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诺兰式的主题探讨
一部电影,一开始已经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结局,似乎已经完全没有悬念可言,但是克里斯托弗• 诺兰却颠覆了传统中对故事悬念的定义,那就是故事的发生过程比故事的结局更加重要。一部成本并不算大,拍摄周期只有25天的电影却给导演诺兰、主演皮尔斯、以及这部电影本身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如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2002)、独立精神奖(Independent Spirit Award2002)、广播影评人协会奖(2002)等众多奖项,也由此为诺兰的电影风格奠定为重视主题探讨,这部电影就是在“IMDb TOP榜”排行第30位的《记忆碎片》。
对于这部于2000年上映的悬疑惊悚影片,相信看过它的观众,对它最大的印象莫过于它的非线性叙述方式。由于整部电影运用了电影学中蒙太奇式镜头组合手法,导致观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十分迷糊。我记得我看这部电影时是在高二,第一次看时我只看懂了百分之六七十,十分疑惑,不过电影在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这一点和国内许多“狗血电影”相比具有质的区别,该片的叙述结构主要是这样的:影片的开始其实是故事的结局,接着影片开始分两条线进行叙述,一条是黑白色的正时间顺序,另一条是彩色的反时间顺序, 其中黑白和彩色线大约每5分钟穿插一次。随着电影的发展,影片在1小时39分时黑白色过渡为彩色,象征着双线的合一。
其实故事的非线性叙述方式的运用在很多电影中都有,但是诺兰这部电影的长处在于能把深刻的哲学探讨与严密而繁复的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导演和观众的一种交流,诺兰一边和导演《肖申克的救赎》的弗兰克•达拉伯恩特一般,启迪人们的心智,引起人们对真相和记忆这两个平常名词的对比;但是另一方面,诺兰却又不仅限于此,他也和推理作家埃勒里奎因一般挑战读者,通过留下的悬念让读者去思考,设想出更多的结局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刚看完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纠结其中的叙述手法与故事的真相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叙述手法只是这部电影的外衣,故事的真相也只是诺兰给我们的思维习题,而电影的实质却可能只是主角莱纳与泰迪在咖啡厅里那段看似与影片不相干的对话:
T:你要小心了,你提过有人想误导你,让你杀错人
L:我会凭事实去判断,不是靠别人告诉。
T:你怎么能凭字条、照片去决定杀谁?
L:为什么不能?
T:因为字条未必不可靠 。
L:记忆也未必可靠,谢谢你的好心。记忆不一定就准确,甚至可能会不合用。问问警察吧,目击证词未必可靠,警察不是凭记忆缉凶,警察收集事实,做笔记,然后做出结论。凭事实,不是凭记忆。我以前是调查员,所以我知道。 形状、颜色和细节未必记得准,记忆也有可能被歪曲,记忆只是一种描述演绎,不能当作记录,掌握了事实,就不用再靠记忆。(L:男主角莱纳;T:泰迪)
这一段正是诺兰要表达的主题,就像《盗梦空间》一样,层层的梦境只是一种华丽的装饰,而实际的意义更加重要,那就是现实和梦境的对比,诺兰的主题式探讨电影的滥觞就是《记忆碎片》,其后的《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等等都是一种主题式探讨的延续。
而在影片中却又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矛盾:一方面莱纳必须用记忆去确认自己以前的身份,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自己所谓的事实去确认当前事情的发生,这是一个贯穿电影始终的矛盾.
影片的剪辑和色彩处理的也相当有水平。在黑白彩色线的剪辑上,导演试图让影片更加的真实化;冷暖色调的搭配让电影透露出城堡式的思索。而皮尔斯的表演更是恰到好处,演出了男主角的机智和迷茫,处于记忆缺失时的恐慌,在加上着装上的随性,更加透露出莱纳的气质。
在这我也想以电影中的最后男主角的独白结束这篇影评:“我必须相信在我的意识之外有一个世界——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必须相信我所做的事仍然有意义,即使我记不得做了什么, 我必须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依然存在?世界依然存在?是的!我们都需要用记忆去确认自己的身份。我并不例外”
对于这部于2000年上映的悬疑惊悚影片,相信看过它的观众,对它最大的印象莫过于它的非线性叙述方式。由于整部电影运用了电影学中蒙太奇式镜头组合手法,导致观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十分迷糊。我记得我看这部电影时是在高二,第一次看时我只看懂了百分之六七十,十分疑惑,不过电影在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这一点和国内许多“狗血电影”相比具有质的区别,该片的叙述结构主要是这样的:影片的开始其实是故事的结局,接着影片开始分两条线进行叙述,一条是黑白色的正时间顺序,另一条是彩色的反时间顺序, 其中黑白和彩色线大约每5分钟穿插一次。随着电影的发展,影片在1小时39分时黑白色过渡为彩色,象征着双线的合一。
其实故事的非线性叙述方式的运用在很多电影中都有,但是诺兰这部电影的长处在于能把深刻的哲学探讨与严密而繁复的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导演和观众的一种交流,诺兰一边和导演《肖申克的救赎》的弗兰克•达拉伯恩特一般,启迪人们的心智,引起人们对真相和记忆这两个平常名词的对比;但是另一方面,诺兰却又不仅限于此,他也和推理作家埃勒里奎因一般挑战读者,通过留下的悬念让读者去思考,设想出更多的结局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刚看完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纠结其中的叙述手法与故事的真相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叙述手法只是这部电影的外衣,故事的真相也只是诺兰给我们的思维习题,而电影的实质却可能只是主角莱纳与泰迪在咖啡厅里那段看似与影片不相干的对话:
T:你要小心了,你提过有人想误导你,让你杀错人
L:我会凭事实去判断,不是靠别人告诉。
T:你怎么能凭字条、照片去决定杀谁?
L:为什么不能?
T:因为字条未必不可靠 。
L:记忆也未必可靠,谢谢你的好心。记忆不一定就准确,甚至可能会不合用。问问警察吧,目击证词未必可靠,警察不是凭记忆缉凶,警察收集事实,做笔记,然后做出结论。凭事实,不是凭记忆。我以前是调查员,所以我知道。 形状、颜色和细节未必记得准,记忆也有可能被歪曲,记忆只是一种描述演绎,不能当作记录,掌握了事实,就不用再靠记忆。(L:男主角莱纳;T:泰迪)
这一段正是诺兰要表达的主题,就像《盗梦空间》一样,层层的梦境只是一种华丽的装饰,而实际的意义更加重要,那就是现实和梦境的对比,诺兰的主题式探讨电影的滥觞就是《记忆碎片》,其后的《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等等都是一种主题式探讨的延续。
而在影片中却又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矛盾:一方面莱纳必须用记忆去确认自己以前的身份,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自己所谓的事实去确认当前事情的发生,这是一个贯穿电影始终的矛盾.
影片的剪辑和色彩处理的也相当有水平。在黑白彩色线的剪辑上,导演试图让影片更加的真实化;冷暖色调的搭配让电影透露出城堡式的思索。而皮尔斯的表演更是恰到好处,演出了男主角的机智和迷茫,处于记忆缺失时的恐慌,在加上着装上的随性,更加透露出莱纳的气质。
在这我也想以电影中的最后男主角的独白结束这篇影评:“我必须相信在我的意识之外有一个世界——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必须相信我所做的事仍然有意义,即使我记不得做了什么, 我必须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依然存在?世界依然存在?是的!我们都需要用记忆去确认自己的身份。我并不例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