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衬一页春天的黑
早上六点多就醒了,听见外面有鸟在叫。想起苏大学士说什么“夜来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真是浪漫得要死要活。微雨么,还没有下,也许会下吧,不要紧。春好不好呢,我也不敢说,威海的冬天太漫长了,可不能高兴得太早,一惊一乍什么呀,真是没见过大世面。
如果是在家……没什么,就是突然想家了。
清明节还是好玩的,不过那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最喜欢的事情是摘桑葚。不对,最喜欢的事情是捉蚂蚱……不对,最喜欢的事情是偷山神爷的贡果吃……不对,最喜欢的事情是躺在松树林里晒鱼肚皮…… 好像都不对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念一种遥远的气味,也许是……松香和素馨花混合的气味。好吧,那我就严肃兮兮地告诉你:最喜欢的事情是闻素馨花。这花似乎永远是和清明在一起的,一种并不让人愉悦,又兴奋得无可奈何的味道。也许是因为只有味道才是不会改变的吧——许多东西都消失了,没有证人的时刻回忆好像也变得不真实了——只有这种气味会在清明这天,携带着所有的信息精准地到达。
我记得《看不见的城市》有一个为死者建造的城市。哈哈,这样的城市存在,不过是为了印证生者的孤独——不管是在那边,还是在这边,对我来说重要的只有那么几个人——而能量守恒定律说,那边的多了,这边自然就少了。卡尔维诺真是一个悲伤的老鬼。那边确实有几个我愿意想念的人。梅特克林《青鸟》里说,当死者被人们想念时,他们就会从梦里醒来,这大概可以算是一种复活。
前几天看纪德的自传,里面讲到她脾气古怪的祖母,说她总是不停地织毛线袜,一只又一只不断地开头,却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件“作品”——这让我有点想她了。就写了下面这些东西,贴在这里吧。
我阿奶叫徐金华。我是在前年和我爹上坟的时候才意识到的。“显妣考徐金华之墓”,碑上这么写。陌生的名字,好像和我阿奶一点关系也没有。“张妈妈”——所有的人都这么称呼她——可是她到底不姓张,只是嫁了一个姓张的男人。
我阿爷在我四岁的时候就走掉了。我不记得他的样子。关于他,我只知道这些:张永昌,河北人,抗战参军到了云南,一辈子也没有离开。小的时候我不喜欢去幼儿园,家里的人没办法,白天就把我“寄”在老人那里。从春天到冬天,我在黑乎乎的房子里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我阿爷就披着他的军大衣坐在老藤椅子上,印象中他总是不动。有时候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惊讶地发现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突然害怕起来。他不和我说话,而我往往在自以为没人的时候自言自语。
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到柜子里翻小东小西玩。纽扣、小夹子、线头和碎布,还有一些用剩的蜡烛。有一天我在柜子里翻出了一沓我六娘的照片,那时候我六娘二十出头,正在和一个叫老五的男人谈恋爱。照片上六娘笑得很开心,脸上涂了厚厚的脂粉,嘴唇红红的。我记得我找到那沓照片后很高兴,在光线极暗的里屋看了半天,又把它们一张张拿到窗前去细看。阳光像布匹一样泻下来,抚摸着照片上的大小灰尘。“哗~~”照片抖动的声音又脆又闷,震得耳膜生疼。大小灰尘就在阳光下恣意漂浮起来。有一瞬间,我误以为是六娘脸上的脂粉掉下来了,照片晃动的一秒钟,我甚至看见了艳丽背后露出的老相。
