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态度——一点感触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逐渐建立的。
所以,科学的态度,就是允许观察到的事实不断地打破和重建自己的各种认知。
个人经验和他人观点,在帮助我们确定研究思路的同时,可能会变成我们寻找真理道路上一堵看不见的墙,而这堵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墙,也许会让我们与真理间的距离变成咫尺天涯。
追求真理的人,是不应该把个人放在问题的讨论之上的。对问题答案的追寻,不以个人对错为准,不以个人所信仰的学术大牛的对错为准,而是以事实为准。
我们在研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问题时,要小心潜意识里对“为什么”的“预设判断”,因为这个“预设判断”很可能就是那堵看不见的墙。
比如制度的研究,如果问“美国是民主宪政制,中国为什么没这样?”,这样的问法,有一个危险,那就是把美国的体制当作标准版,或是乌托邦而不自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与当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把共产主义当标准版的性质是一样的。
现代社会的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上帝创世纪创出来的,所以把任何一种制度当作标准版或是最优版都是与科学态度相悖的。这样的思路,只会是阻挡我们寻找更真的真理。
乌托邦,或是说完美世界,是一种情结,是社会科学,尤其是从事制度研究和经济研究的大忌。
因为这样的话,我们思考的点总是从完美世界出发。而从完美世界出发的坏处,是论证会停留在“如果按完美世界来,现实中的多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个层面上,这样很容易漏掉什么,就像那堵看不见的墙。
问题是,现实世界中,不按完美世界来是有原因的,是有看得见、看不见的阻力不让世界这样完美,不是它耍性子要这样。
所以,更有建设性的研究是,从现实世界出发,研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去发现那些未被看见的阻力,如果无法解释或不接受它为什么跟完美世界不一样,或是把这种差异归结为个人或是国家的某种特性时,那么你的研究一定是漏掉了什么。
搞好科研,也许就要用一个火星人的客观,去研究地球上发生的这一切。
尤其是搞社会科学的,不像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难免牵涉到人,把主观情绪和个人价值判断带入到研究中去,是很难避免的,这就更要求研究者时刻提醒自己,尽量保持客观。
所以,科学的态度,就是允许观察到的事实不断地打破和重建自己的各种认知。
个人经验和他人观点,在帮助我们确定研究思路的同时,可能会变成我们寻找真理道路上一堵看不见的墙,而这堵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墙,也许会让我们与真理间的距离变成咫尺天涯。
追求真理的人,是不应该把个人放在问题的讨论之上的。对问题答案的追寻,不以个人对错为准,不以个人所信仰的学术大牛的对错为准,而是以事实为准。
我们在研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问题时,要小心潜意识里对“为什么”的“预设判断”,因为这个“预设判断”很可能就是那堵看不见的墙。
比如制度的研究,如果问“美国是民主宪政制,中国为什么没这样?”,这样的问法,有一个危险,那就是把美国的体制当作标准版,或是乌托邦而不自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与当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把共产主义当标准版的性质是一样的。
现代社会的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上帝创世纪创出来的,所以把任何一种制度当作标准版或是最优版都是与科学态度相悖的。这样的思路,只会是阻挡我们寻找更真的真理。
乌托邦,或是说完美世界,是一种情结,是社会科学,尤其是从事制度研究和经济研究的大忌。
因为这样的话,我们思考的点总是从完美世界出发。而从完美世界出发的坏处,是论证会停留在“如果按完美世界来,现实中的多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个层面上,这样很容易漏掉什么,就像那堵看不见的墙。
问题是,现实世界中,不按完美世界来是有原因的,是有看得见、看不见的阻力不让世界这样完美,不是它耍性子要这样。
所以,更有建设性的研究是,从现实世界出发,研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去发现那些未被看见的阻力,如果无法解释或不接受它为什么跟完美世界不一样,或是把这种差异归结为个人或是国家的某种特性时,那么你的研究一定是漏掉了什么。
搞好科研,也许就要用一个火星人的客观,去研究地球上发生的这一切。
尤其是搞社会科学的,不像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难免牵涉到人,把主观情绪和个人价值判断带入到研究中去,是很难避免的,这就更要求研究者时刻提醒自己,尽量保持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