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如梦如幻
江红站在方形环形舞台的最右边,她说,每天早上醒来都要确认一下窗户是在床的左边还是右边,如果确定是右边,那她便是在巴黎,而如果窗户到了左边,那她就还在北京。但即便早上醒来,看到窗户在床右边,她还是不安心。为了让自己更确定一些,她走下床,打开小小的冰箱,冰箱里装着黄油、芝士、面包、鸡蛋。她拿出一个鸡蛋,在平底锅上倒上油,敲开鸡蛋,鸡蛋和油碰撞在一起,咔滋一声,一切都消失了,她又重新坐回到床上。环形舞台的左侧上方出现了一个女孩坐在床上的投影。她说,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又回到了床上。于是她又到冰箱拿出一个鸡蛋,倒上油,敲开鸡蛋,鸡蛋和油碰撞在一起,咔滋,一切又都消失。舞台左侧上方出现第二个女孩的投影。她仿佛进入了一个进入了一个循环煎鸡蛋的重复程式。她又再一次从床上下来煎鸡蛋,在环形舞台的左上方出现了第三个女孩的投影。到了第四次,啪,舞台右侧上方出现了另一个江红,不是投影而是另一个真的江红,她重复着刚在过程。第五次,第三个江红出现。第六次,第四个江红。第七次,舞台右上方出现的这三个江红又同时再一次重复煎鸡蛋的过程,但这一次,她们都没有再回到床上,鸡蛋终于在油锅上凝结,日子再一次继续。站在舞台左侧的江红说,假如她没有重复煎第七次鸡蛋,也许她就不会现在在这个地方,也许那又是另外一个梦。
在环形舞台的中间坐着一批观众,我不在其中,但假如要设想在里面观看这一场景,我想那一定是如梦如幻。之前看过的国内戏剧,很少涉及到多层次的时空处理。受单向舞台的限制,戏剧很难去表现复杂的时空转换,我们很难想象在舞台上看到从北京到巴黎到美国或者再到别的地方,还有从现实到内心,从意识到潜意识,这方面电影和小说更擅长。但赖声川的《如梦之梦》不仅实现了多层次的时空转换,而且转换地非常浑然。
一个人物不再只有一个演员,它可以多达五个不同演员,而且这个五个演员还可以都同时站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除了这场有四个江红出现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江红是专门负责主要的舞台行动。另外其他的主要角色基本也都有至少两个演员在舞台上同时出现,一个是负责内心独白,另一个负责的舞台行动。重要的是,即便这样,观看者却丝毫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人物的内心和行动被拆成了不同的维度,甚至人物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在舞台被明显地区分开来。心理空间和时间层次被极大地丰富了。
环形舞台把传统的单向舞台分成了四个面向的舞台,观众被舞台四面包围,360度观看不同的时空。左侧的舞台往往作为心理空间,多用于负责人物心理活动、回忆的场面。而前面、后面和右侧的舞台主要作为行为空间。试想把一个单面向的舞台分割成一个心理空间和一个行为空间,再把行为空间再细分成不同的小场景那将会是怎样一副惨景,每一个空间都只能占舞台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小,每一个空间都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戏剧一般只表现相对简单的时空。而这个环形舞台中的观众观看每一个空间都是完整且独立的,就像在同时观看四幕剧,这种心理、现实、时间、空间的切换更加接近电影的蒙太奇。
《如梦之梦》的故事其实是电影化的,不仅人物、地点繁多,而且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丰富的心理层次和时间维度,他们都有无法忘却的过去,难以逃脱的梦。故事从现在开始,退回到一个过去,然后再由这个过去退回到另一个过去,在另一个过去里又包涵着更多的过去,每一个过去都包含梦和故事,最终它讲了一个过去里的过去的故事。
今天只看到了它的上半部,故事进行到中间,由一个谜团开始,刚刚进入另一个谜团,现在我并不知道它终究将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是它讲故事的方式是令人惊奇的,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立体的浑然的统一,即便我没有坐到最中心的位置也能感觉它丰富的心理和时空层次,这是传统戏剧难以企及的。
另外台湾戏剧演员相比大陆演员显得更加生活化,没有那么拿腔拿调,也不晓得是不是跟导演有关系。剧中对日语、上海话的调侃想来应该赖声川一贯的兴趣点,风趣而幽默。这半部戏整整4小时,却一点也不让人困倦,反越来越被吸引到其中,因为它是那样微妙而丰富,非常期待到8号看下半部的演出。
2013.4.5
保利剧院
在环形舞台的中间坐着一批观众,我不在其中,但假如要设想在里面观看这一场景,我想那一定是如梦如幻。之前看过的国内戏剧,很少涉及到多层次的时空处理。受单向舞台的限制,戏剧很难去表现复杂的时空转换,我们很难想象在舞台上看到从北京到巴黎到美国或者再到别的地方,还有从现实到内心,从意识到潜意识,这方面电影和小说更擅长。但赖声川的《如梦之梦》不仅实现了多层次的时空转换,而且转换地非常浑然。
一个人物不再只有一个演员,它可以多达五个不同演员,而且这个五个演员还可以都同时站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除了这场有四个江红出现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江红是专门负责主要的舞台行动。另外其他的主要角色基本也都有至少两个演员在舞台上同时出现,一个是负责内心独白,另一个负责的舞台行动。重要的是,即便这样,观看者却丝毫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人物的内心和行动被拆成了不同的维度,甚至人物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在舞台被明显地区分开来。心理空间和时间层次被极大地丰富了。
环形舞台把传统的单向舞台分成了四个面向的舞台,观众被舞台四面包围,360度观看不同的时空。左侧的舞台往往作为心理空间,多用于负责人物心理活动、回忆的场面。而前面、后面和右侧的舞台主要作为行为空间。试想把一个单面向的舞台分割成一个心理空间和一个行为空间,再把行为空间再细分成不同的小场景那将会是怎样一副惨景,每一个空间都只能占舞台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小,每一个空间都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戏剧一般只表现相对简单的时空。而这个环形舞台中的观众观看每一个空间都是完整且独立的,就像在同时观看四幕剧,这种心理、现实、时间、空间的切换更加接近电影的蒙太奇。
《如梦之梦》的故事其实是电影化的,不仅人物、地点繁多,而且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丰富的心理层次和时间维度,他们都有无法忘却的过去,难以逃脱的梦。故事从现在开始,退回到一个过去,然后再由这个过去退回到另一个过去,在另一个过去里又包涵着更多的过去,每一个过去都包含梦和故事,最终它讲了一个过去里的过去的故事。
今天只看到了它的上半部,故事进行到中间,由一个谜团开始,刚刚进入另一个谜团,现在我并不知道它终究将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是它讲故事的方式是令人惊奇的,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立体的浑然的统一,即便我没有坐到最中心的位置也能感觉它丰富的心理和时空层次,这是传统戏剧难以企及的。
另外台湾戏剧演员相比大陆演员显得更加生活化,没有那么拿腔拿调,也不晓得是不是跟导演有关系。剧中对日语、上海话的调侃想来应该赖声川一贯的兴趣点,风趣而幽默。这半部戏整整4小时,却一点也不让人困倦,反越来越被吸引到其中,因为它是那样微妙而丰富,非常期待到8号看下半部的演出。
2013.4.5
保利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