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舞台趣话
对一场歌剧的好评不会始于舞台布景,但如果整体唱功平平,视觉效果就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也许是担心对于美声的评价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才能做到客观准确,大多听众不愿意由衷地评论演唱水平,但对于舞台的观感,每个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大放厥词,而不用担心被视为肤浅的外行。与此同时,不知所云的eurotrash更容易被理解为经济困难而不是前卫艺术。这样就可以解释Gran Teatre del Liceu用心良苦地在同一个布景下展现曼侬中的亚眠的车站,巴黎的公寓,香榭丽舍大街,圣叙尔比斯教堂,特兰西瓦尼酒馆,以及勒阿弗尔郊外的荒地(图1)。
图1:曼侬,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07
一、华丽丽
就算在意大利的乡下,你现在也不能像传说中那样带着栗子(可以想象为瓜子)听歌剧了。但现在盛装出席的观众所看到的制作未必比当年更高端大气。说到高端大气,阿依达的制作通常会成为典例。这个史诗级的宏篇大作需要七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其中最能体现水平的是第二幕第二场的底比斯城门。从现存最早的录像之一(图2),到去年MET的新作(图3),阿依达都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识别度。大场面也不一定需要发生在户外,只要是群戏,室内空间也可以布置得大放异彩。曼侬的第四幕的特兰西瓦尼酒馆和卡门的第二幕里拉•帕斯蒂亚酒馆都可以布置得有声有色,
图2:阿依达,维罗纳:Arena di Verona,1966,第二幕第二场:底比斯的城门
图3:阿依达,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12,第二幕第二场:底比斯的城门
图4:曼侬,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第四幕:特兰西瓦尼酒馆
图5:卡门,维也纳:Wiener Staatsoper,2010,第二幕,里拉·帕斯蒂亚酒馆
二、大舞台,小空间
只要舞台足够大,资金足够多,极尽奢华也非难事。相比之下,要在大舞台上安排小空间而不显得捉襟见肘则更具有挑战性。比如阿依达最后一场的石棺,试想如果在整个舞台上布置一个棺材,那还不如就把所有道具都撤掉,因此大部分制作都会做成两层(图6),保持了阿依达中一贯的富丽堂皇。
图6:阿依达,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12,第四幕:伏尔甘宫底
再比如曼侬第二幕中格里厄在巴黎的公寓,放到再小的舞台上也显得不合比例。就算格里厄自己租了房子而不是住宿舍,也不至于弄一张像柏林制作中的这张床(图7)。MET的制作则体现了另外一个极端(图8):这样的阁楼更符合波希米亚人中咪咪的房间(尽管从来只是她的口头描述),并且能够鼓励坐在后排的观众使用望远镜。
图7:曼侬,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第二幕:巴黎的公寓
图8:曼侬,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12,第二幕:巴黎的公寓
三、雪,水,自然
如果人造的空间可以不拘一格,自然景象的营造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常见的雪景已经不是歌剧布景的障碍(图9),但对水的处理还是无章可寻。典型的是霍夫曼的故事中船歌(一称女同二重唱)一景,从来没有哪个舞台能够营造出水乡之夜的暧昧与迷离。华丽的也有(图10),糜烂的也有(图11),但只要没有波光,就谈不上浪漫。而如果用的是游走的沙发,那只能理解成宅女的意淫(图12)。
图9:波希米亚人,米兰:Teatro degli Arcimboldi,2003,第三幕:丹菲尔城关
图10,霍夫曼的故事,伦敦:Royal Opera House,1981,第三幕:威尼斯
图11,霍夫曼的故事,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09,第三幕:威尼斯
‘
图12,霍夫曼的故事,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3,第三幕:威尼斯
另外一种展现自然风光的方式靠的是平面图像,这样的操作很简单,效果也到位。柏林的维特用大树占满整个幕布(图13),曼侬则用余辉作结(图14),两者配上马斯奈漩涡般的合奏,都烘托了大势已去的绝望。最臭名昭著的场景设置也许是瓦蕾中的雪崩,如此壮阔的安排直接把此剧扔进了坟墓。
图13:维特,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开场前
图14:曼侬,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第五幕:勒阿弗尔郊外的荒地
四、限制级
