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事。
昨天在朋友的咖啡館,和一位見過一兩次面的客人閒聊。
聊了後才知道他剛剛才出院,而且是剛動完心臟手術,他的年紀應該也跟我差不多而已。前兩個星期才出院,現在仍然狀況尚未穩定。他動手術的原因是之前會突然頭暈目眩,而且心臟突然疼痛,有時會喘不過氣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聯接心臟的部份,有多了一條神經。由於人體是透過神經來傳遞痛感和訊息指令的,這條額外的神經,不時會刺激到心臟,使得心臟不正常的產生心律不整的問題。於是醫生建議他將這條聯結到心臟的神經截斷掉,避免它繼續影響心臟功能。
在台灣,這種切除心臟不正常神經的手術,與心導管手術一樣,都是透過內視鏡與大腿內側血管微型手術來治療的。心導管手術在台灣,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心臟心術,主要在於治療心血管萎縮和阻塞時的病症,原理就是透過在人體大腿內側部開一個小口,在此處的血管置入心導管,透過內視鏡和朝心臟部份推進,一一將萎縮的血管撐開,依狀況不同,植入的心導管數量亦有不同。
以前在台灣,作這種手術,如果採用比較好的心導管支架手術,是要花費約8萬到11萬元左右台幣的費用。如果用傳統的支架則由全民健保全額給付。如果選比較好的心導管,那只需付大概三萬元台幣即可以搞定。心血管疾症的人在台灣很普遍,上了年紀的人普遍也都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街坊鄰居之中,有安裝過血導管支架的人亦不在少數。
前些年李登輝為了安裝心導管支架,還遠赴到日本找日本醫生安裝,後來台灣心導管手術已經成熟到人盡皆知,也不過是短短數年之間的事。但是類似這位朋友所言,切除多餘神經的手術,我倒還是第一次碰到。他說他是半身麻醉,所以是下半身不能動彈,但上身固定,意識清楚,還可看到螢幕,手術過程沒有難處,反倒是手術後,為了避免手術過程中,血液從傷口處噴爆出來,必需固定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長達五、六個小時,手術後也必需固定一段長久的時間,是種折磨。
手術完後,他的身體仍然在恢復期,但據他說恢復的狀況很緩慢,而且尚有變數。因為他手術完之後發現不能喝太多刺激性的飲料,如酒、咖啡、茶,也不能做劇烈的運動,否則心臟會受不了,會發生危險。
同樣的一個人,在幾個月之前,當我第一次遇到他的時候,完全不是同一個樣。他的外貌上沒有變化,但是在心境上卻差很多。
我記得第一次和這位朋友聊天,正巧聊到他想到大陸去走一走,而恰巧有朋友推薦他到雲南的香格里拉去玩,碰巧又因為剛好聊到我去自助旅行的事,於是我就建議他可以自己去走一走,並建議他可以以麗江為中心,到德欽、中甸或是瀘沽湖走一走。以一個台灣人來說,給自己八天到十天的時間可以走一趟滇西北的自助遊,在各個條件環節上,應該不難安排了。
然而,不過才幾個月,沒料到他已經從鬼門關前走了一趟。再次提及香格里拉,我想他心裡不免已經有了些恐懼,因為他心裡或許已經有了陰影,他會害怕因為搭飛機時,心臟承受不了瞬間飛機起落時的氣壓變化,以及高海拔的缺氧。雖然他說他不認為搭飛機有何困難,但我依舊能夠推測出他心裡其實是很憂慮的。
聊著聊著,他突然說:「他覺得他的人生一直以來,沒有目標,也沒有特別想做的事,覺得生命中也沒有特別的意義。」雖然他臉上沒有沮喪,但是我聽來卻是很震驚。有老婆、有小孩、當了公司的主管,然而對他來說,人生卻是沒有目標和意義的。
於是我向他提議說:「偶爾出去走一走吧!也倒不一定需要出國啊!走出台北,台灣也足夠你旅行的了…」他淡淡的回答說:「台灣?我似乎想像不到有哪些地方比較特別的…」
他說這句話並無惡意,而是他接著表明說:一直以來,他就很少脫離既定的生活軌道,對台灣的認知,也大都只是日常生活裡接觸到和認知的台灣,除了那些知名的風景區和景點之外,似乎也就這樣子了…
我向他建議:「你不用規劃太多,也不用想太多,甚至連住宿也不用想太多…因為在台灣,這些都不太是問題。有時候你想太多反而會造成一種拖延和浪費。你在台北車站隨便買一張車票,就可以去台灣的許多地方。到了當地,你可以用一種陌生和新穎的眼光,重新檢視『你以往所認識的那座城市以及你所認為的台灣』。」
我說:「你買張到台中的車票,到了台中火車站,對面就有旅館,找間旅館住下來,在這座城市裡漫無目的的走一走,搭一趟公車,誰也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任何人。生命往往在這種陌生、沒有期待的過程中,會有新的花火、新的視野和觸角,如果你想讓生命有些不一樣,台灣太多地方可以滿足你…」
