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总结
第一章:帝国的余晖 AT&T 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
第一章的名字很有震撼力,一口气看完的,现在想想之所以称为帝国,一方面是AT&T历史悠久,另一方面AT&T及贝尔实验室有很多开创性的发明,对人类历史贡献巨大,然而余晖的含义是这个公司没落了。
AT&T公司由电话之父贝尔创立于1877年,创立之初就是龙头老大,并且于1925年创立了贝尔实验室。处于垄断地位的AT&T公司拿出产值3%的产值投入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总用“无需为科研经费发愁”来吸引优秀科学家的加盟,这一点与华为刚刚创立时总是利用高工资和充分的研发经费投入来获得研发的成功有所相似。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领先,发明了Unix操作系统、C语言、数字交换机等。进入贝尔实验室如果有真才干可以拿诺贝尔奖、图灵奖、香农奖等奖励,才干一般的话也会有一个稳妥的收入。看到这里,有时就想如果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能有能力建立起这样的私有实验室的话,可以安排一部分不愿奋斗的老员工来这里搞研究,压力不会比公司大,同时吸引一部分科学家来一起做一些基础研发和发明,同时可以学习思科那样搞内部创业来解决老员工干活不卖力并且无动力的情况。然而AT&T有高额的利润,而要同样建立一个这样的实验室靠的不应该是一家公司。
在19世纪初, AT&T公司形成了垄断地位,然而美国的司法部盯上了它,美国的司法部不是AT&T的掘墓者,而是园丁帮他修理枝干,美国的反垄断法逼着他不断的利用技术创新来维持自身的技术垄断的优势。我很赞同书中的观点:“当一个公司开始处垄断一个行业时,它会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垄断资源,而不是科技进步获得更多的利润,毕竟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这让我想起了《狼图腾》中的狼和蒙古马、蒙古狗的关系,蒙古狼没了:马懒了并且大量被人处理掉;狗也瘦小了,没有了之前的彪悍,仅仅作为了宠物来豢养。
到了90年代,AT&T的没有人真正有AT&T的控制权了,在这种状态下,“Greed is good”,"Money never sleep"具有这样观点的华尔街及公司的高管们都想在公司捞一笔,结果公司拆分成AT&T、朗讯及NCR,错过了互联网的兴起,结果没落了,最终被竞争对手和同行收购,帝国彻底完蛋。处于失控状态的公司如果让他重来一遍,他所犯的错一个都不会少,因为没有人会为公司的十年、百年后的发展负责。
第二章 蓝色巨人IBM
这篇文章介绍了IBM的传奇历史,起初是一个机械公司,赶上了经济危机,但是在有远见的公司的领导人的带领下,客服困难,变革自身变成了一个计算机制造公司。IBM的客户是政府、军队、银行,因此他很保守,但是他在技术上却不断创新,有自己顶尖的实验室。之后IBM错过了微机时代和互联网大潮,而力挽狂澜的是郭士纳,他将IBM变为科技服务型公司,如今IBM平稳发展,等待他的是下一次技术革命。IBM与AT&T的命运对比,表明了一个远大的领航者和一批目光短浅的短期投机者的差距。
第三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
这一章讲的是苹果。开始时苹果开发的实际上是廉价货,出有成效,但是马上被IBM干掉3/4的市场,乔布斯认识到廉价货靠不住,于是开发Mac电脑。Mac具有图形界面,比DOS好整整一代(PS:图形界面是施乐开发出来的因此后来微软仿制苹果的操作系统时,苹果控告微软时没有胜诉,盖茨说:“凭什么你能破窗而入去施乐拿东西,我不可以从门里走到你那里拿东西呢?”)。苹果走了错误的封闭路线,微软利用兼容机厂商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把苹果击败,苹果内部将相失和,乔帮主被赶出苹果。而卖糖水的领袖想帮苹果找到新的成长点,但是不得要领,公司项目太多,难以架空,苹果亏损。乔帮主回归苹果后走差异化路线,发展高端,把苹果打造成高端时尚的品牌。帮主高超的洞察到互联网兴起带来的真正的金沙,开发ipod,大获成功,但是apple TV失败了。之后就是iphone的出现...苹果把每一种产品做到极致,虽然很多创新不是苹果原创。PS:特别期待《硅谷传奇》能像《华尔街》一样拍个续集。《硅谷传奇》中印象深刻的是乔布斯让盖茨坐飞机飞到他那然后把盖茨臭骂一顿,然而狡猾的盖茨却把乔帮主忽悠了。
