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削掉一半的木头门槛
穿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李鑫和吴婉走下了倾斜的破路,这条路表面可见石子,只有少许的沥青,虽然作了硬化处理,但明显比不上刚才的柏油马路。这时,李鑫带着吴婉向右拐上了一条狭窄但笔直的黄土路。这条小路平时少有人迹,但李鑫小时候上学经常往返于此。李鑫选择走这条小路是觉得路上会少碰到些人。如果走大路遇到人,那些人李鑫大部分叫不出名字,这样打招呼就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路的左边是种庄稼的家田,初春时节农民洒下苗籽,还未见任何时候绿色,被犁翻过的土壤裸露在表层,已经风干僵化成浅灰色。右边则是一条与小路一样狭长的沟壑,虽不至深不见底,但倘若低头探望仍不免胆战心惊。沟的长度沿着小路一直伸向远方看不到头。昔日路两旁的白杨树都不复存在,只剩些顽强的野草换上了绿装在鼓噪的春风里点头呐喊。拐过一个弯后出现了一片杏树林子,这些树比多年前长粗长高了不少,枝头正冒出新芽。李鑫知道这就是村里狗看老汉家的杏树林。狗看老汉靠这片林子结的杏子每天能赚不少钱,四乡八树的人都知道,听说连市里的人都闻讯赶来过。透过稠密的干树杈,能看见林子一角上的守林房。守林房处墙用泥皮糊了一遍,李鑫记得多年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大体没变。兴许哪处裂开几道口子,李鑫也是看不出来的。这时狗看老婆走出了房门,在一处空地上打水。狗看老婆身上系着围裙,像刚吃完饭要洗碗的样子。她抬眼看见了李鑫和吴婉两个年轻人,光是只愣愣地看,但她嘴没张步没迈,脸上一直是象征不认识来人的好奇相。李鑫识得狗看老婆,但他记得从小时起,狗看家就和自家因为矛盾少有往来,说话的机会很少。这会儿李鑫也就装做不认识,匆匆瞥一眼就继续赶路了。
李鑫和吴婉沿着这条小路走到了可以眺望到全村的位置。这里位于地势较高的土台上,全树概貌尽收眼底。从这里可以看得到刚才走了个头的那条大路变曲延伸经过树子中央,最后消失在树子最里面那片青石沟里。村子里的民居位置没有规划地七零八落,有的建在沟底,有的位居土台,有的随黄土高原的地貌就势建在了最高的山窝里,只要往山体上掘几孔窑洞,就可以住进去了,再圈起一个小院,就是一座完美的住所,而且日光照耀,冬天蹲在墙跟晒得可以睡过去。李鑫的目光盯住了位于树子中段山坡上的处民宅,这里是李鑫家的旧宅,远看依旧青瓦白墙,保存尚好,明显是住着人的。李鑫自六岁随爸妈迁出此院搬往几里外的新居后就很少回来,后来在县城上中学,在外省上大学,更加与这里切断了联系。其实在李鑫家搬出这里之后,其它村民们也陆续搬迁了。后来的村子越来越人烟稀少,但现在毕竟还是住了几个人的。李鑫的爸爸把这处宅院卖给了村里靠算卦过活的胡杨成。胡杨城又把这处宅院正面的土窑整修一遍,外围垒起了砖墙,而左侧的青砖窑洞是由李鑫父亲时就修缮完毕的,也算是村子里修得最早最好的一座民居。
李鑫记得家里的那道门槛,那道门槛曾经把小时候的李鑫时不时绊倒在地,甚至跌得鼻青脸肿。父亲心疼李鑫,就找木匠把那道门槛削去一半,截面还用砂纸打磨成了光滑的曲面,再刷上了黑色的油漆锃光发亮。小时候的李鑫每次进门都不会绊脚了。冬天时候李鑫妈会在门上挂上自己亲手拼接缝制的厚厚的棉布门帘。李鑫进门时每当掀起门帘,太阳光就会照射在油亮光滑的木头门槛上,发出不会刺眼的强烈光亮。李鑫不知道那道门槛还在不在门口安置,李鑫这次想去看看,如果有可能李鑫用钱换那门槛,而现在的主人可以轻易的换一块。
李鑫牵着吴婉的手从高处的小路沿着小径向下走,通过这条小径就可以下到树里了。相当于从脸盆的边沿进到盆底,所以这段小径较陡,两边的杂草更加茂盛,他们俩只能身体尽量后倾延缓下坡的重力,双脚小心翼翼地缓慢向前试探挪移以减慢速度。就这样他们磨磨蹭蹭地下到了低洼处的平地上。
