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是一种追寻 ------纪念三毛逝世20周年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
有人说过“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他流浪的旅程,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如果流浪已经注定,那流浪是为了什么?三毛说过“橄榄树不是代表和平,那是一个人一生的追寻,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
今年距三毛离开已经20周年了,翻开她的书,她灵动有趣的文字下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对爱情的向往、对生命的苦苦探索••••••都仍然令我感动。我看到那样一个执着生活、勇敢追寻而又一直抱着某种希望的奇女子在烦乱浮躁的尘世中如何忠于自己内心地传奇般生活。
身体上,她万水千山走遍;心灵上,她从《雨季不再来》走到了《滚滚红尘》,她不停地在追寻••••••
逃学去坟地,不满学校体罚、老师羞辱,辍学,父母教导学习,学画于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无可否认,她有些自闭,心理上异于常人。可却也是她在按照自己内心一步步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获得文化大学校长同意,做哲学系旁听生。三毛其实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她不选自己学过的美术也不选已经获得外界认可的文学创作。她总是在变化,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她是在开始心灵上的追寻。
休学,去西班牙,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伊洛大学,在美国伊洛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三毛说过她有一个广阔的内心世界。而她这个广阔的世界是需要很多的东西来填充的。这些渴望积聚了远行的勇气。在各个国家的流浪,不仅是造就了她独特的流浪气质、洒脱豪迈的性格。也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
未婚夫死后,去西班牙与荷西重逢、结婚。三毛大姐说“三毛后来出国应该和爱情无关,主要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她的志向非常澎湃,需要释放;当时生活无法满足她的心灵,所以他继续去寻找。”不仅仅是为了舒缓未婚夫离开的悲伤心情,她再一次找不到心灵的依托了,所以需要去寻找,直到重逢荷西,她在这个完全融不进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国人那里找到了的是爱是包容,在他那里它可以尽情地做最真实的自己,释放她豪迈的志向还有一世的热情,于是她无处安放的心是算是找到了依托。
荷西死后,回台湾。荷西死了,三毛的寄托再一次没了。她追随荷西而去。所以她对母亲说请同意自己去死。是对父母的孝和对朋友的义让她还活着。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去追寻能够让她幸福生活的东西,没有这种东西她活不了,于是她仍在努力:赴内地拜祭爷爷的坟,见《三毛流浪记》作者张乐平,去新疆拜访王洛兵,尽全力写《滚滚红尘》。她在以一种属于她的方式活着。
三毛的死历来是一个迷,关于这个迷众说纷纭。但或许是这样:三毛用一生在追寻。用她的话说“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过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但是死亡她是没尝试过的。荷西死后,她伤心欲绝,她开始相信灵魂不灭,看佛经,在家呼唤荷西的灵魂,有出于对荷西深沉的怀念,但也开始对生命的思考,对死亡的探索,在病床上她对母亲说“医院里床边的那些小孩又来了”, 她在思考死亡。三毛不是那么被动的人,所以她要自己选择死亡,而不是死亡选择她。最后她就用生命去探索了死亡,结束了她追寻的一生。
三毛的故事,传奇又浪漫。也引起很多人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三毛大姐回忆三毛说过的一段话“我写的事都是自然地发生在身边的事才写下来,连我身边发生的事都写不完了,所以不必杜撰。在我眼睛看过去,每件都是故事。”我想三毛写的是真实的事,只是这些事是透过她的眼睛看过去的,就像艺术家画画,画出来的画和真实图像不一样,但那是艺术家内心看到的是用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只是我们世俗中人看不到他们的内心。所以三毛的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是她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可能很多事并没有发生,但却是在三毛心里发生了。她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追寻的真实故事。
总觉得花开是需要勇气的,花逃不开花谢的宿命,可是没有一朵花会因为花谢而拒绝开花,因为那是它们一生的追求,是它们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所以即使只有一瞬间(昙花一现),它们也不会放弃。而人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所以我们在仅有的生命里,一定要为梦想之花绽放而追寻,因为那是我们最神圣的使命。
