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体制看艺术经济
從藝術體制看藝術經濟
王在瑩
紐約的藝術家多不勝數,大部分從外州或外國來這裏發展。但能在這兒扎根而開花結果的人,比率不會高過千分之一。今年市場前景不樂觀,上星期提到, 切爾西(Chelsea)已出現「失業藝術家」。
畫廊在市場造好的年頭,為了供應需求,連尚未完成的作品都拿來展覽。自從概念藝術蓬勃發展,藝術學院不再注重技巧培訓,因為作品只是一個話題的開始,而不是欣賞的主體。他們再不需用大量時間來塑造作品,只要「概念」上說得通便可以了。
當然,那是一個以創作為出發的觀點,不代表觀眾就會照單全收。Carey Young 最近在雕塑中心(Sculpture Center)展出了一系列 Disclaimer(免責聲明),指出藝術家本人並沒有聲明所展出的物件是藝術品,不確保物件能作為藝術品買賣;道破了市場及創作上的荒謬邏輯。
在畫廊體制裏,藝術家有絕對的創作自由,亦同時承擔了經濟不穩定的代價。因此,西方藝術家自十九世紀以來,在創作上一直有考慮到市場元素。例如 Renoir(1841-1919年)、Pissarro(1830-1903年)等人,會思考用什麼題材來吸引買家。杜尚(Duchamp)著名的 Fountain(1919), 除了在藝術史上成為了劃時代的作品,刷新了藝術定義之外,他其實是在挑戰市場體制,把尿壺確認為藝術品,不但把藝術家的地位從工匠提升為啟導思想的先鋒,亦從此把藝術市場無限地擴大了。今天美國藝術大多以現成物件(found objects)為創作素材,諾沒有杜尚,市場上一大半的藝術品都不會存在。
紐約在六、七十年代,藝術家每星期只須要工作兩、三天,便能維持生計,其他時間可專心搞創作,對市場的考慮便沒有那麼迫切。但今時今日,藝術家借錢念完學士及碩士,已揹了一身債;加上高昂的生活費,上班時間往往比創作時間多,也造成兼職藝術家比全職藝術家多的現象。
最近一位亞洲藝術家跟我談到他的身世。他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原生地的最高藝術學府畢業後,來到紐約進修藝術碩士。他不懂英語,一邊念書一邊上英文課。畢業後為了擺脫家庭壓力,決定留在紐約發展。他跟我說,自己在家鄉是上等人,到了這裏生活,一星期五天在紋身店工作,感到非常渺小。
本地藝術家卻早就習慣糾纏於現實與市場之間。傑夫.昆斯(Jeff Koons)在未有畫廊代理前,曾在MoMA穿着小丑服售賣美術館會籍,他也是該館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推銷員。後來,他到了華爾家當期貨經紀,直至有畫廊承包他的製作費,才把日間的工作辭掉。昆斯的作品,向來都是指向市場欲望而創作的,可能因為他生來就非常喜愛推銷術。他的作風,秉承了Andy Warhol 的信念:「善於從商是最迷人的藝術……,賺錢是藝術,工作也是藝術,好的生意就是最好的藝術。」
在現實裏,藝術家需要觀眾,觀眾就是市場,藝術市場內使用的「貨幣」,不單是金錢,也有意見、評論、參與、共鳴、喝彩。銀碼,就是這一切結算的代號。
王在瑩
紐約的藝術家多不勝數,大部分從外州或外國來這裏發展。但能在這兒扎根而開花結果的人,比率不會高過千分之一。今年市場前景不樂觀,上星期提到, 切爾西(Chelsea)已出現「失業藝術家」。
畫廊在市場造好的年頭,為了供應需求,連尚未完成的作品都拿來展覽。自從概念藝術蓬勃發展,藝術學院不再注重技巧培訓,因為作品只是一個話題的開始,而不是欣賞的主體。他們再不需用大量時間來塑造作品,只要「概念」上說得通便可以了。
當然,那是一個以創作為出發的觀點,不代表觀眾就會照單全收。Carey Young 最近在雕塑中心(Sculpture Center)展出了一系列 Disclaimer(免責聲明),指出藝術家本人並沒有聲明所展出的物件是藝術品,不確保物件能作為藝術品買賣;道破了市場及創作上的荒謬邏輯。
在畫廊體制裏,藝術家有絕對的創作自由,亦同時承擔了經濟不穩定的代價。因此,西方藝術家自十九世紀以來,在創作上一直有考慮到市場元素。例如 Renoir(1841-1919年)、Pissarro(1830-1903年)等人,會思考用什麼題材來吸引買家。杜尚(Duchamp)著名的 Fountain(1919), 除了在藝術史上成為了劃時代的作品,刷新了藝術定義之外,他其實是在挑戰市場體制,把尿壺確認為藝術品,不但把藝術家的地位從工匠提升為啟導思想的先鋒,亦從此把藝術市場無限地擴大了。今天美國藝術大多以現成物件(found objects)為創作素材,諾沒有杜尚,市場上一大半的藝術品都不會存在。
紐約在六、七十年代,藝術家每星期只須要工作兩、三天,便能維持生計,其他時間可專心搞創作,對市場的考慮便沒有那麼迫切。但今時今日,藝術家借錢念完學士及碩士,已揹了一身債;加上高昂的生活費,上班時間往往比創作時間多,也造成兼職藝術家比全職藝術家多的現象。
最近一位亞洲藝術家跟我談到他的身世。他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原生地的最高藝術學府畢業後,來到紐約進修藝術碩士。他不懂英語,一邊念書一邊上英文課。畢業後為了擺脫家庭壓力,決定留在紐約發展。他跟我說,自己在家鄉是上等人,到了這裏生活,一星期五天在紋身店工作,感到非常渺小。
本地藝術家卻早就習慣糾纏於現實與市場之間。傑夫.昆斯(Jeff Koons)在未有畫廊代理前,曾在MoMA穿着小丑服售賣美術館會籍,他也是該館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推銷員。後來,他到了華爾家當期貨經紀,直至有畫廊承包他的製作費,才把日間的工作辭掉。昆斯的作品,向來都是指向市場欲望而創作的,可能因為他生來就非常喜愛推銷術。他的作風,秉承了Andy Warhol 的信念:「善於從商是最迷人的藝術……,賺錢是藝術,工作也是藝術,好的生意就是最好的藝術。」
在現實裏,藝術家需要觀眾,觀眾就是市場,藝術市場內使用的「貨幣」,不單是金錢,也有意見、評論、參與、共鳴、喝彩。銀碼,就是這一切結算的代號。
-
ianl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2-12 11: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