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港乐II》3.——粤语歌的前世今生(三)
前文:http://www.douban.com/note/270339345/
《夜话港乐II》3.——粤语歌的前世今生(三)
文/公元1874
四 七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卢国沾
从70年代初的《铁塔凌云》开始,随着许冠杰的多首粤语歌大热,粤语成为香港流行音乐市场上的宠儿,过去市民印象里粤语小曲难登大雅之堂的观念也就此作古,粤语歌开始正式成为港乐的主流语种,过去唱英文歌、国语歌的歌手们,也开始纷纷转唱粤语歌,如谭咏麟领衔的温拿乐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乐队中60年代末的英文歌,逐渐转型开始唱粤语歌。
整个市场以粤语歌为主流,也顺带着让一大批有志于为粤语填词的作词人有了发挥的空间。除了白话歌词,从《铁塔凌云》《啼笑姻缘》等前文所述的歌词里可以看出,这些歌词里包含了不少的古文韵味,因此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够填出,尤其是要熟知唐诗宋词才可以。这使得粤语歌词的门槛比国语歌高得多,也导致我们内地的流行歌充斥着“那一夜,我伤害了你”的时候,香港流行乐就算是唱同样的性爱题材,歌手依然可以在词人精湛的写法下,矜持的唱出“三十四度高温,长留禁室内寻蜜运”。
获得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卢国沾,就是这批填词人里的优秀代表。卢国沾生于194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在TVB工作多年,写就了许多电视剧特别是武侠片的主题曲,其中大名鼎鼎的就是1981年为《大侠霍元甲》创作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这样的歌词阳刚威武,中气十足,更罕有的将香港的身份提升到中国的地位。
这首歌出现的时候,《中英联合声明》还没有签署,香港在1997年之后能否回归中国还是未知数,在大部分人以英国子民自居的时候,这样宣扬中华民族意识的歌曲,能够赢得广大市民的认同,无疑为香港回归祖国增加了一笔砝码,这也是流行文化的工作者为时代作证的代表案例之一。
虽然护照上盖的是英国的章,但香港人的家国情怀一直存在。从金庸50年代开始连载的武侠小说,再到电影、音乐,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对于中国的联系却从未隔断。金庸所著的《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等小说,虽以武打场面和正邪对决作为卖点,却绝非架空历史一昧打打杀杀,故事的背景通常都依附于中国古代的真实朝代,而像《天龙八部》这样的小说更能体现出香港人的身份意识。书中的乔峰既是中原的丐帮帮主,身体里又流着契丹人的血液,他的身份被揭穿之后被中原人唾弃,无奈之下回到辽国,当上大辽南院大王,但依然心系中原。这种对于“身份”的细致描写,又在某方面成为像金庸这类曾经是中国人,却被迫远走他乡,生活在香港,成为“殖民地居民”的身份写照。
在这种“殖民地文化”下的香港,却并未如大陆所灌输的意识形态里,那种仿佛“殖民地里二等居民过着屈辱的生活”。实际上,从六七暴动之后,英国政府对香港的管制愈发开明,乃至1974年2月成立廉政公署之后,从政治到文化,均对香港完全放开。例如在教育上,除了在英文方面要求较高(其实现在内地更是趋之若鹜,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不胜枚举),港英政府并没有强制要求香港人学习英国历史,甚至在学校里都没有单独开设英国历史课,而单独开设的,需要考试的,却是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在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中,就对中学的历史考试进行过调侃)。随后港英政府更在议政方面逐步开放,除了港督依然是英国任命之外,大部分职位都陆续由中国人选举、担任。
一言以蔽之,港英政府,并不当香港这个殖民地是“殖民地”,如维多利亚女王所言,“香港是皇冠上的一粒明珠”,殖民的标签已经和几百年前的列强入侵时候所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时代,相去甚远。
之所以要说明这一点,是因为港英政府对于中国文化的不限制、不扭曲甚至是鼓励和发扬,在这样的情形下,才能赢来香港文化的辉煌,乃至于8、90年代在电影、音乐各个方面的腾飞。一个限制思想、扭曲人民意识形态的社会,绝难诞生出影响世界的优秀文化。