三毛说她最欣赏的品格就是“真诚”,她是在忠于自己内心的流浪••••••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
有人说过“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他流浪的旅程,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如果流浪已经注定,那流浪是为了什么?三毛说过“橄榄树不是代表和平,那是一个人一生的追寻,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
今年距三毛离开已经20周年了,翻开她的书,她灵动有趣的文字下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对爱情的向往、对生命的苦苦探索••••••都仍然令我感动。我看到那样一个执着生活、勇敢追寻而又一直抱着某种希望的奇女子在烦乱浮躁的尘世中如何忠于自己内心地传奇般生活。
身体上,她万水千山走遍;心灵上,她从《雨季不再来》走到了《滚滚红尘》,她不停地在追寻••••••
逃学去坟地,不满学校体罚、老师羞辱,辍学,父母教导学习,学画于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无可否认,她有些自闭,心理上异于常人。可却也是她在按照自己内心一步步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获得文化大学校长同意,做哲学系旁听生。三毛其实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她不选自己学过的美术也不选已经获得外界认可的文学创作。她总是在变化,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她是在开始心灵上的追寻。
休学,去西班牙,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伊洛大学,在美国伊洛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三毛说过她有一个广阔的内心世界。而她这个广阔的世界是需要很多的东西来填充的。这些渴望积聚了远行的勇气。在各个国家的流浪,不仅是造就了她独特的流浪气质、洒脱豪迈的性格。也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
未婚夫死后,去西班牙与荷西重逢、结婚。三毛大姐说“三毛后来出国应该和爱情无关,主要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她的志向非常澎湃,需要释放;当时生活无法满足她的心灵,所以他继续去寻找。”不仅仅是为了舒缓未婚夫离开的悲伤心情,她再一次找不到心灵的依托了,所以需要去寻找,直到重逢荷西,她在这个完全融不进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国人那里找到了的是爱是包容,在他那里它可以尽情地做最真实的自己,释放她豪迈的志向还有一世的热情,于是她无处安放的心是算是找到了依托。
荷西死后,回台湾。荷西死了,三毛的寄托再一次没了。她追随荷西而去。所以她对母亲说请同意自己去死。是对父母的孝和对朋友的义让她还活着。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去追寻能够让她幸福生活的东西,没有这种东西她活不了,于是她仍在努力:赴内地拜祭爷爷的坟,见《三毛流浪记》作者张乐平,去新疆拜访王洛兵,尽全力写《滚滚红尘》。她在以一种属于她的方式活着。
三毛的死历来是一个迷,关于这个迷众说纷纭。但或许是这样:三毛用一生在追寻。用她的话说“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过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但是死亡她是没尝试过的。荷西死后,她伤心欲绝,她开始相信灵魂不灭,看佛经,在家呼唤荷西的灵魂,有出于对荷西深沉的怀念,但也开始对生命的思考,对死亡的探索,在病床上她对母亲说“医院里床边的那些小孩又来了”, 她在思考死亡。三毛不是那么被动的人,所以她要自己选择死亡,而不是死亡选择她。最后她就用生命去探索了死亡,结束了她追寻的一生。
三毛的故事,传奇又浪漫。也引起很多人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三毛大姐回忆三毛说过的一段话“我写的事都是自然地发生在身边的事才写下来,连我身边发生的事都写不完了,所以不必杜撰。在我眼睛看过去,每件都是故事。”我想三毛写的是真实的事,只是这些事是透过她的眼睛看过去的,就像艺术家画画,画出来的画和真实图像不一样,但那是艺术家内心看到的是用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只是我们世俗中人看不到他们的内心。所以三毛的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是她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可能很多事并没有发生,但却是在三毛心里发生了。她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追寻的真实故事。
总觉得花开是需要勇气的,花逃不开花谢的宿命,可是没有一朵花会因为花谢而拒绝开花,因为那是它们一生的追求,是它们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所以即使只有一瞬间(昙花一现),它们也不会放弃。而人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所以我们在仅有的生命里,一定要为梦想之花绽放而追寻,因为那是我们最神圣的使命。
三毛说她最欣赏的品格就是“真诚”,她是在忠于自己内心的流浪••••••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