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十大职责<zhuan>
1、 监护抚养
监护抚养是父母对孩子的天职,也是中国父母履行得最好的一份职责。但是监护抚养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所谓的提供安全、食宿和教育那样简单。而一个完整的监护抚养也不是父母职责的全部。一般来说,作为父母除了尽中国父母通常所谓的天职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合适的生活标准和科学的衣食住行安排
2) 合理编排物资供给计划从而把抚养变成激励
3) 不把自身职责作借口来制造相对孩子的特权
4) 分步骤以及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2、 亲情传递
亲情一直是中国家庭当中起着空气一样关键作用的元素。不幸的是,目前最新的论调一直在努力地否定和扼杀这种亲情的价值。那么亲情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呢?
其实根据研究发现,孩子从小的亲情认同和亲情浸润对于长大后在社交当中的积极性和亲和力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
1) 亲情是友情乃至爱情的前期铺垫以及心理模型
2) 全员参与的家庭活动是持久高效的亲情加油站
3) 父母与亲属之间的亲情表现对孩子有重要影响
4) 随着孩子成长逐渐培养孩子对亲情的理智把握
3、 行为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所言所行往往成为孩子的典范。所以父母不可不慎于家
居,而于家教不可不用心于言行。
1) 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
2) 孩子在行为方面的某种缺陷往往来自家长示范
3)用自己的行为选择性来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性
4)行为解释与后续沟通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伦理课
4、 心灵沟通
心灵是孩子最后的领地,也是父母不可荒废的田园。孩子的心灵空阔而有容,因有容而广纳,因广纳而良莠不择。孩子的心灵微妙而敏感,因敏感而善变,因善变而难以捉摸。所以父母要为自己在这块领地上建立和维护一个通道,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灵田野的每一垄亩,每一禾稼,择其善者而施肥灌溉,其不善者则尽早铲除。
1) 心灵是孩子的神圣领地不允许以粗暴方式闯入
2) 用心灵感动心灵是两个生灵之间根本沟通方式
3) 要让孩子走进你的世界先要你走进孩子的世界
4) 一旦心灵实现了沟通那么培养工作将无比轻松
5、 案例讲解
案例无处不在,道理俯拾皆是。然而孩子不能自辨未经之是非,不能自明未识之善恶。所以父母不得不随时利用孩子感兴趣之事来讲解是非,捕捉孩子受震撼之机来阐明善恶。
1) 孩子所见所闻往往是比书本说教更鲜活的案例
2) 时刻关注细节纠正或强化孩子的善恶是非观念
3) 有必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特定的剧情与情境
4) 在一定阶段需要向孩子解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6、 同步学习
世界对孩子是充满诱惑的,而学习往往扼杀孩子的好奇。这是教育的误区,但却是残酷的现实。在这个通向世界,导向未来的艰难的旅途上,作为孩子的至亲,父母的存在不但会消除孩子旅途的寂寞孤独,还会给孩子带来因受关注而产生的动力。
1)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是对孩子学生身份的尊重
2) 把解决学习问题家庭化等于把孩子学习生活化
3) 尽可能地把家庭变成孩子的实践场所与实验室
4) 只有同步学习才能同其苦乐最终实现心灵沟通
7、 能力测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素质结构,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不幸的是,决定孩子道路的不是他们自己,而作为决策者的父母对孩子素质的发现往往缺失或者严重滞后。
1) 孩子有所长有所短父母需要尽早发现及时动作
2) 男女差别年龄变化生理心理影响是否了如指掌
3) 把握孩子的能力导向才能面临抉择时不再迷惘
4) 先天特征的必然性与后天偶然性之间存在辩证
8、 课外规划
把生活融入学习的孩子勤奋,把学习融入生活的孩子快乐。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那么就必须帮助孩子把学习融入生活。
1) 课外时间对培养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2) 课外时间是发展孩子特长与个性化培养的关键
3) 课外时间属于家庭但家庭时光的规划需要智慧
4) 课外时间才是决定孩子乃至家庭成败的核心地
9、 社交管理
孩子拒绝交往将陷入自闭,但孩子随意交往将陷入危机。孩子讨厌某些人会酝酿偏见,孩子沉迷某些人会扼杀个性。为孩子梳理社交往往是孩子人格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指南。
1) 尽可能为孩子选择合适朋友而且永远不会太早
2) 努力实现与对方家长的沟通以保证有效的监督
3) 在亲友中传输你的教育理念并谋求一致的认同
4) 为孩子营造好的人文环境最为困难也最有价值
10、 整合资源
为了孩子的顺利发展,父母往往需要作综合思考,动用各种可能的力量,并且把这些力量引导在同一个方向。
1) 整合资源永远是人类最高级与最具实用性智慧
2) 为孩子整合资源等于为孩子搭建起跳时的平台
3) 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与家庭资源对孩子缺一不可
4) 整合资源的核心智慧在于保证资源效用最大化
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接受的载体,而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从孩子身上,父母能再体验一次人生
监护抚养是父母对孩子的天职,也是中国父母履行得最好的一份职责。但是监护抚养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所谓的提供安全、食宿和教育那样简单。而一个完整的监护抚养也不是父母职责的全部。一般来说,作为父母除了尽中国父母通常所谓的天职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合适的生活标准和科学的衣食住行安排
2) 合理编排物资供给计划从而把抚养变成激励
3) 不把自身职责作借口来制造相对孩子的特权
4) 分步骤以及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2、 亲情传递
亲情一直是中国家庭当中起着空气一样关键作用的元素。不幸的是,目前最新的论调一直在努力地否定和扼杀这种亲情的价值。那么亲情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呢?
