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いやり”型的日本人语言心理
引言 日本文化讲求“以心伝心”,体谅他人,不伤及他人感情,以“和”为贵。因此日本人在语言中采取委婉,暧昧,迂回的表现。很多研究者将这种表现归结为“クッション(缓冲)”型的交际方式,指出这种表现手法起到了缓和人际关系的作用。这是从日语暧昧表现的作用的角度来考虑的。笔者认为,从日本人说话时的心态来看,日语中渗透着“思いやり”即体恤关心他人、充分考虑他人感受的特点。因此,也可以用“思いやり”来概括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本稿就拟从敬语、寒暄语、称赞表达、拒绝表达等七个方面来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思いやり”,并初步分析其实质,以期对外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有所帮助。
1. 日语中“思いやり”的特点
所谓“思いやり”即体恤关心他人、充分考虑他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处处维护他人体面。不同国家的人,因为语言,风俗,历史,民族心里,文化背景的不同,交际方式也各有特色。英国式的交际有礼有节;美国人则喜欢简单而热情的方式;中国人显得淳朴实在;而日本人则礼仪繁多,有时显得过于客套。特别是在说话中,明明是自己的意志行为,却喜欢用客观形式来表达;明明可以肯定的事情却说的模棱两可;明明是拒绝别人,却让对方觉得似乎还有商量的余地…其实,这正是日本人特有的语言艺术。日本人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他们不使用态度过于鲜明,过于生硬的措辞,含蓄的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即可,尽量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2. 日语中“思いやり”的具体体现
2.1敬语中的“思いやり”
世界各国都有敬语,但是象日本人这样发展到极其精细、普遍的程度,并且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是很少见的现象。敬语构成了日本民族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谦虚是一种美德,爱夸耀自己的人往往不被喜欢。即使在求职的时候也不会过分渲染自己的能力。 例(1) ①学生:先生、今ちょっとよろしいですか。 先生:はい、どうぞ。 学生:実は、私たちのサークルが来月、演奏会をするので、ぜひ先生においで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い、招待状をお持ちしたのですが... 先生:なんとか都合をつけて、伺うようにしよう。 ②课长はいつも富士山に登られたのですか。 ③こちらの方は山崎さんで、あちらに立っていらっしゃる方は山口さんです。 ④最近はお野菜が高うございますね。 ①学生邀请老师时,对自己的行为使用了自谦形式,起到了抬高对方的作用。日本人在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心情和立场时,也以同样的心情期待对方。因此日语中的“思いやり”也体现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关系上。老师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なんとか都合をつけて、伺うようにしよう。”②对课长的行为使用了敬语。③中的“こちら”、“あちら”都是郑重语。
2.2补助授受动词中的“思いやり”
例(2) ①王さんはパーテイーに参加しました。(小王参加了晚会。) ②王さんはパーテイーに参加してくれました。(小王参加了晚会。) ③李さんに质问を答えさせました。(让小李回答了问题。) ④李さんに质问を答えてもらいました。(请小李回答了问题。) 在日本的人际关系中,值得一提的是“利益”关系。日本人习惯把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人视为“施恩者”,把利益的有无看作“恩”的“施受”。①②两句汉语意思相同,但②用了补助授受动词,说话人认为小王的到来带给自己极大的体面,是站在小王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意识的。③把小李放在一个被动的立场上,是要求或者近乎命令的语气。④则是说话人把自己定位为提出“请求”的一方,而小李则是满足自己“请求”的一方。 并不是所有的补助授受动词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⑤私は友达にプレゼントを买いました。 ⑥私は友达にプレゼントを买ってあげました。 ⑤客观陈述我买了礼物给朋友。⑥则强调了我买给朋友礼物。这样的表达会让人觉得“我施恩于朋友”,反而不利于维持朋友关系。因此,表示给予的授受动词在使用时要慎重,否则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2.3 禁忌语中体现的“思いやり”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尴尬或者不愉快,因此通常会用一些较为婉转的词来代替。 “死”几乎在任何国家都被视为禁忌语。日语中“死ぬ”通常用“亡くなる”“隠れる”“最期を遂げる”“あの世へ行く”等来代替。有些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被视为禁忌语。比如在结婚时忌讳说“离れる”“别れる”“切る”等一些表示离别的词。在考试前不说“落ちる”“すべる”“転落する”。在葬礼时忌讳说“度々”“重ね重ね”“しばしば”“再三”。还有一些词被认为是“上品でない言叶”,因而用“上品な言叶”来代替。比如“性交渉”说成“肉体的な関系”,“売春”说成“援助交际”,“情妇,情夫”说成“爱人”,“便所”说成“お手洗い”等。还有一些词避免直接说出来会伤害对方。比如“盲人”说成“目の不自由な人”,“どもり”说成“言语に障害のある人”,“女中”说成“お手伝いさん”。禁忌语体现出在交际中追求文雅,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语言心理。
