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の一年有半
1901年,45岁的中江兆民被诊断患有咽头癌,医生跟他说只剩下一年半可活,这位与醍醐忠顺、中井弘、田中正造并称“明治四大奇人”的“东洋小卢梭”在病中出版了杂文集《一年有半》,轰动日本思想界。
我来京都的日子到如今也正好一年零半载。
刚来时住学校宿舍,每天上午上课学习日文,下午走遍京都的寺院。“四百八十寺,都在烟雨中”,在今日,唯京都可以写照。当时我拿着三本书做案内,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林文月的《京都一年》和Lonely Planet的《Kyoto Guide》。
第一件让我感到不同的是晚上自行车上路要开车灯,某夜找同学借自行车出去遛弯,车灯下雨淋坏了,在路上一个警察大叔突然面目严肃煞有介事地拦下我,还以为要罚款,他只是带我到路旁帮我修好车灯,然后放我走了。
翻出以前看的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听里边远山和叶小时候唱京都街道的歌《丸竹夷》,对着地图记地名。【夷】发音和【惠比寿】一样,是日本的七福神之一,东京有一个区也叫这个,不过最有名的还是惠比寿麝香葡萄吧。
秋天京都街道上常常能问到一阵醉人的花香,浓烈之极,以前真的没闻到过,我一开始以为是桂花香,后来问了他们说是金盏花。
日本房子没有飞檐,而且不用砖。西洋建筑因用大石而显太重,京都民房则因不用砖又觉太轻。寺庙的名字都很霸气,某某宗大本山某某寺,某某宗总本山某某寺,没有赵本山。
逛的庙多了你会发现主要分三种,一种像平等院凤凰堂那样的净土宗寺庙,和唐代的寺庙风格很像,佛像饰金,白壁红柱,墙上涂彩,是为了给人西方极乐的错觉,和西洋教堂极其华丽是一个道理。一种是禅宗寺庙,全木造结构,墙柱都是木的原色,是突出禅宗的境界。一种是和式寺庙,白壁黑柱,可能是受了宋朝影响吧。
最有名要数乔布斯常常来冥想的西芳寺,取名“佛祖西来,五叶联芳”之意,别的寺庙门票500,它的要3000,而且去之前必须寄明信片和抄写佛经预约,寺内遍地都是千年大青苔,所以又叫苔寺。
还有个需要提前明信片申请的地方是桂离宫,离宫有点像我们皇帝行宫的意思,比如二条城叫元离宫,还有修学院离宫等。但桂离宫的和谐、精致和高雅,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的顶峰。德国建筑大师Bruno Taut在受邀访问桂离宫之后说美到令他流泪。我心仪的女老师家住这附近。
慕文化之名来京都的白人很多,最常见的是欧洲人,以法国和意大利为首,剩下瑞士比利时什么的点缀其中,几乎没见着美国人。
有一次去商业街,偶然路过一抬头,见是本能寺到了,立了织田信长的雕像在门外,后来打听这不是真正的本能寺遗址。
对日本的色情业我也兴味盎然,便利店有卖成人杂志,路边有上映黄色录影带的录像厅,AV女优公开在路边宣传新作,后来索性在红灯区找了一份parttime,得以近距离观察,福克纳说,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
京都的上七轩、祇园甲部、祇园东、嶋原、先斗町五个街区自江户以来,因为艺妓娼妓云集,合称五花街,从构词法上和八大胡同一样,到了现代,艺妓的部分有歌舞伎演练场,娼妓的部分则变成了红灯区。上七軒只有歌舞伎演练场而没有红灯区,我的语言学校就在这。
有次坂东玉三郎来祇园演出名剧目《壇浦兜军记》和《倾城》,我惊讶于这个国宝老怪物还活着呢,想去看,网上订票只接受信用卡付款,我那时还没有JCB的卡,只能悻悻作罢。
宿舍旁边有个船冈山,中有船冈温泉,说是世界知名,其实不是露天温泉,只是历史悠久的澡堂子而已,我看和清华池差不多,因为宿舍洗澡不方便,我每周都来这泡澡,一堆外国人慕名而来和我一起泡,其余的人则是日本老爷爷们,不见日本的年轻人,看着老爷爷带孙子来泡澡,就想起我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去大众浴池洗澡,真是令人怀念的时光,变得更喜欢京都了。
日本公共节日有很多,京都最著名的要数三大祭,时代祭,葵祭和最大的祇园祭,往往人们会提前一个多月来准备。
时代祭门口有小妹妹兜售豪华介绍手册,800一本儿,我进去之后找到贵宾席的接待阿姨,故作求知若渴地问她,阿姨你知道这个在哪儿卖么?她见左右两旁无人,塞给我一本说,没事儿,少年你拿着看去吧。祇园大祭,我也买了一套夏天式的薄和服穿去凑热闹,他们叫浴衣。很多花车行走于街道中,夜晚灯上,出来很多赶集一样的小摊铺,卖冰棍、肉串、面条,人完全挤不动。