旁边小坡向上白色的建筑是当年李鑫就读的小学。围墙现在已经倒塌了一大半,没有倒塌的地上也已倾斜,看上去摇摇欲坠。就在那个屋顶只剩房梁没了瓦片的房间里,李鑫和儿时的玩伴狗旦、凯子渡过了大部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墙上的黑板还在,上面用石头或者砖块的棱角划满了各种各样的涂鸦。原来青砖铺就的地面早已被掘起成为一片砖瓦砾堆,墙上的木质门框不见了,出现了一个硕大的洞。阳光透过千疮百孔的屋顶倾泻而下,照着地面砖瓦堆里伸出头来的一株野草。这座小学校现在真真地沦陷了。没有人会费力气修缮它和使用它,不过这里应该还是一片乐园,主角是野草和老鼠。
走上树子里的街道,左右两侧各有两口水井。水井是古老的,这从它边沿青石上井绳上下打磨出的印痕可以看出。李鑫记得小时候这里是全村人早起不约而同会聚在一起的地方。大家拎着水桶挑着扁担走出各自的家门,走下家门前的小坡,走到水井附近时已经有人在挂桶放辘轳了。水桶下进时可以放得快点,辘轳自己可以疯狂地转动,绳子团渐渐缩小,听得啪嗒一声,就是水桶拍击水面的声音,证明水桶进水了。然后汲水的人用手晃动井绳,让水桶在井水里翻滚下潜,听那声音心里能想见在激烈的碰撞中有多少银白我浪花在翻腾。如若绳子一吃紧,人们就知道水桶里盛满了水。甩开膀子用力摇动辘轳,紧绷的井绳从井里钻出来一圈圈绕在辘轳的圆柱上,像一个落水求生的人紧紧抱住了一根树桩。最后出来的是盛满水的水桶,底部淅淅沥沥滴落一串串水珠。水桶里的水清亮见底又冰气逼人,就像一株开得娇艳但又带刺的玫瑰,让人想接触但又想到自我保护。而现在李鑫已看不到那架辘轳了,支撑辘轳的巨石也已倒地碎裂。只是井口还是那么大,当年刻下的井痕还是那样多而深,成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也许在无数个寂寥的夜晚,在林子里毛头鹰的悲泣中,这四块伤痕累累的石头有过整夜无声的哭泣和抗议。井口还是那么大,可以同时掉下去四个人,李鑫从小就不敢接近那个井口。只觉得那个每天把水桶迎来送往还自甘受伤的井口会随时变了脸,会随时把接近它的东西吞噬进去,连人也阻挡不了,无法抗拒那股巨大的吸力,来自黑暗而幽深的地下的吸力。李鑫拉着吴婉脚下不停地走过了两口井,李鑫心理上对井口的感觉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
村子里很静,连只鸟儿的叫声都听不到。以前不论山坡上学是平地上,都生长着参天的白杨树和形状弯曲怪异的红枣树。现在一路走来却很少见到,没有了树就没有了鸟儿的栖息地,鸟儿也随着村子里的人远走了。处处可见残垣断壁,损坏严重的房屋已倒塌大半儿,塌下的尘土堆积在屋内的地面上长出了杂草,只有墙上用油漆涂画出的墙花在为屋主人坚守着最后的阵地,用灵魂召唤主人的回归。情况稍好点的墙上的白色墙皮大部脱落,斑驳得像一张发皱的老妇人的脸皮。屋顶青瓦残缺不全把房子装扮得像一个正在饱受脱发的老头儿,日日在暮鼓晨钟中数着自己在人世间的倒计时。有的大门紧闭,生锈的门环上挂着同样锈迹斑斑的铁锁。锁在这里只是一个虚设,这把锁、这副铁环、这两块木头门板在经历多年风雨侵蚀后估计挡不住一个成年人的用力一踹。村口旭广家的房子是唯一修缮过的,因为他们家子女多,不知哪个儿子住在这里头。他家院子在人们大量出走后,扩张得像个小广场,反正闲置的土地也没有人来和他家争。李鑫路过他家敞开的大门,看见他家又多修了几孔窑洞,院子里停着一辆陈旧的摩托车,估计是男主人上下班骑行的。一只黑色的土狗慵懒地蜷缩在狗窝里,听过李鑫和吴婉走过,它只抬头扫了一眼又把一巴放在卧着前蹄上继续想心思,对路过的人一点也不感兴趣。院子里没见人,只见屋顶上的烟囱里炊烟袅袅,估计人在厨房忙着做饭呢。李鑫也懒像村里人打招呼那样喊一声“旭广在不在家呀。”如果旭广真在家,李鑫这么多年没见他,一个在矿上工作,一个在学校上学,能说些什么呢?
