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这是一出很怪诞的戏剧,但是形式虽然怪诞,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却是很严肃的。剧本通过两个维度中的人物表现出了两个平行主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舞台假定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剧作家为了保持剧本的统一性和主题的连贯性,放弃了分幕,甚至也不能说是有明确的分场,在剧作结构上可谓是有大胆的创举。
剧本一开始,就是经理排戏遇到阻碍的事,女主角迟到,男主角又理解不了剧本中写的东西,这个矛盾在开始就被提出,但是却贯穿了剧本的始终,并且直接引出了角色们的出场。随即,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来到了剧院,剧院经理对别人的打扰很是气恼,他觉得这几个自称剧本“角色”的人是疯子,他这个地方实际生活的人来思考事物的,可见,剧作家在剧本中,是用现实逻辑来讲超现实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思辨性,这在之后的戏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稍后的戏中,剧本开始演变成角色们的故事,“父亲”在讲述自己的家事,舞台上真正成了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戏,而也正是这一场戏使得剧院经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始接受他们作为“戏剧角色”的身份,正是基于这个心理转变,他最终答应下来自己充当剧作家,写作这个戏。剧本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
而后,经理跟角色们商讨完剧本,开始布置排演新戏,角色们也很及时地对舞台布景给出各种补充。看似万事俱备,但是矛盾很快又出现了:这次是角色们与演员们之间的矛盾,角色认为演员演得不够真实,而经理和演员又觉得这才是舞台上的真实,由此与角色们展开一场关于戏剧真实的辩论。在剧本的开头,经理愤怒地抱怨没有好的剧本,以至于戏排不下去,但是现在剧本已经使他满意,戏还是排不下去,可见,问题的症结不是在于实体的剧本,而是剧本背后的戏剧意识。而到“父亲”用他自己的方法召唤出“帕奇夫人时”,戏剧的真实达到高潮,舞台与现实开始真正融合到一起。
一番纠缠之后,戏还是开演了,拒绝演戏的“儿子”走不出舞台的限制,这说明,戏剧人物的真实性和自由度是有着情境的限制的。剧本的结尾,悲剧的一幕演出后,剧场工作人员先是说这是假的,但在“父亲”的感染下,他们都不再说话,默认了这种真实,悲剧的达成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而由演员组成的观众显然更具有说服力,情感无疑是真实的,在这里,剧本的两个主题完成了统一。
剧本一开始,就是经理排戏遇到阻碍的事,女主角迟到,男主角又理解不了剧本中写的东西,这个矛盾在开始就被提出,但是却贯穿了剧本的始终,并且直接引出了角色们的出场。随即,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来到了剧院,剧院经理对别人的打扰很是气恼,他觉得这几个自称剧本“角色”的人是疯子,他这个地方实际生活的人来思考事物的,可见,剧作家在剧本中,是用现实逻辑来讲超现实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思辨性,这在之后的戏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稍后的戏中,剧本开始演变成角色们的故事,“父亲”在讲述自己的家事,舞台上真正成了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戏,而也正是这一场戏使得剧院经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始接受他们作为“戏剧角色”的身份,正是基于这个心理转变,他最终答应下来自己充当剧作家,写作这个戏。剧本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
而后,经理跟角色们商讨完剧本,开始布置排演新戏,角色们也很及时地对舞台布景给出各种补充。看似万事俱备,但是矛盾很快又出现了:这次是角色们与演员们之间的矛盾,角色认为演员演得不够真实,而经理和演员又觉得这才是舞台上的真实,由此与角色们展开一场关于戏剧真实的辩论。在剧本的开头,经理愤怒地抱怨没有好的剧本,以至于戏排不下去,但是现在剧本已经使他满意,戏还是排不下去,可见,问题的症结不是在于实体的剧本,而是剧本背后的戏剧意识。而到“父亲”用他自己的方法召唤出“帕奇夫人时”,戏剧的真实达到高潮,舞台与现实开始真正融合到一起。
一番纠缠之后,戏还是开演了,拒绝演戏的“儿子”走不出舞台的限制,这说明,戏剧人物的真实性和自由度是有着情境的限制的。剧本的结尾,悲剧的一幕演出后,剧场工作人员先是说这是假的,但在“父亲”的感染下,他们都不再说话,默认了这种真实,悲剧的达成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而由演员组成的观众显然更具有说服力,情感无疑是真实的,在这里,剧本的两个主题完成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