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语译】
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往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不了解常道就会轻举妄动而招来凶险。了解常道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会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会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感悟】
这一章开头讲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戒、定、慧三学,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大智慧出现。你可能会说那怎么可能呢?怎么不可能?因为"虚极静笃"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潜能状态。人的潜意识占到了95%到97%,人的意识只占到3%到5%,潜意识储存着潜能,潜意识能为你释放出让你难以置信的潜能,所以说人的潜能可能有90%以上一辈子都没开发出来呢。我们的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的信息,还有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信息,有我们的祖先本来具备,但后来却消失的各种潜能,平常它们不会浮现出来,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极度危机的状态下,你的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可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开发我们的潜能。"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最好办法。在"虚极静笃"的时候,用的是右脑思维,是直觉、体悟、灵感的思维。禅宗的"参话头"就是在这个时候的一种开发智慧、开发潜能的方法。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你们发现了没有?虚静要达到极点,才能开发和释放潜意识中的潜能。如果你能学会这种方法,你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老子发现的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作"就是发生,可引申为运动变化。"复"就是回复、回归、循环往复。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各复归其根",比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接着又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永远是循环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会回归到根上去。你看树木长高了,长得很高很高,但是到最终,树上的叶子还是要落在根上;人活得很久了,年纪大了,就有一种思乡之情,最后都想"入土为安"。我们人都是从无中来的,最终还回归于无。回归本根就叫做"静",这个"静"是指万物本根、本性是虚静的,同时还指掌握万物本根、本性的方法应该是虚静。按老子的话来说,这个本根、本性就是"道",因为"道"是一个总根源。"归根"也就是"复命"。
"命"指天命,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是天地自然的本原和结局。它是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所支配的。对人而言,"命"就是在天道支配下的命运和最终归宿。"复命"就是回复到天地自然的本来状态,就是遵循自然周期变化规律。"复命曰常","常"是什么?"常"就是道,因为只有道是恒常不变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反动"就是"道"。了解这个"道",就"明"了。佛家说人生痛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的人就痛苦了。老子说"无明"的人就有凶险了。可见了解常道是多么重要,了解常道才会包容,才会公正,才会周全,才会长久,才会终身免除危险。"没"通"殁"。这几句顶真句式,强调了知"道"的重要性,怎样知"道"?只有在静中才能知"道"。我们要怎样做才叫静呢?除了打坐之外,平常还应该怎么做呢?我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心态。
========================================================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则万物的生机便不会发生。所以说,虚是造化万物的枢纽;静是决定万物品类质地层次的根蒂。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本节是言修炼的原则和方法。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有关修道的丹道理论所汇集成的《道藏》巨著,有关修道的方法、境界、层次,以及各宗各派、各门各法等,共有八千卷之多 。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归根的目的,仍然离不开太上在本节所讲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太上在此示人以养道求玄之法,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
既然是道的产物,我们当然要致敬!
守静笃,就是你不要动,你只能静静的等待,你改变不了道的规律,你只能跟着道的规律走。
你只能笃悠悠的,静静的等待。
雨来自哪里?来自虚无的天空,天空中怎么会有水?
水从有变成无,变成蒸气,到了天空,到了天空中的那个极点,水蒸气又变成了水,那个极点就是虚极。
任何事物就是这样发生的,虚达到一点的程度,就变成了实,我什么也不做,我就等待着观察万物又回到无。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语译】
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往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不了解常道就会轻举妄动而招来凶险。了解常道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会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会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感悟】
这一章开头讲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戒、定、慧三学,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大智慧出现。你可能会说那怎么可能呢?怎么不可能?因为"虚极静笃"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潜能状态。人的潜意识占到了95%到97%,人的意识只占到3%到5%,潜意识储存着潜能,潜意识能为你释放出让你难以置信的潜能,所以说人的潜能可能有90%以上一辈子都没开发出来呢。我们的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的信息,还有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信息,有我们的祖先本来具备,但后来却消失的各种潜能,平常它们不会浮现出来,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极度危机的状态下,你的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可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开发我们的潜能。"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最好办法。在"虚极静笃"的时候,用的是右脑思维,是直觉、体悟、灵感的思维。禅宗的"参话头"就是在这个时候的一种开发智慧、开发潜能的方法。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你们发现了没有?虚静要达到极点,才能开发和释放潜意识中的潜能。如果你能学会这种方法,你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老子发现的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作"就是发生,可引申为运动变化。"复"就是回复、回归、循环往复。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各复归其根",比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接着又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永远是循环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会回归到根上去。你看树木长高了,长得很高很高,但是到最终,树上的叶子还是要落在根上;人活得很久了,年纪大了,就有一种思乡之情,最后都想"入土为安"。我们人都是从无中来的,最终还回归于无。回归本根就叫做"静",这个"静"是指万物本根、本性是虚静的,同时还指掌握万物本根、本性的方法应该是虚静。按老子的话来说,这个本根、本性就是"道",因为"道"是一个总根源。"归根"也就是"复命"。
"命"指天命,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是天地自然的本原和结局。它是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所支配的。对人而言,"命"就是在天道支配下的命运和最终归宿。"复命"就是回复到天地自然的本来状态,就是遵循自然周期变化规律。"复命曰常","常"是什么?"常"就是道,因为只有道是恒常不变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反动"就是"道"。了解这个"道",就"明"了。佛家说人生痛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的人就痛苦了。老子说"无明"的人就有凶险了。可见了解常道是多么重要,了解常道才会包容,才会公正,才会周全,才会长久,才会终身免除危险。"没"通"殁"。这几句顶真句式,强调了知"道"的重要性,怎样知"道"?只有在静中才能知"道"。我们要怎样做才叫静呢?除了打坐之外,平常还应该怎么做呢?我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心态。
========================================================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则万物的生机便不会发生。所以说,虚是造化万物的枢纽;静是决定万物品类质地层次的根蒂。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本节是言修炼的原则和方法。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有关修道的丹道理论所汇集成的《道藏》巨著,有关修道的方法、境界、层次,以及各宗各派、各门各法等,共有八千卷之多 。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归根的目的,仍然离不开太上在本节所讲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太上在此示人以养道求玄之法,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
既然是道的产物,我们当然要致敬!
守静笃,就是你不要动,你只能静静的等待,你改变不了道的规律,你只能跟着道的规律走。
你只能笃悠悠的,静静的等待。
雨来自哪里?来自虚无的天空,天空中怎么会有水?
水从有变成无,变成蒸气,到了天空,到了天空中的那个极点,水蒸气又变成了水,那个极点就是虚极。
任何事物就是这样发生的,虚达到一点的程度,就变成了实,我什么也不做,我就等待着观察万物又回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