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价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了
今天晚上,浏览微博时无意间看到图书出版同行转发的一条微博,题目是“书,你还买得起吗?”发表者竟然是央视新闻官微。看过后,一时间火冒三丈,被误解、委屈、心酸、无奈,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回顾一下微博原文:
【书,你还买得起吗?】据每日新报,2012年全国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52.23元。作者版税、运营费等人工成本一直在上升,书价也不断上涨。以《悲惨世界》(上下)为例,2003年定价32元,2006年49.8元,2010年52.1元,2012年高至98.6元。书价涨了,你会依然享受书籍的纸香,还是转向拇指上的阅读?
但凡经常读书的人都知道,近年来图书定价越来越低。咱不和坐火箭往上窜的房价比,就和蔬菜、水果、鸡蛋价格相比吧,图书都得自惭形秽地想找个地方猫起来。图书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定价稍高点,销量就很惨烈,人们的读书热情也越来越低。平时随便看个电影都要四五十,遇上个3D的,100都挡不住。可要是让他买本30块钱,打完折也就十几块钱的书,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这真是个神奇的国度。全面阅读率低到惨不忍睹,作家如果不做点全职工作,简直无法养家糊口。在国外,一个作家写本畅销书,可以在最繁华的街区买三四栋房子。然而,在中国,莫言在得了诺贝尔奖后,才能用奖金在北京买一个小户型。这还得是写出了名气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呢?境况无法想象。纸张价格飞涨、运输成本飞涨,没错!可是,书价却越来越低!请问央视,你敢说你去书店调研过么?
你再次发扬了只选老实,不选强悍的一贯作风,把火烧到了图书出版行业。你敢说句北京的房价上涨太快么?请问你是不是谄媚地跟着人屁股后欢呼,高歌着“首都房价今年来稳定下降”?你敢说句上海的猪扔到黄浦江的真实原因么?你敢说为啥刘翔一比赛就出状况么?你不敢!凭着一颗爱书,想把最优秀的知识传播到每个人中的心,在图书出版行业工作的人在坚持着、奋斗着。他们是一群爱书的人,也是一群最期盼中国人能更多地读书、读好书的人。他们不在乎微薄的工资收入,只因他们热爱这个行业,热爱图书。图书市场的连年走低没有让他们惧怕,因为他们坚信,人人都有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只要人的求知欲在,图书就永远不会消亡。可是,他们在你们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中愤怒了!你们可知道,物价飞涨,可作者的版税可是多年未涨一分;物价飞涨,可图书的定价却越来越便宜!你们可以沉默,也可以无视,但不能污蔑! 在台湾,图书的平均定价是45元,但人们的读书热情并未因此消减;在美国,《哈利波特》一套688。中国呢?
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承担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作用。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中国古代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这些需要我们去了解;国外出现过影响世界进程的大师,需要我们去学习。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翻开妈妈的包,看有定的期刊有没有来新的一期,更是到妈妈学校的图书馆看了很多连环画。我很庆幸妈妈从小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可是现在,别人要是听说你又读了几本书,都会惊讶地张大嘴说:“现在竟然还有看书的人?!”不知道是我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刷刷微博,看看搞笑段子,聊聊八卦,时间也是这么过去了。但我总觉得,人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图书在现在的中国地位有多低!作者在中国的生存有多困难!迫于经济压力,很多作者将创作周期一缩再缩,有的甚至半个月就写出一本书,其质量可想而知。
伟大的著作永远是经过精雕细琢的,需要反复修改、校正。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写就《红楼梦》。给作者的版税低得可怜,一年半载创作出一本书,挣的钱还不如办场2小时的讲座来得多。社会浮躁,作者境遇悲惨,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写作,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就难以得到传播。没有时间上的保证,自然很难产生可以传世的经典。要是作者全职创作,估计连糊口都困难。但是,我们庆幸的是,中国还有很多作者,他们不在乎低版税,仍然坚持写作,即使社会对他们是那么不公。作为华夏文明的子孙,这是文化的倒退。可是,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作为知名媒体,央视新闻非但没有起到引导公众阅读、支持图书出版的作用,反而极尽打压之能事,反问大家,是否要转向拇指上的阅读?好嘛,315那天把苹果得罪了,现在又舔着脸讨好人家?还是给kindle做广告?人给你钱了吗?我们不排斥电子阅读,也在积极迎接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但你不能因为要推电子书而黑纸质书!自己如此不厚道也就罢了,还去污蔑很厚道的图书行业,真是有点可耻了。请问,维护官微的这位大侠多少年不去书店了?什么?十年?好吧,十年前估计这个价格尚有可能,因为当时房价未涨,汽油未涨,买车也不用摇号,买房也不用纳税五年。放在现在,那我真想送你几个脏字了。QNMD!