我阿爷是被我六娘气死的。在得知我六娘吸毒的消息后,我阿爷就病倒了。我爹说,我阿爷病了以后不说话,不吃东西,更不吃药,活活把自己打发掉了。我爹说,我阿爷走之前指着衣柜上的大箱子支吾不清,把箱子抬下来,打开,里面除了一些旧衣裳外什么也没有——钱都被我六娘偷去了。我阿爷就断了气。
后来老房子里就剩下我阿奶了。对我来说,那没有什么不同,房子还是一样昏暗寂静。我阿奶有时候在门口晒太阳,有时候在灶房里烧柴禾,我还是像个小幽灵一样喜欢自言自语,和她说不上话。只有一个叫“徐妈妈”的老人每天都来找我阿奶说话。“张妈妈,给吃咯?”“张妈妈,说是今天要下雨!”“张妈妈,你老人家好福气,儿女还算齐齐全全,不像我……”徐妈妈自然也是个寡妇了,只有一个女儿,是个罗锅。虽然是个罗锅,人却很好强,在黯淡的街巷里时髦得风风火火,人家都叫她“徐摩登”。徐摩登喜欢人家夸她美,虽然夸得辨不清真假。她守着她娘徐妈妈过了一辈子,后来一个人死在家里,好几天以后才被邻居发现。
很多东西都没有印象,日子好像漏掉了。房头上长了草,到春天种子飞得漫天都是,木头梯子在雨天里常常吱呀乱叫,阿奶的卧房里总有一股雪花膏的味道,在纸张的霉腐气息中让人感到暖和,昏昏欲睡。她的床是那么大,一年四季都挂着厚厚的白纱帐,被褥是缎做的,有冰凉的触感。花色已经很旧了,鸳鸯蝴蝶停落在遥远年代的红紫中,茫然的样子。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不知道为什么,许多许多年过去了,我还会在长长的睡眠之后将醒未醒之际误以为自己仍旧睡在阿奶宽大的床上,睁开眼睛会还看见红缎被子,白纱帐子……还会听见一架大挂钟发出的滴答声,空气中不可消除的震颤——那一定是我听过最固执最顽强的时间的声音了,走得那么缓慢艰难,仿佛每一针都落在疼处。
只有年节的时候阿奶家才热闹。所有老张家的人都聚在一起,吃酒,划拳,吵吵闹闹。几个兄弟谁也不服谁,吹胡子瞪眼睛,甚至打起来。我爹是老大,饭桌上照顾老小,运筹帷幄。“老四!阿妈还坐在这里,要说屁话出去说!”……“张愣子,去把油辣子端进来摆起!”……“来来,吃鱼吃鱼。海子鱼么,难得难得。”……孩子们闹成一锅粥,摔了筷子,打了碗,又被训斥得哭起来……壶里的水开了,沸水落在煤灰上“呲~~~”地响着——我阿奶坐在上席,她不说话,有时候就在这一团乱麻中打起盹来。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周末我去看我阿奶。坐着坐着,她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沓东西,用蓝布手绢包着,塞在我手里。“拿回去给你妈,别的东西我也没有。我也没有文化,你以后要好好呢给听见。”我不明就里,回去向我妈交代。手绢里是一小沓钱,也不多。我妈半天说不出话,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到你们老张家,连块尿布都是我自己做。”——这是我妈和我爸吵架时常说的话——也许这并非气话。我妈生我的时候,差点没命,后来听说生了个女孩,我阿奶当真一眼也没去瞧过我们母女。我上高中以后,她老人家还劝我爸说,女娃娃么,就是个包袱,不要供她读书了,没得用。”——这么多年,她也许是有些愧疚的吧。虽然或许已经没有人会怪她——她老了,像个犯错的小孩一样,张着眼睛,红着脸,无法对付这个她无法理解的世界。有一次,她在某个角落发现了一张纸,十分慎重地拿到我面前,说,“你瞧瞧,上面是什么字?”我一看,是一张商品“合格证”,就告诉了她。合格证?在我们的方言里,是没有“合格”这个词的,解释也解释不清,笑得我直打滚。为什么一样东西被生产出来,还需要一个什么“合格证”呢?这张“合格证”重不重要?万一丢了可怎么办?她不明白的。她所熟悉的东西一一离她远去了。
有时候我会想,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回忆真是可怕啊。它们会随时像绳索一样绑住她,在细节上一遍又一遍地毁掉她。我去看我阿奶的时候,她就常常那么呆坐着,脸上露出不安的表情。对,不是“安详的表情”,是“不安”。她这一辈子太苦了。我知道她又陷入了回忆。我从不能和她分享什么,只是挨着她的膝盖坐着。