李鑫和吴婉走到了一处土坡下,抬头可以看得到高处平坦处一座宅院,一条坡度很大的坡延伸至院门前不太宽敞的地方,这里就是李鑫出生和童年玩耍的地方,李鑫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李鑫拉了吴婉沿大坡走上去,坡又长又陡,路面还是当年的石头铺就。小时候的李鑫常常骑着爸爸给他买的三轮童车从坡上滑下来,小车像赛车场上的赛车加足了马力一路俯冲而下,中间可能出现翻车和栽沟里的危险,但李鑫那时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赛车手,从来没有出过状况。李鑫给吴婉讲述多年前自己骑三轮童车在这条赛道上驰骋的事情,讲自己当时驾车迎着扑面而来的风,心里是多么担惊受怕而又备感刺激。这条坡道不仅有李鑫的自己童年的快乐,而且和李鑫爸爸也关系密切。李鑫爸爸当年买了摩托车,每天出门都会先把车顺坡滑行加速,当车的速度达到顶峰时,李鑫爸突然踩下档位,摩托车就会应声打火发动起来,这时排烟管里冒出缕缕青烟。李鑫看着老爸驾车而去。而在黄昏时分,李鑫听轰鸣的马达声就知道老爸回来了。这时个李鑫会欢跑着迎到坡口,只见老爸右手加把劲,摩托车发出一声怒吼就载着老爸一鼓作气地到达坡顶,就像一匹驯服而后劲十足的战马,而马上坐着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国王。出来迎接国王除了李鑫,还有他家养了五年最后死于车祸的老黄狗。
上了门前陡坡,就来到大门前。这道门的材料包括样式已经全部改换了。李鑫记忆里的大门造型简约,青砖垒起的门洞顶上覆着青瓦,两块白色有很深纹理的木板就成了进入院子里的第一道关卡。这些李鑫记忆里的大门此刻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红砖垒就的门洞黑色的铁皮大门。此刻门洞敞开着,院子里熟悉的大枣树长到超过一个人的怀抱。院子里没有人,侧面砖房是李鑫一家人的主居室,依稀听得有人的谈话声。李鑫挽着吴婉迈步穿过大门到达院子里环视四周,还是当年的泥土院子,并没有加铺石材砖块之类,小时候的冬天每当下了大雪,李鑫都会帮忙扫雪,然后在院子里堆出几个雪堆。待到天气放晴,李鑫则会拿着姐姐们在学校六一儿童节用过的花棍——一种用来表演舞蹈的特制木头棍,来插进雪堆里,搅动棍子的一头,雪窟窿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可容纳人头伸进去的雪洞,李鑫会使用小铁锹往里轻轻地掏,直到打通到另一端,形成一个隧道。但倘用力过猛就容易形成塌方,只不过造成任何重大事故,反而会引起李鑫的一阵叫喊。
正对大门的几孔窑洞表面已经加固,表面砌上了砖块,看上去安全整洁。当年这三孔窑洞是李鑫爷爷辈住的。李鑫记事起,这三个房间已经废弃了,表面外墙上厚厚的泥皮有的已经脱落,有的和墙体产生了很大裂缝也难逃解体的厄运。李鑫记得那三个房间里光线昏暗,李鑫当时只是很胆怯地从窗处向里面张望过,能看见睡觉的土炕、纺线的破纺车,内墙上也是黑迹斑斑,显得阴森森。现在经胡杨城一家人整理应该已经焕然一新了,起码李鑫是这样想的。
侧面的砖瓦房是李鑫父亲成家后修的。一排两间房子。当年一间用来住人,李鑫和姐姐、父母就住其中一间,就是这间房里李鑫对那道门槛印象深刻。别一间用来作厨房。李鑫想查看当年的门槛,可现在却被一张厚厚的花布门帘挡住了。门帘悬挂在板前面,垂吊下来拖至地面,遮住了关于门的一切,只能看得见门上方的小格子玻璃窗。李鑫终于大声询问:“有人在家吗?”话声刚落,面前的门帘从里向外晃动,一只手从里撑起了门帘,接着出来两个人,是胡杨成和他的儿子。
