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记之01南京篇:三日金陵半日晴,秦淮河畔听雨声
三日金陵半日晴,秦淮河畔听雨声。狼狈一身全不顾,偏爱游人少处行。
——南京题记
这是你人生第一次独自背包。
做出这个决定并没有你料想的那么难。在床上辗转了一个黑夜,等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揉搓着惺忪的睡眼,你清清楚楚地明白,是时候出发了。
辞职,告别,收起简单的行囊,离开北京,上路。
在硬座火车上强撑着半眠半醒10个小时后,3月15日中午到达南京夫子庙瞻园路青旅。
你想起坐在你对面的那对情侣,在周围的人都渐次或依或靠进入睡眠后,他们依然没完没了地说着一些关于爱情的“废话”。那个齐耳短发的微胖女孩,一会要喝水,一会又要泡面,过一会又要吃零食、听音乐、看电视,而旁边的高个清瘦男孩,却不见一点厌烦,一边耐心地帮女孩找东寻西,一边不停地应和着女孩的碎言碎语。夜色温柔,爱情如此美好,他们如此幸福。
那些没有结果的恋爱,那个留在北京的女孩。每次想到她,你的心都会变得异常柔软,就像春日开遍山野的葵花,小心翼翼地接受太阳的光与热,生怕抛洒了一丝一毫。你知道你很爱她,你曾说,如果有一天她住院生病,需要一个肾,你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给她。你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当你为她揉脚、捏背,满含爱意地抚摸着她柔顺的长发时,你也渴盼过未来。但经过三年的挣扎、互相伤害和数不清的分分合合之后,你也知道,你们终是无法在一起。
你们的身体和灵魂里,充满着太多缺陷,每一处都不完满。你习惯于看到她的不可爱,却对自己的狭隘、懒惰、懦弱和自私视而不见。后来,你慢慢地看见了,却不忍正视,更不能接受。你自大,又喜欢怜悯自己,所以那时的你,完全没有办法对付自己,哪能处理好早就破碎不堪、面目全非的爱情呢?
该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吧。总有一天你会准备好,唯有到那时,你才能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爱情。
而今夜,在北京延伸至南京的长长铁轨上,明月当空,夜色撩人,你的修心之旅才刚刚开始。
你一直觉得,南京如果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秦淮河。
但游了秦淮河,却不想,昔日秦淮八艳逞才使气、软语香曲的风流秦淮,已变成了不忍看闻的臭水沟。只是夜幕低垂,星斗闪烁之时,数不清的红灯笼漫山遍野,人头攒动,热闹如蚁,才稍微遮盖了风景的破败和人物的凋零。大概所有的历史,一番风吹日晒之后,能留下的,也不过是瞎热闹而已。
这些所谓的“瞎热闹”,一般是后人自以为是乱加附会,把历史人物,放进民间传说的坛子里,再加一些文人的美好想象,拼凑出一段传奇,再找来不靠谱的断壁残垣,加以整修改造,由是成一景点,得一谋利之径。诸如李香君墓、乌衣巷等,多少还有点历史根据,至于莫愁湖莫愁女相思泪干、化人为湖的传说,以及湖边的莫愁故居和遗物,则纯属后人臆造和添备,乃无稽之谈了。
不过,这些情爱传奇,不管真假与否,对你来说,还是好于那些被过度标榜的历史,比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山陵等。在这些似真似幻的美丽故事里,有着最为朴实的人性,在无常而变幻的大历史叙事里,也只有这些血性、深情、温柔的男女情爱,才是可圈可点的人性之光。
秦淮河,虽然八艳风华绝代,而你,却并无艳遇。
你似乎已经不再留意于此。对你来说,走在路上,历史已成为过去,未来遥不可及,如《金刚经》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然,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心虽不可得,但现在的路还是要走,因为现在的你,既然还执着这颗心,就得在路上行走,学着放下它。这大概也是你不去中山陵、总统府,却在高座寺、鸡鸣寺花费那么长时间盘桓的原因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没想到,刚从雨花台高座寺出来,就下起了雨,真是应了古诗。只可惜,昔日繁茂丛林景象,今已不再,佛法僧不见踪影,惟余几尊佛像,供不知所谓的游人流连,权当浮生半日闲。有时念及佛法的善美,目睹现代人对佛教之种种误解,由此错失大好佛缘,你也会感到略有遗憾。
你曾和萧瑟谈起,近来对佛学兴趣益浓,无意中得知他曾皈依过佛门,很是羡慕。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这一层因缘,但聊为可喜的是,你已经能够面对自我、接受自我,已经开始学着用佛法去化解自我执念和世间烦恼,这也正是你和米米蓝谈的最多的话题。
