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斫出一张琴 摘要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厘米左右),宽约六寸(20厘米左右),厚约二寸(6厘米左右)。传说琴最早是模仿凤凰的形象制成,其全身与凤凰身体的各部位相对应:有头、颈、肩、腰、尾等不同名目。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一个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7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7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7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是一对“雁足”。琴面上有13个“琴徽” 用以标记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三徽。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琴尾顶端通常开有一个半月形深槽,称为“韵沼”,用以增加琴体共鸣。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安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弹奏发声的时候,“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材料是桐木和杉木作为面板,梓木和楸木作为底板。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阴阳和合,古琴中阳面阴底,阳松阴紧,通常面板选择轻松脆滑的材料,底板选择厚重坚硬的材料。桐木常用青桐和泡桐,杉木有很多种,各地的风格也不太一样。好的琴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材料因地因时制宜。
1,将面板两面刨平,厚度自己定,唐圆宋扁,厚度大约4-5CM。宽度大概22CM左右,长大约123CM,为后期处理留一些余地。
2:,以自己喜欢的古琴样式为模板画在底板上,并用带锯或者曲线锯锯出大致形状。古琴的样式我推荐《故宫古琴》这本书,可以有许多参考。
3,为了制作方便,留下声池韵沼纳音和雁足,剩下的地方先用大的雕刻机把边墙打出来。然后用台钻将槽腹部分大致挖出来。
用F夹合琴。选用什么胶自己可以决定,我用的是101胶水。正在试验其他的胶水,有鱼皮胶还有进口胶。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一个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7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7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7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是一对“雁足”。琴面上有13个“琴徽” 用以标记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三徽。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琴尾顶端通常开有一个半月形深槽,称为“韵沼”,用以增加琴体共鸣。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安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弹奏发声的时候,“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材料是桐木和杉木作为面板,梓木和楸木作为底板。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阴阳和合,古琴中阳面阴底,阳松阴紧,通常面板选择轻松脆滑的材料,底板选择厚重坚硬的材料。桐木常用青桐和泡桐,杉木有很多种,各地的风格也不太一样。好的琴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材料因地因时制宜。
1,将面板两面刨平,厚度自己定,唐圆宋扁,厚度大约4-5CM。宽度大概22CM左右,长大约123CM,为后期处理留一些余地。
2:,以自己喜欢的古琴样式为模板画在底板上,并用带锯或者曲线锯锯出大致形状。古琴的样式我推荐《故宫古琴》这本书,可以有许多参考。
3,为了制作方便,留下声池韵沼纳音和雁足,剩下的地方先用大的雕刻机把边墙打出来。然后用台钻将槽腹部分大致挖出来。
用F夹合琴。选用什么胶自己可以决定,我用的是101胶水。正在试验其他的胶水,有鱼皮胶还有进口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