“还认识我吧?”李鑫不善言谈,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哦,李鑫呐!长大了嘛。”胡杨成咧嘴笑,露出宽大的门牙,因为长期吸烟熏得焦黄。
“我想来看看自家老宅。”
“随便看嘛。”胡杨成看向李鑫身边的吴婉,“听说你结婚了,这是你媳妇儿吧。”
“是咧!”李鑫腼腆地笑笑,就掀起了门帘看向后面。
胡杨成急忙帮忙掀着布帘连说进家,李鑫简单应和,但专注地盯着那个门槛。这间房的门槛没有变,形状高度还是原样,只是表面的油漆换成了墨绿色。看到这个样子,李鑫还是感觉欣慰的,毕竟没有拆除或者改造太多,仅是颜色而已。李鑫蹲下来伸手触摸门槛,质地还是那种特有的木质的光滑。表面纹理丛生。就是这道门槛在童年李鑫的脚步下被踩踏,或者将李鑫绊倒。从这道门槛上面走出去走进来多少李鑫家人的脚,如今李鑫家人的脚已走遍了外面世界的万水千山,而这道门槛还是静静地守在这里,和新的屋主一起构筑温馨家园。
“进屋坐,进屋坐。”胡杨城把李鑫和吴婉让进屋里,正要倒水时,被李鑫劝阻了。
“别了,等会就走,只是来看看。”
李鑫看到那道门槛完好无损,忽然觉得没必要提出购买的想法了。它在这里静静地陪伴主人过寻常日子,自己看一眼足矣,拿回自己家反而会不加珍惜是随手一放,天长日久反而会遗失掉。不如让它在这里好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想到这,李鑫心安了许多。
这间房还是原来的房,墙皮应该粉刷过了,拱形的房顶白净,只是角落不可避免地结出了几只蛛网。屋里的家具都被李鑫父亲搬走了,现在是胡家自己的家具摆设。左手墙边放着一张桌子。李鑫记忆里这也是一张桌子,没有这张桌子的款式新潮,但很结实耐用,造型也美观大方。原来的桌子是浅黄色的,桌子上靠墙放着一排低矮的格子。桌子自带三个抽屉,现在还在李鑫家使用。那张桌子放在这个位置,顶上就垂下来一盏灯,姐姐们可以在这里玩成家庭作业,家人也以把碗放在桌子上吃饭,甚至李鑫因为玩泥巴肛门里感染了蛔虫也是趴在桌子上,爸妈就会合力就着明亮的灯光为李鑫捉虫子——一种极细小蠕动到肛门口就感觉奇痒难耐的小虫。那些年李鑫多亏了那张桌子。
房间靠里放着现代的席梦思床,右边墙放着紫色落地衣柜,门口边放两张青色的皮沙发,房间面积较小,再放个长条桌估计就没空间了。房间还是李鑫当年住过的那间房,只是家具摆设在强硬地和李鑫的记忆抗衡着。李鑫如果想深入记忆里,只有尽量少年这些家具或者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才能嗅到多年前在这个屋里的味道。
“沙发上坐。”胡杨成招呼着。
李鑫和吴婉落座。胡杨成打开了话闸子,一会说自家住这里又花费了多少用来改造,一会儿说村里人都争着住村外搬,抱怨平日里连个说话的人儿都没有。胡杨成从上衣口袋里摸索一阵掏出自己皱巴巴的烟盒,抖一抖甩出一根香烟让李鑫抽。李鑫想起了什么,赶紧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包崭新未开封的香烟,麻利地拆掉塑料封皮。
“来吧,抽我的中南海吧。”
“那好,你比我的烟好。”胡杨成很乐意地接过李鑫的烟,用打火机点燃猛抽几口,房间里立刻烟气弥漫。
李鑫本是不抽烟的,他随身带着烟就是为个见了熟人客气一下。
“让我看看你的烟,”胡杨成伸出手,“咱还没见过这烟咧,抽着好。”
李鑫把整盒烟递给胡杨成,胡杨成边看外包装边连声说好。
“你不抽烟吧?”