在歌剧演出还没有分级之前,带孩子看歌剧的家长要提前多作些功课。别看皇家歌剧院中的爷爷奶奶个个彬彬有礼,舞台上的重口味直指限制级。有一些歌剧天生就骇人听闻,而有一些则是被安排得出人意料。莎乐美的恋尸癖放到什么年代都是丑闻(图15),弄臣中的香艳也是由来已久(图16),但卡门间奏曲的裸体舞蹈必然不是比才的安排,而悠悠长笛中舞者拍打肚皮的清脆声响也不明所以(图17)。
图15:莎乐美,伦敦:Royal Opera House,2008,希律王宫
图16:弄臣,伦敦:Royal Opera House,2012,第一幕:皇宫
图17:卡门,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0,第三幕:荒郊野岭
五、戏中戏和第四面墙
把舞台搬上舞台不足为奇,但在歌剧中这样的安排并不多见。歌剧中戏中戏的代表作是丑角(图18),这部现实主义短剧把小丑的象征意义推到极致,其以独白开场的巧妙安排也成了导演玩弄第四面墙的理想平台(图19)。相比之下,有些出格的安排,比如阿尔弗莱多千里迢迢给茶花女鲜花纯属没事找事(图20)。与丑角的流动戏班相比,有些作品是要故意为难导演。比如阿德里亚娜•莱科芙露尔要求把舞台幕后布置成另一个剧院,要想比巴塞罗那这个制作效果还要出色(图21),只能把两个歌剧院拼到一起了。
图18:丑角,马德里:Teatro Real,2007,圣母升天节的的卡拉布里亚
图19:丑角,马德里:Teatro Real,2007,圣母升天节的的卡拉布里亚
图20:茶花女,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Théâtre de l'Archevêché,2011,第一幕:自家沙龙
图21:阿德里亚娜•莱科芙露尔,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1,第一幕:喜歌剧院后台
六、极简和穿越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手法已经成了eurotrash的必杀技,并且观众始终不买账。西西里村庄可以变成希腊遗迹(图22),吉普赛人可以开车卖黑货(图23)。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正宗的布景所考察的年代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也许城中村的日租房更符合普契尼时代观众眼中的拉丁区的阁楼,也更符合四个屌丝赖租赖账的痞气(图24)。至于极简,最极端的情况不过相当于听录音。所以只要有出色的演唱,观众就不会苛求舞台表现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个舞台都有可能成为撒气筒。
图22:乡村骑士,马德里:Teatro Real,2007,复活节早晨的西西里村庄
图23:卡门,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0,第三幕:荒郊野岭
图24:波希米亚人,萨尔茨堡:Festspielhäuser,2012,第一幕:阁楼
![]() |
图1:曼侬,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07
一、华丽丽
就算在意大利的乡下,你现在也不能像传说中那样带着栗子(可以想象为瓜子)听歌剧了。但现在盛装出席的观众所看到的制作未必比当年更高端大气。说到高端大气,阿依达的制作通常会成为典例。这个史诗级的宏篇大作需要七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其中最能体现水平的是第二幕第二场的底比斯城门。从现存最早的录像之一(图2),到去年MET的新作(图3),阿依达都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识别度。大场面也不一定需要发生在户外,只要是群戏,室内空间也可以布置得大放异彩。曼侬的第四幕的特兰西瓦尼酒馆和卡门的第二幕里拉•帕斯蒂亚酒馆都可以布置得有声有色,
![]() |
图2:阿依达,维罗纳:Arena di Verona,1966,第二幕第二场:底比斯的城门
![]() |
图3:阿依达,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12,第二幕第二场:底比斯的城门
![]() |
图4:曼侬,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第四幕:特兰西瓦尼酒馆
![]() |
图5:卡门,维也纳:Wiener Staatsoper,2010,第二幕,里拉·帕斯蒂亚酒馆
二、大舞台,小空间
只要舞台足够大,资金足够多,极尽奢华也非难事。相比之下,要在大舞台上安排小空间而不显得捉襟见肘则更具有挑战性。比如阿依达最后一场的石棺,试想如果在整个舞台上布置一个棺材,那还不如就把所有道具都撤掉,因此大部分制作都会做成两层(图6),保持了阿依达中一贯的富丽堂皇。
![]() |
图6:阿依达,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12,第四幕:伏尔甘宫底
再比如曼侬第二幕中格里厄在巴黎的公寓,放到再小的舞台上也显得不合比例。就算格里厄自己租了房子而不是住宿舍,也不至于弄一张像柏林制作中的这张床(图7)。MET的制作则体现了另外一个极端(图8):这样的阁楼更符合波希米亚人中咪咪的房间(尽管从来只是她的口头描述),并且能够鼓励坐在后排的观众使用望远镜。
![]() |