「買張往東海岸的普通車票,搭火車到太平洋海岸邊的一個無人沙灘,搭一頂帳蓬睡一夜,沒有其它人,只有你一個人的孤獨、太平洋的浪濤和瑰麗壯闊的日出,當然你偶爾得面對海巡單位的詢問…」
「在台北國道巴士轉運站,買一張往北港的車票,訂一晚小鎮上的民宿,在小鎮裡閒晃,看著一座南方小鄉鎮裡的信眾和鄉民們的一日生計,以及吃著這些小巷弄裡的傳統小吃,聞著滿鎮裡不時瀰漫著的花生油和麻油香氣,在古老的媽祖廟裡拜拜。走遠一些,走出鎮郊,在鎮郊外的農田鄉間,感受那股透地荒涼的南方氣息,等到你隔天再搭客運離開那裡,回到了台北,我相信你的心境已經不一樣了…。」
找個露天溫泉風呂,脫光光去泡溫泉,隨便一個話題,就能切入別人閒聊的題目裡與人交談,和陌生人的人生發生交集,甚或是找個山中溫泉鄉和民宿區去躲起來,好好去過一個無人叨擾的閒散歲月,用很少的費用和時間,就能活過一種不一樣的退休和夢想人生。
人心與生活情境,若無鮮明的對比,就不可能浮現出情感的弧線。因為有這種異地而處的情境,那些隱藏在你性格、心情底層的沉澱物,才會被攪動、混合,而浮昇到心靈的表層上來。
由於我們日日夜夜,總是與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相處在一起,所以我們其實感官並不是太敏銳,心情也往往是很枯索困乏的,只是這種困乏,是被掩飾在表淺的交際行為和嬉笑怒罵的周遭環境裡而難以彰顯。
台灣人其實應感恩了,因為你只需要走進車站,帶個小背包,一支手機,一個皮包,一天、兩天,甚至半天,你都能輕易的轉換心情的跑道,覓得心靈的私密天堂。唯一的條件就是你必需要耐住小小的恐懼和自我質疑 – 『一種為何要這麼做的自我質疑』。
我對他說:「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遲早我們會發現這一點。早一天發現或許是件好事吧!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年輕的時候推動著慾望之輪的狂傲和夢想,漸漸地被時間証明了只是虛幻不實的,任誰都會有種不得不在心底低迴的感歎吧?」
只是,我慢慢發現:這樣子的人,在台灣似乎愈來愈多,而在我周遭的朋友裡也慢慢的變多了。有不少人開始在這種漸漸逼近而來的境遇裡,選擇另闢蹊徑,改變人生,也仍有許多人選擇繼續在熟悉的環境和軌道上游移和繞轉。
當一個國家和社會的人們,在接受了太多訊息和情報之後,他們慢慢發現所有的東西似乎都是不斷的重覆,而不再有終極目標可供實踐和追求,人就被迫只能遲鈍的繼續混同在表層交際和狀態裡,以避免去碰觸到這個核心事實,或者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和挑戰,以添加不同的變數到自己已知的生命裡。台灣由於迅息循環太快速,經濟規模又不大,同質性的生活環境彼此交插匯流著,往往會這些已屆臨界點的人們,容易感到這種個窘境。
我想,未來這種狀況,亦將會更趨明顯化。
那天我搭計程車,剛好計程車裡面的電視正在播放西遊記,劇情剛好落在孫悟空被唐僧資遣的那段,我估測應該是白骨精那段,於是就和司機聊了起來。計程車上裝電視看連續劇很普遍,但計程車司機會看西遊記就鮮了,於是我閤上正在上網的手機,決定和他攀談一下。
聊著聊著就聊到說這種神怪劇大概也只有中國大陸才能拍出來,於是我們再聊著聊著,就聊到兩岸連續劇的差異,聊到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兩岸的拍攝手法和好不好看的問題,接著聊到台灣這十幾年來的變化…。短短的一段車程,卻聊的很愉快。一問之下,才曉得計程車司機和我的年紀只差一歲。無怪乎兩個人對於很多場景和觀點皆有交集之處。
我在想:這座城市裡,年紀相仿的人們,有些人每天都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在四處移動著,憑藉著微薄而又不穩定的薪水過活,卻擁有私密的童心和小夢想;而有的人或許有著讓人羨慕的小成就,有妻有子有房子,卻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有些人則繼續游離在兩者之間,似若無情地觀照著彼此的同與異。
同樣生長的年代和伴隨著長成的環境,卻造就出彼此不同的人生。我倒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這個事實,因為唯有察覺到這個逼近過來的事實,人才會真正的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吧。
