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曲(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新百佳第17名)
演唱人:黑名單工作室
專輯名稱:搖籃曲
出版時間:1996.1.
出版公司:魔岩
曲目:宇宙大烏鴉 / 搖籃曲 / 不不歌 / 一坪六萬塊 / 無言書 / 愛台灣 / 生命之輕 / 不是如此 / Bum Boy / Something Wonderful / 某人 / 醉 / 淡水河 / 新聞時間 / Goodnight
多麼混亂的時代,多麼沈重的專輯。回望那幾年:神戶大地震、奧姆真理教、美國聯邦大樓爆炸慘案、民新兩黨「大和解」、台灣首度總統直選、台海飛彈危機、劉邦友、彭婉如、白曉燕、口蹄疫、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回歸中國......回頭聽聽《搖籃曲》,那些濃重苦口的歌,竟成了渾沌迷霧中直視虛無的警世預言。
這張作品幾乎是還沒發行就註定了寂寞的命運。魔岩老闆張培仁明白這是他發行過最好的專輯之一,卻在文案不無疑慮地寫道:「對一個在輕佻的感官社會裡享受樂趣的聽眾而言,能不能窺見作者們內心深沉恢宏的企圖,而不至曲解了他們善良的動機,是一個考驗。」──這場考驗,責之以彼時的聽眾,或許真是陳義過高了。《抓狂歌》(1989)之所以能「帶來一種新台灣意識的覺醒」(張培仁語),主要是解放了「台語(歌)」壓抑多年的生命力,緊扣「後解嚴」時代「民間意識」的主流。七年後的《搖籃曲》則刻意繞開已成「政治正確」的「台語」,轉向原住民和第三世界,半數歌曲是實驗拼貼、演奏曲或英文演唱。極度跳躍的樂風、苦澀的題材:反帝、反資、反殖民、反「法西斯」式的「愛台灣」,誰都不討好,擺明了跟這個時代過不去。
遁跡部落、多年未曾錄唱的胡德夫,在這裡開啟了藝術生命的全新階段。胡德夫告別樂壇、投身原運十幾年,屢遭挫辱,落下一身病痛,是王明輝的邀約電話把他從谷底拉了出來。胡德夫在〈搖籃曲〉、〈不不歌〉、〈淡水河〉的吟唱,濃烈深黑,宛如剛踏出死蔭幽谷,那是自棄的狂醉、末世的潦倒。和多年後大山大水的《匆匆》(2005)兩相對照,尤其令人震慄。
張培仁寫道:「在虛無變化、和平與戰爭眾說紛紜的環境中,黑名單的音樂提供的,正是我們必須先覺醒清楚的反省。」如今重讀,不禁感慨:《搖籃曲》的寂寞,正映照著我等島民向來怯於面對的殘酷真實。
專輯名稱:搖籃曲
出版時間:1996.1.
出版公司:魔岩
曲目:宇宙大烏鴉 / 搖籃曲 / 不不歌 / 一坪六萬塊 / 無言書 / 愛台灣 / 生命之輕 / 不是如此 / Bum Boy / Something Wonderful / 某人 / 醉 / 淡水河 / 新聞時間 / Goodnight
多麼混亂的時代,多麼沈重的專輯。回望那幾年:神戶大地震、奧姆真理教、美國聯邦大樓爆炸慘案、民新兩黨「大和解」、台灣首度總統直選、台海飛彈危機、劉邦友、彭婉如、白曉燕、口蹄疫、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回歸中國......回頭聽聽《搖籃曲》,那些濃重苦口的歌,竟成了渾沌迷霧中直視虛無的警世預言。
這張作品幾乎是還沒發行就註定了寂寞的命運。魔岩老闆張培仁明白這是他發行過最好的專輯之一,卻在文案不無疑慮地寫道:「對一個在輕佻的感官社會裡享受樂趣的聽眾而言,能不能窺見作者們內心深沉恢宏的企圖,而不至曲解了他們善良的動機,是一個考驗。」──這場考驗,責之以彼時的聽眾,或許真是陳義過高了。《抓狂歌》(1989)之所以能「帶來一種新台灣意識的覺醒」(張培仁語),主要是解放了「台語(歌)」壓抑多年的生命力,緊扣「後解嚴」時代「民間意識」的主流。七年後的《搖籃曲》則刻意繞開已成「政治正確」的「台語」,轉向原住民和第三世界,半數歌曲是實驗拼貼、演奏曲或英文演唱。極度跳躍的樂風、苦澀的題材:反帝、反資、反殖民、反「法西斯」式的「愛台灣」,誰都不討好,擺明了跟這個時代過不去。
遁跡部落、多年未曾錄唱的胡德夫,在這裡開啟了藝術生命的全新階段。胡德夫告別樂壇、投身原運十幾年,屢遭挫辱,落下一身病痛,是王明輝的邀約電話把他從谷底拉了出來。胡德夫在〈搖籃曲〉、〈不不歌〉、〈淡水河〉的吟唱,濃烈深黑,宛如剛踏出死蔭幽谷,那是自棄的狂醉、末世的潦倒。和多年後大山大水的《匆匆》(2005)兩相對照,尤其令人震慄。
張培仁寫道:「在虛無變化、和平與戰爭眾說紛紜的環境中,黑名單的音樂提供的,正是我們必須先覺醒清楚的反省。」如今重讀,不禁感慨:《搖籃曲》的寂寞,正映照著我等島民向來怯於面對的殘酷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