二杯茶、二个人,不紧不慢地对坐而谈,任夜雨霏霏、华灯迷乱,真是不错。
她说,不能远离爱情的颠倒梦想。你说,诸法无常,爱情亦要随顺因、缘、果。求不得苦;求得之后相聚之日短,爱别离之时,依然苦;你以为别离之后总是重聚,泪与痛之后的奖赏总是笑与乐,孰不知,重聚之后,他人还在,心非初心——可是你还没准备好,因为你从没预料到,你习惯性地认为,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等你,要不然你们不会那么相爱——这就是不欲临苦;相爱的人住于一屋,房屋经年日久会倒塌、瓦解,成为时间的尘埃,而屋子里的人,也会劳燕分飞——如果他们能心平气和地分手,再走向别缘,自然是好事,但大多数时候,受过损伤的二颗心,如碎了一地的瓷器,有情的计较于无情,而无情的又会计较于金钱、财产,难免都会权衡得失,但不堪如此,有时交割不清,还要住在一起,这就是怨憎会苦。
你说,这不是不要恋爱,而是要学会智慧地相爱。遇见是缘,相守是缘,同甘共苦,更是前世今生修来的缘。有缘当珍惜,无缘当放下。二个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人,要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人间并肩而行、相互取暖,既要各自站在自家的地面,又要枝头交织缠绕,谈何容易呢?那些白头偕老的人,我们只看到他们彼此搀扶的姿势,却没看到他们为着那一刻的纯正之爱,付出了多少修行,经历了多少争执与痛苦。
你还说,佛法总是世间法,利乐有情。高座寺云光和尚说法到精妙幽微处,天花乱坠,落地成石,是为雨花石,此即雨花台所由来。
从雨花台出来,点了南京著名的小吃鸭血粉丝汤。几片鸭血、青菜叶,加一些粉丝,兑成一碗,即是金陵名吃。这一大碗,热气腾腾,只见清淡之色,却不闻其香。用舌尖翻卷上下,细细品尝,寡而无味,和普通的吃食并无区别。大凡名城名景所在之处,免不了各种打着其名义的传统美食,但当你抱着满舌头期待逐一尝遍之后,总会觉得名不副实——大多数时候,那些真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恰恰不在游人足迹纷至沓来的闹处,而是隐藏于偏僻的里弄小巷,不花一番心思、费一番手脚,是找不到的。这就像隐居山林的世外高人,槛内之人想请他入世图谋大业,没有三顾茅庐的恭敬和自伏于地的谦卑,是无缘一会的。
带着满身的雨气,不及收拾,就又赶去了鸡鸣寺。这是一座尼姑道场,以药师佛为宗,内有二十几米高的药师塔,可惜的是,你去的时候塔已关闭,不能登顶,只好围着塔座绕了三圈,以表虔敬。或许是被药师佛发十二大悲愿所感动,你在拾级而上的途中,居然欣喜地发现很多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捧香烛,朝着药师佛像顶礼而拜。你想起以前,对盲目拜伏在佛菩萨塑像前的红尘男女,是多么鄙夷。而今,当你也喜欢上了佛学,并初涉佛理之后,对世间的男女信众,却从心底生出了几分敬佩。或许他们不像你由疑而喜,但那一份发自内心的原始皈依,却是你无法做到的。有所信总是好的,哪怕是朴实感性的盲信,也能让一颗浮躁的心暂时安住下来。
天下方太平,荡子何所之?这是江有汜和你谈起的困惑,也是你这次背包出行所要解决的问题。战火绵延、天下涂炭的乱世,保命是人的首务,谈不上精神何所之、自我如何安住之事,唯有在这个歌舞升平的物质生活时代,个人外部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何去何从的疑问才被提出。荡子何所之?这一辈子,该靠什么活着,该拿什么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呢?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一种矢志不渝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似乎只是活着的必备品,还属于存在的外层,只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命的核心。这个能让人有所之的东西,必须是内在的,从灵魂里漫溢出来的存在,不然,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人幸福地活在这世界上的。活着,从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若想活得满足、安宁和幸福,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此时此刻的你,自然也办不到。所以你既不能解决江有汜的疑问,也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你在烟雨迷蒙中去高座寺朝拜、到鸡鸣寺百味斋吃素,只是在享受佛陀教法带给你的感官喜悦,并没有由喜入信。你辞职旅行,带上《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但凡见了佛寺,都会进去参访、拍照,无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想看看你所喜欢的佛学,能不能渐渐让你停止起心动念和诸般妄想。也许等旅行结束,你还是不知如何安住,依然孑然一身,但至少,这是你现在唯一愿意去尝试的道路。
