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个小时写一本没读过书的读书报告
又是Y11的作业,今晚24点前截止==
---------------------------------------------------------------------------------------------------------------------------------------------------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原版为英文。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与冯先生早些年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不同,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著书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哲学,所以本书的假想读者应该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这大概也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很多地方比较拗口,不符合“通常”思维的原因所在。
冯友兰先生在开篇就指出,“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基于这样的理解,书中指出,“他们(中国人)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实际上在文化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相当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事实上世界各地早期的宗教多是泛神论,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以及现在经常改变进电影、游戏中的北欧神话,古埃及、古印度、苏美尔、印加等等的古文明,其宗教神话传说无不是由神王和众神组成的。而以黄河流域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也广泛流传着盘古、伏羲、女娲等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其实泛神论很接近无神论,最直观的一点是,所有的神都是有缺陷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有某种超能力的人。所以自我思考使精神升华这部分,在中国一直是哲学的范畴,而非宗教。中国哲学强调内省,这恰是信仰的基础。
由此,在书的结尾冯友兰写到,“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天地境界”。庄子《逍遥游》中就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超越“我”与“非我”,人与宇宙融为一体。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也有相似的论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儒学强调的是“入世”,到汉代董仲舒推动儒学向宗教方向发展,直到清末康有为的所谓“儒教”。而很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将精神转寄于佛、道的“出世”,在儒学的道德操守上更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形而上的部分。当然无论是传统的“入世”还是“出世”思想,都颇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所以也都不断延续发展。于是书里接着写道,“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冯友兰先生的设想很美好,但至少在今日之“科学”中国,我们的传统哲学似乎并不是大众思想的主导。2013年3月31日亚马逊图书“哲学与宗教销售排行榜”上排名前十的图书依次是:《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姥姥语录》、《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秘密》、《气场学:如何积累和释放你的正能量》、《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拖延心理学》、《工具》、《开讲啦:人生路,莫慌张》。当然令人欣喜的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排在第十九位。很明显,“哲学”的货架上摆满了以“成功学”为典型的实用主义书籍。这并不单单发生在“哲学”上,“心理学”也同样如此,事实上我个人已经很难“区分”这两类书了。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为了名利奔波劳累,有时间读读书已经很不错了。除去技能工具书,首选当然是以“成功学”为典型的实用主义书籍,其次也要让自己保持“正能量”。就算是消遣,读读言情、惊悚好好享受一下感官刺激,何苦花时间思考人生呢。
既然不需要道德之上的精神追求,哲学有何用?思考有何用?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所以,似乎神州大地再也没有哲学家了。亦或许,到处都是哲学家吧。
---------------------------------------------------------------------------------------------------------------------------------------------------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原版为英文。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与冯先生早些年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不同,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著书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哲学,所以本书的假想读者应该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这大概也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很多地方比较拗口,不符合“通常”思维的原因所在。
冯友兰先生在开篇就指出,“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基于这样的理解,书中指出,“他们(中国人)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实际上在文化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相当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事实上世界各地早期的宗教多是泛神论,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以及现在经常改变进电影、游戏中的北欧神话,古埃及、古印度、苏美尔、印加等等的古文明,其宗教神话传说无不是由神王和众神组成的。而以黄河流域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也广泛流传着盘古、伏羲、女娲等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其实泛神论很接近无神论,最直观的一点是,所有的神都是有缺陷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有某种超能力的人。所以自我思考使精神升华这部分,在中国一直是哲学的范畴,而非宗教。中国哲学强调内省,这恰是信仰的基础。
由此,在书的结尾冯友兰写到,“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天地境界”。庄子《逍遥游》中就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超越“我”与“非我”,人与宇宙融为一体。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也有相似的论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儒学强调的是“入世”,到汉代董仲舒推动儒学向宗教方向发展,直到清末康有为的所谓“儒教”。而很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将精神转寄于佛、道的“出世”,在儒学的道德操守上更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形而上的部分。当然无论是传统的“入世”还是“出世”思想,都颇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所以也都不断延续发展。于是书里接着写道,“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冯友兰先生的设想很美好,但至少在今日之“科学”中国,我们的传统哲学似乎并不是大众思想的主导。2013年3月31日亚马逊图书“哲学与宗教销售排行榜”上排名前十的图书依次是:《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姥姥语录》、《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秘密》、《气场学:如何积累和释放你的正能量》、《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拖延心理学》、《工具》、《开讲啦:人生路,莫慌张》。当然令人欣喜的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排在第十九位。很明显,“哲学”的货架上摆满了以“成功学”为典型的实用主义书籍。这并不单单发生在“哲学”上,“心理学”也同样如此,事实上我个人已经很难“区分”这两类书了。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为了名利奔波劳累,有时间读读书已经很不错了。除去技能工具书,首选当然是以“成功学”为典型的实用主义书籍,其次也要让自己保持“正能量”。就算是消遣,读读言情、惊悚好好享受一下感官刺激,何苦花时间思考人生呢。
既然不需要道德之上的精神追求,哲学有何用?思考有何用?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所以,似乎神州大地再也没有哲学家了。亦或许,到处都是哲学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