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响乐团: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小记
![]() |
深圳音乐厅A区第二排,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聆听管弦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虽说之前帕尔曼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时也有坐第二排,但那毕竟是独奏,与管弦乐团的编制是决然不同的。如此近距离的好处是,其一,立体感超强,能切身的体会到什么叫“被音乐包围萦绕”,能非常好的沉浸到音乐中;其二,能听到其它位置无法获得的丰富细节,声部和乐器的层次清晰可闻,当然碰弦、不整齐等失误也十分明显。不好的地方是,离第一小提琴声部太近,导致弦乐分量略重略不平衡。不过,好在不是坐在大提琴声部边上..下面是对演奏的一些感受:
最大的感受:演绎得不够真诚。大提琴家秦立巍技术娴熟,感情也非常“丰富”,但他演奏得太“硬”了,这不是我心中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我一直觉得这部作品饱含德沃夏克晚年对故乡捷克复杂的思想感情,有乡愁、有担忧、有回忆、有伤痛、有悲愤、也有热情,要将大师暮年复杂的思乡情怀充分表达出来,需要非常细腻的演绎。深交版本速度较快,独奏秦立巍时而深情时而慷慨激昂,马尾弓和琴弦、指板的摩擦迸发出他青春的热情,看似十分出彩,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作秀。这部作品的深情不需要肢体和技艺上的热情,我并不是说表情不可以夸张演奏不可以犀利,而是说深情需要自内而外的流露,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部情感复杂的作品细节处理十分重要。你看帕尔曼和马友友演奏时感情(表情)也都十分丰富,但是从他们手下流淌出来的旋律非常细腻而有节制;相反,只要演绎的够精彩,即便表情如富尼埃般深沉也未尝不可。因此,整体较快的速度和独奏的热情只是让我觉得这是在秀演奏技术、从视听上讨好听众,并非在真诚的演绎这部经典作品。
另外,由于独奏感情过于投入,导致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杂音和连音,我是非常反感的。我的观点,发挥个人风格还是要在尊重总谱的基础上进行,严肃音乐之所以严肃是不无道理的,如果过于个人化风格化怕是有损作品精髓。
对于深交的评价:演奏基本整齐,态度差强人意。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耳朵,一般来讲声部内有错音、不整齐的情况不太容易发现,但有这么几种情况还是很好辨识的:一是小提琴声部用较弱力度演奏高音时,各个乐手如果进得不齐会十分明显,深交第一小提琴声部就不够齐;二是离某弦乐声部较近时,如果各个乐手不够整齐、力度不够一致则整体声音也不均匀,深交第一小提琴声部倒数第二排的一个女士音量总是很大导致整个声部不够和谐,这是在抗议位置太靠后么?三是...肉眼看就知道了,一个声部的人运弓动作都略有差异,尤其是震音的时候。此外,法国号奏出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时声音颤了一下,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声部在休止时有人碰弦,等等...这样的小失误也还不少。
然后要说独奏和乐队的协作以及乐队声部间的协作。独奏太深情太有个性了,以至于很多乐队进入的时机都让人觉得奇怪,用我们术语讲就是没有“无缝衔接”,配合得不好。声部之间问题最大的就是木管乐器,觉得整体声音略大,且当几只木管乐器同时进行时声部显得十分浑浊,不知是我位置的问题还是演奏得层次不够清晰,估计后者可能性更大些。抛开音响效果不谈,声部进出不齐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这个是大问题,除了水准所限,可能也是态度问题。也可以理解,面对台下那些噪音不断、随意走动、乐章间鼓掌的观众,乐手也没有情绪认真演绎罢。
当然亮点也还是有的。开场出人意料的演奏了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 Suit1 No.1』,就是他最有名的那首斯拉夫舞曲。这曲实在太欢快优美了,深交演绎得比较完整,朴素的田园风迎面扑来,立马让我进入状态,热血沸腾。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演绎得相对较好,因为内容与演奏风格还比较搭调,尤其第一主题那抗争式的雄壮气势出来了。
这次音乐会有收获,不一一枚举。最想说的,还是观众素质的提高和乐团的真诚度紧密相连,音乐厅、乐团、听众应互相尊重和理解,共同打造良好的古典音乐氛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