当你用了一个下午走完玄武湖,又用了另一个下午和阿洌一起走完莫愁湖,你突然发现,你能慢下来了——这条道路给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过去的几年中,你已经习惯了快。吃一顿饭,从不会超过十分钟;洗一次澡,最多会花费二十分钟;读一本书,四十分钟以上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而陪女友逛街,你只能忍受一小时,接着就是无休无止的牢骚。你唯一能持久而专注地做下去的事,就是睡觉。而现在,你可以一个下午不停地行走,踏着青草地,看着湖中的碧波,不但不会感到厌倦和单调,反而生出难得的安静和满足,有生第一次,你真正活在了此时此地。
慢,是一种反观,更是一种接纳。当心底的惊涛骇浪停止了,阳光才能照射进来,借着明亮的阳光,深不可测的心之江河,变得清澈起来。当你凝目而视,整个自我,就在你面前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反复地观照它,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注视它,你就能看清楚自我的本来面目:焦灼、恐惧、忧患、自怜,都无所遁形。真诚地了解自我、面对自我,虽然只是改变的第一步,但对以前的自己来说,简直不敢设想。当你发现自己的问题、缺陷和症结,也许会因自惭形秽而讨厌自己,以致再次选择逃避。假如你开始驻足,而不是立即逃走,你会惊讶地意识到:接受不完满的自己,其实也不是难如登天,而一旦接受了自己,怨天尤人消失了,坐卧不宁消失了,痴心妄想也消失了。抱怨与不满消失之后,心开放了,宽广了,透亮了,自心之外的人、事、情、理,慢慢地涌进来,为自我吸纳、整合,眼界方能为之一新,心识不再局促于任何狭隘、偏见、规训与传统,整个的人,即因此而得以改头换面。
旅行,对你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自观、自定的过程。到的每一个地方,遇见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对你的试炼。当你把自我一分为二,一个作为对象,一个作为观者,在每一次行为中,你就能置身事外,通达无碍地照见自我。
而被彻底照见的自我,具足一切可能。关于这一点,你毫不怀疑。
——南京题记
这是你人生第一次独自背包。
做出这个决定并没有你料想的那么难。在床上辗转了一个黑夜,等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揉搓着惺忪的睡眼,你清清楚楚地明白,是时候出发了。
辞职,告别,收起简单的行囊,离开北京,上路。
在硬座火车上强撑着半眠半醒10个小时后,3月15日中午到达南京夫子庙瞻园路青旅。
你想起坐在你对面的那对情侣,在周围的人都渐次或依或靠进入睡眠后,他们依然没完没了地说着一些关于爱情的“废话”。那个齐耳短发的微胖女孩,一会要喝水,一会又要泡面,过一会又要吃零食、听音乐、看电视,而旁边的高个清瘦男孩,却不见一点厌烦,一边耐心地帮女孩找东寻西,一边不停地应和着女孩的碎言碎语。夜色温柔,爱情如此美好,他们如此幸福。
那些没有结果的恋爱,那个留在北京的女孩。每次想到她,你的心都会变得异常柔软,就像春日开遍山野的葵花,小心翼翼地接受太阳的光与热,生怕抛洒了一丝一毫。你知道你很爱她,你曾说,如果有一天她住院生病,需要一个肾,你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给她。你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当你为她揉脚、捏背,满含爱意地抚摸着她柔顺的长发时,你也渴盼过未来。但经过三年的挣扎、互相伤害和数不清的分分合合之后,你也知道,你们终是无法在一起。
你们的身体和灵魂里,充满着太多缺陷,每一处都不完满。你习惯于看到她的不可爱,却对自己的狭隘、懒惰、懦弱和自私视而不见。后来,你慢慢地看见了,却不忍正视,更不能接受。你自大,又喜欢怜悯自己,所以那时的你,完全没有办法对付自己,哪能处理好早就破碎不堪、面目全非的爱情呢?
