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伯治作品之四(下):白云山庄旅舍与《园冶》等
录《白云山山庄旅舍庭园构图》全文如下,《园冶》引文部分个别字眼有改正,不知是否版本原因还是誊抄有误。
~~~~~~~~~~~~~~~~~~~~~~~~~~~~~~~~~~~~~~~~~~~~~~~~~~~~~~~~~~~~~~~~~~~~~~
山庄旅舍建在广州白云山上,1965年建成。原址是一所山祠遗迹。旅舍建筑群溯溪谷布置,简介如下。
总体
山庄旅舍是结合庭园布置的旅游小筑,地处山林泉石间,在总体布局中,有几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协调
山庄的建筑基地,广狭不一,起伏较大,是属于溪谷型的“山林地”,即《园冶》所谓“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这种多变的地形,对于园林建筑布局来说,绝不是一种障碍,而是构成某一种基调的有利基础。山庄庭园的大小形状,是因应基地的宽窄来考虑,“如方如圆,似扁似曲,如长湾而环璧,似偏阔而铺云”。在广狭变化的基础上,又按地势起伏,定院落高低,分级建筑,形成了与坡地协调的台阶式建筑群体的基调。在每一段台阶上,又按着溪谷地形的特点,向旁延伸上升,与溪谷地势贴切吻合。此外,在某些局部地方,对地势环境有时作适当的改造,使之与设计构图更为协调。如在“听泉”这一段落中,剔土露石,泉水泻石滩而下,客房倚石构筑,更富于“岩阿之致”(语出《长物志》)。《园冶》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随地势搞下,体形端正,碍木栅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这里所谓“合宜”,较之协调有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求几何形体、色调、质感、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协调,而且庭园的格调也要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园冶》“相地”篇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就是论述自然环境与庭院格调的协调关系。如山庄旅舍后院处理:沿溪种竹,溯山溪上行,渡小桥至松林杂树之下,临溪设松皮小庭(山水相逢),亭后倚石滩,石摩崖(听泉)流泉喘咽,鸟声遥闻,所谓“竹里通幽,松寮隐僻”,正是此中已经。这是“山林地”的环境与庭园格调的协调关系的实例。
2. 功能
建筑群体按使用功能布置,是山庄庭园系统有条不紊的重要因素。《园冶》“立基”篇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这就是说,庭园建筑群体布局,以公共活动(厅堂)为主体,这些建筑要有良好的朝向和幽美的绿化环境。庭园的地段要预留宽活一些,以便安排布置。其次是居住藏修之所(馆舍、书斋之类),再有一些一类亭台的观赏性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庭园建筑群的布局,要应不同功能,考虑其位置大小的比例关系,然后结合意境构思,运用自然景物和观赏性建筑进行组景。山庄旅舍的公共活动部分和服务设施等,由于人流和运输量较大,按功能要求,在山谷的进口附近,其中餐厅可以考虑对外营业,设在前院和中庭之间,服务设施则设在谷口的一侧,汽车可以进至中庭,直达餐厅与门厅的进口,住宿部分绕会议厅布置三组,环境幽静,不受中庭车道和人流干扰。山庄的总建筑面积为1930平方米,其中客房面积为640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33.2%,共有套间11间,可安排22-28床位。各部之间用步廊或游廊相接,不受雨天气候的影响。每客房有暖廊或阳台可供休息眺望。卫生间采用侧外形以减弱住房的封闭感。个别卫生间设竹石小院,增强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感,并有利于卫生间的通风采光。客房的居住面积为4米*6米。
3. 秩序
在“山林地”建园,变化的因素较多,如地形的广狭起伏不一,建筑的类型不同,建筑体量有大有小,建筑群作不规则的布局,轮廓参差错落等等。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在构图上将会导致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审美上将是混乱而缺乏韵律。因此,在总体布局中,需要加强秩序的素质,主要是结合溪谷狭长地形的特点,在院落和建筑的布置上,贯穿着一连串的多种空间关系中,突出有韵律的变化。这种在总体布局上轴线感和序列变化,概括地说就是布局上的一种秩序素质:
(1) 轴线 所谓轴线并不意味着在总平面上有对称均匀的构图,在当中画一条等量齐观的分界线,也不是画在图上的标志符号,而是存在于实际环境中。进山庄之后,溯溪谷而上,穿过一连串的建筑和庭园空间,不断接触到周围景物,由视觉吸引力所产生的平衡感,暗示着有一根轴线贯穿全局。它是在空间上移动视点的视觉平衡的连续,在狭长的溪谷地形,造成一系列的庭园组合,很自然地产生了轴线的感觉。另外,由于建筑与院落交替排列,建筑群横割轴线,在轴线延续的进程中,建筑成为坚定的停止因素,更加强调轴线的存在,它自始至终将院落和建筑串联在一起。这是中国庭院建筑体系的传统手法的体现。在庭园中,则表现为“堂横庑列,阑楯周接,花映木承”(奇怪,此句未找到出处)的格局,形成丰富的建筑群轮廓和多层次的庭园间。
