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
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但细细想来,某些时候的行为方式还真不配人这字儿。
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具备感知事物的功能,具备复杂的思辨能力,而非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判断认知事物。一块石头放在机器面前,它可以测个重量,算个密度或者分析下化学成分,但它感知不到石头的温度,欣赏不了它的造型,更不可能根据审美取向去评判它的美学价值。简而言之,机器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运行,你输入A,然后告诉它得出B,它便只能由A推导出B,你要输入C,它就瘫了。再复杂再精美的机器也逃不出这个人为设置的既定程式。
之所以怀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是因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各种程式反应,也就意味着自己至少是丧失了部分作为人应有的感知、思辨功能,这着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说当我看不上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所有作为在我眼里全都会被抹上颜色,他做坏事,我就觉得是本性使然,他做好事,心里就暗暗说别装了,装什么装,累不累;比如说面对质疑,不假思索地为自己开脱,自我辩解推卸责任。就好像心里被植入了程序那般,外界给了它“质疑”的信号便立马跳出关“关我屁事”四个大字,而后在行为上加以显现。而且稍加自省,就会发现这种程式思维在我的脑子里简直大行其道,一不留心就被逼入到思维的死胡同里去了。
或许是人在求取安全感的内动力驱使下,理所当然的滋生出对确定性的内在追求,于是乎便需要自我构筑一个安全稳定的整体环境,浸淫其中。而既定的程式性思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构筑其稳定内核的必要条件。我们只会害怕已知的事物,对于未知,人是不可能害怕的。我们担心困苦,是因为被人为植入了对困苦的理解。一想到困苦,脑海中便浮现出张张饥寒窘迫的脸,然后教育你说这就是困苦。至于亲身去历经所谓困苦的环境所带来的切身体验,你有过吗?你能确定那个感受和你之前所看到、所理解的一样吗?我们害怕死亡,亦是因为难以割舍现有的种种牵连,难道你真有过濒死的感受,体验过死亡的真实味道?至少我自己是没有过的,但在我毫不知觉的情况下,脑中便有了对死亡的理解。这是为什么?经济学上说,先有的需求才有的市场。我们有了对安全感求取的冲动,对确定性的内在需求,而这种模式性思维恰巧能满足这种需求,便于不知觉中被我们采纳了。程式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既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已知的,可控的,可预见的,安全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程式性思维产生的因缘。
那么它真的能带来安全吗?当我遇到C了怎么办?“瘫痪”。这个死循环一旦泥足深陷,后患无穷。程式性思维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发现它会使得我不知不觉地使用思维暴力,片面看待事物,并蒙蔽我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它让我养成思维的惰性,从而忽略对世界的切身感知而满足于自我构筑的思维陷阱里。它会紧闭人的智慧之门,从而阻断通向成熟圆融的道路!此祸不除,人不为人。
这里给大家引一个概念,陈虻的思维坐标系。陈虻指导新人时,经常往桌子上拍一盒烟,道:给我写三千字。然后说,我把它给一个搞医学的,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我把他拿给搞美术设计的,它就写烟盒的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给生产烟草的,他就给你分析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还是这盒烟,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等等。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及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称作思维的坐标系。最后他问道:你有你认知事物的坐标系吗?这样的坐标系你有几个?
有人会问,坐标系不也是固定的思考方式吗?没错,但坐标系不同于程式性思维的根源,乃是坐标系是基于自我思考、整理、筛选而出的,是自我有意识构造而成,并且因为你是有意识的,如果你用的不爽你必然会加以修正。它会随着个体的阅历增长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的加深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它是动态的,并非死水一塘。
而我现在察觉自己的心胸很多时候放不开,便是因为这思维的坐标系过于单一,只能从很窄的角度去窥看事物,那必然只能把自己局限于事物的某个片面,导致一叶障目。当有意识的去拓宽视角,构筑多方位的思维体系时,很多之前觉得不合理的事物,便开始“合理”了起来。这个合理并非它真的就理所应当了,而是因为之前的单向视角被拓宽了,开始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去看待它,表面上单一的事件不再只是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孤立事件,它开始和文化背景、和社会、和时代、和我们的制度设计等等因素发生关系,而由这种方方面面的关系支撑起来的事件,便显现出了它的前因后果,因而便“合理”了起来。这个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思维转化过程,不仅仅加深了我对事物的认知,亦使得我多了一份对个体的包容,对时代的理解。
以上的所思所想来源于我的生活体验,阅读体会,来源于不断的自我反省,甚至是自我拷问。我深知智慧的不可习得,自己离理论上的那个高度不知道隔着多少个十万八千里。就像我知道时间可贵,但我做不到惜时如命。我知道要心胸宽广,但我做不到凡事豁达。知识要融入生活融入行为,上升为意识升华为智慧需要不断的去感知去体会,而后所能做的便只能是静静等待。我亦深知这会是一个布满荆棘且漫长的过程,但那又何妨呢?难道不正是这漫长且波折的过程,才方显现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贵吗?