该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吧。总有一天你会准备好,唯有到那时,你才能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爱情。
而今夜,在北京延伸至南京的长长铁轨上,明月当空,夜色撩人,你的修心之旅才刚刚开始。
你一直觉得,南京如果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秦淮河。
但游了秦淮河,却不想,昔日秦淮八艳逞才使气、软语香曲的风流秦淮,已变成了不忍看闻的臭水沟。只是夜幕低垂,星斗闪烁之时,数不清的红灯笼漫山遍野,人头攒动,热闹如蚁,才稍微遮盖了风景的破败和人物的凋零。大概所有的历史,一番风吹日晒之后,能留下的,也不过是瞎热闹而已。
这些所谓的“瞎热闹”,一般是后人自以为是乱加附会,把历史人物,放进民间传说的坛子里,再加一些文人的美好想象,拼凑出一段传奇,再找来不靠谱的断壁残垣,加以整修改造,由是成一景点,得一谋利之径。诸如李香君墓、乌衣巷等,多少还有点历史根据,至于莫愁湖莫愁女相思泪干、化人为湖的传说,以及湖边的莫愁故居和遗物,则纯属后人臆造和添备,乃无稽之谈了。
不过,这些情爱传奇,不管真假与否,对你来说,还是好于那些被过度标榜的历史,比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山陵等。在这些似真似幻的美丽故事里,有着最为朴实的人性,在无常而变幻的大历史叙事里,也只有这些血性、深情、温柔的男女情爱,才是可圈可点的人性之光。
秦淮河,虽然八艳风华绝代,而你,却并无艳遇。
你似乎已经不再留意于此。对你来说,走在路上,历史已成为过去,未来遥不可及,如《金刚经》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然,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心虽不可得,但现在的路还是要走,因为现在的你,既然还执着这颗心,就得在路上行走,学着放下它。这大概也是你不去中山陵、总统府,却在高座寺、鸡鸣寺花费那么长时间盘桓的原因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没想到,刚从雨花台高座寺出来,就下起了雨,真是应了古诗。只可惜,昔日繁茂丛林景象,今已不再,佛法僧不见踪影,惟余几尊佛像,供不知所谓的游人流连,权当浮生半日闲。有时念及佛法的善美,目睹现代人对佛教之种种误解,由此错失大好佛缘,你也会感到略有遗憾。
你曾和萧瑟谈起,近来对佛学兴趣益浓,无意中得知他曾皈依过佛门,很是羡慕。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这一层因缘,但聊为可喜的是,你已经能够面对自我、接受自我,已经开始学着用佛法去化解自我执念和世间烦恼,这也正是你和米米蓝谈的最多的话题。
二杯茶、二个人,不紧不慢地对坐而谈,任夜雨霏霏、华灯迷乱,真是不错。
她说,不能远离爱情的颠倒梦想。你说,诸法无常,爱情亦要随顺因、缘、果。求不得苦;求得之后相聚之日短,爱别离之时,依然苦;你以为别离之后总是重聚,泪与痛之后的奖赏总是笑与乐,孰不知,重聚之后,他人还在,心非初心——可是你还没准备好,因为你从没预料到,你习惯性地认为,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等你,要不然你们不会那么相爱——这就是不欲临苦;相爱的人住于一屋,房屋经年日久会倒塌、瓦解,成为时间的尘埃,而屋子里的人,也会劳燕分飞——如果他们能心平气和地分手,再走向别缘,自然是好事,但大多数时候,受过损伤的二颗心,如碎了一地的瓷器,有情的计较于无情,而无情的又会计较于金钱、财产,难免都会权衡得失,但不堪如此,有时交割不清,还要住在一起,这就是怨憎会苦。
你说,这不是不要恋爱,而是要学会智慧地相爱。遇见是缘,相守是缘,同甘共苦,更是前世今生修来的缘。有缘当珍惜,无缘当放下。二个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人,要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人间并肩而行、相互取暖,既要各自站在自家的地面,又要枝头交织缠绕,谈何容易呢?那些白头偕老的人,我们只看到他们彼此搀扶的姿势,却没看到他们为着那一刻的纯正之爱,付出了多少修行,经历了多少争执与痛苦。
你还说,佛法总是世间法,利乐有情。高座寺云光和尚说法到精妙幽微处,天花乱坠,落地成石,是为雨花石,此即雨花台所由来。
从雨花台出来,点了南京著名的小吃鸭血粉丝汤。几片鸭血、青菜叶,加一些粉丝,兑成一碗,即是金陵名吃。这一大碗,热气腾腾,只见清淡之色,却不闻其香。用舌尖翻卷上下,细细品尝,寡而无味,和普通的吃食并无区别。大凡名城名景所在之处,免不了各种打着其名义的传统美食,但当你抱着满舌头期待逐一尝遍之后,总会觉得名不副实——大多数时候,那些真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恰恰不在游人足迹纷至沓来的闹处,而是隐藏于偏僻的里弄小巷,不花一番心思、费一番手脚,是找不到的。这就像隐居山林的世外高人,槛内之人想请他入世图谋大业,没有三顾茅庐的恭敬和自伏于地的谦卑,是无缘一会的。