刚来的时候一块钱掰两半花,和玩儿《太阁立志传》一样,去每个超市比较一袋米的价钱。后来打了工开始变得很腐败,常常出去吃大拉面,后来他们告诉我吃拉面很容易长胖而且不健康。也常常自己做饭,这里要提一下我觉得日本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中华料理做的都像屎一样,想吃家乡的菜你必须自己做,
日本吃的自有他的好,海鲜和寿司不说,我疯狂迷恋抹茶这事好朋友都知道,宇治的伊藤久右衛門老铺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堂。还有很多位于红灯区的高级怀石料理,可以坐而望河、怀揽美人的那种,则与我这个学生无缘。 刚来的时候逛书店,最大的淳久堂,学术书籍都是一万块一本,震惊了我,连忙办了两张图书馆卡,屋内书架上专业和闲书一下子变多了,不知从何读起,后来订的报纸源源而来,殊觉措手不及,儿时一天的光阴非常长,现在却顷刻之间又吃中饭、晚饭,如此短蹙,虽一月亦不能等于儿时之一天,思之慨然。
一年间写了很多关于中日语言的小随感,比如学习音读,日语凡汉字有两个音读读音,肯定一个是【吴音】一个是【汉音】,【吴音】是南北朝时南朝的音,【汉音】则是大唐的西安普通话,这也是西晋衣冠南渡后自带的洛阳音和当地的金陵音的杂交与后来李唐王朝的西安官话之间的差别应该,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颇为奇怪的是日本人管从宋朝借过去的音称【宋音】,明清借过去的音却则称【唐音】。
托日语汉字多的福,读书从来不是问题,但是听NHK的新闻有很多一知半解的地方,至今也不能说能听懂。
日本的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是日本的作家和画家在受到西方的影响之后,反而日本味更浓了,远到竹久梦二、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近到村上春树,会发现他们受西方影响之后,焕发出的是日本本身的审美趣味。我从小是丰子恺的粉丝,长大后知道他是吸取了竹久梦二,在京都看了竹久梦二的画们知道他比丰子恺的世界要大得多。
本来以为能用三年时间慢慢品味京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没想到因为升学的问题途中就要离开了,很多地方没有去过,南到伏见稻荷大神社,北到深山里的三千院,也不知剩下的这短短几天能否走完。
京都给我定格下的印象除了深山禅寺,还有京美人,走在京都路上随时能见到满脸英气盎然的少妇,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这种英气。但日本女子又有她和顺的一面,欢笑承颜,软语里有一种疲倦与悲哀。
京都这一年我有种“闭户种松余不管,且凭风雨养龙鳞”的心态,但这样让人不得不为前途担忧,夜路前行,跌跌撞撞,不确定的东西很多。跟各时区的老朋友聊天,总是陷入回忆,时而沉溺其中,时而又觉得要避免这样,“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的心情越苍老”,不能变的暮气沉沉。
1921年春,已为人父的丰子恺在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向亲朋好友借钱,赴日本留学。他曾对着一个写生用的青皮橘子黯然神伤,哀叹自己就像那个半生不熟的橘子,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绘画标本。虽然我还没有太确定的梦想,但是青皮橘子的生活是我一直努力避免的。
常常用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解释来日本念书的动机,确实是受了胡兰成和朱天文的感动。
汪精卫的诗句【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照彻长夜中,遂令天下白】。《山海经》的故事,炎帝女儿游于东海溺死,化为精卫鸟,衔西山木石欲填平海水,为了后人。此时若有一位少年,听见那高远的鸟音,渗入胆魄,决定了他的一生,连他的名字也用了精卫,那太古炎帝少女的清哀,成了他一生事业的标题。