(2) 序列 山庄的庭园组合,是因应溪谷地形的特点,具有渐进的规则的序列素质。谷口地形开阔,沿溪上行,愈深入则空间越狭窄。地势则以谷口处为最低,往里走则逐段升高。由开阔而稠密,由明朗而幽静,这是结合溪谷地形按功能合理安排的必然结果。这种渐进型的序列变化,前面的庭园是作为后面庭园的前导空间,是后面高潮的前奏。山庄的内庭是作为整个序列变化的高潮来处理的。人们进入内庭,渡小桥,拾级而登,会产生一种欲达高潮顶点的强烈愿望,直至走进室内小院。院内运用最概括的构图手段——三叠泉,构成更小、更高、更稠密而幽静的境界。
4. 传统
(1) 体型 山庄的建筑体型,是运用中国园林建筑传统手法,采取分散的小体量建筑,用以表达不同功能的空间性格,建筑体型轻巧活泼,变化较多。这些小体量建筑又是旅馆的组成部分,要适应一定的功能要求,互相之间在体量大小、造型格调上,都有一定的比例和内在的联系,是有机的协调整体。因此,要求每一建筑物都是功能所必需,性格鲜明,体量恰当,为庭园构图上所必不可少。如山庄的餐厅既是旅客用餐之处,又是庭园中的船厅,体型狭长,处于前院的视觉中心。会议厅为集会活动部分,又作为园林中的厅堂处理,有精辟而宏丽的造型。客房居室则作园林中书斋馆舍处理,位置较隐僻,有简朴明净的格调等等。
(2) 组合 外国的庭园建筑组合,是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织在一幢完整的大房子之内,外面绕以庭园绿化。中国的庭园是传统的建筑组合,则与此相反,是将不通功能的建筑空间,分散成为独立的小体量建筑,然后将这些小体量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布局手法,组织成大大小小的庭园体系,并在庭园中运用山池树石,按一定的诗画意境组景,庭院景物融合在建筑群中,展开多层次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庭园体系。山庄的建筑群正是按这种传统手法组织起来的。另外,由于结合溪谷的狭长地形,整个布局基本上是属于串列式的庭园组合。这种传统手法在狭长的地形中不乏佳例。如故宫乾隆御花园,北海静心斋等均是这类庭园的佼佼者。山庄的庭园组合,由于是溯山溪而上,地势逐段上升,建筑或临溪或临崖,因而在建筑群体空间结构上,虚实交替,起伏较大,在有规律的组合中,显得更为丰富活泼。
(3) 渗透 建筑与景物空间的互相渗透,是中国古典庭园的优秀传统。空间的渗透是通过建筑物与景物空间的位置安排前后、左右、内外、高低的关系来实现的,而这种位置关系是围绕一定的诗画意境,组成完美的空间构图(《园冶》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① 室内外空间的渗透 在建筑上运用景框,敞口厅,落地明屏门等手段,可以将园景引入室内,从室内可以欣赏园景。反之,从室外也可以看到室内精美的装修与陈设。这是内外空间的渗透关系,其主要的意匠是在于一个“虚”字。虚字带有开敞的含义(它和开敞也不完全相同),如:“处处虚邻,方方侧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亭台影罅,楼阁虚邻”,“堂虚绿野犹开”等等。这些都是运用满开间大窗、落地明屏门等多面开敞的空间渗透。山庄的会议厅,一面临内庭,采用落地明屏门,从厅内可望内庭,另一方面透过后墙的落地明屏门,又可以收到后面山池景色。又如会客厅,一面临池,往前出一步廊之间,透过落地明屏门与内庭池景互相渗透,临中庭一面则透过大玻璃窗可以浏览中庭风景,而这些都是“处处虚邻,方方侧景”的处理手法。另一种是景框的造法。《园冶》中所谓“窗虚蕉影玲珑”,“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刹宇隐环窗”等,在山庄也有适当运用。如入门厅右侧墙上开方窗洞,露出后面蕉丛,套间休息厅,前面景框,套出三叠泉水石景,都是以“窗虚蕉影玲珑”,“隐出别壶之天地”的具体处理。
② 建筑与景物空间的交错组合 主要是透过建筑与景物互相之间的位置安排,或左右相依,或上下交错,正是“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组织多姿多彩的构图组合,多种的空间渗透。如《园冶》所论述的“花间隐榭,水际安亭,……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濠濮之上,……倘支沧浪之中”,正是说明亭榭与景物组合的位置关系,或隐于花间,或安于水际,其他如竹里、山巅、丛竹之际,苍松之麓,濠涧之上,水石之中等等,都是设亭之处。所谓“安亭得景”,正是概括说出了亭榭与景物体量的位置交错关系和空间渗透的构图效果。如山庄会议厅跨溪建筑,溪水穿流厅下,而厅则“假濠濮之上”,是上下交错的空间渗透。又如“山水相逢”一段,松亭处于竹溪松岸中,仿佛“通泉竹里”,也就是亭子隐藏于竹丛溪畔的意思,馆舍倚傍石滩,又“有岩际之致”,所谓“岩际”就是建筑物处于岩石的旁边。(此处有误,语出《长物志》“岩阿之致”,按今语应为“岩崖之致”)
(4) 格调 中国庭园建筑的格调,除了上述有关环境、体型、空间关系等方面外,其他如对材料质感、构造技术以至装修色调等,都有一系列的现实处理手法,所谓“时遵雅朴”就是简朴雅致的格调。山庄的建筑,也是根据这一概念来考虑它的格调问题,如:
① 结合山居建筑的体裁,运用冰纹砌石,白色粉墙的墙石处理,天花材料采用原色水泥,木丝板不加油饰,着重突出山居粗犷、简朴而又清雅的质感。
② 造型方面,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采用平顶屋面结构,部分用小坡顶隔热层,构成小坡平顶的组合,表达了新材料、新技术的简练明快的造型特点,也体现了传统民居朴实无华的素质,而不是从形式上去模仿木结构的传统古典建筑的轮廓。
③ 内外装修 适当地运用一些潮州插瓷、满洲窗、落地明屏门等,镶嵌一些颜色玻璃,使建筑的格调,在朴实中又显得活泼明快,静中有动,富有地方风格。
建筑与庭园