“不抽。”
“我很能抽……”胡杨成把手中的烟盒恋恋不舍地放在桌子上,靠近自己膝盖的地方。
李鑫忽然无言以对,看了看胡杨成身前的中南海烟,又环顾一圈这间曾经无比熟悉的卧室。
“该走了。”李鑫站起身拉一下吴婉。
“再坐坐哇!”胡杨成也应声站起,“多坐会儿哇。”
“不了,我们自己到院外看看就回去了。”李鑫领着吴婉走出了卧室门,胡杨成急忙殷勤地给掀起布门帘。
在胡杨城的相送下,李鑫和吴婉走出了大门。胡杨成客气了番也回去了。走在下坡的路上,吴婉忽然抓一把李鑫手掌说:“唉,你的香烟忘拿了。”李鑫按一下吴婉的手心,回头看看坡上的胡杨城是否已经进去。等确信无人后,李鑫对吴婉说:“不要了,给了他吧,他想要。”
路的左边是种庄稼的家田,初春时节农民洒下苗籽,还未见任何时候绿色,被犁翻过的土壤裸露在表层,已经风干僵化成浅灰色。右边则是一条与小路一样狭长的沟壑,虽不至深不见底,但倘若低头探望仍不免胆战心惊。沟的长度沿着小路一直伸向远方看不到头。昔日路两旁的白杨树都不复存在,只剩些顽强的野草换上了绿装在鼓噪的春风里点头呐喊。拐过一个弯后出现了一片杏树林子,这些树比多年前长粗长高了不少,枝头正冒出新芽。李鑫知道这就是村里狗看老汉家的杏树林。狗看老汉靠这片林子结的杏子每天能赚不少钱,四乡八树的人都知道,听说连市里的人都闻讯赶来过。透过稠密的干树杈,能看见林子一角上的守林房。守林房处墙用泥皮糊了一遍,李鑫记得多年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大体没变。兴许哪处裂开几道口子,李鑫也是看不出来的。这时狗看老婆走出了房门,在一处空地上打水。狗看老婆身上系着围裙,像刚吃完饭要洗碗的样子。她抬眼看见了李鑫和吴婉两个年轻人,光是只愣愣地看,但她嘴没张步没迈,脸上一直是象征不认识来人的好奇相。李鑫识得狗看老婆,但他记得从小时起,狗看家就和自家因为矛盾少有往来,说话的机会很少。这会儿李鑫也就装做不认识,匆匆瞥一眼就继续赶路了。
李鑫和吴婉沿着这条小路走到了可以眺望到全村的位置。这里位于地势较高的土台上,全树概貌尽收眼底。从这里可以看得到刚才走了个头的那条大路变曲延伸经过树子中央,最后消失在树子最里面那片青石沟里。村子里的民居位置没有规划地七零八落,有的建在沟底,有的位居土台,有的随黄土高原的地貌就势建在了最高的山窝里,只要往山体上掘几孔窑洞,就可以住进去了,再圈起一个小院,就是一座完美的住所,而且日光照耀,冬天蹲在墙跟晒得可以睡过去。李鑫的目光盯住了位于树子中段山坡上的处民宅,这里是李鑫家的旧宅,远看依旧青瓦白墙,保存尚好,明显是住着人的。李鑫自六岁随爸妈迁出此院搬往几里外的新居后就很少回来,后来在县城上中学,在外省上大学,更加与这里切断了联系。其实在李鑫家搬出这里之后,其它村民们也陆续搬迁了。后来的村子越来越人烟稀少,但现在毕竟还是住了几个人的。李鑫的爸爸把这处宅院卖给了村里靠算卦过活的胡杨成。胡杨城又把这处宅院正面的土窑整修一遍,外围垒起了砖墙,而左侧的青砖窑洞是由李鑫父亲时就修缮完毕的,也算是村子里修得最早最好的一座民居。
李鑫记得家里的那道门槛,那道门槛曾经把小时候的李鑫时不时绊倒在地,甚至跌得鼻青脸肿。父亲心疼李鑫,就找木匠把那道门槛削去一半,截面还用砂纸打磨成了光滑的曲面,再刷上了黑色的油漆锃光发亮。小时候的李鑫每次进门都不会绊脚了。冬天时候李鑫妈会在门上挂上自己亲手拼接缝制的厚厚的棉布门帘。李鑫进门时每当掀起门帘,太阳光就会照射在油亮光滑的木头门槛上,发出不会刺眼的强烈光亮。李鑫不知道那道门槛还在不在门口安置,李鑫这次想去看看,如果有可能李鑫用钱换那门槛,而现在的主人可以轻易的换一块。
李鑫牵着吴婉的手从高处的小路沿着小径向下走,通过这条小径就可以下到树里了。相当于从脸盆的边沿进到盆底,所以这段小径较陡,两边的杂草更加茂盛,他们俩只能身体尽量后倾延缓下坡的重力,双脚小心翼翼地缓慢向前试探挪移以减慢速度。就这样他们磨磨蹭蹭地下到了低洼处的平地上。