如果是在家……没什么,就是突然想家了。
清明节还是好玩的,不过那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最喜欢的事情是摘桑葚。不对,最喜欢的事情是捉蚂蚱……不对,最喜欢的事情是偷山神爷的贡果吃……不对,最喜欢的事情是躺在松树林里晒鱼肚皮…… 好像都不对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念一种遥远的气味,也许是……松香和素馨花混合的气味。好吧,那我就严肃兮兮地告诉你:最喜欢的事情是闻素馨花。这花似乎永远是和清明在一起的,一种并不让人愉悦,又兴奋得无可奈何的味道。也许是因为只有味道才是不会改变的吧——许多东西都消失了,没有证人的时刻回忆好像也变得不真实了——只有这种气味会在清明这天,携带着所有的信息精准地到达。
我记得《看不见的城市》有一个为死者建造的城市。哈哈,这样的城市存在,不过是为了印证生者的孤独——不管是在那边,还是在这边,对我来说重要的只有那么几个人——而能量守恒定律说,那边的多了,这边自然就少了。卡尔维诺真是一个悲伤的老鬼。那边确实有几个我愿意想念的人。梅特克林《青鸟》里说,当死者被人们想念时,他们就会从梦里醒来,这大概可以算是一种复活。
前几天看纪德的自传,里面讲到她脾气古怪的祖母,说她总是不停地织毛线袜,一只又一只不断地开头,却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件“作品”——这让我有点想她了。就写了下面这些东西,贴在这里吧。
我阿奶叫徐金华。我是在前年和我爹上坟的时候才意识到的。“显妣考徐金华之墓”,碑上这么写。陌生的名字,好像和我阿奶一点关系也没有。“张妈妈”——所有的人都这么称呼她——可是她到底不姓张,只是嫁了一个姓张的男人。
我阿爷在我四岁的时候就走掉了。我不记得他的样子。关于他,我只知道这些:张永昌,河北人,抗战参军到了云南,一辈子也没有离开。小的时候我不喜欢去幼儿园,家里的人没办法,白天就把我“寄”在老人那里。从春天到冬天,我在黑乎乎的房子里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我阿爷就披着他的军大衣坐在老藤椅子上,印象中他总是不动。有时候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惊讶地发现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突然害怕起来。他不和我说话,而我往往在自以为没人的时候自言自语。
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到柜子里翻小东小西玩。纽扣、小夹子、线头和碎布,还有一些用剩的蜡烛。有一天我在柜子里翻出了一沓我六娘的照片,那时候我六娘二十出头,正在和一个叫老五的男人谈恋爱。照片上六娘笑得很开心,脸上涂了厚厚的脂粉,嘴唇红红的。我记得我找到那沓照片后很高兴,在光线极暗的里屋看了半天,又把它们一张张拿到窗前去细看。阳光像布匹一样泻下来,抚摸着照片上的大小灰尘。“哗~~”照片抖动的声音又脆又闷,震得耳膜生疼。大小灰尘就在阳光下恣意漂浮起来。有一瞬间,我误以为是六娘脸上的脂粉掉下来了,照片晃动的一秒钟,我甚至看见了艳丽背后露出的老相。
我阿爷是被我六娘气死的。在得知我六娘吸毒的消息后,我阿爷就病倒了。我爹说,我阿爷病了以后不说话,不吃东西,更不吃药,活活把自己打发掉了。我爹说,我阿爷走之前指着衣柜上的大箱子支吾不清,把箱子抬下来,打开,里面除了一些旧衣裳外什么也没有——钱都被我六娘偷去了。我阿爷就断了气。