山庄的建筑群是属于庭园建筑体系,因而建筑空间既是庭园的空间界限,又是两个庭园的过渡空间,在庭园构图上,往往运用各种处理手法,主要是在空间序列上,采用大小、明暗、起伏等变化,构成不规则的序列,产生一种徐矩形的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效果。一般所谓“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就是在视觉体验上,一放一收的突然变化手法。因此,山庄的总体布局在序列变化上,虽然是如前所说的,具有渐进而规则的性质,但在每一段落的局部序列处理上,则是不规则而突然的。这种规则与不规则序列的结合,产生一种静中有动的变化韵律。正是中国古典庭园布局的精华所在。前面所说的山庄的前院、中庭等处,虽然是作为渐进序列中的前导空间,但在局部的不规则的序列上,也是次要高潮所在。中国庭园建筑的高潮所在,往往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庭内景物,包括绿化、水石与建筑轮廓等的总体效果。这些次要高潮的处理,要因其在整个渐进序列总体进程中所处不同部位,而做出恰如其分的变化:
1. 前坪
在赴山庄旅舍过程中,越野穿林、远山近壑、瞬息多变。抵山庄前坪,是自然山野与庭园的过渡,这里地处谷口,背山临崖,前景旷远,有“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之势。回首谷口,锁以石壁,围墙之内,建筑分级依山构筑,隐约林木间,出现了“围墙隐约于萝间”,“什树蔽天(出处不详),架屋蜿蜒于木末”的境界。外望是开阔、磅礴,内望则曲折而幽深。围墙是两者的过渡,人们至此下车,将不知不觉地被吸引着要走进去看看里面曲折幽深局面的究竟。
2. 前院
从前坪穿过山门,进入前院,空间至此一收,暗示着将会从前坪开阔奔放的局面,转到有一定控制的幽森的境界。前院位于山庄的最低处,满挖池塘,在池的上端筑台,台上设餐厅,为狭长船厅式建筑,是院内视觉平衡的中心,正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取义。院内左右山林合抱,野塘清幽,着墨无多,保持着前坪带来的山庄气氛的延续。
3. 中庭
沿前院池岸,绕餐厅侧上行,山路渐升,空间渐窄,为中庭提供压抑的前奏。这种离开主轴、绕道侧行的前进序列,是前人广泛应用的传统手法。绕过餐厅侧畔,转入中庭,呈现局部的次要高潮景象。中庭之两侧山势更高,空间较前院收束而稠密。建筑群前后相对,餐厅静伏于前,门厅则隆起于后。连接两处的游廊亦因地形蜿蜒而上下,气势连贯,《园冶》所谓:“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是也。廊至门厅的坡脚另设蹬道,廊则改为山过路亭,亭作重点装饰,上与门廊相接,解决了门厅入口与停车廊不同标高的问题。门廊下有铁冬青树一株,倚柱向前,摇曳生姿。此处由蹬道、草坡、树石、亭与廊等构成高低错落的入口空间,是中庭建筑群的杠杆平衡的中心。中庭以两旁山林为背景,庭中景栽结合交通和公共活动的功能考虑,以简洁明朗为主调,车道的回旋曲线与绿茵组合成柔和而活泼的构图,游廊满攀垂萝,中段植塔松、南洋杉一组,树形富于几何图案味,与游廊互相映衬,构成协调而又变化的轮廓。
4. 内庭
由中庭至内庭,不是绕行侧道,而是经过一定标高的上升,穿过门厅,以室内空间过渡,绕过一二段刻画玻璃风窗和屏门,内庭景色,隐约可窥。这一段逶迤掩映的前奏,暗示着高潮的到来。从门厅转至内庭,人们会感受到戏剧性的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心意。这里是山庄总体布局的主要高潮所在。建筑群绕庭作不规则的封蔽性布局,空间较之中庭更为稠密而收束,标高则更上升一段。景栽以竹为主调,杂以南方花木灌丛。远山近水,与建筑空间构成有机的整体,正是“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回廊蹬道,起伏盘旋。门厅、客厅、休息厅等设在内庭前部,地势稍低。居室客房则处于溪谷上游,地势稍高,并应溪谷地形的特点,沿溪布置,参差错落,背山临池,或虚或实。另以会议厅为内庭建筑群的视觉平衡中心,位于内庭本身的轴线的制高点。会议厅跨溪而筑,厅前筑台,可以凭眺云山,俯视溪池,静听鸟语。《园冶》所谓:“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尽(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台),天然图画”,正是此中境界。
5. 后院
从会议厅继续深入,石壁挡面,似挡人去处。沿墙左转,溯溪上行,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由此进入山溪,地势陡而狭,客房隔溪布置,有桥可通,是“架桥通隔水,别馆(甚画)堪图”的取义。所谓后院是由建筑与悬崖断壑所构成,最终消失于溪岸之中,并由山溪进入群山林野,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庭园境界有无尽之意,寓有限空间于无限空间之中。
后记
中国庭院建筑今天还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中曾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常识。文内不少《园冶》行语,也算是读《园冶》的一点体会。
~~~~~~~~~~~~~~~~~~~~~~~~~~~~~~~~~~~~~~~~~~~~~~~~~~~~~~~~~~~~~~~~~~~~
白云山庄客舍是莫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人所见中国现代建筑,并无出其右者。特别是在其它的许多优秀作品遭到了毁坏的情况下,能以近乎原样保持至今,显得十分难得。