旁边小坡向上白色的建筑是当年李鑫就读的小学。围墙现在已经倒塌了一大半,没有倒塌的地上也已倾斜,看上去摇摇欲坠。就在那个屋顶只剩房梁没了瓦片的房间里,李鑫和儿时的玩伴狗旦、凯子渡过了大部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墙上的黑板还在,上面用石头或者砖块的棱角划满了各种各样的涂鸦。原来青砖铺就的地面早已被掘起成为一片砖瓦砾堆,墙上的木质门框不见了,出现了一个硕大的洞。阳光透过千疮百孔的屋顶倾泻而下,照着地面砖瓦堆里伸出头来的一株野草。这座小学校现在真真地沦陷了。没有人会费力气修缮它和使用它,不过这里应该还是一片乐园,主角是野草和老鼠。
走上树子里的街道,左右两侧各有两口水井。水井是古老的,这从它边沿青石上井绳上下打磨出的印痕可以看出。李鑫记得小时候这里是全村人早起不约而同会聚在一起的地方。大家拎着水桶挑着扁担走出各自的家门,走下家门前的小坡,走到水井附近时已经有人在挂桶放辘轳了。水桶下进时可以放得快点,辘轳自己可以疯狂地转动,绳子团渐渐缩小,听得啪嗒一声,就是水桶拍击水面的声音,证明水桶进水了。然后汲水的人用手晃动井绳,让水桶在井水里翻滚下潜,听那声音心里能想见在激烈的碰撞中有多少银白我浪花在翻腾。如若绳子一吃紧,人们就知道水桶里盛满了水。甩开膀子用力摇动辘轳,紧绷的井绳从井里钻出来一圈圈绕在辘轳的圆柱上,像一个落水求生的人紧紧抱住了一根树桩。最后出来的是盛满水的水桶,底部淅淅沥沥滴落一串串水珠。水桶里的水清亮见底又冰气逼人,就像一株开得娇艳但又带刺的玫瑰,让人想接触但又想到自我保护。而现在李鑫已看不到那架辘轳了,支撑辘轳的巨石也已倒地碎裂。只是井口还是那么大,当年刻下的井痕还是那样多而深,成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也许在无数个寂寥的夜晚,在林子里毛头鹰的悲泣中,这四块伤痕累累的石头有过整夜无声的哭泣和抗议。井口还是那么大,可以同时掉下去四个人,李鑫从小就不敢接近那个井口。只觉得那个每天把水桶迎来送往还自甘受伤的井口会随时变了脸,会随时把接近它的东西吞噬进去,连人也阻挡不了,无法抗拒那股巨大的吸力,来自黑暗而幽深的地下的吸力。李鑫拉着吴婉脚下不停地走过了两口井,李鑫心理上对井口的感觉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
村子里很静,连只鸟儿的叫声都听不到。以前不论山坡上学是平地上,都生长着参天的白杨树和形状弯曲怪异的红枣树。现在一路走来却很少见到,没有了树就没有了鸟儿的栖息地,鸟儿也随着村子里的人远走了。处处可见残垣断壁,损坏严重的房屋已倒塌大半儿,塌下的尘土堆积在屋内的地面上长出了杂草,只有墙上用油漆涂画出的墙花在为屋主人坚守着最后的阵地,用灵魂召唤主人的回归。情况稍好点的墙上的白色墙皮大部脱落,斑驳得像一张发皱的老妇人的脸皮。屋顶青瓦残缺不全把房子装扮得像一个正在饱受脱发的老头儿,日日在暮鼓晨钟中数着自己在人世间的倒计时。有的大门紧闭,生锈的门环上挂着同样锈迹斑斑的铁锁。锁在这里只是一个虚设,这把锁、这副铁环、这两块木头门板在经历多年风雨侵蚀后估计挡不住一个成年人的用力一踹。村口旭广家的房子是唯一修缮过的,因为他们家子女多,不知哪个儿子住在这里头。他家院子在人们大量出走后,扩张得像个小广场,反正闲置的土地也没有人来和他家争。李鑫路过他家敞开的大门,看见他家又多修了几孔窑洞,院子里停着一辆陈旧的摩托车,估计是男主人上下班骑行的。一只黑色的土狗慵懒地蜷缩在狗窝里,听过李鑫和吴婉走过,它只抬头扫了一眼又把一巴放在卧着前蹄上继续想心思,对路过的人一点也不感兴趣。院子里没见人,只见屋顶上的烟囱里炊烟袅袅,估计人在厨房忙着做饭呢。李鑫也懒像村里人打招呼那样喊一声“旭广在不在家呀。”如果旭广真在家,李鑫这么多年没见他,一个在矿上工作,一个在学校上学,能说些什么呢?
