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专业论文:《内、外之间——从国际建筑学版图现状看王澍及中国建筑设计》
本文发表在《建筑师》161期(2013年2月出版)p62-67。
关于王澍的作品及获奖,从专业及非专业方面,在我花了一个小时一气呵成的豆瓣日记《当然是好事儿!但要看清楚!》里,已经将我个人看法阐释地比较彻底。
这篇日记里的每一个小点,我以为或许都可以发展成为一篇长长的专业文章。但写作的兴头一过,让我再引经据典地慢慢扩展,实在有些提不起精神。所以,当《建筑师》约稿时,我犹豫了很久该如何落笔,要炒冷饭吗?
在美国四处旅行的过程中,慢慢想出了一个能够让我重振精神的新角度,即以王澍作品做为一个视角(或者说实验测试剂),将当下我所理解的国、内外建筑学状况做一个基本梳理。
原本想将国内、外现状写在一篇文章里,可写完国外部分赫然发现,就快要到1万字了,只好在截稿前夕决定,将国内的状况拿出来将来另写一篇(已经梳理出了三条路径)。
由于豆瓣版面太简单,文章还是发在新浪博客上,以做到图文并茂。这里仅做个链接。
新浪文章地址
关于王澍的作品及获奖,从专业及非专业方面,在我花了一个小时一气呵成的豆瓣日记《当然是好事儿!但要看清楚!》里,已经将我个人看法阐释地比较彻底。
这篇日记里的每一个小点,我以为或许都可以发展成为一篇长长的专业文章。但写作的兴头一过,让我再引经据典地慢慢扩展,实在有些提不起精神。所以,当《建筑师》约稿时,我犹豫了很久该如何落笔,要炒冷饭吗?
在美国四处旅行的过程中,慢慢想出了一个能够让我重振精神的新角度,即以王澍作品做为一个视角(或者说实验测试剂),将当下我所理解的国、内外建筑学状况做一个基本梳理。
原本想将国内、外现状写在一篇文章里,可写完国外部分赫然发现,就快要到1万字了,只好在截稿前夕决定,将国内的状况拿出来将来另写一篇(已经梳理出了三条路径)。
由于豆瓣版面太简单,文章还是发在新浪博客上,以做到图文并茂。这里仅做个链接。
新浪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