其实根据研究发现,孩子从小的亲情认同和亲情浸润对于长大后在社交当中的积极性和亲和力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
1) 亲情是友情乃至爱情的前期铺垫以及心理模型
2) 全员参与的家庭活动是持久高效的亲情加油站
3) 父母与亲属之间的亲情表现对孩子有重要影响
4) 随着孩子成长逐渐培养孩子对亲情的理智把握
3、 行为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所言所行往往成为孩子的典范。所以父母不可不慎于家
居,而于家教不可不用心于言行。
1) 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
2) 孩子在行为方面的某种缺陷往往来自家长示范
3)用自己的行为选择性来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性
4)行为解释与后续沟通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伦理课
4、 心灵沟通
心灵是孩子最后的领地,也是父母不可荒废的田园。孩子的心灵空阔而有容,因有容而广纳,因广纳而良莠不择。孩子的心灵微妙而敏感,因敏感而善变,因善变而难以捉摸。所以父母要为自己在这块领地上建立和维护一个通道,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灵田野的每一垄亩,每一禾稼,择其善者而施肥灌溉,其不善者则尽早铲除。
1) 心灵是孩子的神圣领地不允许以粗暴方式闯入
2) 用心灵感动心灵是两个生灵之间根本沟通方式
3) 要让孩子走进你的世界先要你走进孩子的世界
4) 一旦心灵实现了沟通那么培养工作将无比轻松
5、 案例讲解
案例无处不在,道理俯拾皆是。然而孩子不能自辨未经之是非,不能自明未识之善恶。所以父母不得不随时利用孩子感兴趣之事来讲解是非,捕捉孩子受震撼之机来阐明善恶。
1) 孩子所见所闻往往是比书本说教更鲜活的案例
2) 时刻关注细节纠正或强化孩子的善恶是非观念
3) 有必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特定的剧情与情境
4) 在一定阶段需要向孩子解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6、 同步学习
世界对孩子是充满诱惑的,而学习往往扼杀孩子的好奇。这是教育的误区,但却是残酷的现实。在这个通向世界,导向未来的艰难的旅途上,作为孩子的至亲,父母的存在不但会消除孩子旅途的寂寞孤独,还会给孩子带来因受关注而产生的动力。
1)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是对孩子学生身份的尊重
2) 把解决学习问题家庭化等于把孩子学习生活化
3) 尽可能地把家庭变成孩子的实践场所与实验室
4) 只有同步学习才能同其苦乐最终实现心灵沟通
7、 能力测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素质结构,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不幸的是,决定孩子道路的不是他们自己,而作为决策者的父母对孩子素质的发现往往缺失或者严重滞后。
1) 孩子有所长有所短父母需要尽早发现及时动作
2) 男女差别年龄变化生理心理影响是否了如指掌
3) 把握孩子的能力导向才能面临抉择时不再迷惘
4) 先天特征的必然性与后天偶然性之间存在辩证
8、 课外规划
把生活融入学习的孩子勤奋,把学习融入生活的孩子快乐。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那么就必须帮助孩子把学习融入生活。
1) 课外时间对培养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2) 课外时间是发展孩子特长与个性化培养的关键
3) 课外时间属于家庭但家庭时光的规划需要智慧
4) 课外时间才是决定孩子乃至家庭成败的核心地
9、 社交管理
孩子拒绝交往将陷入自闭,但孩子随意交往将陷入危机。孩子讨厌某些人会酝酿偏见,孩子沉迷某些人会扼杀个性。为孩子梳理社交往往是孩子人格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指南。
1) 尽可能为孩子选择合适朋友而且永远不会太早
2) 努力实现与对方家长的沟通以保证有效的监督
3) 在亲友中传输你的教育理念并谋求一致的认同
4) 为孩子营造好的人文环境最为困难也最有价值
10、 整合资源
为了孩子的顺利发展,父母往往需要作综合思考,动用各种可能的力量,并且把这些力量引导在同一个方向。
1) 整合资源永远是人类最高级与最具实用性智慧
2) 为孩子整合资源等于为孩子搭建起跳时的平台
3) 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与家庭资源对孩子缺一不可
4) 整合资源的核心智慧在于保证资源效用最大化
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接受的载体,而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从孩子身上,父母能再体验一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