第四章 IT领域三大定律
摩尔定律:就是说IT行业本身因为与传统制造业成本不同,今天的处理器与几十年前的处理器相比,采用的原材料差不多,但是性能却提高了成万上亿次,IT行业竞争激烈,必须不断提高性能,满足摩尔定律,没1-2年将性能提高两倍才能生存下去。摩尔定律促使IT行业不断量变,而量变的过程中,小公司是很难竞争过大公司的,但发展到质变时,小公司却比大公司更有机会。小公司往往没有包袱,决策快,成本低,在质变时,就是新的IT公司崛起的时候。
安迪-比尔定律:性能提高两倍,代表一年前的计算机要降价一半,这样大家就都等着下一年买今年应该买的计算机了,但是没那么简单,安迪代表intel,他创造的性能,却被比尔(微软)等软件公司拿走了,这样一来,虽然性能提高两倍,但是我们装的软件数量和之前差不多,为了电脑能用,我们又不得不今年就更新计算机。软件开发商是IT的上游,软件的版本升级,带通硬件的销售。
反摩尔定律:如果IT公司今年卖出的设备与去年一样多,那么他的营业额只有去年的一半。这是很可怕的,如果设备公司不扩大市场份额,那么必然会利润下降。设备厂商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得寻找新的增长点,新的市场,否则迟早会面临利润下降。当IT公司的股票达到最高点之后,他的股票最后的价值只会是最高点的一半左右。
第五章 奔腾的芯
起初intel是个硅谷中的小弟弟,得益于IBM,他的芯片被IBM的个人电脑采用,然后兼容机厂家也跟风采用,时势造英雄。然而他却面临一个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强于他的对手摩托罗拉,但是摩托罗拉老了加上公司统帅水平低于intel,英特尔一统PC市场。然而RISC指令集却是intel 复杂指令集的挑战,这时inel是靠着自己的同盟军微软和市场打败了RISC指令集。主要是intel注重兼容性和市场,大投入自己的CISC 指令集的CPU,而RISC厂家各自为站,互相拼杀,本来这种情况下摩托罗拉是有机会的,因为他不与其他厂家发生冲突,但是他的管理和市场经营不好。虽然目前intel在CPU领域一统江山,然而在其他领域却没有太大斩获,比如CPU外围芯片就做不过marvall,手机、平板等移动领域的cpu的98%是ARM的天下。intel的特点是大投入大产出,有利有弊。对于一个起步是需求量小的行业,intel是很难盈利的,而发展起来之后,再投入就来不及了。intel 还是对IT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他证明了处理器厂商可以独立于微机存在,他不断推出优质低价的处理器降低了微机的价钱,但是随着PC时代的慢慢过去,他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的话,那么反摩尔定律将不断的影响他的股票。
第六章 IT领域的罗马帝国
这一章讲微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开始比尔盖茨也是空手套白狼,客观上讲微软一开始的技术并不是最牛,但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及不断吸引人才,靠商业手段击败苹果。盖茨把握住了微机工业的本质,垄断操作系统的方式垄断微机工业。起初微软的操作系统打出兼容、廉价,等到击败苹果后,利用垄断地位处理掉了很多应用软件公司,原因很简单操作系统是微软的,微软开发应用软件得天独厚,同时利用捆绑IE的方式击败网景。就这样微软成了罗马帝国了,但是在硅谷人人畏惧而又臭名昭著,盖茨经常打擦边球来搞掉一些创新公司,很多公司软件收费,而微软财大气粗,马上仿制出免费软件。然而遇到互联网兴起时,靠内容挣钱的雅虎犹如条顿堡战役中击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一样,阻击了微软在这一领域的扩张。微软本身也是大公司病缠身,还有垄断法的制约。微软内部的公司政治导致IE部门被体面而残酷的清洗,导致今天的IE是多么难用!微软也不是当初那个礼贤下士的微软了,微软在互联网时代步履缓慢也许是源于他自身的桌面软件公司的基因,他想靠卖软件在每个人身上挣钱而不是靠内容挣钱。PS:目前市场上的windows phone的系统还是与ios 、andriod有很大差距的,不建议购买windows phone 短期之内哦。
