅新挂上的画。春日的午后,一般人都是不歇午觉的。外祖母在厨房炒黄豆,焦香四溢,我拎一柄小竹剑到院子里比划。春光真好啊。田间弥漫着初生的浅浅春草,燕子以不可思议的美妙身姿轻盈地滑过薄寒的空气。风一起,李花瓣就碎碎地落了一地。周边人家没有跟我年龄相仿的女孩,我只能成天与几个表舅舅玩在一处。说是舅舅,其实比我大不了几岁,一个表舅舅教我练功夫:将几十块红砖摆放在地上,相邻两块间留一步之距,然后要分别在平铺、侧放、倒立的砖面上练习疾步行走。“等你在倒立的砖上也能行走如飞了,”他伸手指一指屋前不远处的水塘,“那你就能一步跨过这个塘。”至今我都不知道表舅舅传授给我的功夫源自何处,但当时我对此自是深信不疑的。那时候,武侠和侠客是我们心底一个悠长又美好的梦。不过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我与表舅舅到底都没有在李花纷飞的院落修习这上乘的轻功。
李花谢了,隔一阵子树上累累结满了圆鼓鼓的青果子,渐渐变成淡红,而后又转为深红。李子变成深红色之后,外祖母举一根长竹篙在枝上拍动着,果子“扑扑”滚落一地,我前前后后跑着捡李子。打下的李子除了自家吃,还要留一些送人。外祖母找出一块很大的花布方巾,堆上几捧李子,再将方巾的对角分别扎紧,拎起来带着我去邻居家。我一捧一捧将李子认认真真摆到人家暗红的八仙桌上,才去看这一家院子里养的水红的凤仙花。回家时,外祖母的手上往往提着一捆刚从园里摘下的青菜,或是一小篮鸡蛋,是别人家的回赠。大李树结的果实是什么味道的?我隐约还记得,甜美,多汁,浸透了初夏的清香。
后来,我只有在暑假才能回外祖母家了,再也没有见过大李树举一树繁花的情景。夏天的李树最让我发生兴致的事,是树干上会不断分泌出淡黄的树脂。树脂凝结成团后,简直像透亮的蜜蜡一样好看。我时常剥下树脂来玩,细心地用小竹签将它们串成各种形状。盛夏的上午安静极了,外祖父站在堂屋的大桌子边写大字,墨香细细,南风从木格子窗外冉冉吹进厢房,窗帘起起伏伏,屋子里明明暗暗。屋外李树翠叶纷披,旁边的橘子树挂满了鸡蛋大的青橘子。这样的夏天,从小学一直到高中。
大学毕业之后,有一年回乡,两棵李树忽然都不见了。外祖母说,树被虫蛀空了,只好请人砍掉了。大李树还剩下一小截黑色的枯干,孤零零地倚在土丘边。我心里泛起隐隐的难过。我从未想过树跟人一样,也会老,也会死。我还记得春时幽洁明净的一树琼花,完美地映衬着当时明月;漫长的暑假里碧森森的绿荫,清晨时分树上鸟声细碎。光阴倏忽,树犹如此,所幸者,人世间许许多多美好的瞬间,还会一直坚强地,留在绵长的记忆中。
![]() |
![]() |
![]() |
-
乡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3-15 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