白云山颇似北京香山,山庄客舍从地理位置,规划格局而言,破似帝王苑囿,也似香山饭店。前后相差二十年,一土一洋,都是试图寻找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
在《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一文中,莫先生写道:“现代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因此,现代建筑艺术,同样不能割断与建筑历史文化的衔接与联系。在一定概括性的层次上,我们可以探索古今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共性,从而得到沟通的途径。这种沟通,既包括对民族传统的沟通,也包括对世界古典建筑文化的借鉴和引用。如在白云山山庄旅舍和矿泉别墅的设计中,建筑体型与风格是遵循现代功能主义的轨迹,着重表达现代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内涵;而庭园空间是多层次的,建筑群体是由单一功能、小体量的建筑组织起来的。在这一概括性的层次上,勾画出与中国古典庭园相通的格调,人们到此,会感觉到似曾相识,富于传统文化的深意,而又具有现代功能主义的清新简练,而不会觉得单调枯燥。”
但很可惜这条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坚持走下去,也因为在文化上是断了代的。王澍是试图去寻找这种联系,虽然这种方式带有太多的个人化色彩,并且也许存在很多误读的嫌疑,因此目前来看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也很难形成一种学术思想,不过多少是一种进步和有益的进步。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钻研,现在的人大多远远不够,而所谓的学术论文,大多数其实是对这种传承和发展没有任何贡献的,因为在深度上从来没有达到同样的水准。
看过莫先生的文集才知道,莫先生在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于中国园林几本最重要的古籍包括对《园冶》、《长物志》、《浮生六记》《闲情偶寄》的解读,对《扬州画舫录》等的引用,包括北京和江南的一些园林作品,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认识。而且在年代上,似乎并不晚于南京、上海的老先生们,这一点很是令人惊讶。
《长物志》中的室庐篇:“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一段,是被莫先生用来作为设计指南的,而其中“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一句,又成为了设计的题眼。
《园冶》中山林地篇“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
白云山山庄旅舍,其选址就对应“居山水间者为上”、“园地惟山林最胜”两句而列为第一。其建筑设计则小心翼翼地追随后文的理念,以求人工建筑贴合自然,颇合“有机建筑”之理念。至于如何去做,在《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一文中写道:“《园冶》一书特别是‘园说’一章中,整篇都是介绍意境与景物的关系。如‘刹宇隐环窗,彷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就很清楚地说明如何结合画意来布置造园的‘景’。透过景框来取景,或运用月洞来设景,所谓‘隐出别壶天地’,是宋、元画中常见的画意。诗的已经也往往是造园组景所追求的情节,如‘分梨为院,溶溶月色’是说明在院子内栽植梨花,可以得到晏同叔诗句的意境。
如此这般,在诸多论文中对《园冶》的多段引用,信手拈来,非熟稔至可背诵不行。而莫先生能做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是与这些学养功夫离不开的。例如《园冶》中相地篇的总纲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度。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叠围墙,居山可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莫先生的早期作品莫不符合此旨,而非用现成例子生搬硬套(也无从套起),可以说得其意而忘其形。
《园冶》这种书,常读常新,特别是因为是骈文的写作方式,有些内容初看不过是文学性的描写,文人记录的弊病。所以常常感到仅能读出一两分味道却无迹可循。那么在这之前,更从来没有想过《园冶》也是真的可以用来设计的,书中的有些描写并不就只是说说,而是有着很深刻的内涵。至于其中到底是怎么样,一方面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密,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思维方式和解读方式要对路。(王澍好像是用画来解读的比较多,而且似乎有争议,但的确是找对了路)不过其中的道理仍然是要靠悟,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而言之,中国的建筑的确不重技艺与造型,是根据意境来营造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前文会有人不认为山庄旅舍是“现代”建筑,而事实上几座园林酒家也的确难以断代,更何况其中本就“移植”了古建筑的基因。
看了莫先生的文章,觉得莫先生对此道,起码得了五六分了。但是我们去看作品,能得的又更少了。有学问的不少,但能用的,也就是能融会贯通的,真的是不多见。总之,还是要学,还要思。
