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
以“城外土馒头”为题纯粹是因为在侯体健老师的谆谆教诲下,说起坟墓最先跳进我脑中的便是王梵志诗。其实,我昨日所扫的墓——姑且称其为“扫”吧——与土馒头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之处,倒是宁波某座山上我外祖父的的安身之处与“土馒头”颇为相似。
清晨五点半被自己设定的闹钟叫醒,六点半出发,至八点半已到了南通。原本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只是表舅突然想起来车要加油,便绕了一个圈子。刚进入南通,开上通沪大道,触目所见竟是无数脚手架,可初见一个城市将要兴起的模样。我十余年前最后一次到南通送别我的曾祖父的时候,那边应当还是一片农田。
在无数的脚手架之间穿行,到达了小海公墓。还没进到墓园,便听到锣鼓喧嚣之声,原是在墓园入口不远处有一灵堂,里面正在做着法事。我还记得曾祖父的去世后,也有过这样的敲锣打鼓。在曾祖父的那间狭窄的房间内站满了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我的奶奶作为长女在众人的注视下抱着我的曾祖父厉声哭喊,妈妈把我带出了屋,却依旧能鲜明地听到奶奶的哭声,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句话——有的是追忆曾祖父的好,有的是欲随之一起去的悲哀。多年之后,当我翻开诗经,看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样的几句话,才觉得若我的奶奶识得这些字,定是感同身受。
墓园内只是一条条的廊道,廊道的入口标有字母和数字。我们在A8处停下,往廊内走,廊道的一边是木制的架子,每格都可以分别打开,玻璃为门,因此可以看到里边的景象。格内放着一或两坛骨灰盒,多的是青花瓷制的圆坛,也有木制的方盒。有的放有生前的照片,或彩色或黑白,有的垂垂老矣,有的却正值盛年,令人不禁感叹“竟这样年轻……”。
直到在一处停下后,众人都放下了手中的东西。只见一排四五格的名碑上都刻着以唐为姓的名字,而最下的两格是郑姓人家的。爷爷奶奶都皱眉说去年来时还未有,现在怎么有了郑姓人家的骨灰?妈妈说,就当是邻居吧。
表舅用之前在公墓管理处取的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玻璃门,其余几人则忙着点起蜡烛,燃起香,把之前在家中做好的饭菜一一摆放好,浅浅地斟了几杯酒,再将几双筷子置于一边。我是最闲的一个,只是把吹散的塑料袋收好,便仔细打量起那几个名字。因为最上一排实在太高,我看不清姓名,便问爷爷那是谁。爷爷回我说,那是他的爷爷,话未说完,竟已语带哽咽。我不敢再问。这确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若想到多年后,我的孙辈会指着我的名字,向他的孙辈解释上面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婆婆是谁,无论是我或是我的孙辈想必也会不禁悲从中来。我的悲哀是因为我的被遗忘,而孙辈的悲哀是因为只有他有关于我的记忆,以及他的将被遗忘。
之后,爸爸与表舅搬来了一个铁桶,点燃了一沓纸钱,扔入了桶中。我看着长辈们不断地将之前买好的纸钱、锡箔、冥币投入铁桶内,而火焰将他们舔舐成为灰白的灰尘,风一吹,将那些成片的灰扬起,纷纷扬扬飘落在四周,有的则飘落在我们的衣服和发间。如此将近一刻后,以爷爷为始,纷纷上前跪拜。我最后一个上前,跪在只有一层薄纸垫着的地上,虚虚地磕了三个头。
待一切完毕,我们收拾完东西,回到车上,出墓园时,原本充斥锣鼓之声的灵堂静静地放着《心经》。
行至不远处的石桥,看到了等候已久的舅公。舅公带领我们去到了一片田野中。田野边种着成列的油菜花与青菜,每隔几步便拴着一条狗。远处还浮着几只白鹅,看到人来了也叫得大声。舅公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偷菜人的。