在填词里融入中国文化,尤其是含蓄内敛这一点,卢国沾是70年代填词人中的佼佼者。许冠杰派的白话歌词,通常简单明了的抒发心中的感想,体现的是年轻人在生活、爱情、工作方面的各种遭遇,就如同《半斤八两》的直接,不做掩饰;卢国沾的歌词分两种,一是武侠片主题曲,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又带着侠客柔情,典型案例是《小李飞刀》,“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这短短几句歌词,将古龙笔下那个身怀绝世武功却为情所困的李寻欢,阐述得淋漓尽致。
另一种歌词,则是情歌。
香港的情歌流派很多,有直接的“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潘源良作词,谭咏麟《爱情陷阱》),也有偏锋的“情人如若很好奇,要有被我吓怕的准备”(黄伟文作词,陈奕迅《大开眼戒》),而卢国沾则在70年代首次提出要“婉约”。当时的情歌要么是粤语小调不改的低俗风,要么是许冠杰的《独上西楼》这样带着古韵的歌词:“无言独上西楼,残月正当头;何时复与卿游,肠断百般愁。”这样的情歌实在太过古诗词,“卿”字是典型代表,现时的粤语情歌,已经不会用这个字来去写“你”了,也让许冠杰后来被年轻听众所抛弃,嘲笑为“老饼”。
而卢国沾则在内敛里用较为通俗的写法去写。他不会直接写“我爱你、我想你”,强调要在歌词的一段故事里去写主角的状态,通过歌手的演绎,让听众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情感。例如写给张德兰的《期望尽落空》,主歌的开场是这样写一个人期望落空后的状态:“期望尽落空,泪珠想翻涌,却假装笑面,强制着激动;帘外是昨风,晚色赶匆匆,与他竟约在翻天灰暗中。”这段歌词写主角强装笑容却止不住眼眶里的眼泪,再写窗帘外的“昨风”(这是白居易的唐诗写法),妙的是写与他的约定,却是“翻天灰暗”。从人到场景,这番苦楚,于是,一个人期望落空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惨状,已经不言而喻。
卢国沾的这种歌词写法奠定了整个香港乐坛的基调,在后来成为了港乐的主流品种,从林振强到林夕、林若宁,几十年来这种内敛、婉约的粤语歌词,催生出了无数的经典歌曲。例如林夕的代表词作《约定》,就延续了卢国沾的这种写作手法。想想“漫天黄叶远飞的场景,再和“翻天灰暗”映照,是不是有一点期望未落空和落空后的两种状态呢?
另一方面,卢国沾在写时代的沧桑变幻里也颇有心得,代表作是他给薰妮所写的《每当变幻时》。这首改编自日本作曲家古贺政男作品的歌曲,原作诞生于1938年,后来也曾经被台湾歌手改编,由当时的新晋女歌手薰妮演唱。“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悲苦深刻藏骨髓……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卢国沾的歌词写人生如梦,感叹时光流逝,不作空悲切,也没有假欢喜,对时间的留念与感叹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情绪自然流畅,堪称此类写作的翘楚。
这首歌迅速赢得了听众的认同,也让主唱这首歌的薰妮一炮而红。在1978年的第一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上,《每当变幻时》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甚至超过了当年凭借电视剧而风头正盛一干武侠剧主题曲,如罗文的《小李飞刀》、郑少秋的《倚天屠龙记》等等。同时,十大金曲里有四首歌都是卢国沾所写,这也标志着他最为巅峰时期的状态。
卢国沾的词作在70年代影响颇深,他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当时几乎所有歌手都唱过他所写的歌,他更跨界为当年尝试演唱粤语歌的邓丽君创作了歌曲,成为少数几位能为邓丽君写歌的香港填词人。他也成为70年代粤语乐坛的标志性词人,大家尊称他为“卢大侠”,更有着“词坛圣手”的美誉。
可惜的是,卢国沾的这种婉约式情歌写法,在80年代急速增长的乐坛里并不能获得青睐。那时候乐坛高速扩张,歌手大量涌现,电台每天都播着新歌,一个歌手一年可以出3、4张唱片,听众很少有耐心静下心去听歌,理解歌中情愫,所以80年代的大量火热金曲,几乎在词作上都不太婉约。还是上面提到的,大家更喜欢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让一样的歌词伴随着强劲的电子旋律重复三次,听众马上就能跟着唱起来、跳起来,哪还关心那些婉约内敛走心的歌词?