反复翻翻莫先生的文集,还是感觉自己水平太浅,写不出来什么东西,就先到此为止吧。
~~~~~~~~~~~~~~~~~~~~~~~~~~~~~~~~~~~~~~~~~~~~~~~~~~~~~~~~~~~~~~~~~~~~~~
山庄旅舍建在广州白云山上,1965年建成。原址是一所山祠遗迹。旅舍建筑群溯溪谷布置,简介如下。
总体
山庄旅舍是结合庭园布置的旅游小筑,地处山林泉石间,在总体布局中,有几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协调
山庄的建筑基地,广狭不一,起伏较大,是属于溪谷型的“山林地”,即《园冶》所谓“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这种多变的地形,对于园林建筑布局来说,绝不是一种障碍,而是构成某一种基调的有利基础。山庄庭园的大小形状,是因应基地的宽窄来考虑,“如方如圆,似扁似曲,如长湾而环璧,似偏阔而铺云”。在广狭变化的基础上,又按地势起伏,定院落高低,分级建筑,形成了与坡地协调的台阶式建筑群体的基调。在每一段台阶上,又按着溪谷地形的特点,向旁延伸上升,与溪谷地势贴切吻合。此外,在某些局部地方,对地势环境有时作适当的改造,使之与设计构图更为协调。如在“听泉”这一段落中,剔土露石,泉水泻石滩而下,客房倚石构筑,更富于“岩阿之致”(语出《长物志》)。《园冶》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随地势搞下,体形端正,碍木栅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这里所谓“合宜”,较之协调有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求几何形体、色调、质感、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协调,而且庭园的格调也要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园冶》“相地”篇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就是论述自然环境与庭院格调的协调关系。如山庄旅舍后院处理:沿溪种竹,溯山溪上行,渡小桥至松林杂树之下,临溪设松皮小庭(山水相逢),亭后倚石滩,石摩崖(听泉)流泉喘咽,鸟声遥闻,所谓“竹里通幽,松寮隐僻”,正是此中已经。这是“山林地”的环境与庭园格调的协调关系的实例。
2. 功能
建筑群体按使用功能布置,是山庄庭园系统有条不紊的重要因素。《园冶》“立基”篇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这就是说,庭园建筑群体布局,以公共活动(厅堂)为主体,这些建筑要有良好的朝向和幽美的绿化环境。庭园的地段要预留宽活一些,以便安排布置。其次是居住藏修之所(馆舍、书斋之类),再有一些一类亭台的观赏性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庭园建筑群的布局,要应不同功能,考虑其位置大小的比例关系,然后结合意境构思,运用自然景物和观赏性建筑进行组景。山庄旅舍的公共活动部分和服务设施等,由于人流和运输量较大,按功能要求,在山谷的进口附近,其中餐厅可以考虑对外营业,设在前院和中庭之间,服务设施则设在谷口的一侧,汽车可以进至中庭,直达餐厅与门厅的进口,住宿部分绕会议厅布置三组,环境幽静,不受中庭车道和人流干扰。山庄的总建筑面积为1930平方米,其中客房面积为640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33.2%,共有套间11间,可安排22-28床位。各部之间用步廊或游廊相接,不受雨天气候的影响。每客房有暖廊或阳台可供休息眺望。卫生间采用侧外形以减弱住房的封闭感。个别卫生间设竹石小院,增强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感,并有利于卫生间的通风采光。客房的居住面积为4米*6米。
3. 秩序
在“山林地”建园,变化的因素较多,如地形的广狭起伏不一,建筑的类型不同,建筑体量有大有小,建筑群作不规则的布局,轮廓参差错落等等。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在构图上将会导致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审美上将是混乱而缺乏韵律。因此,在总体布局中,需要加强秩序的素质,主要是结合溪谷狭长地形的特点,在院落和建筑的布置上,贯穿着一连串的多种空间关系中,突出有韵律的变化。这种在总体布局上轴线感和序列变化,概括地说就是布局上的一种秩序素质:
(1) 轴线 所谓轴线并不意味着在总平面上有对称均匀的构图,在当中画一条等量齐观的分界线,也不是画在图上的标志符号,而是存在于实际环境中。进山庄之后,溯溪谷而上,穿过一连串的建筑和庭园空间,不断接触到周围景物,由视觉吸引力所产生的平衡感,暗示着有一根轴线贯穿全局。它是在空间上移动视点的视觉平衡的连续,在狭长的溪谷地形,造成一系列的庭园组合,很自然地产生了轴线的感觉。另外,由于建筑与院落交替排列,建筑群横割轴线,在轴线延续的进程中,建筑成为坚定的停止因素,更加强调轴线的存在,它自始至终将院落和建筑串联在一起。这是中国庭院建筑体系的传统手法的体现。在庭园中,则表现为“堂横庑列,阑楯周接,花映木承”(奇怪,此句未找到出处)的格局,形成丰富的建筑群轮廓和多层次的庭园间。
(2) 序列 山庄的庭园组合,是因应溪谷地形的特点,具有渐进的规则的序列素质。谷口地形开阔,沿溪上行,愈深入则空间越狭窄。地势则以谷口处为最低,往里走则逐段升高。由开阔而稠密,由明朗而幽静,这是结合溪谷地形按功能合理安排的必然结果。这种渐进型的序列变化,前面的庭园是作为后面庭园的前导空间,是后面高潮的前奏。山庄的内庭是作为整个序列变化的高潮来处理的。人们进入内庭,渡小桥,拾级而登,会产生一种欲达高潮顶点的强烈愿望,直至走进室内小院。院内运用最概括的构图手段——三叠泉,构成更小、更高、更稠密而幽静的境界。
