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怎么输(二)
故事二
2004年3月,我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开学是在9月,这样就空出了整整半年时间。为了不虚度时光,又因为机缘巧合,我找到了一个工作——为G君做私人助理。
G君当时四十多岁,面容与身材保养得就像一个老Man系型男演员,吃穿用度更体现出神秘的好家世。他说流利英文,持欧洲某国护照,有着前后担任两家知名能源类跨国公司首代的履历,他的大House坐落在北京顺义最早的高级别墅区,他的白色奔驰右前方甚至还带有旗杆——总之,他是一个高端产品广告里活生生的中年国际化商业精英的真人版。
2004年初,G君注册了一个环保类机构。我是注册之后G君的第二任助理。
G君的“机构”始创之初团队有两个人——G君和他的上一任小男生助理。小男生助理和我交接后,“机构”由G君和我组成。G君说:“项目启动后,再为项目组建最合适的团队。”
G君的“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当然这对精英来说根本不是问题。G君是京城俱乐部的会员,因此享有一项会员权利——无限次使用号称当时北京最顶级的私人俱乐部会议室。于是我作为G君的小助理,每天很风光的把我的车停进会员专属车位,再拎上笔记本坐电梯直达50层,负责倾听与记录G君与各界人士或面谈或电话会议交谈的各种大事儿。期间俯瞰360度风景,喝各种鲜榨果汁,往来人员无不衣着鲜亮,彬彬有礼。如果是陪同G君外出那就更奢华了,坐在白色奔驰后座,在各大酒店、酒楼和政府机构门口款款下车,然后密集会见国内外许多爷爷级和与大叔级的各界泰斗和前辈。这些泰斗和前辈个个声如洪钟,前呼后拥。不用说,这都是G君的朋友,G君的朋友无白丁。
当时G君的日程大概由两方面组成,第一:邀请圈层好友成为他“机构”的名誉顾问;第二:与政府或商业资源持有者(当然还是他的好友)洽谈项目合作和发展事宜。
G君平均每个星期会见10波人,对方几乎都首先愉快的应允将作为“机构”的顾问,并当场给予“机构”以政策和行业的建议。然后,双方会在“机构”的业务范围内至少聊出一个新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不小,听起来都可实现多方共赢,利国利民,造福子孙。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会议记录。
我在记录和整理头几个项目的时候真心澎湃,觉得我竟然将要见证一个中国环保事业的大崛起并且身处其中!我心想一定要多做些事,无奈行业性太强,只好拣其中一个主题摄影展的外围推广型项目写成了策划执行全案,此方案获得了G君大大的表扬。
这份工作极大的迎合了年轻女性的虚荣心。我自然非常满意,感到自己的生活品质瞬间很高端,很上流,自己的职位很核心,很重要。
然而这种良好的飘忽感觉只维持了一个月。每次都是这样,直觉与感觉过后,我总是陷入客观和理性的观察。在这种观察之后,那些禁不住推敲的表象总是会无情的剥落。
随着我电脑里的项目文档越来越多,我开始替G君焦虑。终于有天忍不住问他:“A项目和B项目,当时和XX局说这个月启动的,还启动吗?”
G君说:“XX局的款项还没有到位。”
我:“那我已经整理好的项目计划,是不是应该先发XX局?”
G君:“应该发!现在就发!”
“XX局当时说会告知您这个项目的联系人,您那有吗我发他。” G君:“我没有!你自己没去问问啊。”
“我问不好啊,我身份不对等,还是得您问。”
G君:“好吧那我问。”
遂无下文。
另外一天,我负责填写“机构”参与的科技部软课题项目申报表,遇到行业知识空白,去问G君:“这一块我完全不懂,不能乱填,应该由专业人士填写,这样最准确,您能填吗?”