现在,书价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了。真诚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书价真能如央视新闻梦呓的那么高,甚至更高。因为那才是书在其他国家应有的地位。只有那样,中国的图书行业才有未来,中国人才有未来。
我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回顾一下微博原文:
【书,你还买得起吗?】据每日新报,2012年全国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52.23元。作者版税、运营费等人工成本一直在上升,书价也不断上涨。以《悲惨世界》(上下)为例,2003年定价32元,2006年49.8元,2010年52.1元,2012年高至98.6元。书价涨了,你会依然享受书籍的纸香,还是转向拇指上的阅读?
但凡经常读书的人都知道,近年来图书定价越来越低。咱不和坐火箭往上窜的房价比,就和蔬菜、水果、鸡蛋价格相比吧,图书都得自惭形秽地想找个地方猫起来。图书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定价稍高点,销量就很惨烈,人们的读书热情也越来越低。平时随便看个电影都要四五十,遇上个3D的,100都挡不住。可要是让他买本30块钱,打完折也就十几块钱的书,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这真是个神奇的国度。全面阅读率低到惨不忍睹,作家如果不做点全职工作,简直无法养家糊口。在国外,一个作家写本畅销书,可以在最繁华的街区买三四栋房子。然而,在中国,莫言在得了诺贝尔奖后,才能用奖金在北京买一个小户型。这还得是写出了名气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呢?境况无法想象。纸张价格飞涨、运输成本飞涨,没错!可是,书价却越来越低!请问央视,你敢说你去书店调研过么?
你再次发扬了只选老实,不选强悍的一贯作风,把火烧到了图书出版行业。你敢说句北京的房价上涨太快么?请问你是不是谄媚地跟着人屁股后欢呼,高歌着“首都房价今年来稳定下降”?你敢说句上海的猪扔到黄浦江的真实原因么?你敢说为啥刘翔一比赛就出状况么?你不敢!凭着一颗爱书,想把最优秀的知识传播到每个人中的心,在图书出版行业工作的人在坚持着、奋斗着。他们是一群爱书的人,也是一群最期盼中国人能更多地读书、读好书的人。他们不在乎微薄的工资收入,只因他们热爱这个行业,热爱图书。图书市场的连年走低没有让他们惧怕,因为他们坚信,人人都有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只要人的求知欲在,图书就永远不会消亡。可是,他们在你们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中愤怒了!你们可知道,物价飞涨,可作者的版税可是多年未涨一分;物价飞涨,可图书的定价却越来越便宜!你们可以沉默,也可以无视,但不能污蔑! 在台湾,图书的平均定价是45元,但人们的读书热情并未因此消减;在美国,《哈利波特》一套688。中国呢?
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承担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作用。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中国古代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这些需要我们去了解;国外出现过影响世界进程的大师,需要我们去学习。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翻开妈妈的包,看有定的期刊有没有来新的一期,更是到妈妈学校的图书馆看了很多连环画。我很庆幸妈妈从小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可是现在,别人要是听说你又读了几本书,都会惊讶地张大嘴说:“现在竟然还有看书的人?!”不知道是我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刷刷微博,看看搞笑段子,聊聊八卦,时间也是这么过去了。但我总觉得,人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图书在现在的中国地位有多低!作者在中国的生存有多困难!迫于经济压力,很多作者将创作周期一缩再缩,有的甚至半个月就写出一本书,其质量可想而知。
伟大的著作永远是经过精雕细琢的,需要反复修改、校正。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写就《红楼梦》。给作者的版税低得可怜,一年半载创作出一本书,挣的钱还不如办场2小时的讲座来得多。社会浮躁,作者境遇悲惨,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写作,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就难以得到传播。没有时间上的保证,自然很难产生可以传世的经典。要是作者全职创作,估计连糊口都困难。但是,我们庆幸的是,中国还有很多作者,他们不在乎低版税,仍然坚持写作,即使社会对他们是那么不公。作为华夏文明的子孙,这是文化的倒退。可是,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作为知名媒体,央视新闻非但没有起到引导公众阅读、支持图书出版的作用,反而极尽打压之能事,反问大家,是否要转向拇指上的阅读?好嘛,315那天把苹果得罪了,现在又舔着脸讨好人家?还是给kindle做广告?人给你钱了吗?我们不排斥电子阅读,也在积极迎接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但你不能因为要推电子书而黑纸质书!自己如此不厚道也就罢了,还去污蔑很厚道的图书行业,真是有点可耻了。请问,维护官微的这位大侠多少年不去书店了?什么?十年?好吧,十年前估计这个价格尚有可能,因为当时房价未涨,汽油未涨,买车也不用摇号,买房也不用纳税五年。放在现在,那我真想送你几个脏字了。QNMD!
现在,书价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了。真诚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书价真能如央视新闻梦呓的那么高,甚至更高。因为那才是书在其他国家应有的地位。只有那样,中国的图书行业才有未来,中国人才有未来。
我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