4. 传统
(1) 体型 山庄的建筑体型,是运用中国园林建筑传统手法,采取分散的小体量建筑,用以表达不同功能的空间性格,建筑体型轻巧活泼,变化较多。这些小体量建筑又是旅馆的组成部分,要适应一定的功能要求,互相之间在体量大小、造型格调上,都有一定的比例和内在的联系,是有机的协调整体。因此,要求每一建筑物都是功能所必需,性格鲜明,体量恰当,为庭园构图上所必不可少。如山庄的餐厅既是旅客用餐之处,又是庭园中的船厅,体型狭长,处于前院的视觉中心。会议厅为集会活动部分,又作为园林中的厅堂处理,有精辟而宏丽的造型。客房居室则作园林中书斋馆舍处理,位置较隐僻,有简朴明净的格调等等。
(2) 组合 外国的庭园建筑组合,是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织在一幢完整的大房子之内,外面绕以庭园绿化。中国的庭园是传统的建筑组合,则与此相反,是将不通功能的建筑空间,分散成为独立的小体量建筑,然后将这些小体量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布局手法,组织成大大小小的庭园体系,并在庭园中运用山池树石,按一定的诗画意境组景,庭院景物融合在建筑群中,展开多层次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庭园体系。山庄的建筑群正是按这种传统手法组织起来的。另外,由于结合溪谷的狭长地形,整个布局基本上是属于串列式的庭园组合。这种传统手法在狭长的地形中不乏佳例。如故宫乾隆御花园,北海静心斋等均是这类庭园的佼佼者。山庄的庭园组合,由于是溯山溪而上,地势逐段上升,建筑或临溪或临崖,因而在建筑群体空间结构上,虚实交替,起伏较大,在有规律的组合中,显得更为丰富活泼。
(3) 渗透 建筑与景物空间的互相渗透,是中国古典庭园的优秀传统。空间的渗透是通过建筑物与景物空间的位置安排前后、左右、内外、高低的关系来实现的,而这种位置关系是围绕一定的诗画意境,组成完美的空间构图(《园冶》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① 室内外空间的渗透 在建筑上运用景框,敞口厅,落地明屏门等手段,可以将园景引入室内,从室内可以欣赏园景。反之,从室外也可以看到室内精美的装修与陈设。这是内外空间的渗透关系,其主要的意匠是在于一个“虚”字。虚字带有开敞的含义(它和开敞也不完全相同),如:“处处虚邻,方方侧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亭台影罅,楼阁虚邻”,“堂虚绿野犹开”等等。这些都是运用满开间大窗、落地明屏门等多面开敞的空间渗透。山庄的会议厅,一面临内庭,采用落地明屏门,从厅内可望内庭,另一方面透过后墙的落地明屏门,又可以收到后面山池景色。又如会客厅,一面临池,往前出一步廊之间,透过落地明屏门与内庭池景互相渗透,临中庭一面则透过大玻璃窗可以浏览中庭风景,而这些都是“处处虚邻,方方侧景”的处理手法。另一种是景框的造法。《园冶》中所谓“窗虚蕉影玲珑”,“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刹宇隐环窗”等,在山庄也有适当运用。如入门厅右侧墙上开方窗洞,露出后面蕉丛,套间休息厅,前面景框,套出三叠泉水石景,都是以“窗虚蕉影玲珑”,“隐出别壶之天地”的具体处理。
② 建筑与景物空间的交错组合 主要是透过建筑与景物互相之间的位置安排,或左右相依,或上下交错,正是“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组织多姿多彩的构图组合,多种的空间渗透。如《园冶》所论述的“花间隐榭,水际安亭,……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濠濮之上,……倘支沧浪之中”,正是说明亭榭与景物组合的位置关系,或隐于花间,或安于水际,其他如竹里、山巅、丛竹之际,苍松之麓,濠涧之上,水石之中等等,都是设亭之处。所谓“安亭得景”,正是概括说出了亭榭与景物体量的位置交错关系和空间渗透的构图效果。如山庄会议厅跨溪建筑,溪水穿流厅下,而厅则“假濠濮之上”,是上下交错的空间渗透。又如“山水相逢”一段,松亭处于竹溪松岸中,仿佛“通泉竹里”,也就是亭子隐藏于竹丛溪畔的意思,馆舍倚傍石滩,又“有岩际之致”,所谓“岩际”就是建筑物处于岩石的旁边。(此处有误,语出《长物志》“岩阿之致”,按今语应为“岩崖之致”)
(4) 格调 中国庭园建筑的格调,除了上述有关环境、体型、空间关系等方面外,其他如对材料质感、构造技术以至装修色调等,都有一系列的现实处理手法,所谓“时遵雅朴”就是简朴雅致的格调。山庄的建筑,也是根据这一概念来考虑它的格调问题,如:
① 结合山居建筑的体裁,运用冰纹砌石,白色粉墙的墙石处理,天花材料采用原色水泥,木丝板不加油饰,着重突出山居粗犷、简朴而又清雅的质感。
② 造型方面,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采用平顶屋面结构,部分用小坡顶隔热层,构成小坡平顶的组合,表达了新材料、新技术的简练明快的造型特点,也体现了传统民居朴实无华的素质,而不是从形式上去模仿木结构的传统古典建筑的轮廓。
③ 内外装修 适当地运用一些潮州插瓷、满洲窗、落地明屏门等,镶嵌一些颜色玻璃,使建筑的格调,在朴实中又显得活泼明快,静中有动,富有地方风格。
建筑与庭园