穿过一片田野便来到一处荒地。芦苇长得已比人高,脚下的树枝缠着细细尖尖的藤专会勾住人的裤腿。舅公在前领陆,拨开芦苇踏过枯藤,穿过刚长成的竹林,看到了刻着曾祖父和曾祖母名字的碑。碑后有不到半米的水泥制房,同样也有玻璃制的门,只是不可打开。透过灰蒙蒙的玻璃,看到的也是两坛骨灰。
因是在荒地中,在碑前便点起了两场两短四根蜡烛。爸爸借着蜡烛的火燃起了香,点燃后便将香插在了之前燃烧后的纸灰中。烧着纸钱,奶奶对着墓碑说道:“我到现在还是不明白,如果您还有灵魂在的话,托梦告诉我也好。为什么,去南通(市内)的时候,您的眼要睁着,即使为您阖上了,还是要睁着……”说的是曾祖父去世后,停棺两日后,奶奶扶灵去南通市内的火葬场,而两日内一直闭着眼的曾祖父在路中多次睁开了眼。后来舅公说,可能是因为曾祖父信佛,不愿让身体火化。然而我也并不懂其中的缘故。
奶奶又絮絮叨叨地说:“现在有了钱,多给娘买点吃的。当年娘说想吃肉,就算是猪头肉也行,但是因为没钱这点东西也买不起。现在对娘好点。”
烧完了纸钱,表舅拿起了带着的几包中华香烟扔进了未熄灭的火焰中。奶奶又说:“你外公他平时不抽这么好的烟,他总是抽水烟。也不是不爱抽,只是抽不起。”原来,这每年几次的祭拜,不过是一群后辈对当年长辈得不到的东西的补偿。究竟那已成为一坛坛灰的长辈们是否能收的到已并不重要,因为在贫穷的年代,受伤的不只是先人,还有未亡的自己;需要补偿的不仅是已故的人,还有活着的人。
后来,爸爸随爷爷奶奶和舅公又去了同一片荒田中的几处墓地,我才知原来这一片是奶奶家的祖坟。我和妈妈、表舅站在田野与荒田的交界处,脚边那只长毛的狗依旧不知疲倦地叫着。我想,有这样的一片荒田,到处是比人高的芦苇,看不到前方的路。但是走着走着,不期然却又不意外地看到一处墓碑,上面刻着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那些名字的主人都是一些与自己有微末的血缘关系的人,若是能够的话,我希望多来走走。
在舅公家吃完了午饭,和数不清的七大姑八大姨们见了面,回到家已是下午四点。我突然想起在公墓那里一列一列同姓的人的名碑,明白了为什么在看到最下两格已经被占据时爷爷奶奶的惊讶——那原本应当是有主人的。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以“城外土馒头”为题纯粹是因为在侯体健老师的谆谆教诲下,说起坟墓最先跳进我脑中的便是王梵志诗。其实,我昨日所扫的墓——姑且称其为“扫”吧——与土馒头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之处,倒是宁波某座山上我外祖父的的安身之处与“土馒头”颇为相似。
清晨五点半被自己设定的闹钟叫醒,六点半出发,至八点半已到了南通。原本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只是表舅突然想起来车要加油,便绕了一个圈子。刚进入南通,开上通沪大道,触目所见竟是无数脚手架,可初见一个城市将要兴起的模样。我十余年前最后一次到南通送别我的曾祖父的时候,那边应当还是一片农田。
在无数的脚手架之间穿行,到达了小海公墓。还没进到墓园,便听到锣鼓喧嚣之声,原是在墓园入口不远处有一灵堂,里面正在做着法事。我还记得曾祖父的去世后,也有过这样的敲锣打鼓。在曾祖父的那间狭窄的房间内站满了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我的奶奶作为长女在众人的注视下抱着我的曾祖父厉声哭喊,妈妈把我带出了屋,却依旧能鲜明地听到奶奶的哭声,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句话——有的是追忆曾祖父的好,有的是欲随之一起去的悲哀。多年之后,当我翻开诗经,看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样的几句话,才觉得若我的奶奶识得这些字,定是感同身受。
墓园内只是一条条的廊道,廊道的入口标有字母和数字。我们在A8处停下,往廊内走,廊道的一边是木制的架子,每格都可以分别打开,玻璃为门,因此可以看到里边的景象。格内放着一或两坛骨灰盒,多的是青花瓷制的圆坛,也有木制的方盒。有的放有生前的照片,或彩色或黑白,有的垂垂老矣,有的却正值盛年,令人不禁感叹“竟这样年轻……”。