带着满身的雨气,不及收拾,就又赶去了鸡鸣寺。这是一座尼姑道场,以药师佛为宗,内有二十几米高的药师塔,可惜的是,你去的时候塔已关闭,不能登顶,只好围着塔座绕了三圈,以表虔敬。或许是被药师佛发十二大悲愿所感动,你在拾级而上的途中,居然欣喜地发现很多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捧香烛,朝着药师佛像顶礼而拜。你想起以前,对盲目拜伏在佛菩萨塑像前的红尘男女,是多么鄙夷。而今,当你也喜欢上了佛学,并初涉佛理之后,对世间的男女信众,却从心底生出了几分敬佩。或许他们不像你由疑而喜,但那一份发自内心的原始皈依,却是你无法做到的。有所信总是好的,哪怕是朴实感性的盲信,也能让一颗浮躁的心暂时安住下来。
天下方太平,荡子何所之?这是江有汜和你谈起的困惑,也是你这次背包出行所要解决的问题。战火绵延、天下涂炭的乱世,保命是人的首务,谈不上精神何所之、自我如何安住之事,唯有在这个歌舞升平的物质生活时代,个人外部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何去何从的疑问才被提出。荡子何所之?这一辈子,该靠什么活着,该拿什么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呢?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一种矢志不渝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似乎只是活着的必备品,还属于存在的外层,只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命的核心。这个能让人有所之的东西,必须是内在的,从灵魂里漫溢出来的存在,不然,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人幸福地活在这世界上的。活着,从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若想活得满足、安宁和幸福,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此时此刻的你,自然也办不到。所以你既不能解决江有汜的疑问,也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你在烟雨迷蒙中去高座寺朝拜、到鸡鸣寺百味斋吃素,只是在享受佛陀教法带给你的感官喜悦,并没有由喜入信。你辞职旅行,带上《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但凡见了佛寺,都会进去参访、拍照,无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想看看你所喜欢的佛学,能不能渐渐让你停止起心动念和诸般妄想。也许等旅行结束,你还是不知如何安住,依然孑然一身,但至少,这是你现在唯一愿意去尝试的道路。
当你用了一个下午走完玄武湖,又用了另一个下午和阿洌一起走完莫愁湖,你突然发现,你能慢下来了——这条道路给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过去的几年中,你已经习惯了快。吃一顿饭,从不会超过十分钟;洗一次澡,最多会花费二十分钟;读一本书,四十分钟以上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而陪女友逛街,你只能忍受一小时,接着就是无休无止的牢骚。你唯一能持久而专注地做下去的事,就是睡觉。而现在,你可以一个下午不停地行走,踏着青草地,看着湖中的碧波,不但不会感到厌倦和单调,反而生出难得的安静和满足,有生第一次,你真正活在了此时此地。
慢,是一种反观,更是一种接纳。当心底的惊涛骇浪停止了,阳光才能照射进来,借着明亮的阳光,深不可测的心之江河,变得清澈起来。当你凝目而视,整个自我,就在你面前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反复地观照它,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注视它,你就能看清楚自我的本来面目:焦灼、恐惧、忧患、自怜,都无所遁形。真诚地了解自我、面对自我,虽然只是改变的第一步,但对以前的自己来说,简直不敢设想。当你发现自己的问题、缺陷和症结,也许会因自惭形秽而讨厌自己,以致再次选择逃避。假如你开始驻足,而不是立即逃走,你会惊讶地意识到:接受不完满的自己,其实也不是难如登天,而一旦接受了自己,怨天尤人消失了,坐卧不宁消失了,痴心妄想也消失了。抱怨与不满消失之后,心开放了,宽广了,透亮了,自心之外的人、事、情、理,慢慢地涌进来,为自我吸纳、整合,眼界方能为之一新,心识不再局促于任何狭隘、偏见、规训与传统,整个的人,即因此而得以改头换面。
旅行,对你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自观、自定的过程。到的每一个地方,遇见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对你的试炼。当你把自我一分为二,一个作为对象,一个作为观者,在每一次行为中,你就能置身事外,通达无碍地照见自我。
而被彻底照见的自我,具足一切可能。关于这一点,你毫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