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红的阅读记忆
原来不知道,2011年6月2日,是萧红诞辰100周年,也恰好在前一晚读完《呼兰河传》,所以自始至终,我宁愿将这样的巧合看成是一种机缘。我想象着,她应是穿铁色条纹的旗袍棉袄,一顺溜的童花头,站在荒凉的院子里,呼兰河的阴天,雨声潺潺,檐角的铜铃被风吹着来回晃荡,发出清脆的声响。她伸出手来接住雨水,透凉透凉的,像捧着祖父桌案那块年代良久的臂搁,转过身,祖父如同往常,站在堂屋里招手唤她,唤她去念诗。这就是萧红,是我眼里童年的萧红,只有祖父,没有旁人。
没有旁人的童年又该是多么寂寞。
有人说随处翻开一页《呼兰河传》就能被萧红的文字打动,的确,辞藻不丰富、语言不华丽,反而更显得童真与质朴。古人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文也如人。东北小城是她成长的地方,那里有她童年见证的所有细节,悲催的、明媚的、荒唐的,如她所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或许,这样的心境直到她离世,都是未解开的魔怔。
祖父是她的庇护者,老主人死了,小主人便逃荒去了。这一逃,便是永久的留在了香港浅水湾的墓地里。
院子里的蒿草已长到齐腰高,回忆或许是一张张泛黄的相片,相片里,是老主人用黄泥煮鸭子,小主人狼吞虎咽,满嘴油渍,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是草房里粉坊人们的歌声,小主人甚至懂得,那唱不是从工作中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如同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越觉得荒凉;是穷困的冯歪嘴子一家,小主人见证了冯歪嘴子媳妇如何一天天变成燃尽的灯草,直到死去;是西南角老胡家被鬼上身的团圆媳妇,夜夜哭泣,云游真人与跳大神者轮番上演闹剧,活活折磨死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呼兰河幼年的一切,像凛冽的风,斧凿在萧红的脑袋里,父亲与母亲没有给予过她温暖,唯有祖父,无法忘却。那些默默忍受悲呛生活的人们,他们不知道人们用怎样一种绝望的眼神在看他们,他们更加不知道自己正处于怎样一种艰难的境地。
民国时代的女性,于封建家庭里长大,接受新式教育,思潮或许都受了激进派的影响吧,如果说张爱玲是冷眼,那么萧红,或许就是挣扎与不甘,从包办婚姻中出逃,最后还是落入包办婚姻的圈套,直至遇见萧军,两人潜心创作,改用笔名:萧红。萧红萧军(意思是小小红军),不曾想还是躲不过情感的裂痕。。。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玛丽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河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她不只一次,在《呼兰河传》里写道: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命运多舛,临终前,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原来,亦是结局荒凉。
没有旁人的童年又该是多么寂寞。
有人说随处翻开一页《呼兰河传》就能被萧红的文字打动,的确,辞藻不丰富、语言不华丽,反而更显得童真与质朴。古人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文也如人。东北小城是她成长的地方,那里有她童年见证的所有细节,悲催的、明媚的、荒唐的,如她所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或许,这样的心境直到她离世,都是未解开的魔怔。
祖父是她的庇护者,老主人死了,小主人便逃荒去了。这一逃,便是永久的留在了香港浅水湾的墓地里。
院子里的蒿草已长到齐腰高,回忆或许是一张张泛黄的相片,相片里,是老主人用黄泥煮鸭子,小主人狼吞虎咽,满嘴油渍,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是草房里粉坊人们的歌声,小主人甚至懂得,那唱不是从工作中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如同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越觉得荒凉;是穷困的冯歪嘴子一家,小主人见证了冯歪嘴子媳妇如何一天天变成燃尽的灯草,直到死去;是西南角老胡家被鬼上身的团圆媳妇,夜夜哭泣,云游真人与跳大神者轮番上演闹剧,活活折磨死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呼兰河幼年的一切,像凛冽的风,斧凿在萧红的脑袋里,父亲与母亲没有给予过她温暖,唯有祖父,无法忘却。那些默默忍受悲呛生活的人们,他们不知道人们用怎样一种绝望的眼神在看他们,他们更加不知道自己正处于怎样一种艰难的境地。
民国时代的女性,于封建家庭里长大,接受新式教育,思潮或许都受了激进派的影响吧,如果说张爱玲是冷眼,那么萧红,或许就是挣扎与不甘,从包办婚姻中出逃,最后还是落入包办婚姻的圈套,直至遇见萧军,两人潜心创作,改用笔名:萧红。萧红萧军(意思是小小红军),不曾想还是躲不过情感的裂痕。。。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玛丽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河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她不只一次,在《呼兰河传》里写道: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命运多舛,临终前,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原来,亦是结局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