2.4寒暄语中的“思いやり”
“あいさつ”原为禅宗用语,“あい”意为“押す”,“さつ”即“押し返す”,指禅僧之间你来我往的知识问答。现代也有将“あい”解释为“开く”,将“さつ”理解为“迫る”,“あいさつ”就成了“打开心扉向对方靠近”之意。“あいさつ”在日本人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也体现着日本人关怀他人,体恤他人的心理。与人初次见面时说“はじ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愿いします”。一开口就将对方放在一个施恩于自己的立场上,请求他人关照。日本人爱用天气进行寒暄“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寒いですね”。日本受到季风影响气候多变,彼此交流一下对季节天气的感想,能够让人们产生连带感与一体感,达到与对方心灵相通的目的。日本人在相隔很久以后还会说“この前は本当にありがとう”对你以前的帮助表示感谢。请别人吃饭时说“何もあり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实际上可能已经相当丰盛了。当丈夫的同事打来电话时,妻子会说“いつもお世话になって本当にありがとう”其实她可能根本就不认识对方...总之,在生活中到处可体会到日语中体现出的说话人对他人的关心与体贴,体现出日本人特有的“思いやり”的语言心理。
2.5称赞时体现的“思いやり”
称赞是指发话者在使受话者心情畅快的前提下,对其或与其有关的人或物进行明确的或具有暗示性的积极评价,并希望得到其回应的言语行为。发话者可以使用大量模糊性形容词(形容动词)如“すばらしい”“上手だ”等一些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作为交际手段的称赞表达没有必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如外国人只会一点日语就会被日本人夸奖“日本语がお上手ですね”。这样既维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没有明显的违背语用原则。下对上称赞时,多使用基于恩惠意识和感谢的称赞表达。 例(3) ①先生の授业、よかったですね。私、先生の授业が大好きです。 ②最近出した先生の本を読みました。よく书けていますね。 ①②两句对老师的称赞都是不恰当的。因为“よく…した(できた)”这个句式隐含着发话者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受话者是否为“よく或うまく”的含义。这个句式只能用于上对下。根据“下对上称赞时,使用基于恩惠意识和感谢的表达”的原则,可以说“先生、今日の授业大変勉强になりました”,“今日の授业でよく分からなかったことが分か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这也是充分顾虑到他人感受的表现。 称赞是一种互动式的语言行为,即称赞与应答对应出现。在应答的时候应遵循“降低对方称赞程度”的原则。比如别人夸你腿长,你可以回答“ええ、脚だけは长いんです”,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腿长其他地方长的都不好。这样的回答遵循了日本的“谦逊意识”,也遵循了“和意识”。
2.6表达否定意义及拒绝他人时的“思いやり”
例(4) ①ご意见は一応ごもっともですが... ②A:大きいのはありませんか。 B:すみません、今あいにく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③A:お茶をもういっぱい、いかがですか。
B:结构です。 日语被称为“暧昧的日本语”。在表达否定以及拒绝他人时避免用那些态度鲜明而又过于直率的词。他们一般不说“だめだ”“それはできない”之类的话,而说“ちょっと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この间はちょっと忙しいですが”。就连拒绝推销员时说话也很婉转:“ご苦労様、今日はよかったわ、二、三日したら、お愿いしたいけど”。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文化”。日本人害怕的是周围人的眼光及社会的评价,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所差错而丢丑。在日常对话中,他们也留意对方的情绪变化,惟恐自己用辞不当而影响彼此间的和谐关系。
①中说话人实际上是想否定对方的意见,但是为了不使对方难堪,避免对方心理上可能会产生的羞耻意识和不快,就先肯定对方的话,再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给对方保存了体面。②中售货员不是直接回答“没有”,而是用了“すみません”“今あいにく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表现了对不能满足顾客要求时的歉意。③中B不想喝了就回答“结构です”而不说“要りません”。 2.7句末表达体现的“思いやり” 日语的句末表达也体现出维护他人体面的语言心理。即使自己能够肯定的事情也通常在句末加上“が”“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われる”“だろう”来缓和语气,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あのう、ここは禁烟なんですけど...”这样的省略句,话只说一半,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即可,尽量不用“タバコを吸ってはいけない”这样带有强制性的表达方式。清晨看到院子有积水时,会说:“夕べは雨が降ったらしい”。有人把“请嫁给我吧”翻译成“结婚してください”。如此懂得语言艺术的日本人怎么会这么直接,又用近乎命令的口气去向女孩子求婚呢?此时日本人一般会说“死ぬまで一绪にいたい”“ぼくの気持ちが分かるだろう”。总之,日语很少出现过于肯定的语句,其中包含着日本人体恤他人,不强加于人的心理。 3.对“思いやり”实质的分析 语言中流露出的“思いやり”是否能反映说话人的真实感情呢?并非如此。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语言艺术,一种维持社会中的“和”的语言艺术。所谓“同情”,“关心”,“体恤”,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建前”而并非“本音”。
