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前综合症的迷思
我们知道,生理激素对人的生理以及行为的影响,比如大量摄入雄激素会提高人的侵略性[1]。同时我们也知道,女性的激素状况和男性有着不同,女性有着一个激素的周期变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月经周期[2]。因此,经期前综合症和更年期这样的名词也应运而生。但当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时,却发现或许事情并非是我们想的那样。
经期前综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就是大家常说充满了雷区的那段时间,经常被描述为女性因为生理周期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及生理变化。但是,PMS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对于“经期前综合症“的定义是非常模糊的。一般而言,书里都会解释说这有着生理和心理结合的症状,生理症状包括,头痛,乳房疼痛,肿胀,恶心,对疼痛敏感,过敏等等。心理症状包括抑郁,易怒,紧张,没有活力诸如此类。但是光这些症状就罗列了200多种[3]。不同的对PMS症状定义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研究报告对于估计女性有经期综合症的人群也各不相同,从25%到80%。而真正有着和经期有关的明显症状的女性大约只有5%到10%。而极端状况,被定义为经期烦躁症(PMDD)的大约只有2%到6%。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曾经做过有关PMS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和西方对于PMS调查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中国女性报告PMS症状为:疲劳,水肿,疼痛感,以及对冷敏感。而在美国女性的报告中并没有“对冷敏感”这一项,中国女性的报告中也没有“抑郁”这一条[4]。也就是说,PMS并没有一个或一些特定的症状,这些症状都是因人而异,更有可能是因文化而异。
为什么文化会对PMS定性产生影响呢?首先,因为女性荷尔蒙周期的原因,让人加固了对于女性是情绪性的这样的刻板印象。大多主流媒体对于PMS的宣传也是带有负面性质的,认为女性经期前“脾气暴躁”诸如此类 [5]。 而大部分的PMS的调查都是建立于“自我报告”上,就是让女性回想自己在那段时间有没有情绪波动,或者生理变化。因此,她们往往会受到主流媒体的影响,会报告自己有“负面情绪”[6]。
其次,如今对于PMS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这一期间女性是情绪波动强烈的。在这样的文化下面,女性往往认为PMS是很寻常的一件事。因此,当她经历某个情绪变化比较大的阶段,或者她有着某些生理变化,而她又正好处于月经前期,她就会归咎自己这些变化是PMS的原因。
那这样的负面情绪变化究竟是不是存在在于月经周期中呢?1997年,Hardie做了一个70天的实验。就是让83位处于月经周期的女性回报她们每天的情绪,压力,健康,运动,月经流量等状况。根据对于PMS的定义:女性在月经前期有着很大的情绪波动及抑郁情绪。但这个实验中的女性,经历了两个月经周期,没有任何一个达到这样的标准。其中,在“认为自己有PMS的”女性中,58%的女性在两个月经周期内并没有显示任何的周期性情绪变化,21%的女性在其中一个周期有着情绪上周期性变化,甚至21%的女性有着与之相反的情绪变化(比如报告自己有着更正面的情绪) [7]。也就是说,情绪变化更有可能是偶然的一种现象,和荷尔蒙的周期变化无关。更有趣的是,有人尝试先让女性做一份“the Menstrual Joy Questionnaire”,就是一份针对月经期正面情绪的调查问卷。然后让她们完成另一份不同有关经期症状的调查问卷。报告显示,相比较一开始没有做“the Menstrual Joy Questionnaire”的女性,做了这份问卷的女性在其后的问卷中更倾向于报告她们有着更正面的反应,比如她们认为自己更健康活力[8]。
因此真的非常难定性,PMS究竟是属于生理病,还是某种“文化病”。它究竟存不存在?它究竟有些什么症状?而这也是很难通过血液检测之类可以测得的。荷尔蒙或者基因影响也只是一部分的推测。有研究表明,男性也有着和女性一样的情绪周期。因此如何正确对待PMS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多认为PMS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生理的问题,比如这篇果壳的文章《经前综合征出没,请小心》里介绍那样,因此一般会建议多做些运动,少摄入盐,糖,咖啡因等。当然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对于正常人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健康贴士。但,有些医生就会建议那些认为自己正在经历PMS的女性服用抗抑郁药,这是要非常小心的,因为抗抑郁药带有副作用,而且对于健康的女性而言这是没有必要的。