第一章的名字很有震撼力,一口气看完的,现在想想之所以称为帝国,一方面是AT&T历史悠久,另一方面AT&T及贝尔实验室有很多开创性的发明,对人类历史贡献巨大,然而余晖的含义是这个公司没落了。
AT&T公司由电话之父贝尔创立于1877年,创立之初就是龙头老大,并且于1925年创立了贝尔实验室。处于垄断地位的AT&T公司拿出产值3%的产值投入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总用“无需为科研经费发愁”来吸引优秀科学家的加盟,这一点与华为刚刚创立时总是利用高工资和充分的研发经费投入来获得研发的成功有所相似。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领先,发明了Unix操作系统、C语言、数字交换机等。进入贝尔实验室如果有真才干可以拿诺贝尔奖、图灵奖、香农奖等奖励,才干一般的话也会有一个稳妥的收入。看到这里,有时就想如果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能有能力建立起这样的私有实验室的话,可以安排一部分不愿奋斗的老员工来这里搞研究,压力不会比公司大,同时吸引一部分科学家来一起做一些基础研发和发明,同时可以学习思科那样搞内部创业来解决老员工干活不卖力并且无动力的情况。然而AT&T有高额的利润,而要同样建立一个这样的实验室靠的不应该是一家公司。
在19世纪初, AT&T公司形成了垄断地位,然而美国的司法部盯上了它,美国的司法部不是AT&T的掘墓者,而是园丁帮他修理枝干,美国的反垄断法逼着他不断的利用技术创新来维持自身的技术垄断的优势。我很赞同书中的观点:“当一个公司开始处垄断一个行业时,它会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垄断资源,而不是科技进步获得更多的利润,毕竟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这让我想起了《狼图腾》中的狼和蒙古马、蒙古狗的关系,蒙古狼没了:马懒了并且大量被人处理掉;狗也瘦小了,没有了之前的彪悍,仅仅作为了宠物来豢养。
到了90年代,AT&T的没有人真正有AT&T的控制权了,在这种状态下,“Greed is good”,"Money never sleep"具有这样观点的华尔街及公司的高管们都想在公司捞一笔,结果公司拆分成AT&T、朗讯及NCR,错过了互联网的兴起,结果没落了,最终被竞争对手和同行收购,帝国彻底完蛋。处于失控状态的公司如果让他重来一遍,他所犯的错一个都不会少,因为没有人会为公司的十年、百年后的发展负责。
第二章 蓝色巨人IBM
这篇文章介绍了IBM的传奇历史,起初是一个机械公司,赶上了经济危机,但是在有远见的公司的领导人的带领下,客服困难,变革自身变成了一个计算机制造公司。IBM的客户是政府、军队、银行,因此他很保守,但是他在技术上却不断创新,有自己顶尖的实验室。之后IBM错过了微机时代和互联网大潮,而力挽狂澜的是郭士纳,他将IBM变为科技服务型公司,如今IBM平稳发展,等待他的是下一次技术革命。IBM与AT&T的命运对比,表明了一个远大的领航者和一批目光短浅的短期投机者的差距。
第三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
这一章讲的是苹果。开始时苹果开发的实际上是廉价货,出有成效,但是马上被IBM干掉3/4的市场,乔布斯认识到廉价货靠不住,于是开发Mac电脑。Mac具有图形界面,比DOS好整整一代(PS:图形界面是施乐开发出来的因此后来微软仿制苹果的操作系统时,苹果控告微软时没有胜诉,盖茨说:“凭什么你能破窗而入去施乐拿东西,我不可以从门里走到你那里拿东西呢?”)。苹果走了错误的封闭路线,微软利用兼容机厂商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把苹果击败,苹果内部将相失和,乔帮主被赶出苹果。而卖糖水的领袖想帮苹果找到新的成长点,但是不得要领,公司项目太多,难以架空,苹果亏损。乔帮主回归苹果后走差异化路线,发展高端,把苹果打造成高端时尚的品牌。帮主高超的洞察到互联网兴起带来的真正的金沙,开发ipod,大获成功,但是apple TV失败了。之后就是iphone的出现...苹果把每一种产品做到极致,虽然很多创新不是苹果原创。PS:特别期待《硅谷传奇》能像《华尔街》一样拍个续集。《硅谷传奇》中印象深刻的是乔布斯让盖茨坐飞机飞到他那然后把盖茨臭骂一顿,然而狡猾的盖茨却把乔帮主忽悠了。
