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细读法的提出者
威廉·燕卜荪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年9月27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英国诗人、著名文学批评家。
1930年,燕卜荪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读文学专业时,曾师从大名鼎鼎的文学理论家I.A.瑞恰慈。作为学生的燕卜荪,在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中得到启示,写出了震惊现代西方文学界影响久远的著作《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作细读分析。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认为:“没有一个批评家读此书后还能依然故我。”有人甚至说,西方文学应分成“前燕卜荪(Pre-Empsonian)时期”和“后燕卜荪(Post-Empsonian)时期”。
后来,剑桥校方因为在燕卜荪抽屉里发现了避孕套,取消燕卜荪教席。此事使他的导师瑞恰慈极为震怒,只能劝燕卜荪离开英国到远东去。
1931年-1934年,燕卜荪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英国文学。
1937年-1939年,燕卜荪先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 “燕卜荪”是他为自己取的一个中国名字。在这期间,燕卜荪开始写作后来成为他最伟大著作的论文集《复杂词的结构》,他讲授的英国当代诗歌对中国20世纪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在昆明的兴起影响巨大。
1939年1月,燕卜荪从中国返回英国,正赶上一场战争。由于近视,他未能入伍。很快,燕卜荪就在英国广播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任该公司中文部编辑。
1947年燕卜荪重来北京大学任教,直到1952年回国。
燕卜荪1953年回英国后,在舍菲尔德大学教授英国文学长达二十多年,直至他去世。1971年,燕卜荪在舍菲尔德大学退休。1974年,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此后几年,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头衔。
1984年4月15日,燕卜荪死于伦敦。
燕卜荪一生诗作不多,1955年出版的诗作合集仅收诗50余首。这些诗受玄学派和T.S.艾略特的影响,以严谨的古典形式反映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困惑和内心痛苦。
燕卜荪天分和才情极高,1930年就发表了文艺理论专著《复义七型》。他在剑桥曾拿下数学和英文两个第一,他是从数学后转到文学上来的,是剑桥著名文学理论家瑞恰慈的高足。
据李赋宁回忆,瑞恰慈曾在清华任教一年,后又几次来清华、北大讲学。燕卜荪恐怕很难不受他的影响。吴宓在日记中曾记载,在他访英期间燕卜荪曾去牛津看望过他,并表达了想去中国大学教书的意愿。在南岳期间,燕卜荪曾和当时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同住一寝室。
王佐良这样深情地回忆在南岳衡山第一次聆听恩师的课的,“那时候,由于正在迁移途中,学校里一本像样的外国书也没有,也没有专职的打字员,编写外国文学教材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燕卜荪却一言不发,拿了一些复写纸,坐在他那小小的手提打字机旁,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一剧硬是凭记忆,全文打了出来,很快就给我们每人一份!我们惊讶于他的非凡的记忆力:在另一个场合,他在同学们的敦请下,大段大段地背诵了密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他的打字机继续‘无中生有’地把斯威夫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和A·赫胥黎的‘论舒适’等文章提供给我们——然而我们更惊讶于他的工作态度和不让任何困难拖住自己后腿的精神。”著作等身的王佐良还谈及燕卜荪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的年代里,每逢我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感到疲惫,一想起他在南岳的情形,我就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他的行为成了我衡量自己工作态度的一种尺度。”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年9月27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英国诗人、著名文学批评家。
1930年,燕卜荪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读文学专业时,曾师从大名鼎鼎的文学理论家I.A.瑞恰慈。作为学生的燕卜荪,在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中得到启示,写出了震惊现代西方文学界影响久远的著作《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作细读分析。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认为:“没有一个批评家读此书后还能依然故我。”有人甚至说,西方文学应分成“前燕卜荪(Pre-Empsonian)时期”和“后燕卜荪(Post-Empsonian)时期”。
后来,剑桥校方因为在燕卜荪抽屉里发现了避孕套,取消燕卜荪教席。此事使他的导师瑞恰慈极为震怒,只能劝燕卜荪离开英国到远东去。
1931年-1934年,燕卜荪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英国文学。
1937年-1939年,燕卜荪先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 “燕卜荪”是他为自己取的一个中国名字。在这期间,燕卜荪开始写作后来成为他最伟大著作的论文集《复杂词的结构》,他讲授的英国当代诗歌对中国20世纪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在昆明的兴起影响巨大。
1939年1月,燕卜荪从中国返回英国,正赶上一场战争。由于近视,他未能入伍。很快,燕卜荪就在英国广播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任该公司中文部编辑。
1947年燕卜荪重来北京大学任教,直到1952年回国。
燕卜荪1953年回英国后,在舍菲尔德大学教授英国文学长达二十多年,直至他去世。1971年,燕卜荪在舍菲尔德大学退休。1974年,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此后几年,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头衔。
1984年4月15日,燕卜荪死于伦敦。
燕卜荪一生诗作不多,1955年出版的诗作合集仅收诗50余首。这些诗受玄学派和T.S.艾略特的影响,以严谨的古典形式反映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困惑和内心痛苦。
燕卜荪天分和才情极高,1930年就发表了文艺理论专著《复义七型》。他在剑桥曾拿下数学和英文两个第一,他是从数学后转到文学上来的,是剑桥著名文学理论家瑞恰慈的高足。
据李赋宁回忆,瑞恰慈曾在清华任教一年,后又几次来清华、北大讲学。燕卜荪恐怕很难不受他的影响。吴宓在日记中曾记载,在他访英期间燕卜荪曾去牛津看望过他,并表达了想去中国大学教书的意愿。在南岳期间,燕卜荪曾和当时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同住一寝室。
王佐良这样深情地回忆在南岳衡山第一次聆听恩师的课的,“那时候,由于正在迁移途中,学校里一本像样的外国书也没有,也没有专职的打字员,编写外国文学教材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燕卜荪却一言不发,拿了一些复写纸,坐在他那小小的手提打字机旁,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一剧硬是凭记忆,全文打了出来,很快就给我们每人一份!我们惊讶于他的非凡的记忆力:在另一个场合,他在同学们的敦请下,大段大段地背诵了密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他的打字机继续‘无中生有’地把斯威夫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和A·赫胥黎的‘论舒适’等文章提供给我们——然而我们更惊讶于他的工作态度和不让任何困难拖住自己后腿的精神。”著作等身的王佐良还谈及燕卜荪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的年代里,每逢我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感到疲惫,一想起他在南岳的情形,我就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他的行为成了我衡量自己工作态度的一种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