之前谈了那么多大家认为荷尔蒙变化会产生的坏处,那么荷尔蒙的变化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当然有!大家都知道女性的空间能力要比男性的弱,但是在经期,女性的空间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和男性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别[9]。
经期前综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就是大家常说充满了雷区的那段时间,经常被描述为女性因为生理周期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及生理变化。但是,PMS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对于“经期前综合症“的定义是非常模糊的。一般而言,书里都会解释说这有着生理和心理结合的症状,生理症状包括,头痛,乳房疼痛,肿胀,恶心,对疼痛敏感,过敏等等。心理症状包括抑郁,易怒,紧张,没有活力诸如此类。但是光这些症状就罗列了200多种[3]。不同的对PMS症状定义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研究报告对于估计女性有经期综合症的人群也各不相同,从25%到80%。而真正有着和经期有关的明显症状的女性大约只有5%到10%。而极端状况,被定义为经期烦躁症(PMDD)的大约只有2%到6%。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曾经做过有关PMS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和西方对于PMS调查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中国女性报告PMS症状为:疲劳,水肿,疼痛感,以及对冷敏感。而在美国女性的报告中并没有“对冷敏感”这一项,中国女性的报告中也没有“抑郁”这一条[4]。也就是说,PMS并没有一个或一些特定的症状,这些症状都是因人而异,更有可能是因文化而异。
为什么文化会对PMS定性产生影响呢?首先,因为女性荷尔蒙周期的原因,让人加固了对于女性是情绪性的这样的刻板印象。大多主流媒体对于PMS的宣传也是带有负面性质的,认为女性经期前“脾气暴躁”诸如此类 [5]。 而大部分的PMS的调查都是建立于“自我报告”上,就是让女性回想自己在那段时间有没有情绪波动,或者生理变化。因此,她们往往会受到主流媒体的影响,会报告自己有“负面情绪”[6]。
其次,如今对于PMS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这一期间女性是情绪波动强烈的。在这样的文化下面,女性往往认为PMS是很寻常的一件事。因此,当她经历某个情绪变化比较大的阶段,或者她有着某些生理变化,而她又正好处于月经前期,她就会归咎自己这些变化是PMS的原因。
那这样的负面情绪变化究竟是不是存在在于月经周期中呢?1997年,Hardie做了一个70天的实验。就是让83位处于月经周期的女性回报她们每天的情绪,压力,健康,运动,月经流量等状况。根据对于PMS的定义:女性在月经前期有着很大的情绪波动及抑郁情绪。但这个实验中的女性,经历了两个月经周期,没有任何一个达到这样的标准。其中,在“认为自己有PMS的”女性中,58%的女性在两个月经周期内并没有显示任何的周期性情绪变化,21%的女性在其中一个周期有着情绪上周期性变化,甚至21%的女性有着与之相反的情绪变化(比如报告自己有着更正面的情绪) [7]。也就是说,情绪变化更有可能是偶然的一种现象,和荷尔蒙的周期变化无关。更有趣的是,有人尝试先让女性做一份“the Menstrual Joy Questionnaire”,就是一份针对月经期正面情绪的调查问卷。然后让她们完成另一份不同有关经期症状的调查问卷。报告显示,相比较一开始没有做“the Menstrual Joy Questionnaire”的女性,做了这份问卷的女性在其后的问卷中更倾向于报告她们有着更正面的反应,比如她们认为自己更健康活力[8]。
因此真的非常难定性,PMS究竟是属于生理病,还是某种“文化病”。它究竟存不存在?它究竟有些什么症状?而这也是很难通过血液检测之类可以测得的。荷尔蒙或者基因影响也只是一部分的推测。有研究表明,男性也有着和女性一样的情绪周期。因此如何正确对待PMS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多认为PMS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生理的问题,比如这篇果壳的文章《经前综合征出没,请小心》里介绍那样,因此一般会建议多做些运动,少摄入盐,糖,咖啡因等。当然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对于正常人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健康贴士。但,有些医生就会建议那些认为自己正在经历PMS的女性服用抗抑郁药,这是要非常小心的,因为抗抑郁药带有副作用,而且对于健康的女性而言这是没有必要的。
之前谈了那么多大家认为荷尔蒙变化会产生的坏处,那么荷尔蒙的变化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当然有!大家都知道女性的空间能力要比男性的弱,但是在经期,女性的空间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和男性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