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3年第4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评论
《科幻世界》2013年第4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评论
2013年第4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六篇,其中银河奖征文五篇——郝景芳的《阿房宫》、《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孤单病房》三连发,韩松的《宇宙的本性》,郑莹的《平板时代的爱情》;校园之星征文一篇——葛雨晨的《世界第一》。前几些天我和一漂亮姑娘聊天时候谈到她的郝景芳老师,嗯,还就真应验了。
《阿房宫》有着强烈的“韩松感”,它让我想起不止一部韩松作品,特别是以那种极其令人焦虑的方式审视世界的视角。整部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在幻象中坍塌的感觉——对,是“在幻象中坍塌”,而非“幻象坍塌”。因为坍塌的并不是“幻象”本身。“幻象”只是坍塌的舞台和背景。
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好像在意境的构筑上就略显单薄了。不过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还是始终伴随着我的阅读,应该不是《阿房宫》引发的那种感觉的延续——因为单独读这一篇时候仍然如此。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像是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此外,这篇小说的文字很到位,画面感较强,这不错。
《孤单病房》写得还不错。“借未来喻今”是科幻小说常见的题材,出新点子已经不甚容易了。不过,有郝景芳这样的的语言,也足以写出一篇不错的短篇作品。故事中那几个病人都是昏迷人士,仅仅透过背景介绍和“灌输”给她们的那些“药”来让读者认识到一个个典型的形象,这一点比较独出心裁。
说韩松,韩松到。韩松在《宇宙的本性》里再一次站在俯视众生的神的位置上观察我们这群可怜的人类,而且还是带着那股令人感到寒入骨髓的、似乎来自地狱的穿透力。像他以往的很多作品一样,这次他又摧毁了自己创造的世界。这种末世感,是当下我们的科幻作家中甚为少有的。
郑莹的《平板时代的爱情》我不大喜欢。这个故事想表达、想批判的东西并不复杂,情节设计也较为简单,但作者却写得比较乱。和相似题材作品相比较,语言上也略显贫乏,人物对话(无论是什么对话)表演感都比较强——按照作者所设想的那个世界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来看,这一点应该是需要避免的。
此外,作者所设计的这个世界既然一切交流都变成了直接而空洞的(甚至已经取消了语言的)网络交流,那么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的性爱交流是应该更为简单还是完全失去性趣?人们对于可以以货币(哪怕是变种的货币)解决的物质/精神需求究竟会怎样异化?这些当然都可以由作者去设计,但不能仅仅以简单的对白和背景介绍去解决,否则就会让读者质疑其自洽性。
《世界第一》读起来颇有色彩感,这表明葛雨晨对情感的把握比较得心应手。整篇故事中没有太“用力过度”的描绘,但笔触还是很有力量的——正是这种力量调出了色彩感,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隐藏在看似白描的文字下面的情感深潭。
2013年第4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六篇,其中银河奖征文五篇——郝景芳的《阿房宫》、《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孤单病房》三连发,韩松的《宇宙的本性》,郑莹的《平板时代的爱情》;校园之星征文一篇——葛雨晨的《世界第一》。前几些天我和一漂亮姑娘聊天时候谈到她的郝景芳老师,嗯,还就真应验了。
《阿房宫》有着强烈的“韩松感”,它让我想起不止一部韩松作品,特别是以那种极其令人焦虑的方式审视世界的视角。整部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在幻象中坍塌的感觉——对,是“在幻象中坍塌”,而非“幻象坍塌”。因为坍塌的并不是“幻象”本身。“幻象”只是坍塌的舞台和背景。
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好像在意境的构筑上就略显单薄了。不过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还是始终伴随着我的阅读,应该不是《阿房宫》引发的那种感觉的延续——因为单独读这一篇时候仍然如此。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像是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此外,这篇小说的文字很到位,画面感较强,这不错。
《孤单病房》写得还不错。“借未来喻今”是科幻小说常见的题材,出新点子已经不甚容易了。不过,有郝景芳这样的的语言,也足以写出一篇不错的短篇作品。故事中那几个病人都是昏迷人士,仅仅透过背景介绍和“灌输”给她们的那些“药”来让读者认识到一个个典型的形象,这一点比较独出心裁。
说韩松,韩松到。韩松在《宇宙的本性》里再一次站在俯视众生的神的位置上观察我们这群可怜的人类,而且还是带着那股令人感到寒入骨髓的、似乎来自地狱的穿透力。像他以往的很多作品一样,这次他又摧毁了自己创造的世界。这种末世感,是当下我们的科幻作家中甚为少有的。
郑莹的《平板时代的爱情》我不大喜欢。这个故事想表达、想批判的东西并不复杂,情节设计也较为简单,但作者却写得比较乱。和相似题材作品相比较,语言上也略显贫乏,人物对话(无论是什么对话)表演感都比较强——按照作者所设想的那个世界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来看,这一点应该是需要避免的。
此外,作者所设计的这个世界既然一切交流都变成了直接而空洞的(甚至已经取消了语言的)网络交流,那么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的性爱交流是应该更为简单还是完全失去性趣?人们对于可以以货币(哪怕是变种的货币)解决的物质/精神需求究竟会怎样异化?这些当然都可以由作者去设计,但不能仅仅以简单的对白和背景介绍去解决,否则就会让读者质疑其自洽性。
《世界第一》读起来颇有色彩感,这表明葛雨晨对情感的把握比较得心应手。整篇故事中没有太“用力过度”的描绘,但笔触还是很有力量的——正是这种力量调出了色彩感,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隐藏在看似白描的文字下面的情感深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