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或者扮演
最近看了几集《晓说》,其中有一集高晓松谈到他的一个小发现。从小到大,他的同学中、同事中,剧组里,公司里,各种人总是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不管初中的班级还是高中的班级,总有那么一个热心肠,也有那么几个冷眼看。每次同学聚会总是热心肠组织,而总是有冷眼看不参与。每个班里总有一个美女,总有一定比例特别花心的人。不存在某个班里都是美女,或者都是花心的人。在公司,搞人力资源的人总是竭力执行老板的想法,但总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反对,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天天骂公司。另外,据说不管在什么人群中,总有15%的sb。总是这样,只要有人群,就有sb。
这个说法和我小时候的一个隐秘想法非常类似,只不过我想的不是“比例”,我想的是“扮演”。
我发现每个班级,总有人扮演那些角色。比如你看一眼就暗恋上的人,比如一小撮和你走的很近的人。总有几个人在偷偷写小说,也总有几个人在当二流子混社会。不管是团委书记,还是学习委员,总是有人扮演打小报告的角色,也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和老师对着干。甚至,每个班都有一个大胖子,又有一个巨瘦无比的人。每个班都有一个人会某样乐器,又有某个人每次文艺晚会总是能出节目。我从小到大经历过九个班级,每次换班级总是有这种感觉。我看见小明扮演了以前小刚的角色,阿紫代替了以前阿朱的位置。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角色,充满悲情色彩,和下面这个笑话有关。
话说有一百只企鹅,它们都非常快乐。有一天一个人问第一只企鹅:“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啊?”第一只企鹅回答:“吃饭睡觉打豆豆。”他又问第二只企鹅:“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啊?”“吃饭睡觉打豆豆”。这个人一直问下去,直到第九十九只企鹅,那回答也是一样的“吃饭睡觉打豆豆”。最后他问第一百只企鹅,一百号回答:“吃饭睡觉!”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第一百只小企鹅,就是豆豆。
九十九只企鹅都很快乐,豆豆不快乐。
我小时候发现每个班都有一个豆豆。班级从某个角度看去完全是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如果你看过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话,对这句话应该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可不是什么充满想象光线的《那些年》可以比拟的电影。每个班级的豆豆照例都是长一副懦弱好欺负的模样,班上几乎所有人都言必称豆豆。有什么笑话,有什么新的嘲笑人折磨人的小游戏,那对象总是豆豆。我现在回想,总是能回想起来班里那个总被别人欺负还坚强地站立在墙角的家伙。人者何物?
看多了这种大多数人对某个懦弱个体的强权,我似乎更明白了人组成的群体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怪胎。
至于我,从小到大在人群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回想起来,我似乎总是在开始的时候显得机灵又好玩,扮演大家普遍欢迎的角色。后来,宿命般地,我会慢慢变成一个不爱参与的人,我会对一切失去兴趣。到最后,我往往变成一个反对者。这三个步骤的变化周期往往是一年。第一年,我能和一撮人成为死党,和大多数人保持友好关系。到第二年,我会成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个体,我总是会发觉人们在重复过去的一切,从而快速失去热情。到了第三年,我往往会发现那人群中15%的sb。甚至,其实,我是发现了每个人的占比例15%的sb之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侧面,于是我往往脱离那一小撮,脱离大众。这样我由一个杀猪的笑话大王,变成一个忧郁而且孤僻的诗人。
我不厌其烦提到我是一个诗人。诗人是这世界上我唯一想成为的物种,只是力有不逮,尚未做成。在我现在的公司,我也有一堆叫做朋友的同事。开始的时候,一小撮里面有一个总是执反对意见的人,大家觉得那反对意见不值一驳,大家觉得这人怎么这样不合群。我似乎天然有一种热爱少数人的特质。那时候我竭力挽留这个反对者。我曾经预言过反对者一走,我们中间必然会出现另一个反对者。
我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后来那个老的反对者走了,那个新的反对者是我。