山庄的建筑群是属于庭园建筑体系,因而建筑空间既是庭园的空间界限,又是两个庭园的过渡空间,在庭园构图上,往往运用各种处理手法,主要是在空间序列上,采用大小、明暗、起伏等变化,构成不规则的序列,产生一种徐矩形的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效果。一般所谓“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就是在视觉体验上,一放一收的突然变化手法。因此,山庄的总体布局在序列变化上,虽然是如前所说的,具有渐进而规则的性质,但在每一段落的局部序列处理上,则是不规则而突然的。这种规则与不规则序列的结合,产生一种静中有动的变化韵律。正是中国古典庭园布局的精华所在。前面所说的山庄的前院、中庭等处,虽然是作为渐进序列中的前导空间,但在局部的不规则的序列上,也是次要高潮所在。中国庭园建筑的高潮所在,往往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庭内景物,包括绿化、水石与建筑轮廓等的总体效果。这些次要高潮的处理,要因其在整个渐进序列总体进程中所处不同部位,而做出恰如其分的变化:
1. 前坪
在赴山庄旅舍过程中,越野穿林、远山近壑、瞬息多变。抵山庄前坪,是自然山野与庭园的过渡,这里地处谷口,背山临崖,前景旷远,有“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之势。回首谷口,锁以石壁,围墙之内,建筑分级依山构筑,隐约林木间,出现了“围墙隐约于萝间”,“什树蔽天(出处不详),架屋蜿蜒于木末”的境界。外望是开阔、磅礴,内望则曲折而幽深。围墙是两者的过渡,人们至此下车,将不知不觉地被吸引着要走进去看看里面曲折幽深局面的究竟。
2. 前院
从前坪穿过山门,进入前院,空间至此一收,暗示着将会从前坪开阔奔放的局面,转到有一定控制的幽森的境界。前院位于山庄的最低处,满挖池塘,在池的上端筑台,台上设餐厅,为狭长船厅式建筑,是院内视觉平衡的中心,正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取义。院内左右山林合抱,野塘清幽,着墨无多,保持着前坪带来的山庄气氛的延续。
3. 中庭
沿前院池岸,绕餐厅侧上行,山路渐升,空间渐窄,为中庭提供压抑的前奏。这种离开主轴、绕道侧行的前进序列,是前人广泛应用的传统手法。绕过餐厅侧畔,转入中庭,呈现局部的次要高潮景象。中庭之两侧山势更高,空间较前院收束而稠密。建筑群前后相对,餐厅静伏于前,门厅则隆起于后。连接两处的游廊亦因地形蜿蜒而上下,气势连贯,《园冶》所谓:“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是也。廊至门厅的坡脚另设蹬道,廊则改为山过路亭,亭作重点装饰,上与门廊相接,解决了门厅入口与停车廊不同标高的问题。门廊下有铁冬青树一株,倚柱向前,摇曳生姿。此处由蹬道、草坡、树石、亭与廊等构成高低错落的入口空间,是中庭建筑群的杠杆平衡的中心。中庭以两旁山林为背景,庭中景栽结合交通和公共活动的功能考虑,以简洁明朗为主调,车道的回旋曲线与绿茵组合成柔和而活泼的构图,游廊满攀垂萝,中段植塔松、南洋杉一组,树形富于几何图案味,与游廊互相映衬,构成协调而又变化的轮廓。
4. 内庭
由中庭至内庭,不是绕行侧道,而是经过一定标高的上升,穿过门厅,以室内空间过渡,绕过一二段刻画玻璃风窗和屏门,内庭景色,隐约可窥。这一段逶迤掩映的前奏,暗示着高潮的到来。从门厅转至内庭,人们会感受到戏剧性的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心意。这里是山庄总体布局的主要高潮所在。建筑群绕庭作不规则的封蔽性布局,空间较之中庭更为稠密而收束,标高则更上升一段。景栽以竹为主调,杂以南方花木灌丛。远山近水,与建筑空间构成有机的整体,正是“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回廊蹬道,起伏盘旋。门厅、客厅、休息厅等设在内庭前部,地势稍低。居室客房则处于溪谷上游,地势稍高,并应溪谷地形的特点,沿溪布置,参差错落,背山临池,或虚或实。另以会议厅为内庭建筑群的视觉平衡中心,位于内庭本身的轴线的制高点。会议厅跨溪而筑,厅前筑台,可以凭眺云山,俯视溪池,静听鸟语。《园冶》所谓:“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尽(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台),天然图画”,正是此中境界。
5. 后院
从会议厅继续深入,石壁挡面,似挡人去处。沿墙左转,溯溪上行,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由此进入山溪,地势陡而狭,客房隔溪布置,有桥可通,是“架桥通隔水,别馆(甚画)堪图”的取义。所谓后院是由建筑与悬崖断壑所构成,最终消失于溪岸之中,并由山溪进入群山林野,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庭园境界有无尽之意,寓有限空间于无限空间之中。
后记
中国庭院建筑今天还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中曾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常识。文内不少《园冶》行语,也算是读《园冶》的一点体会。
~~~~~~~~~~~~~~~~~~~~~~~~~~~~~~~~~~~~~~~~~~~~~~~~~~~~~~~~~~~~~~~~~~~~
白云山庄客舍是莫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人所见中国现代建筑,并无出其右者。特别是在其它的许多优秀作品遭到了毁坏的情况下,能以近乎原样保持至今,显得十分难得。
白云山颇似北京香山,山庄客舍从地理位置,规划格局而言,破似帝王苑囿,也似香山饭店。前后相差二十年,一土一洋,都是试图寻找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