胡兰成信上道,“前天写写字却忽然写出了两句诗,自以为好:清哀炎帝女,少年慕鸟音。少年是汪先生。而我亦是听那鸟音,为那少女的清哀,愿与同填此海水。”这话说起来有股大而无当的无名志,算是提醒自己永葆年轻的锋芒。
我来京都的日子到如今也正好一年零半载。
刚来时住学校宿舍,每天上午上课学习日文,下午走遍京都的寺院。“四百八十寺,都在烟雨中”,在今日,唯京都可以写照。当时我拿着三本书做案内,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林文月的《京都一年》和Lonely Planet的《Kyoto Guide》。
第一件让我感到不同的是晚上自行车上路要开车灯,某夜找同学借自行车出去遛弯,车灯下雨淋坏了,在路上一个警察大叔突然面目严肃煞有介事地拦下我,还以为要罚款,他只是带我到路旁帮我修好车灯,然后放我走了。
翻出以前看的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听里边远山和叶小时候唱京都街道的歌《丸竹夷》,对着地图记地名。【夷】发音和【惠比寿】一样,是日本的七福神之一,东京有一个区也叫这个,不过最有名的还是惠比寿麝香葡萄吧。
秋天京都街道上常常能问到一阵醉人的花香,浓烈之极,以前真的没闻到过,我一开始以为是桂花香,后来问了他们说是金盏花。
日本房子没有飞檐,而且不用砖。西洋建筑因用大石而显太重,京都民房则因不用砖又觉太轻。寺庙的名字都很霸气,某某宗大本山某某寺,某某宗总本山某某寺,没有赵本山。
逛的庙多了你会发现主要分三种,一种像平等院凤凰堂那样的净土宗寺庙,和唐代的寺庙风格很像,佛像饰金,白壁红柱,墙上涂彩,是为了给人西方极乐的错觉,和西洋教堂极其华丽是一个道理。一种是禅宗寺庙,全木造结构,墙柱都是木的原色,是突出禅宗的境界。一种是和式寺庙,白壁黑柱,可能是受了宋朝影响吧。
最有名要数乔布斯常常来冥想的西芳寺,取名“佛祖西来,五叶联芳”之意,别的寺庙门票500,它的要3000,而且去之前必须寄明信片和抄写佛经预约,寺内遍地都是千年大青苔,所以又叫苔寺。
还有个需要提前明信片申请的地方是桂离宫,离宫有点像我们皇帝行宫的意思,比如二条城叫元离宫,还有修学院离宫等。但桂离宫的和谐、精致和高雅,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的顶峰。德国建筑大师Bruno Taut在受邀访问桂离宫之后说美到令他流泪。我心仪的女老师家住这附近。
慕文化之名来京都的白人很多,最常见的是欧洲人,以法国和意大利为首,剩下瑞士比利时什么的点缀其中,几乎没见着美国人。
有一次去商业街,偶然路过一抬头,见是本能寺到了,立了织田信长的雕像在门外,后来打听这不是真正的本能寺遗址。
对日本的色情业我也兴味盎然,便利店有卖成人杂志,路边有上映黄色录影带的录像厅,AV女优公开在路边宣传新作,后来索性在红灯区找了一份parttime,得以近距离观察,福克纳说,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
京都的上七轩、祇园甲部、祇园东、嶋原、先斗町五个街区自江户以来,因为艺妓娼妓云集,合称五花街,从构词法上和八大胡同一样,到了现代,艺妓的部分有歌舞伎演练场,娼妓的部分则变成了红灯区。上七軒只有歌舞伎演练场而没有红灯区,我的语言学校就在这。
有次坂东玉三郎来祇园演出名剧目《壇浦兜军记》和《倾城》,我惊讶于这个国宝老怪物还活着呢,想去看,网上订票只接受信用卡付款,我那时还没有JCB的卡,只能悻悻作罢。
宿舍旁边有个船冈山,中有船冈温泉,说是世界知名,其实不是露天温泉,只是历史悠久的澡堂子而已,我看和清华池差不多,因为宿舍洗澡不方便,我每周都来这泡澡,一堆外国人慕名而来和我一起泡,其余的人则是日本老爷爷们,不见日本的年轻人,看着老爷爷带孙子来泡澡,就想起我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去大众浴池洗澡,真是令人怀念的时光,变得更喜欢京都了。
日本公共节日有很多,京都最著名的要数三大祭,时代祭,葵祭和最大的祇园祭,往往人们会提前一个多月来准备。
时代祭门口有小妹妹兜售豪华介绍手册,800一本儿,我进去之后找到贵宾席的接待阿姨,故作求知若渴地问她,阿姨你知道这个在哪儿卖么?她见左右两旁无人,塞给我一本说,没事儿,少年你拿着看去吧。祇园大祭,我也买了一套夏天式的薄和服穿去凑热闹,他们叫浴衣。很多花车行走于街道中,夜晚灯上,出来很多赶集一样的小摊铺,卖冰棍、肉串、面条,人完全挤不动。