直到在一处停下后,众人都放下了手中的东西。只见一排四五格的名碑上都刻着以唐为姓的名字,而最下的两格是郑姓人家的。爷爷奶奶都皱眉说去年来时还未有,现在怎么有了郑姓人家的骨灰?妈妈说,就当是邻居吧。
表舅用之前在公墓管理处取的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玻璃门,其余几人则忙着点起蜡烛,燃起香,把之前在家中做好的饭菜一一摆放好,浅浅地斟了几杯酒,再将几双筷子置于一边。我是最闲的一个,只是把吹散的塑料袋收好,便仔细打量起那几个名字。因为最上一排实在太高,我看不清姓名,便问爷爷那是谁。爷爷回我说,那是他的爷爷,话未说完,竟已语带哽咽。我不敢再问。这确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若想到多年后,我的孙辈会指着我的名字,向他的孙辈解释上面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婆婆是谁,无论是我或是我的孙辈想必也会不禁悲从中来。我的悲哀是因为我的被遗忘,而孙辈的悲哀是因为只有他有关于我的记忆,以及他的将被遗忘。
之后,爸爸与表舅搬来了一个铁桶,点燃了一沓纸钱,扔入了桶中。我看着长辈们不断地将之前买好的纸钱、锡箔、冥币投入铁桶内,而火焰将他们舔舐成为灰白的灰尘,风一吹,将那些成片的灰扬起,纷纷扬扬飘落在四周,有的则飘落在我们的衣服和发间。如此将近一刻后,以爷爷为始,纷纷上前跪拜。我最后一个上前,跪在只有一层薄纸垫着的地上,虚虚地磕了三个头。
待一切完毕,我们收拾完东西,回到车上,出墓园时,原本充斥锣鼓之声的灵堂静静地放着《心经》。
行至不远处的石桥,看到了等候已久的舅公。舅公带领我们去到了一片田野中。田野边种着成列的油菜花与青菜,每隔几步便拴着一条狗。远处还浮着几只白鹅,看到人来了也叫得大声。舅公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偷菜人的。
穿过一片田野便来到一处荒地。芦苇长得已比人高,脚下的树枝缠着细细尖尖的藤专会勾住人的裤腿。舅公在前领陆,拨开芦苇踏过枯藤,穿过刚长成的竹林,看到了刻着曾祖父和曾祖母名字的碑。碑后有不到半米的水泥制房,同样也有玻璃制的门,只是不可打开。透过灰蒙蒙的玻璃,看到的也是两坛骨灰。
因是在荒地中,在碑前便点起了两场两短四根蜡烛。爸爸借着蜡烛的火燃起了香,点燃后便将香插在了之前燃烧后的纸灰中。烧着纸钱,奶奶对着墓碑说道:“我到现在还是不明白,如果您还有灵魂在的话,托梦告诉我也好。为什么,去南通(市内)的时候,您的眼要睁着,即使为您阖上了,还是要睁着……”说的是曾祖父去世后,停棺两日后,奶奶扶灵去南通市内的火葬场,而两日内一直闭着眼的曾祖父在路中多次睁开了眼。后来舅公说,可能是因为曾祖父信佛,不愿让身体火化。然而我也并不懂其中的缘故。
奶奶又絮絮叨叨地说:“现在有了钱,多给娘买点吃的。当年娘说想吃肉,就算是猪头肉也行,但是因为没钱这点东西也买不起。现在对娘好点。”
烧完了纸钱,表舅拿起了带着的几包中华香烟扔进了未熄灭的火焰中。奶奶又说:“你外公他平时不抽这么好的烟,他总是抽水烟。也不是不爱抽,只是抽不起。”原来,这每年几次的祭拜,不过是一群后辈对当年长辈得不到的东西的补偿。究竟那已成为一坛坛灰的长辈们是否能收的到已并不重要,因为在贫穷的年代,受伤的不只是先人,还有未亡的自己;需要补偿的不仅是已故的人,还有活着的人。
后来,爸爸随爷爷奶奶和舅公又去了同一片荒田中的几处墓地,我才知原来这一片是奶奶家的祖坟。我和妈妈、表舅站在田野与荒田的交界处,脚边那只长毛的狗依旧不知疲倦地叫着。我想,有这样的一片荒田,到处是比人高的芦苇,看不到前方的路。但是走着走着,不期然却又不意外地看到一处墓碑,上面刻着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那些名字的主人都是一些与自己有微末的血缘关系的人,若是能够的话,我希望多来走走。
在舅公家吃完了午饭,和数不清的七大姑八大姨们见了面,回到家已是下午四点。我突然想起在公墓那里一列一列同姓的人的名碑,明白了为什么在看到最下两格已经被占据时爷爷奶奶的惊讶——那原本应当是有主人的。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