在《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一文中,莫先生写道:“现代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因此,现代建筑艺术,同样不能割断与建筑历史文化的衔接与联系。在一定概括性的层次上,我们可以探索古今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共性,从而得到沟通的途径。这种沟通,既包括对民族传统的沟通,也包括对世界古典建筑文化的借鉴和引用。如在白云山山庄旅舍和矿泉别墅的设计中,建筑体型与风格是遵循现代功能主义的轨迹,着重表达现代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内涵;而庭园空间是多层次的,建筑群体是由单一功能、小体量的建筑组织起来的。在这一概括性的层次上,勾画出与中国古典庭园相通的格调,人们到此,会感觉到似曾相识,富于传统文化的深意,而又具有现代功能主义的清新简练,而不会觉得单调枯燥。”
但很可惜这条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坚持走下去,也因为在文化上是断了代的。王澍是试图去寻找这种联系,虽然这种方式带有太多的个人化色彩,并且也许存在很多误读的嫌疑,因此目前来看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也很难形成一种学术思想,不过多少是一种进步和有益的进步。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钻研,现在的人大多远远不够,而所谓的学术论文,大多数其实是对这种传承和发展没有任何贡献的,因为在深度上从来没有达到同样的水准。
看过莫先生的文集才知道,莫先生在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于中国园林几本最重要的古籍包括对《园冶》、《长物志》、《浮生六记》《闲情偶寄》的解读,对《扬州画舫录》等的引用,包括北京和江南的一些园林作品,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认识。而且在年代上,似乎并不晚于南京、上海的老先生们,这一点很是令人惊讶。
《长物志》中的室庐篇:“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一段,是被莫先生用来作为设计指南的,而其中“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一句,又成为了设计的题眼。
《园冶》中山林地篇“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
白云山山庄旅舍,其选址就对应“居山水间者为上”、“园地惟山林最胜”两句而列为第一。其建筑设计则小心翼翼地追随后文的理念,以求人工建筑贴合自然,颇合“有机建筑”之理念。至于如何去做,在《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一文中写道:“《园冶》一书特别是‘园说’一章中,整篇都是介绍意境与景物的关系。如‘刹宇隐环窗,彷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就很清楚地说明如何结合画意来布置造园的‘景’。透过景框来取景,或运用月洞来设景,所谓‘隐出别壶天地’,是宋、元画中常见的画意。诗的已经也往往是造园组景所追求的情节,如‘分梨为院,溶溶月色’是说明在院子内栽植梨花,可以得到晏同叔诗句的意境。
如此这般,在诸多论文中对《园冶》的多段引用,信手拈来,非熟稔至可背诵不行。而莫先生能做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是与这些学养功夫离不开的。例如《园冶》中相地篇的总纲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度。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叠围墙,居山可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莫先生的早期作品莫不符合此旨,而非用现成例子生搬硬套(也无从套起),可以说得其意而忘其形。
《园冶》这种书,常读常新,特别是因为是骈文的写作方式,有些内容初看不过是文学性的描写,文人记录的弊病。所以常常感到仅能读出一两分味道却无迹可循。那么在这之前,更从来没有想过《园冶》也是真的可以用来设计的,书中的有些描写并不就只是说说,而是有着很深刻的内涵。至于其中到底是怎么样,一方面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密,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思维方式和解读方式要对路。(王澍好像是用画来解读的比较多,而且似乎有争议,但的确是找对了路)不过其中的道理仍然是要靠悟,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而言之,中国的建筑的确不重技艺与造型,是根据意境来营造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前文会有人不认为山庄旅舍是“现代”建筑,而事实上几座园林酒家也的确难以断代,更何况其中本就“移植”了古建筑的基因。
看了莫先生的文章,觉得莫先生对此道,起码得了五六分了。但是我们去看作品,能得的又更少了。有学问的不少,但能用的,也就是能融会贯通的,真的是不多见。总之,还是要学,还要思。
反复翻翻莫先生的文集,还是感觉自己水平太浅,写不出来什么东西,就先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