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应用的进化:从扇贝到百词斩
体验背单词应用扇贝和百词斩三个多月,一路观察产品的成长,也观察着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能让我坚持的事情其实并不多,而这个过程中从若即若离到习惯养成,我觉得很有意思,值得记录下来。
首先,背单词是一件很适合拿到App上的事情,回想在没有智能机之前,我会使用单词本或者单词卡放在口袋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难记的单词,它们填补着每一天从车站到学校那长长一条路的时间。后来有了手掌大小的电子词典,班里三四个人里就会有一台,大家也会互相借,用来查单词、背单词、练听力还有玩贪吃蛇。而智能机+背单词App,满足了零碎时间+移动状态、内置的词库减少了输入单词的成本、与应用的互动反馈和算法的运用能够识别出容易记错的单词反复记忆。顺便插一句,过年回家的时候,发现读高二的表妹厌恶翻开教材、却对天朝教育委员会的回答问题很感兴趣,这让我更加相信趣味性、移动化、互动、游戏化的即时反馈与奖励能够在不远的未来影响到教育行业。
再来说说扇贝,这款产品解决的问题是:背单词时遗忘的挫败感、孤立知识点的繁杂、缺乏坚持的耐心。采取的方法是间隔性重复、自适应由易到难学习、基于数据挖掘推荐关联的新词,让用户一次可以背一组单词而非一个单词。放几张截图~
而扇贝于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制造黏性,养成习惯。很多效率类工具都没有让我养成坚持的习惯,而扇贝做到了,我很好奇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在观察自己时,我发现有这样几点比较重要,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一是扇贝帮助制定计划和解决方案,自己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会有执行细节不够明确、预期目标过于遥远的情况,而扇贝清楚的告知,每天背多少个,在哪一天可以完成计划。对于自适应学习我的感受不是很直观,似乎第三天就已经看不到第一天背的单词了,不过每天完成背单词任务的时间可以稳定在半小时左右。二是对于执行给予奖励和惩罚,奖励的徽章和贝壳我倒不是很在意,在意的是打卡,首先扇贝打卡在一些小圈子里已经成为衡量毅力的标准,其次不打卡会被小组长踢出小组……这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当打卡是有意义的记录和付出时,才能产生意义。关于形成黏性的心理过程,我认为值得几乎所有App去研究,延伸阅读:如何制造渴望。至于数据挖掘的关联推荐,体会不是很深。其实最初是在网站上使用的,还购买了智慧词根,但有一次网站宕掉的时候发现用客户端触摸屏互动比键盘要高效很多,高效的价值足以让我放弃键盘的输入以及已付费的只能在网站上使用的智慧词根。
除了黏性养成,扇贝团队让我叹服的另一点是专注。关于英语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扇贝只做好背单词这一件事,而不是像一些英语门户网站追求大而全,扇贝小组、扇贝阅读,也都是为了辅助背单词的坚持与运用。
也不得不承认,扇贝存在着一些体验上的硬伤。最初使用时是按照字母A-Z的顺序来分配生词任务,单词长的还都差不多,记的就很崩溃;手机上对一个单词标记“太简单”需要跳转两个页面、3次点击,让本来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变得格外繁琐;使用80多天完成计划之后,每天的单词量变成5-6个,这样的结局有点落寞,而不是我所期望的“铛铛铛!恭喜你闯关成功!快来挑选下一本单词书开始新计划吧!”。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在扇贝通过选择来记忆单词建立的似乎是关联映射与瞬时记忆,蒙词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把单词拎出来放到一段话里能不能认出来呢,我也不知道……
出于以上原因,背单词计划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我在教育类榜单里发现了百词斩,第一次试用就无比惊艳,从此抛弃旧爱投向新欢的怀抱……
最打动我的,首先是情景背词,图片和例句配合的恰到好处,例句里偶尔出现的生动的语气词、象形文字的单词让人惊喜,也不由得感慨,为了这些惊喜,团队在背后要付出多少人类劳动啊……
其次,是一些很酷的功能,比如,翻转手机开始连续播放,再翻过来可以查阅当前播放单词,非常适合移动场景,即使我暂时用不到,也会觉得这个产品很特别。
最后,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交互设计和文案细节。单词背诵界面是类似浏览器的Tab,横划可以往前翻阅所有背诵过的单词,就像是一叠单词卡片。若干文案细节也非常有爱。
查阅资料时发现,囧记单词也是该团队开发的,囧记单词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搞笑的更新说明。百词斩的惊艳,想必也和团队之前的移动产品开发经验积累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扇贝是一款有用的产品,那么我认为百词斩是一款有用+有趣+有爱的产品。如果我是VC,会选择投资这款产品。而作为一名产品设计人员,百词斩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一是内容为王,不怕脏活累活,优质内容本身就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二是mobile first的超酷功能、信息布局与交互操作的极简体验。三是把有爱做到极致,产品不仅仅是让用户掌握工具,也不是用代码在和机器对话,产品是人和人的对话,对话存在于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手势中,而生动有爱的细节恰恰能传递这种人性。