刚来的时候一块钱掰两半花,和玩儿《太阁立志传》一样,去每个超市比较一袋米的价钱。后来打了工开始变得很腐败,常常出去吃大拉面,后来他们告诉我吃拉面很容易长胖而且不健康。也常常自己做饭,这里要提一下我觉得日本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中华料理做的都像屎一样,想吃家乡的菜你必须自己做,
日本吃的自有他的好,海鲜和寿司不说,我疯狂迷恋抹茶这事好朋友都知道,宇治的伊藤久右衛門老铺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堂。还有很多位于红灯区的高级怀石料理,可以坐而望河、怀揽美人的那种,则与我这个学生无缘。 刚来的时候逛书店,最大的淳久堂,学术书籍都是一万块一本,震惊了我,连忙办了两张图书馆卡,屋内书架上专业和闲书一下子变多了,不知从何读起,后来订的报纸源源而来,殊觉措手不及,儿时一天的光阴非常长,现在却顷刻之间又吃中饭、晚饭,如此短蹙,虽一月亦不能等于儿时之一天,思之慨然。
一年间写了很多关于中日语言的小随感,比如学习音读,日语凡汉字有两个音读读音,肯定一个是【吴音】一个是【汉音】,【吴音】是南北朝时南朝的音,【汉音】则是大唐的西安普通话,这也是西晋衣冠南渡后自带的洛阳音和当地的金陵音的杂交与后来李唐王朝的西安官话之间的差别应该,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颇为奇怪的是日本人管从宋朝借过去的音称【宋音】,明清借过去的音却则称【唐音】。
托日语汉字多的福,读书从来不是问题,但是听NHK的新闻有很多一知半解的地方,至今也不能说能听懂。
日本的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是日本的作家和画家在受到西方的影响之后,反而日本味更浓了,远到竹久梦二、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近到村上春树,会发现他们受西方影响之后,焕发出的是日本本身的审美趣味。我从小是丰子恺的粉丝,长大后知道他是吸取了竹久梦二,在京都看了竹久梦二的画们知道他比丰子恺的世界要大得多。
本来以为能用三年时间慢慢品味京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没想到因为升学的问题途中就要离开了,很多地方没有去过,南到伏见稻荷大神社,北到深山里的三千院,也不知剩下的这短短几天能否走完。
京都给我定格下的印象除了深山禅寺,还有京美人,走在京都路上随时能见到满脸英气盎然的少妇,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这种英气。但日本女子又有她和顺的一面,欢笑承颜,软语里有一种疲倦与悲哀。
京都这一年我有种“闭户种松余不管,且凭风雨养龙鳞”的心态,但这样让人不得不为前途担忧,夜路前行,跌跌撞撞,不确定的东西很多。跟各时区的老朋友聊天,总是陷入回忆,时而沉溺其中,时而又觉得要避免这样,“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的心情越苍老”,不能变的暮气沉沉。
1921年春,已为人父的丰子恺在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向亲朋好友借钱,赴日本留学。他曾对着一个写生用的青皮橘子黯然神伤,哀叹自己就像那个半生不熟的橘子,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绘画标本。虽然我还没有太确定的梦想,但是青皮橘子的生活是我一直努力避免的。
常常用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解释来日本念书的动机,确实是受了胡兰成和朱天文的感动。
汪精卫的诗句【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照彻长夜中,遂令天下白】。《山海经》的故事,炎帝女儿游于东海溺死,化为精卫鸟,衔西山木石欲填平海水,为了后人。此时若有一位少年,听见那高远的鸟音,渗入胆魄,决定了他的一生,连他的名字也用了精卫,那太古炎帝少女的清哀,成了他一生事业的标题。
胡兰成信上道,“前天写写字却忽然写出了两句诗,自以为好:清哀炎帝女,少年慕鸟音。少年是汪先生。而我亦是听那鸟音,为那少女的清哀,愿与同填此海水。”这话说起来有股大而无当的无名志,算是提醒自己永葆年轻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