于是,在自己也身不由己的写了大量此类题材之后,不愿意再继续写这类简单情歌的卢国沾在1983年发起“非情歌运动”,他希望凭借自己在业界的威望,号召大家一起抵制这些无脑流情歌,改变乐坛现状。但当时的香港乐坛已经有泛滥的趋势,再加上听众只管听歌追星,很少关心幕后工作者姓甚名谁,卢国沾这三个字的号召力也大不如从前。时代已经不再属于卢大侠,非情歌运动最后无疾而终,被乐坛里层出不穷的“我爱你你不爱我”所掩盖。
随着“非情歌运动”的失败,卢国沾对填词也意兴阑珊,开始降低产量,将精力放在其他事业上,逐渐隐退乐坛,只能偶尔在报纸专栏上看到他的名字。直至2001年,卢国沾才因终身成就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此时的他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只能勉强坐着轮椅前来领奖,而当年因《每当变幻时》而大红大紫,晋身一线歌手的薰妮也几经沉浮,嫁人生子,隐退乐坛。在颁奖的舞台上,已经中年的薰妮重新拿起话筒,再度唱起了《每当变幻时》——如今的卢国沾早已不再填词,薰妮也在隐退乐坛,为丈夫放弃事业后却最终以离婚收场。“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这段歌词薰妮带泪唱出,我亦相信,二十多年过去后,薰妮对卢国沾当年信手写来的“韶华去,逝去了的都已逝去……”歌词,领会得比任何人都更深。
若是今时今日的听众,想再度重温这首当年的金曲,大可以通过杨千嬅在2007年主演的电影《每当变幻时》以及重新翻唱的版本,去感受卢国沾的词作魅力,这些70年代的乐坛作品,如今在新歌手的重新录制之下,味道依然不减当年,依然不过时。这也是卢国沾高瞻远瞩的意识所在:若是他迁就市场,去写那些浅显的情爱,相信到现在,不会有这么多人还惦记,甚至还会拍一部电影去用他当年的歌名!好的作品,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一段落,就用当年他写给谭咏麟的《傲骨》作为结束吧。当年的非情歌运动之中,《傲骨》算是代表之作。这首歌,充满着卢国沾的个人情怀,亦算是他的言志之歌。
谁知我内心多苦闷 一切没法如愿
谁知我内心多苦闷 因我甚觉疲倦
但到底 这斗争没有完 想逼我改变
有谁会知我心内 有极强信念
从开始至今多考验 使我步法常乱
从开始至今多考验 手里利剑常断
话到底 我了解好清楚 不肯趁风转
有时我想去屈服
想起也心酸……
《夜话港乐II》3.——粤语歌的前世今生(三)
文/公元1874
四 七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卢国沾
从70年代初的《铁塔凌云》开始,随着许冠杰的多首粤语歌大热,粤语成为香港流行音乐市场上的宠儿,过去市民印象里粤语小曲难登大雅之堂的观念也就此作古,粤语歌开始正式成为港乐的主流语种,过去唱英文歌、国语歌的歌手们,也开始纷纷转唱粤语歌,如谭咏麟领衔的温拿乐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乐队中60年代末的英文歌,逐渐转型开始唱粤语歌。
整个市场以粤语歌为主流,也顺带着让一大批有志于为粤语填词的作词人有了发挥的空间。除了白话歌词,从《铁塔凌云》《啼笑姻缘》等前文所述的歌词里可以看出,这些歌词里包含了不少的古文韵味,因此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够填出,尤其是要熟知唐诗宋词才可以。这使得粤语歌词的门槛比国语歌高得多,也导致我们内地的流行歌充斥着“那一夜,我伤害了你”的时候,香港流行乐就算是唱同样的性爱题材,歌手依然可以在词人精湛的写法下,矜持的唱出“三十四度高温,长留禁室内寻蜜运”。
获得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卢国沾,就是这批填词人里的优秀代表。卢国沾生于194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在TVB工作多年,写就了许多电视剧特别是武侠片的主题曲,其中大名鼎鼎的就是1981年为《大侠霍元甲》创作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这样的歌词阳刚威武,中气十足,更罕有的将香港的身份提升到中国的地位。
这首歌出现的时候,《中英联合声明》还没有签署,香港在1997年之后能否回归中国还是未知数,在大部分人以英国子民自居的时候,这样宣扬中华民族意识的歌曲,能够赢得广大市民的认同,无疑为香港回归祖国增加了一笔砝码,这也是流行文化的工作者为时代作证的代表案例之一。
