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的新闻课(要看看学习一下)
娘娘腔的新闻课
娘娘腔是说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他和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是我最近兴趣所在。看了《圣诞忆旧集》,也看了电影《Capote》,还没看《蒂凡尼的早餐》、“非虚构小说”《冷血》,以及与上述两部著作同名的电影。正是《Capote》让我有兴趣写点东西。
星驰教柏芝扮清纯时,柏芝不自觉把双腿盘上星驰的腰:抱歉,职业病。用“娘娘腔”做标题的一部分,是出于跟柏芝同样的毛病:写新闻的起标题就是喜欢耸人听闻。但是,“职业病”的意思,一方面说明病态,另一方面却代表着专业精神。娘娘腔卡波特先生向我们指明通往牛逼新闻从业人员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狂奔你应该具备如下职业素养。
【一】格局
格局,是站在不同高度对事物的雕琢,工具是思考和领悟,其后发现深藏石块中无暇白璧。这一整套方法乃至白璧的光辉,总称为格局,或者叫气象,或者叫境界。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可以肚子上有肥腩,但更要胸中有丘壑。别人眼里看到的是愁云惨雾,你要能穿透这一切直击它们背后那坚硬的本质,哪怕这本质是一片虚无。
1959年11月15日,美国中部堪萨斯州,霍尔库姆(Holcomb)的小村庄,克拉特(Clutter)一家四口被杀害。卡波特看见了《纽约时报》上对这一命案的边角报道,他立刻打电话给自己经常投稿的《纽约客》,要求去做报道。
该报道些什么?现场惨状,死者生平,凶手何人,警方探案……嗯,中规中矩。但是卡波特说:“我们不是要找内幕消息,我完全不关心你们能否抓到凶手。我要写篇稿子,描述克拉特命案对于整个镇的影响,以及大家对此事的感受。”
这就是格局,这就是牛逼传媒人与边角料制造者的根本区别。血案摧毁的是人心,就像911惨案对美国最大的打击不在于双子楼的倒掉,而在于人们从此对既有秩序产生疑问,乃至丧失信心。
【二】交际
交际的意思是,以温文尔雅受欢迎的谈吐和姿态将采访对象洗劫一空。
卡波特五岁识字,八岁能文,十二岁得到作文比赛头奖,十七岁高中没毕业到《纽约客》打工,十八岁得欧亨利奖,二十三岁写出《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没错,就是影片里卡波特送给山德森先生,山德森先生又送给了案犯佩里的那本书。这本书的封面几乎已经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典故,面容姣好的少年卡波特斜躺在沙发上,眼神清澈,嘴唇挑逗,面孔向下45度——哦,又是45度角。郭敬明,你不过是一坨屎。
这张“明星照”几乎是卡波特余下生涯的写照,从此他参加脱口秀节目,在无数闪光灯下拗造型,他说:我和照相机——任何照相机都坠入了情网。
卡波特先生是社交宠儿,一方面他才华横溢,第二他在表演时泰然自若。所以,他就这么受到了警长夫人的青睐,并且还把他介绍给附近的三姑六婆;同时,他又以自己童年经历得到杀人者佩里的认可,“佩里和我好像是在一个屋子里长大的。有一天他从后门出去了,而我走了前门”。后者给他写信,虽然有“这是唯一救命稻草”的功利算计,却也不乏温情。终于,佩里向卡波特和盘托出那个可怕夜晚的真相,卡波特成功了。
卡波特善于交际,没错,他将最有价值的采访对象抢劫一空,连大脑皮层也没放过。
【三】文本
最后你得写出来。虽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比夫妇同床异梦背对背中间的空档还遥远,但一个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缩小两者间巨大空隙。从布局谋篇,到句子之间的衔接,到每一个字词的使用——这是贩卖思想的伟大事业,怎容得下漫不经心呢!