这是你在世上呼吸、行走、讲话、拍手的若干细节方面的东西,不涉及大是大非大智大勇。你会发现只要把你放入一个群体中,不管是班级还是公司,或者是其它的什么,你总是宿命般地成为你的角色。就像我,总是迅速发现众人的15%的sb之处,迅速发现人群中权势的走狗,逐利的奴才,也发现仗义执言者、见多识广者、艺术家、哲学家、生活家、俗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家和哲学家逐渐隐退,大家都被生活压迫,俗人的比例越来越多。
这件事令我感到分外悲伤。
这个说法和我小时候的一个隐秘想法非常类似,只不过我想的不是“比例”,我想的是“扮演”。
我发现每个班级,总有人扮演那些角色。比如你看一眼就暗恋上的人,比如一小撮和你走的很近的人。总有几个人在偷偷写小说,也总有几个人在当二流子混社会。不管是团委书记,还是学习委员,总是有人扮演打小报告的角色,也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和老师对着干。甚至,每个班都有一个大胖子,又有一个巨瘦无比的人。每个班都有一个人会某样乐器,又有某个人每次文艺晚会总是能出节目。我从小到大经历过九个班级,每次换班级总是有这种感觉。我看见小明扮演了以前小刚的角色,阿紫代替了以前阿朱的位置。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角色,充满悲情色彩,和下面这个笑话有关。
话说有一百只企鹅,它们都非常快乐。有一天一个人问第一只企鹅:“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啊?”第一只企鹅回答:“吃饭睡觉打豆豆。”他又问第二只企鹅:“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啊?”“吃饭睡觉打豆豆”。这个人一直问下去,直到第九十九只企鹅,那回答也是一样的“吃饭睡觉打豆豆”。最后他问第一百只企鹅,一百号回答:“吃饭睡觉!”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第一百只小企鹅,就是豆豆。
九十九只企鹅都很快乐,豆豆不快乐。
我小时候发现每个班都有一个豆豆。班级从某个角度看去完全是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如果你看过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话,对这句话应该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可不是什么充满想象光线的《那些年》可以比拟的电影。每个班级的豆豆照例都是长一副懦弱好欺负的模样,班上几乎所有人都言必称豆豆。有什么笑话,有什么新的嘲笑人折磨人的小游戏,那对象总是豆豆。我现在回想,总是能回想起来班里那个总被别人欺负还坚强地站立在墙角的家伙。人者何物?
看多了这种大多数人对某个懦弱个体的强权,我似乎更明白了人组成的群体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怪胎。
至于我,从小到大在人群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回想起来,我似乎总是在开始的时候显得机灵又好玩,扮演大家普遍欢迎的角色。后来,宿命般地,我会慢慢变成一个不爱参与的人,我会对一切失去兴趣。到最后,我往往变成一个反对者。这三个步骤的变化周期往往是一年。第一年,我能和一撮人成为死党,和大多数人保持友好关系。到第二年,我会成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个体,我总是会发觉人们在重复过去的一切,从而快速失去热情。到了第三年,我往往会发现那人群中15%的sb。甚至,其实,我是发现了每个人的占比例15%的sb之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侧面,于是我往往脱离那一小撮,脱离大众。这样我由一个杀猪的笑话大王,变成一个忧郁而且孤僻的诗人。
我不厌其烦提到我是一个诗人。诗人是这世界上我唯一想成为的物种,只是力有不逮,尚未做成。在我现在的公司,我也有一堆叫做朋友的同事。开始的时候,一小撮里面有一个总是执反对意见的人,大家觉得那反对意见不值一驳,大家觉得这人怎么这样不合群。我似乎天然有一种热爱少数人的特质。那时候我竭力挽留这个反对者。我曾经预言过反对者一走,我们中间必然会出现另一个反对者。
我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后来那个老的反对者走了,那个新的反对者是我。
这是你在世上呼吸、行走、讲话、拍手的若干细节方面的东西,不涉及大是大非大智大勇。你会发现只要把你放入一个群体中,不管是班级还是公司,或者是其它的什么,你总是宿命般地成为你的角色。就像我,总是迅速发现众人的15%的sb之处,迅速发现人群中权势的走狗,逐利的奴才,也发现仗义执言者、见多识广者、艺术家、哲学家、生活家、俗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家和哲学家逐渐隐退,大家都被生活压迫,俗人的比例越来越多。
这件事令我感到分外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