虽然护照上盖的是英国的章,但香港人的家国情怀一直存在。从金庸50年代开始连载的武侠小说,再到电影、音乐,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对于中国的联系却从未隔断。金庸所著的《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等小说,虽以武打场面和正邪对决作为卖点,却绝非架空历史一昧打打杀杀,故事的背景通常都依附于中国古代的真实朝代,而像《天龙八部》这样的小说更能体现出香港人的身份意识。书中的乔峰既是中原的丐帮帮主,身体里又流着契丹人的血液,他的身份被揭穿之后被中原人唾弃,无奈之下回到辽国,当上大辽南院大王,但依然心系中原。这种对于“身份”的细致描写,又在某方面成为像金庸这类曾经是中国人,却被迫远走他乡,生活在香港,成为“殖民地居民”的身份写照。
在这种“殖民地文化”下的香港,却并未如大陆所灌输的意识形态里,那种仿佛“殖民地里二等居民过着屈辱的生活”。实际上,从六七暴动之后,英国政府对香港的管制愈发开明,乃至1974年2月成立廉政公署之后,从政治到文化,均对香港完全放开。例如在教育上,除了在英文方面要求较高(其实现在内地更是趋之若鹜,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不胜枚举),港英政府并没有强制要求香港人学习英国历史,甚至在学校里都没有单独开设英国历史课,而单独开设的,需要考试的,却是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在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中,就对中学的历史考试进行过调侃)。随后港英政府更在议政方面逐步开放,除了港督依然是英国任命之外,大部分职位都陆续由中国人选举、担任。
一言以蔽之,港英政府,并不当香港这个殖民地是“殖民地”,如维多利亚女王所言,“香港是皇冠上的一粒明珠”,殖民的标签已经和几百年前的列强入侵时候所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时代,相去甚远。
之所以要说明这一点,是因为港英政府对于中国文化的不限制、不扭曲甚至是鼓励和发扬,在这样的情形下,才能赢来香港文化的辉煌,乃至于8、90年代在电影、音乐各个方面的腾飞。一个限制思想、扭曲人民意识形态的社会,绝难诞生出影响世界的优秀文化。
在填词里融入中国文化,尤其是含蓄内敛这一点,卢国沾是70年代填词人中的佼佼者。许冠杰派的白话歌词,通常简单明了的抒发心中的感想,体现的是年轻人在生活、爱情、工作方面的各种遭遇,就如同《半斤八两》的直接,不做掩饰;卢国沾的歌词分两种,一是武侠片主题曲,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又带着侠客柔情,典型案例是《小李飞刀》,“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这短短几句歌词,将古龙笔下那个身怀绝世武功却为情所困的李寻欢,阐述得淋漓尽致。
另一种歌词,则是情歌。
香港的情歌流派很多,有直接的“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潘源良作词,谭咏麟《爱情陷阱》),也有偏锋的“情人如若很好奇,要有被我吓怕的准备”(黄伟文作词,陈奕迅《大开眼戒》),而卢国沾则在70年代首次提出要“婉约”。当时的情歌要么是粤语小调不改的低俗风,要么是许冠杰的《独上西楼》这样带着古韵的歌词:“无言独上西楼,残月正当头;何时复与卿游,肠断百般愁。”这样的情歌实在太过古诗词,“卿”字是典型代表,现时的粤语情歌,已经不会用这个字来去写“你”了,也让许冠杰后来被年轻听众所抛弃,嘲笑为“老饼”。
而卢国沾则在内敛里用较为通俗的写法去写。他不会直接写“我爱你、我想你”,强调要在歌词的一段故事里去写主角的状态,通过歌手的演绎,让听众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情感。例如写给张德兰的《期望尽落空》,主歌的开场是这样写一个人期望落空后的状态:“期望尽落空,泪珠想翻涌,却假装笑面,强制着激动;帘外是昨风,晚色赶匆匆,与他竟约在翻天灰暗中。”这段歌词写主角强装笑容却止不住眼眶里的眼泪,再写窗帘外的“昨风”(这是白居易的唐诗写法),妙的是写与他的约定,却是“翻天灰暗”。从人到场景,这番苦楚,于是,一个人期望落空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惨状,已经不言而喻。
卢国沾的这种歌词写法奠定了整个香港乐坛的基调,在后来成为了港乐的主流品种,从林振强到林夕、林若宁,几十年来这种内敛、婉约的粤语歌词,催生出了无数的经典歌曲。例如林夕的代表词作《约定》,就延续了卢国沾的这种写作手法。想想“漫天黄叶远飞的场景,再和“翻天灰暗”映照,是不是有一点期望未落空和落空后的两种状态呢?