原文链接:http://aiyuguang.net/?p=1116
首先,背单词是一件很适合拿到App上的事情,回想在没有智能机之前,我会使用单词本或者单词卡放在口袋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难记的单词,它们填补着每一天从车站到学校那长长一条路的时间。后来有了手掌大小的电子词典,班里三四个人里就会有一台,大家也会互相借,用来查单词、背单词、练听力还有玩贪吃蛇。而智能机+背单词App,满足了零碎时间+移动状态、内置的词库减少了输入单词的成本、与应用的互动反馈和算法的运用能够识别出容易记错的单词反复记忆。顺便插一句,过年回家的时候,发现读高二的表妹厌恶翻开教材、却对天朝教育委员会的回答问题很感兴趣,这让我更加相信趣味性、移动化、互动、游戏化的即时反馈与奖励能够在不远的未来影响到教育行业。
再来说说扇贝,这款产品解决的问题是:背单词时遗忘的挫败感、孤立知识点的繁杂、缺乏坚持的耐心。采取的方法是间隔性重复、自适应由易到难学习、基于数据挖掘推荐关联的新词,让用户一次可以背一组单词而非一个单词。放几张截图~
而扇贝于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制造黏性,养成习惯。很多效率类工具都没有让我养成坚持的习惯,而扇贝做到了,我很好奇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在观察自己时,我发现有这样几点比较重要,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一是扇贝帮助制定计划和解决方案,自己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会有执行细节不够明确、预期目标过于遥远的情况,而扇贝清楚的告知,每天背多少个,在哪一天可以完成计划。对于自适应学习我的感受不是很直观,似乎第三天就已经看不到第一天背的单词了,不过每天完成背单词任务的时间可以稳定在半小时左右。二是对于执行给予奖励和惩罚,奖励的徽章和贝壳我倒不是很在意,在意的是打卡,首先扇贝打卡在一些小圈子里已经成为衡量毅力的标准,其次不打卡会被小组长踢出小组……这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当打卡是有意义的记录和付出时,才能产生意义。关于形成黏性的心理过程,我认为值得几乎所有App去研究,延伸阅读:如何制造渴望。至于数据挖掘的关联推荐,体会不是很深。其实最初是在网站上使用的,还购买了智慧词根,但有一次网站宕掉的时候发现用客户端触摸屏互动比键盘要高效很多,高效的价值足以让我放弃键盘的输入以及已付费的只能在网站上使用的智慧词根。
除了黏性养成,扇贝团队让我叹服的另一点是专注。关于英语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扇贝只做好背单词这一件事,而不是像一些英语门户网站追求大而全,扇贝小组、扇贝阅读,也都是为了辅助背单词的坚持与运用。
也不得不承认,扇贝存在着一些体验上的硬伤。最初使用时是按照字母A-Z的顺序来分配生词任务,单词长的还都差不多,记的就很崩溃;手机上对一个单词标记“太简单”需要跳转两个页面、3次点击,让本来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变得格外繁琐;使用80多天完成计划之后,每天的单词量变成5-6个,这样的结局有点落寞,而不是我所期望的“铛铛铛!恭喜你闯关成功!快来挑选下一本单词书开始新计划吧!”。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在扇贝通过选择来记忆单词建立的似乎是关联映射与瞬时记忆,蒙词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把单词拎出来放到一段话里能不能认出来呢,我也不知道……
出于以上原因,背单词计划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我在教育类榜单里发现了百词斩,第一次试用就无比惊艳,从此抛弃旧爱投向新欢的怀抱……
最打动我的,首先是情景背词,图片和例句配合的恰到好处,例句里偶尔出现的生动的语气词、象形文字的单词让人惊喜,也不由得感慨,为了这些惊喜,团队在背后要付出多少人类劳动啊……
其次,是一些很酷的功能,比如,翻转手机开始连续播放,再翻过来可以查阅当前播放单词,非常适合移动场景,即使我暂时用不到,也会觉得这个产品很特别。
最后,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交互设计和文案细节。单词背诵界面是类似浏览器的Tab,横划可以往前翻阅所有背诵过的单词,就像是一叠单词卡片。若干文案细节也非常有爱。
查阅资料时发现,囧记单词也是该团队开发的,囧记单词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搞笑的更新说明。百词斩的惊艳,想必也和团队之前的移动产品开发经验积累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扇贝是一款有用的产品,那么我认为百词斩是一款有用+有趣+有爱的产品。如果我是VC,会选择投资这款产品。而作为一名产品设计人员,百词斩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一是内容为王,不怕脏活累活,优质内容本身就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二是mobile first的超酷功能、信息布局与交互操作的极简体验。三是把有爱做到极致,产品不仅仅是让用户掌握工具,也不是用代码在和机器对话,产品是人和人的对话,对话存在于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手势中,而生动有爱的细节恰恰能传递这种人性。
原文链接:http://aiyuguang.net/?p=1116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