G君:“你去找M君,他是我老朋友了,而且答应做咱们顾问。”
“还是得麻烦您问,老人家德高望重也不认识我啊。”
“好我问问他。”
亦无下文。
关于项目落地的对话大体都是相似的。绝大多数项目没有进展,少数几个一来二去没了音信,我每天依然去京城俱乐部上班,然而同样的工作内容已经了无生趣了。我惊讶的是G君依然能够兴致盎然的继续开展会见工作。后来每每见到G君被夸赞风度与相貌时那满足与享受的神情,我曾暗暗恶意的思忖:G君真的是要干大事儿吗,怕不是有什么社交依赖症吧。
我的助理工作应该截止在9月开学前,然而7月没过完我就走掉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更狗血的剧情,G君的太太,不知发现了G君的什么劣迹,开始转圈暴打G君手机里每一个疑似年轻女性的电话。我一天内被骚扰数回,不胜其烦。与此同时,更对“机构”的前景心灰意冷,于是收拾好做助理时的浮华裙装,把这一篇翻过去,脚踏实地的等待研究生开学了。
故事讲完了。就在刚刚,我搜索到了该“机构”的网站,发现更新截止于2007年。还有,我在网站上发现,当年那些震耳欲聋的项目里,后来唯一一个实现了的,就是那个不起眼儿的摄影比赛。
![]() |
2004年3月,我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开学是在9月,这样就空出了整整半年时间。为了不虚度时光,又因为机缘巧合,我找到了一个工作——为G君做私人助理。
G君当时四十多岁,面容与身材保养得就像一个老Man系型男演员,吃穿用度更体现出神秘的好家世。他说流利英文,持欧洲某国护照,有着前后担任两家知名能源类跨国公司首代的履历,他的大House坐落在北京顺义最早的高级别墅区,他的白色奔驰右前方甚至还带有旗杆——总之,他是一个高端产品广告里活生生的中年国际化商业精英的真人版。
2004年初,G君注册了一个环保类机构。我是注册之后G君的第二任助理。
G君的“机构”始创之初团队有两个人——G君和他的上一任小男生助理。小男生助理和我交接后,“机构”由G君和我组成。G君说:“项目启动后,再为项目组建最合适的团队。”
G君的“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当然这对精英来说根本不是问题。G君是京城俱乐部的会员,因此享有一项会员权利——无限次使用号称当时北京最顶级的私人俱乐部会议室。于是我作为G君的小助理,每天很风光的把我的车停进会员专属车位,再拎上笔记本坐电梯直达50层,负责倾听与记录G君与各界人士或面谈或电话会议交谈的各种大事儿。期间俯瞰360度风景,喝各种鲜榨果汁,往来人员无不衣着鲜亮,彬彬有礼。如果是陪同G君外出那就更奢华了,坐在白色奔驰后座,在各大酒店、酒楼和政府机构门口款款下车,然后密集会见国内外许多爷爷级和与大叔级的各界泰斗和前辈。这些泰斗和前辈个个声如洪钟,前呼后拥。不用说,这都是G君的朋友,G君的朋友无白丁。
当时G君的日程大概由两方面组成,第一:邀请圈层好友成为他“机构”的名誉顾问;第二:与政府或商业资源持有者(当然还是他的好友)洽谈项目合作和发展事宜。
G君平均每个星期会见10波人,对方几乎都首先愉快的应允将作为“机构”的顾问,并当场给予“机构”以政策和行业的建议。然后,双方会在“机构”的业务范围内至少聊出一个新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不小,听起来都可实现多方共赢,利国利民,造福子孙。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会议记录。
我在记录和整理头几个项目的时候真心澎湃,觉得我竟然将要见证一个中国环保事业的大崛起并且身处其中!我心想一定要多做些事,无奈行业性太强,只好拣其中一个主题摄影展的外围推广型项目写成了策划执行全案,此方案获得了G君大大的表扬。
这份工作极大的迎合了年轻女性的虚荣心。我自然非常满意,感到自己的生活品质瞬间很高端,很上流,自己的职位很核心,很重要。
然而这种良好的飘忽感觉只维持了一个月。每次都是这样,直觉与感觉过后,我总是陷入客观和理性的观察。在这种观察之后,那些禁不住推敲的表象总是会无情的剥落。
随着我电脑里的项目文档越来越多,我开始替G君焦虑。终于有天忍不住问他:“A项目和B项目,当时和XX局说这个月启动的,还启动吗?”
G君说:“XX局的款项还没有到位。”
我:“那我已经整理好的项目计划,是不是应该先发XX局?”
G君:“应该发!现在就发!”
“XX局当时说会告知您这个项目的联系人,您那有吗我发他。” G君:“我没有!你自己没去问问啊。”
“我问不好啊,我身份不对等,还是得您问。”
G君:“好吧那我问。”
遂无下文。
另外一天,我负责填写“机构”参与的科技部软课题项目申报表,遇到行业知识空白,去问G君:“这一块我完全不懂,不能乱填,应该由专业人士填写,这样最准确,您能填吗?”
G君:“你去找M君,他是我老朋友了,而且答应做咱们顾问。”
“还是得麻烦您问,老人家德高望重也不认识我啊。”
“好我问问他。”
亦无下文。
关于项目落地的对话大体都是相似的。绝大多数项目没有进展,少数几个一来二去没了音信,我每天依然去京城俱乐部上班,然而同样的工作内容已经了无生趣了。我惊讶的是G君依然能够兴致盎然的继续开展会见工作。后来每每见到G君被夸赞风度与相貌时那满足与享受的神情,我曾暗暗恶意的思忖:G君真的是要干大事儿吗,怕不是有什么社交依赖症吧。
我的助理工作应该截止在9月开学前,然而7月没过完我就走掉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更狗血的剧情,G君的太太,不知发现了G君的什么劣迹,开始转圈暴打G君手机里每一个疑似年轻女性的电话。我一天内被骚扰数回,不胜其烦。与此同时,更对“机构”的前景心灰意冷,于是收拾好做助理时的浮华裙装,把这一篇翻过去,脚踏实地的等待研究生开学了。
故事讲完了。就在刚刚,我搜索到了该“机构”的网站,发现更新截止于2007年。还有,我在网站上发现,当年那些震耳欲聋的项目里,后来唯一一个实现了的,就是那个不起眼儿的摄影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