后来老房子里就剩下我阿奶了。对我来说,那没有什么不同,房子还是一样昏暗寂静。我阿奶有时候在门口晒太阳,有时候在灶房里烧柴禾,我还是像个小幽灵一样喜欢自言自语,和她说不上话。只有一个叫“徐妈妈”的老人每天都来找我阿奶说话。“张妈妈,给吃咯?”“张妈妈,说是今天要下雨!”“张妈妈,你老人家好福气,儿女还算齐齐全全,不像我……”徐妈妈自然也是个寡妇了,只有一个女儿,是个罗锅。虽然是个罗锅,人却很好强,在黯淡的街巷里时髦得风风火火,人家都叫她“徐摩登”。徐摩登喜欢人家夸她美,虽然夸得辨不清真假。她守着她娘徐妈妈过了一辈子,后来一个人死在家里,好几天以后才被邻居发现。
很多东西都没有印象,日子好像漏掉了。房头上长了草,到春天种子飞得漫天都是,木头梯子在雨天里常常吱呀乱叫,阿奶的卧房里总有一股雪花膏的味道,在纸张的霉腐气息中让人感到暖和,昏昏欲睡。她的床是那么大,一年四季都挂着厚厚的白纱帐,被褥是缎做的,有冰凉的触感。花色已经很旧了,鸳鸯蝴蝶停落在遥远年代的红紫中,茫然的样子。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不知道为什么,许多许多年过去了,我还会在长长的睡眠之后将醒未醒之际误以为自己仍旧睡在阿奶宽大的床上,睁开眼睛会还看见红缎被子,白纱帐子……还会听见一架大挂钟发出的滴答声,空气中不可消除的震颤——那一定是我听过最固执最顽强的时间的声音了,走得那么缓慢艰难,仿佛每一针都落在疼处。
只有年节的时候阿奶家才热闹。所有老张家的人都聚在一起,吃酒,划拳,吵吵闹闹。几个兄弟谁也不服谁,吹胡子瞪眼睛,甚至打起来。我爹是老大,饭桌上照顾老小,运筹帷幄。“老四!阿妈还坐在这里,要说屁话出去说!”……“张愣子,去把油辣子端进来摆起!”……“来来,吃鱼吃鱼。海子鱼么,难得难得。”……孩子们闹成一锅粥,摔了筷子,打了碗,又被训斥得哭起来……壶里的水开了,沸水落在煤灰上“呲~~~”地响着——我阿奶坐在上席,她不说话,有时候就在这一团乱麻中打起盹来。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周末我去看我阿奶。坐着坐着,她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沓东西,用蓝布手绢包着,塞在我手里。“拿回去给你妈,别的东西我也没有。我也没有文化,你以后要好好呢给听见。”我不明就里,回去向我妈交代。手绢里是一小沓钱,也不多。我妈半天说不出话,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到你们老张家,连块尿布都是我自己做。”——这是我妈和我爸吵架时常说的话——也许这并非气话。我妈生我的时候,差点没命,后来听说生了个女孩,我阿奶当真一眼也没去瞧过我们母女。我上高中以后,她老人家还劝我爸说,女娃娃么,就是个包袱,不要供她读书了,没得用。”——这么多年,她也许是有些愧疚的吧。虽然或许已经没有人会怪她——她老了,像个犯错的小孩一样,张着眼睛,红着脸,无法对付这个她无法理解的世界。有一次,她在某个角落发现了一张纸,十分慎重地拿到我面前,说,“你瞧瞧,上面是什么字?”我一看,是一张商品“合格证”,就告诉了她。合格证?在我们的方言里,是没有“合格”这个词的,解释也解释不清,笑得我直打滚。为什么一样东西被生产出来,还需要一个什么“合格证”呢?这张“合格证”重不重要?万一丢了可怎么办?她不明白的。她所熟悉的东西一一离她远去了。
有时候我会想,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回忆真是可怕啊。它们会随时像绳索一样绑住她,在细节上一遍又一遍地毁掉她。我去看我阿奶的时候,她就常常那么呆坐着,脸上露出不安的表情。对,不是“安详的表情”,是“不安”。她这一辈子太苦了。我知道她又陷入了回忆。我从不能和她分享什么,只是挨着她的膝盖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