图7:曼侬,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第二幕:巴黎的公寓
![]() |
图8:曼侬,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12,第二幕:巴黎的公寓
三、雪,水,自然
如果人造的空间可以不拘一格,自然景象的营造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常见的雪景已经不是歌剧布景的障碍(图9),但对水的处理还是无章可寻。典型的是霍夫曼的故事中船歌(一称女同二重唱)一景,从来没有哪个舞台能够营造出水乡之夜的暧昧与迷离。华丽的也有(图10),糜烂的也有(图11),但只要没有波光,就谈不上浪漫。而如果用的是游走的沙发,那只能理解成宅女的意淫(图12)。
![]() |
图9:波希米亚人,米兰:Teatro degli Arcimboldi,2003,第三幕:丹菲尔城关
![]() |
图10,霍夫曼的故事,伦敦:Royal Opera House,1981,第三幕:威尼斯
![]() |
图11,霍夫曼的故事,纽约:Metropolitan Opera,2009,第三幕:威尼斯
‘
![]() |
图12,霍夫曼的故事,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3,第三幕:威尼斯
另外一种展现自然风光的方式靠的是平面图像,这样的操作很简单,效果也到位。柏林的维特用大树占满整个幕布(图13),曼侬则用余辉作结(图14),两者配上马斯奈漩涡般的合奏,都烘托了大势已去的绝望。最臭名昭著的场景设置也许是瓦蕾中的雪崩,如此壮阔的安排直接把此剧扔进了坟墓。
![]() |
图13:维特,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开场前
![]() |
图14:曼侬,柏林: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2006,第五幕:勒阿弗尔郊外的荒地
四、限制级
在歌剧演出还没有分级之前,带孩子看歌剧的家长要提前多作些功课。别看皇家歌剧院中的爷爷奶奶个个彬彬有礼,舞台上的重口味直指限制级。有一些歌剧天生就骇人听闻,而有一些则是被安排得出人意料。莎乐美的恋尸癖放到什么年代都是丑闻(图15),弄臣中的香艳也是由来已久(图16),但卡门间奏曲的裸体舞蹈必然不是比才的安排,而悠悠长笛中舞者拍打肚皮的清脆声响也不明所以(图17)。
![]() |
图15:莎乐美,伦敦:Royal Opera House,2008,希律王宫
![]() |
图16:弄臣,伦敦:Royal Opera House,2012,第一幕:皇宫
![]() |
图17:卡门,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0,第三幕:荒郊野岭
五、戏中戏和第四面墙
把舞台搬上舞台不足为奇,但在歌剧中这样的安排并不多见。歌剧中戏中戏的代表作是丑角(图18),这部现实主义短剧把小丑的象征意义推到极致,其以独白开场的巧妙安排也成了导演玩弄第四面墙的理想平台(图19)。相比之下,有些出格的安排,比如阿尔弗莱多千里迢迢给茶花女鲜花纯属没事找事(图20)。与丑角的流动戏班相比,有些作品是要故意为难导演。比如阿德里亚娜•莱科芙露尔要求把舞台幕后布置成另一个剧院,要想比巴塞罗那这个制作效果还要出色(图21),只能把两个歌剧院拼到一起了。
![]() |
图18:丑角,马德里:Teatro Real,2007,圣母升天节的的卡拉布里亚
![]() |
图19:丑角,马德里:Teatro Real,2007,圣母升天节的的卡拉布里亚
![]() |
图20:茶花女,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Théâtre de l'Archevêché,2011,第一幕:自家沙龙
![]() |
图21:阿德里亚娜•莱科芙露尔,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1,第一幕:喜歌剧院后台
六、极简和穿越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手法已经成了eurotrash的必杀技,并且观众始终不买账。西西里村庄可以变成希腊遗迹(图22),吉普赛人可以开车卖黑货(图23)。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正宗的布景所考察的年代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也许城中村的日租房更符合普契尼时代观众眼中的拉丁区的阁楼,也更符合四个屌丝赖租赖账的痞气(图24)。至于极简,最极端的情况不过相当于听录音。所以只要有出色的演唱,观众就不会苛求舞台表现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个舞台都有可能成为撒气筒。
![]() |
图22:乡村骑士,马德里:Teatro Real,2007,复活节早晨的西西里村庄
![]() |
图23:卡门,巴塞罗那:Gran Teatre del Liceu,2010,第三幕:荒郊野岭
![]() |
图24:波希米亚人,萨尔茨堡:Festspielhäuser,2012,第一幕: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