另一方面,卢国沾在写时代的沧桑变幻里也颇有心得,代表作是他给薰妮所写的《每当变幻时》。这首改编自日本作曲家古贺政男作品的歌曲,原作诞生于1938年,后来也曾经被台湾歌手改编,由当时的新晋女歌手薰妮演唱。“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悲苦深刻藏骨髓……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卢国沾的歌词写人生如梦,感叹时光流逝,不作空悲切,也没有假欢喜,对时间的留念与感叹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情绪自然流畅,堪称此类写作的翘楚。
这首歌迅速赢得了听众的认同,也让主唱这首歌的薰妮一炮而红。在1978年的第一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上,《每当变幻时》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甚至超过了当年凭借电视剧而风头正盛一干武侠剧主题曲,如罗文的《小李飞刀》、郑少秋的《倚天屠龙记》等等。同时,十大金曲里有四首歌都是卢国沾所写,这也标志着他最为巅峰时期的状态。
卢国沾的词作在70年代影响颇深,他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当时几乎所有歌手都唱过他所写的歌,他更跨界为当年尝试演唱粤语歌的邓丽君创作了歌曲,成为少数几位能为邓丽君写歌的香港填词人。他也成为70年代粤语乐坛的标志性词人,大家尊称他为“卢大侠”,更有着“词坛圣手”的美誉。
可惜的是,卢国沾的这种婉约式情歌写法,在80年代急速增长的乐坛里并不能获得青睐。那时候乐坛高速扩张,歌手大量涌现,电台每天都播着新歌,一个歌手一年可以出3、4张唱片,听众很少有耐心静下心去听歌,理解歌中情愫,所以80年代的大量火热金曲,几乎在词作上都不太婉约。还是上面提到的,大家更喜欢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让一样的歌词伴随着强劲的电子旋律重复三次,听众马上就能跟着唱起来、跳起来,哪还关心那些婉约内敛走心的歌词?
于是,在自己也身不由己的写了大量此类题材之后,不愿意再继续写这类简单情歌的卢国沾在1983年发起“非情歌运动”,他希望凭借自己在业界的威望,号召大家一起抵制这些无脑流情歌,改变乐坛现状。但当时的香港乐坛已经有泛滥的趋势,再加上听众只管听歌追星,很少关心幕后工作者姓甚名谁,卢国沾这三个字的号召力也大不如从前。时代已经不再属于卢大侠,非情歌运动最后无疾而终,被乐坛里层出不穷的“我爱你你不爱我”所掩盖。
随着“非情歌运动”的失败,卢国沾对填词也意兴阑珊,开始降低产量,将精力放在其他事业上,逐渐隐退乐坛,只能偶尔在报纸专栏上看到他的名字。直至2001年,卢国沾才因终身成就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此时的他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只能勉强坐着轮椅前来领奖,而当年因《每当变幻时》而大红大紫,晋身一线歌手的薰妮也几经沉浮,嫁人生子,隐退乐坛。在颁奖的舞台上,已经中年的薰妮重新拿起话筒,再度唱起了《每当变幻时》——如今的卢国沾早已不再填词,薰妮也在隐退乐坛,为丈夫放弃事业后却最终以离婚收场。“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这段歌词薰妮带泪唱出,我亦相信,二十多年过去后,薰妮对卢国沾当年信手写来的“韶华去,逝去了的都已逝去……”歌词,领会得比任何人都更深。
若是今时今日的听众,想再度重温这首当年的金曲,大可以通过杨千嬅在2007年主演的电影《每当变幻时》以及重新翻唱的版本,去感受卢国沾的词作魅力,这些70年代的乐坛作品,如今在新歌手的重新录制之下,味道依然不减当年,依然不过时。这也是卢国沾高瞻远瞩的意识所在:若是他迁就市场,去写那些浅显的情爱,相信到现在,不会有这么多人还惦记,甚至还会拍一部电影去用他当年的歌名!好的作品,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一段落,就用当年他写给谭咏麟的《傲骨》作为结束吧。当年的非情歌运动之中,《傲骨》算是代表之作。这首歌,充满着卢国沾的个人情怀,亦算是他的言志之歌。
谁知我内心多苦闷 一切没法如愿
谁知我内心多苦闷 因我甚觉疲倦
但到底 这斗争没有完 想逼我改变
有谁会知我心内 有极强信念
从开始至今多考验 使我步法常乱
从开始至今多考验 手里利剑常断
话到底 我了解好清楚 不肯趁风转
有时我想去屈服
想起也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