李鑫和吴婉走到了一处土坡下,抬头可以看得到高处平坦处一座宅院,一条坡度很大的坡延伸至院门前不太宽敞的地方,这里就是李鑫出生和童年玩耍的地方,李鑫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李鑫拉了吴婉沿大坡走上去,坡又长又陡,路面还是当年的石头铺就。小时候的李鑫常常骑着爸爸给他买的三轮童车从坡上滑下来,小车像赛车场上的赛车加足了马力一路俯冲而下,中间可能出现翻车和栽沟里的危险,但李鑫那时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赛车手,从来没有出过状况。李鑫给吴婉讲述多年前自己骑三轮童车在这条赛道上驰骋的事情,讲自己当时驾车迎着扑面而来的风,心里是多么担惊受怕而又备感刺激。这条坡道不仅有李鑫的自己童年的快乐,而且和李鑫爸爸也关系密切。李鑫爸爸当年买了摩托车,每天出门都会先把车顺坡滑行加速,当车的速度达到顶峰时,李鑫爸突然踩下档位,摩托车就会应声打火发动起来,这时排烟管里冒出缕缕青烟。李鑫看着老爸驾车而去。而在黄昏时分,李鑫听轰鸣的马达声就知道老爸回来了。这时个李鑫会欢跑着迎到坡口,只见老爸右手加把劲,摩托车发出一声怒吼就载着老爸一鼓作气地到达坡顶,就像一匹驯服而后劲十足的战马,而马上坐着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国王。出来迎接国王除了李鑫,还有他家养了五年最后死于车祸的老黄狗。
上了门前陡坡,就来到大门前。这道门的材料包括样式已经全部改换了。李鑫记忆里的大门造型简约,青砖垒起的门洞顶上覆着青瓦,两块白色有很深纹理的木板就成了进入院子里的第一道关卡。这些李鑫记忆里的大门此刻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红砖垒就的门洞黑色的铁皮大门。此刻门洞敞开着,院子里熟悉的大枣树长到超过一个人的怀抱。院子里没有人,侧面砖房是李鑫一家人的主居室,依稀听得有人的谈话声。李鑫挽着吴婉迈步穿过大门到达院子里环视四周,还是当年的泥土院子,并没有加铺石材砖块之类,小时候的冬天每当下了大雪,李鑫都会帮忙扫雪,然后在院子里堆出几个雪堆。待到天气放晴,李鑫则会拿着姐姐们在学校六一儿童节用过的花棍——一种用来表演舞蹈的特制木头棍,来插进雪堆里,搅动棍子的一头,雪窟窿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可容纳人头伸进去的雪洞,李鑫会使用小铁锹往里轻轻地掏,直到打通到另一端,形成一个隧道。但倘用力过猛就容易形成塌方,只不过造成任何重大事故,反而会引起李鑫的一阵叫喊。
正对大门的几孔窑洞表面已经加固,表面砌上了砖块,看上去安全整洁。当年这三孔窑洞是李鑫爷爷辈住的。李鑫记事起,这三个房间已经废弃了,表面外墙上厚厚的泥皮有的已经脱落,有的和墙体产生了很大裂缝也难逃解体的厄运。李鑫记得那三个房间里光线昏暗,李鑫当时只是很胆怯地从窗处向里面张望过,能看见睡觉的土炕、纺线的破纺车,内墙上也是黑迹斑斑,显得阴森森。现在经胡杨城一家人整理应该已经焕然一新了,起码李鑫是这样想的。
侧面的砖瓦房是李鑫父亲成家后修的。一排两间房子。当年一间用来住人,李鑫和姐姐、父母就住其中一间,就是这间房里李鑫对那道门槛印象深刻。别一间用来作厨房。李鑫想查看当年的门槛,可现在却被一张厚厚的花布门帘挡住了。门帘悬挂在板前面,垂吊下来拖至地面,遮住了关于门的一切,只能看得见门上方的小格子玻璃窗。李鑫终于大声询问:“有人在家吗?”话声刚落,面前的门帘从里向外晃动,一只手从里撑起了门帘,接着出来两个人,是胡杨成和他的儿子。
“还认识我吧?”李鑫不善言谈,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哦,李鑫呐!长大了嘛。”胡杨成咧嘴笑,露出宽大的门牙,因为长期吸烟熏得焦黄。
“我想来看看自家老宅。”