聊了後才知道他剛剛才出院,而且是剛動完心臟手術,他的年紀應該也跟我差不多而已。前兩個星期才出院,現在仍然狀況尚未穩定。他動手術的原因是之前會突然頭暈目眩,而且心臟突然疼痛,有時會喘不過氣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聯接心臟的部份,有多了一條神經。由於人體是透過神經來傳遞痛感和訊息指令的,這條額外的神經,不時會刺激到心臟,使得心臟不正常的產生心律不整的問題。於是醫生建議他將這條聯結到心臟的神經截斷掉,避免它繼續影響心臟功能。
在台灣,這種切除心臟不正常神經的手術,與心導管手術一樣,都是透過內視鏡與大腿內側血管微型手術來治療的。心導管手術在台灣,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心臟心術,主要在於治療心血管萎縮和阻塞時的病症,原理就是透過在人體大腿內側部開一個小口,在此處的血管置入心導管,透過內視鏡和朝心臟部份推進,一一將萎縮的血管撐開,依狀況不同,植入的心導管數量亦有不同。
以前在台灣,作這種手術,如果採用比較好的心導管支架手術,是要花費約8萬到11萬元左右台幣的費用。如果用傳統的支架則由全民健保全額給付。如果選比較好的心導管,那只需付大概三萬元台幣即可以搞定。心血管疾症的人在台灣很普遍,上了年紀的人普遍也都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街坊鄰居之中,有安裝過血導管支架的人亦不在少數。
前些年李登輝為了安裝心導管支架,還遠赴到日本找日本醫生安裝,後來台灣心導管手術已經成熟到人盡皆知,也不過是短短數年之間的事。但是類似這位朋友所言,切除多餘神經的手術,我倒還是第一次碰到。他說他是半身麻醉,所以是下半身不能動彈,但上身固定,意識清楚,還可看到螢幕,手術過程沒有難處,反倒是手術後,為了避免手術過程中,血液從傷口處噴爆出來,必需固定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長達五、六個小時,手術後也必需固定一段長久的時間,是種折磨。
手術完後,他的身體仍然在恢復期,但據他說恢復的狀況很緩慢,而且尚有變數。因為他手術完之後發現不能喝太多刺激性的飲料,如酒、咖啡、茶,也不能做劇烈的運動,否則心臟會受不了,會發生危險。
同樣的一個人,在幾個月之前,當我第一次遇到他的時候,完全不是同一個樣。他的外貌上沒有變化,但是在心境上卻差很多。
我記得第一次和這位朋友聊天,正巧聊到他想到大陸去走一走,而恰巧有朋友推薦他到雲南的香格里拉去玩,碰巧又因為剛好聊到我去自助旅行的事,於是我就建議他可以自己去走一走,並建議他可以以麗江為中心,到德欽、中甸或是瀘沽湖走一走。以一個台灣人來說,給自己八天到十天的時間可以走一趟滇西北的自助遊,在各個條件環節上,應該不難安排了。
然而,不過才幾個月,沒料到他已經從鬼門關前走了一趟。再次提及香格里拉,我想他心裡不免已經有了些恐懼,因為他心裡或許已經有了陰影,他會害怕因為搭飛機時,心臟承受不了瞬間飛機起落時的氣壓變化,以及高海拔的缺氧。雖然他說他不認為搭飛機有何困難,但我依舊能夠推測出他心裡其實是很憂慮的。
聊著聊著,他突然說:「他覺得他的人生一直以來,沒有目標,也沒有特別想做的事,覺得生命中也沒有特別的意義。」雖然他臉上沒有沮喪,但是我聽來卻是很震驚。有老婆、有小孩、當了公司的主管,然而對他來說,人生卻是沒有目標和意義的。
於是我向他提議說:「偶爾出去走一走吧!也倒不一定需要出國啊!走出台北,台灣也足夠你旅行的了…」他淡淡的回答說:「台灣?我似乎想像不到有哪些地方比較特別的…」
他說這句話並無惡意,而是他接著表明說:一直以來,他就很少脫離既定的生活軌道,對台灣的認知,也大都只是日常生活裡接觸到和認知的台灣,除了那些知名的風景區和景點之外,似乎也就這樣子了…
我向他建議:「你不用規劃太多,也不用想太多,甚至連住宿也不用想太多…因為在台灣,這些都不太是問題。有時候你想太多反而會造成一種拖延和浪費。你在台北車站隨便買一張車票,就可以去台灣的許多地方。到了當地,你可以用一種陌生和新穎的眼光,重新檢視『你以往所認識的那座城市以及你所認為的台灣』。」
我說:「你買張到台中的車票,到了台中火車站,對面就有旅館,找間旅館住下來,在這座城市裡漫無目的的走一走,搭一趟公車,誰也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任何人。生命往往在這種陌生、沒有期待的過程中,會有新的花火、新的視野和觸角,如果你想讓生命有些不一樣,台灣太多地方可以滿足你…」