第四章 IT领域三大定律
摩尔定律:就是说IT行业本身因为与传统制造业成本不同,今天的处理器与几十年前的处理器相比,采用的原材料差不多,但是性能却提高了成万上亿次,IT行业竞争激烈,必须不断提高性能,满足摩尔定律,没1-2年将性能提高两倍才能生存下去。摩尔定律促使IT行业不断量变,而量变的过程中,小公司是很难竞争过大公司的,但发展到质变时,小公司却比大公司更有机会。小公司往往没有包袱,决策快,成本低,在质变时,就是新的IT公司崛起的时候。
安迪-比尔定律:性能提高两倍,代表一年前的计算机要降价一半,这样大家就都等着下一年买今年应该买的计算机了,但是没那么简单,安迪代表intel,他创造的性能,却被比尔(微软)等软件公司拿走了,这样一来,虽然性能提高两倍,但是我们装的软件数量和之前差不多,为了电脑能用,我们又不得不今年就更新计算机。软件开发商是IT的上游,软件的版本升级,带通硬件的销售。
反摩尔定律:如果IT公司今年卖出的设备与去年一样多,那么他的营业额只有去年的一半。这是很可怕的,如果设备公司不扩大市场份额,那么必然会利润下降。设备厂商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得寻找新的增长点,新的市场,否则迟早会面临利润下降。当IT公司的股票达到最高点之后,他的股票最后的价值只会是最高点的一半左右。
第五章 奔腾的芯
起初intel是个硅谷中的小弟弟,得益于IBM,他的芯片被IBM的个人电脑采用,然后兼容机厂家也跟风采用,时势造英雄。然而他却面临一个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强于他的对手摩托罗拉,但是摩托罗拉老了加上公司统帅水平低于intel,英特尔一统PC市场。然而RISC指令集却是intel 复杂指令集的挑战,这时inel是靠着自己的同盟军微软和市场打败了RISC指令集。主要是intel注重兼容性和市场,大投入自己的CISC 指令集的CPU,而RISC厂家各自为站,互相拼杀,本来这种情况下摩托罗拉是有机会的,因为他不与其他厂家发生冲突,但是他的管理和市场经营不好。虽然目前intel在CPU领域一统江山,然而在其他领域却没有太大斩获,比如CPU外围芯片就做不过marvall,手机、平板等移动领域的cpu的98%是ARM的天下。intel的特点是大投入大产出,有利有弊。对于一个起步是需求量小的行业,intel是很难盈利的,而发展起来之后,再投入就来不及了。intel 还是对IT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他证明了处理器厂商可以独立于微机存在,他不断推出优质低价的处理器降低了微机的价钱,但是随着PC时代的慢慢过去,他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的话,那么反摩尔定律将不断的影响他的股票。
第六章 IT领域的罗马帝国
这一章讲微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开始比尔盖茨也是空手套白狼,客观上讲微软一开始的技术并不是最牛,但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及不断吸引人才,靠商业手段击败苹果。盖茨把握住了微机工业的本质,垄断操作系统的方式垄断微机工业。起初微软的操作系统打出兼容、廉价,等到击败苹果后,利用垄断地位处理掉了很多应用软件公司,原因很简单操作系统是微软的,微软开发应用软件得天独厚,同时利用捆绑IE的方式击败网景。就这样微软成了罗马帝国了,但是在硅谷人人畏惧而又臭名昭著,盖茨经常打擦边球来搞掉一些创新公司,很多公司软件收费,而微软财大气粗,马上仿制出免费软件。然而遇到互联网兴起时,靠内容挣钱的雅虎犹如条顿堡战役中击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一样,阻击了微软在这一领域的扩张。微软本身也是大公司病缠身,还有垄断法的制约。微软内部的公司政治导致IE部门被体面而残酷的清洗,导致今天的IE是多么难用!微软也不是当初那个礼贤下士的微软了,微软在互联网时代步履缓慢也许是源于他自身的桌面软件公司的基因,他想靠卖软件在每个人身上挣钱而不是靠内容挣钱。PS:目前市场上的windows phone的系统还是与ios 、andriod有很大差距的,不建议购买windows phone 短期之内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