“随便看嘛。”胡杨成看向李鑫身边的吴婉,“听说你结婚了,这是你媳妇儿吧。”
“是咧!”李鑫腼腆地笑笑,就掀起了门帘看向后面。
胡杨成急忙帮忙掀着布帘连说进家,李鑫简单应和,但专注地盯着那个门槛。这间房的门槛没有变,形状高度还是原样,只是表面的油漆换成了墨绿色。看到这个样子,李鑫还是感觉欣慰的,毕竟没有拆除或者改造太多,仅是颜色而已。李鑫蹲下来伸手触摸门槛,质地还是那种特有的木质的光滑。表面纹理丛生。就是这道门槛在童年李鑫的脚步下被踩踏,或者将李鑫绊倒。从这道门槛上面走出去走进来多少李鑫家人的脚,如今李鑫家人的脚已走遍了外面世界的万水千山,而这道门槛还是静静地守在这里,和新的屋主一起构筑温馨家园。
“进屋坐,进屋坐。”胡杨城把李鑫和吴婉让进屋里,正要倒水时,被李鑫劝阻了。
“别了,等会就走,只是来看看。”
李鑫看到那道门槛完好无损,忽然觉得没必要提出购买的想法了。它在这里静静地陪伴主人过寻常日子,自己看一眼足矣,拿回自己家反而会不加珍惜是随手一放,天长日久反而会遗失掉。不如让它在这里好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想到这,李鑫心安了许多。
这间房还是原来的房,墙皮应该粉刷过了,拱形的房顶白净,只是角落不可避免地结出了几只蛛网。屋里的家具都被李鑫父亲搬走了,现在是胡家自己的家具摆设。左手墙边放着一张桌子。李鑫记忆里这也是一张桌子,没有这张桌子的款式新潮,但很结实耐用,造型也美观大方。原来的桌子是浅黄色的,桌子上靠墙放着一排低矮的格子。桌子自带三个抽屉,现在还在李鑫家使用。那张桌子放在这个位置,顶上就垂下来一盏灯,姐姐们可以在这里玩成家庭作业,家人也以把碗放在桌子上吃饭,甚至李鑫因为玩泥巴肛门里感染了蛔虫也是趴在桌子上,爸妈就会合力就着明亮的灯光为李鑫捉虫子——一种极细小蠕动到肛门口就感觉奇痒难耐的小虫。那些年李鑫多亏了那张桌子。
房间靠里放着现代的席梦思床,右边墙放着紫色落地衣柜,门口边放两张青色的皮沙发,房间面积较小,再放个长条桌估计就没空间了。房间还是李鑫当年住过的那间房,只是家具摆设在强硬地和李鑫的记忆抗衡着。李鑫如果想深入记忆里,只有尽量少年这些家具或者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才能嗅到多年前在这个屋里的味道。
“沙发上坐。”胡杨成招呼着。
李鑫和吴婉落座。胡杨成打开了话闸子,一会说自家住这里又花费了多少用来改造,一会儿说村里人都争着住村外搬,抱怨平日里连个说话的人儿都没有。胡杨成从上衣口袋里摸索一阵掏出自己皱巴巴的烟盒,抖一抖甩出一根香烟让李鑫抽。李鑫想起了什么,赶紧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包崭新未开封的香烟,麻利地拆掉塑料封皮。
“来吧,抽我的中南海吧。”
“那好,你比我的烟好。”胡杨成很乐意地接过李鑫的烟,用打火机点燃猛抽几口,房间里立刻烟气弥漫。
李鑫本是不抽烟的,他随身带着烟就是为个见了熟人客气一下。
“让我看看你的烟,”胡杨成伸出手,“咱还没见过这烟咧,抽着好。”
李鑫把整盒烟递给胡杨成,胡杨成边看外包装边连声说好。
“你不抽烟吧?”
“不抽。”
“我很能抽……”胡杨成把手中的烟盒恋恋不舍地放在桌子上,靠近自己膝盖的地方。
李鑫忽然无言以对,看了看胡杨成身前的中南海烟,又环顾一圈这间曾经无比熟悉的卧室。
“该走了。”李鑫站起身拉一下吴婉。
“再坐坐哇!”胡杨成也应声站起,“多坐会儿哇。”
“不了,我们自己到院外看看就回去了。”李鑫领着吴婉走出了卧室门,胡杨成急忙殷勤地给掀起布门帘。
在胡杨城的相送下,李鑫和吴婉走出了大门。胡杨成客气了番也回去了。走在下坡的路上,吴婉忽然抓一把李鑫手掌说:“唉,你的香烟忘拿了。”李鑫按一下吴婉的手心,回头看看坡上的胡杨城是否已经进去。等确信无人后,李鑫对吴婉说:“不要了,给了他吧,他想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