「買張往東海岸的普通車票,搭火車到太平洋海岸邊的一個無人沙灘,搭一頂帳蓬睡一夜,沒有其它人,只有你一個人的孤獨、太平洋的浪濤和瑰麗壯闊的日出,當然你偶爾得面對海巡單位的詢問…」
「在台北國道巴士轉運站,買一張往北港的車票,訂一晚小鎮上的民宿,在小鎮裡閒晃,看著一座南方小鄉鎮裡的信眾和鄉民們的一日生計,以及吃著這些小巷弄裡的傳統小吃,聞著滿鎮裡不時瀰漫著的花生油和麻油香氣,在古老的媽祖廟裡拜拜。走遠一些,走出鎮郊,在鎮郊外的農田鄉間,感受那股透地荒涼的南方氣息,等到你隔天再搭客運離開那裡,回到了台北,我相信你的心境已經不一樣了…。」
找個露天溫泉風呂,脫光光去泡溫泉,隨便一個話題,就能切入別人閒聊的題目裡與人交談,和陌生人的人生發生交集,甚或是找個山中溫泉鄉和民宿區去躲起來,好好去過一個無人叨擾的閒散歲月,用很少的費用和時間,就能活過一種不一樣的退休和夢想人生。
人心與生活情境,若無鮮明的對比,就不可能浮現出情感的弧線。因為有這種異地而處的情境,那些隱藏在你性格、心情底層的沉澱物,才會被攪動、混合,而浮昇到心靈的表層上來。
由於我們日日夜夜,總是與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相處在一起,所以我們其實感官並不是太敏銳,心情也往往是很枯索困乏的,只是這種困乏,是被掩飾在表淺的交際行為和嬉笑怒罵的周遭環境裡而難以彰顯。
台灣人其實應感恩了,因為你只需要走進車站,帶個小背包,一支手機,一個皮包,一天、兩天,甚至半天,你都能輕易的轉換心情的跑道,覓得心靈的私密天堂。唯一的條件就是你必需要耐住小小的恐懼和自我質疑 – 『一種為何要這麼做的自我質疑』。
我對他說:「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遲早我們會發現這一點。早一天發現或許是件好事吧!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年輕的時候推動著慾望之輪的狂傲和夢想,漸漸地被時間証明了只是虛幻不實的,任誰都會有種不得不在心底低迴的感歎吧?」
只是,我慢慢發現:這樣子的人,在台灣似乎愈來愈多,而在我周遭的朋友裡也慢慢的變多了。有不少人開始在這種漸漸逼近而來的境遇裡,選擇另闢蹊徑,改變人生,也仍有許多人選擇繼續在熟悉的環境和軌道上游移和繞轉。
當一個國家和社會的人們,在接受了太多訊息和情報之後,他們慢慢發現所有的東西似乎都是不斷的重覆,而不再有終極目標可供實踐和追求,人就被迫只能遲鈍的繼續混同在表層交際和狀態裡,以避免去碰觸到這個核心事實,或者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和挑戰,以添加不同的變數到自己已知的生命裡。台灣由於迅息循環太快速,經濟規模又不大,同質性的生活環境彼此交插匯流著,往往會這些已屆臨界點的人們,容易感到這種個窘境。
我想,未來這種狀況,亦將會更趨明顯化。
那天我搭計程車,剛好計程車裡面的電視正在播放西遊記,劇情剛好落在孫悟空被唐僧資遣的那段,我估測應該是白骨精那段,於是就和司機聊了起來。計程車上裝電視看連續劇很普遍,但計程車司機會看西遊記就鮮了,於是我閤上正在上網的手機,決定和他攀談一下。
聊著聊著就聊到說這種神怪劇大概也只有中國大陸才能拍出來,於是我們再聊著聊著,就聊到兩岸連續劇的差異,聊到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兩岸的拍攝手法和好不好看的問題,接著聊到台灣這十幾年來的變化…。短短的一段車程,卻聊的很愉快。一問之下,才曉得計程車司機和我的年紀只差一歲。無怪乎兩個人對於很多場景和觀點皆有交集之處。
我在想:這座城市裡,年紀相仿的人們,有些人每天都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在四處移動著,憑藉著微薄而又不穩定的薪水過活,卻擁有私密的童心和小夢想;而有的人或許有著讓人羨慕的小成就,有妻有子有房子,卻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有些人則繼續游離在兩者之間,似若無情地觀照著彼此的同與異。
同樣生長的年代和伴隨著長成的環境,卻造就出彼此不同的人生。我倒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這個事實,因為唯有察覺到這個逼近過來的事實,人才會真正的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