娘娘腔卡波特先生毫不谦虚:“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当然,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除了最后一个身份,其余的他都做到了。
在写作上,他有资格成为一个典范。在对一宗杀人案件的深度思考中,他首创了“非虚构小说”,多视角、闪回、正面、侧面、比喻、留白——这些,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在将近五十年后才刚刚开始锻炼。文字也漂亮,《圣诞忆旧集》中描写菊花的一句“美丽的咆哮的吼叫的狮子”,让我从此确信菊花是一种危险的肉食动物,永远冲天吼叫。
学习一下《IN COLD BLOOD》的第一个章节吧:I—THE LAST TO SEE THEM ALIVE
【四】良心
呃……没有了
![]() |
娘娘腔是说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他和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是我最近兴趣所在。看了《圣诞忆旧集》,也看了电影《Capote》,还没看《蒂凡尼的早餐》、“非虚构小说”《冷血》,以及与上述两部著作同名的电影。正是《Capote》让我有兴趣写点东西。
星驰教柏芝扮清纯时,柏芝不自觉把双腿盘上星驰的腰:抱歉,职业病。用“娘娘腔”做标题的一部分,是出于跟柏芝同样的毛病:写新闻的起标题就是喜欢耸人听闻。但是,“职业病”的意思,一方面说明病态,另一方面却代表着专业精神。娘娘腔卡波特先生向我们指明通往牛逼新闻从业人员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狂奔你应该具备如下职业素养。
【一】格局
格局,是站在不同高度对事物的雕琢,工具是思考和领悟,其后发现深藏石块中无暇白璧。这一整套方法乃至白璧的光辉,总称为格局,或者叫气象,或者叫境界。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可以肚子上有肥腩,但更要胸中有丘壑。别人眼里看到的是愁云惨雾,你要能穿透这一切直击它们背后那坚硬的本质,哪怕这本质是一片虚无。
1959年11月15日,美国中部堪萨斯州,霍尔库姆(Holcomb)的小村庄,克拉特(Clutter)一家四口被杀害。卡波特看见了《纽约时报》上对这一命案的边角报道,他立刻打电话给自己经常投稿的《纽约客》,要求去做报道。
该报道些什么?现场惨状,死者生平,凶手何人,警方探案……嗯,中规中矩。但是卡波特说:“我们不是要找内幕消息,我完全不关心你们能否抓到凶手。我要写篇稿子,描述克拉特命案对于整个镇的影响,以及大家对此事的感受。”
这就是格局,这就是牛逼传媒人与边角料制造者的根本区别。血案摧毁的是人心,就像911惨案对美国最大的打击不在于双子楼的倒掉,而在于人们从此对既有秩序产生疑问,乃至丧失信心。
【二】交际
交际的意思是,以温文尔雅受欢迎的谈吐和姿态将采访对象洗劫一空。
卡波特五岁识字,八岁能文,十二岁得到作文比赛头奖,十七岁高中没毕业到《纽约客》打工,十八岁得欧亨利奖,二十三岁写出《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没错,就是影片里卡波特送给山德森先生,山德森先生又送给了案犯佩里的那本书。这本书的封面几乎已经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典故,面容姣好的少年卡波特斜躺在沙发上,眼神清澈,嘴唇挑逗,面孔向下45度——哦,又是45度角。郭敬明,你不过是一坨屎。
这张“明星照”几乎是卡波特余下生涯的写照,从此他参加脱口秀节目,在无数闪光灯下拗造型,他说:我和照相机——任何照相机都坠入了情网。
卡波特先生是社交宠儿,一方面他才华横溢,第二他在表演时泰然自若。所以,他就这么受到了警长夫人的青睐,并且还把他介绍给附近的三姑六婆;同时,他又以自己童年经历得到杀人者佩里的认可,“佩里和我好像是在一个屋子里长大的。有一天他从后门出去了,而我走了前门”。后者给他写信,虽然有“这是唯一救命稻草”的功利算计,却也不乏温情。终于,佩里向卡波特和盘托出那个可怕夜晚的真相,卡波特成功了。
卡波特善于交际,没错,他将最有价值的采访对象抢劫一空,连大脑皮层也没放过。
【三】文本
最后你得写出来。虽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比夫妇同床异梦背对背中间的空档还遥远,但一个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缩小两者间巨大空隙。从布局谋篇,到句子之间的衔接,到每一个字词的使用——这是贩卖思想的伟大事业,怎容得下漫不经心呢!
娘娘腔卡波特先生毫不谦虚:“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当然,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除了最后一个身份,其余的他都做到了。
在写作上,他有资格成为一个典范。在对一宗杀人案件的深度思考中,他首创了“非虚构小说”,多视角、闪回、正面、侧面、比喻、留白——这些,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在将近五十年后才刚刚开始锻炼。文字也漂亮,《圣诞忆旧集》中描写菊花的一句“美丽的咆哮的吼叫的狮子”,让我从此确信菊花是一种危险的肉食动物,永远冲天吼叫。
学习一下《IN COLD BLOOD》的第一个章节吧:I—THE LAST TO SEE THEM ALIVE
【四】良心
呃……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