于是便只需回归于人,从人做起,从人到人。
郑屹
2013/3/30
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具备感知事物的功能,具备复杂的思辨能力,而非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判断认知事物。一块石头放在机器面前,它可以测个重量,算个密度或者分析下化学成分,但它感知不到石头的温度,欣赏不了它的造型,更不可能根据审美取向去评判它的美学价值。简而言之,机器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运行,你输入A,然后告诉它得出B,它便只能由A推导出B,你要输入C,它就瘫了。再复杂再精美的机器也逃不出这个人为设置的既定程式。
之所以怀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是因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各种程式反应,也就意味着自己至少是丧失了部分作为人应有的感知、思辨功能,这着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说当我看不上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所有作为在我眼里全都会被抹上颜色,他做坏事,我就觉得是本性使然,他做好事,心里就暗暗说别装了,装什么装,累不累;比如说面对质疑,不假思索地为自己开脱,自我辩解推卸责任。就好像心里被植入了程序那般,外界给了它“质疑”的信号便立马跳出关“关我屁事”四个大字,而后在行为上加以显现。而且稍加自省,就会发现这种程式思维在我的脑子里简直大行其道,一不留心就被逼入到思维的死胡同里去了。
或许是人在求取安全感的内动力驱使下,理所当然的滋生出对确定性的内在追求,于是乎便需要自我构筑一个安全稳定的整体环境,浸淫其中。而既定的程式性思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构筑其稳定内核的必要条件。我们只会害怕已知的事物,对于未知,人是不可能害怕的。我们担心困苦,是因为被人为植入了对困苦的理解。一想到困苦,脑海中便浮现出张张饥寒窘迫的脸,然后教育你说这就是困苦。至于亲身去历经所谓困苦的环境所带来的切身体验,你有过吗?你能确定那个感受和你之前所看到、所理解的一样吗?我们害怕死亡,亦是因为难以割舍现有的种种牵连,难道你真有过濒死的感受,体验过死亡的真实味道?至少我自己是没有过的,但在我毫不知觉的情况下,脑中便有了对死亡的理解。这是为什么?经济学上说,先有的需求才有的市场。我们有了对安全感求取的冲动,对确定性的内在需求,而这种模式性思维恰巧能满足这种需求,便于不知觉中被我们采纳了。程式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既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已知的,可控的,可预见的,安全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程式性思维产生的因缘。
那么它真的能带来安全吗?当我遇到C了怎么办?“瘫痪”。这个死循环一旦泥足深陷,后患无穷。程式性思维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发现它会使得我不知不觉地使用思维暴力,片面看待事物,并蒙蔽我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它让我养成思维的惰性,从而忽略对世界的切身感知而满足于自我构筑的思维陷阱里。它会紧闭人的智慧之门,从而阻断通向成熟圆融的道路!此祸不除,人不为人。
这里给大家引一个概念,陈虻的思维坐标系。陈虻指导新人时,经常往桌子上拍一盒烟,道:给我写三千字。然后说,我把它给一个搞医学的,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我把他拿给搞美术设计的,它就写烟盒的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给生产烟草的,他就给你分析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还是这盒烟,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等等。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及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称作思维的坐标系。最后他问道:你有你认知事物的坐标系吗?这样的坐标系你有几个?
有人会问,坐标系不也是固定的思考方式吗?没错,但坐标系不同于程式性思维的根源,乃是坐标系是基于自我思考、整理、筛选而出的,是自我有意识构造而成,并且因为你是有意识的,如果你用的不爽你必然会加以修正。它会随着个体的阅历增长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的加深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它是动态的,并非死水一塘。
而我现在察觉自己的心胸很多时候放不开,便是因为这思维的坐标系过于单一,只能从很窄的角度去窥看事物,那必然只能把自己局限于事物的某个片面,导致一叶障目。当有意识的去拓宽视角,构筑多方位的思维体系时,很多之前觉得不合理的事物,便开始“合理”了起来。这个合理并非它真的就理所应当了,而是因为之前的单向视角被拓宽了,开始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去看待它,表面上单一的事件不再只是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孤立事件,它开始和文化背景、和社会、和时代、和我们的制度设计等等因素发生关系,而由这种方方面面的关系支撑起来的事件,便显现出了它的前因后果,因而便“合理”了起来。这个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思维转化过程,不仅仅加深了我对事物的认知,亦使得我多了一份对个体的包容,对时代的理解。
以上的所思所想来源于我的生活体验,阅读体会,来源于不断的自我反省,甚至是自我拷问。我深知智慧的不可习得,自己离理论上的那个高度不知道隔着多少个十万八千里。就像我知道时间可贵,但我做不到惜时如命。我知道要心胸宽广,但我做不到凡事豁达。知识要融入生活融入行为,上升为意识升华为智慧需要不断的去感知去体会,而后所能做的便只能是静静等待。我亦深知这会是一个布满荆棘且漫长的过程,但那又何妨呢?难道不正是这漫长且波折的过程,才方显现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贵吗?
于是便只需回归于人,从人做起,从人到人。
郑屹
201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