王秀文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から见る日本人の特徴》一文中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日本人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在农耕社会人们必须共同作业才能维持生存,因此共同体内部的协调和团结是必要的。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坚决被禁止的。“ワンマン社长”指的是那些凭自己意志办事,实行独裁的社长,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呼。这种自古以来形成的以和为贵的意识可以说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思いやり”型语言心理的根源。 这种语言心理确实在对外交往,增进友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为我们更深一层了解日本人带来了障碍。当日本人说“いいです”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人家答应你什么而窃喜,因为下面很有可能是“が、今日はちょっと...”。
当日本人说“今度游びに来ませんか”时你不要以为人家真的是邀请你到家里做客。当日本人说“お出挂けですか”时也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要去哪里。
4. 结束语 日语中处处体现出日本人在交往过程中小心翼翼,体察他人,维护他人颜面的心理特征,本稿只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摊开来进行详细论述。由于时间和篇幅以及本人对日语的整体把握水平有限,仅从日语中最简单的文法和生活语言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 王云风 陈文静
参考文献 [1]王秀文. 寒暄――中日跨文化交际探讨〔J〕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2005. [2]王秀文.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から见る日本人の特徴〔J〕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2005. [3]甘能清. 日语称赞表达的文化视角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4]刘志荣. 从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来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5]徐萍飞. 「婉曲表现」について〔J〕当代日本语学研究,2003.
1. 日语中“思いやり”的特点
所谓“思いやり”即体恤关心他人、充分考虑他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处处维护他人体面。不同国家的人,因为语言,风俗,历史,民族心里,文化背景的不同,交际方式也各有特色。英国式的交际有礼有节;美国人则喜欢简单而热情的方式;中国人显得淳朴实在;而日本人则礼仪繁多,有时显得过于客套。特别是在说话中,明明是自己的意志行为,却喜欢用客观形式来表达;明明可以肯定的事情却说的模棱两可;明明是拒绝别人,却让对方觉得似乎还有商量的余地…其实,这正是日本人特有的语言艺术。日本人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他们不使用态度过于鲜明,过于生硬的措辞,含蓄的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即可,尽量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2. 日语中“思いやり”的具体体现
2.1敬语中的“思いやり”
世界各国都有敬语,但是象日本人这样发展到极其精细、普遍的程度,并且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是很少见的现象。敬语构成了日本民族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谦虚是一种美德,爱夸耀自己的人往往不被喜欢。即使在求职的时候也不会过分渲染自己的能力。 例(1) ①学生:先生、今ちょっとよろしいですか。 先生:はい、どうぞ。 学生:実は、私たちのサークルが来月、演奏会をするので、ぜひ先生においで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い、招待状をお持ちしたのですが... 先生:なんとか都合をつけて、伺うようにしよう。 ②课长はいつも富士山に登られたのですか。 ③こちらの方は山崎さんで、あちらに立っていらっしゃる方は山口さんです。 ④最近はお野菜が高うございますね。 ①学生邀请老师时,对自己的行为使用了自谦形式,起到了抬高对方的作用。日本人在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心情和立场时,也以同样的心情期待对方。因此日语中的“思いやり”也体现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关系上。老师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なんとか都合をつけて、伺うようにしよう。”②对课长的行为使用了敬语。③中的“こちら”、“あちら”都是郑重语。
2.2补助授受动词中的“思いやり”
例(2) ①王さんはパーテイーに参加しました。(小王参加了晚会。) ②王さんはパーテイーに参加してくれました。(小王参加了晚会。) ③李さんに质问を答えさせました。(让小李回答了问题。) ④李さんに质问を答えてもらいました。(请小李回答了问题。) 在日本的人际关系中,值得一提的是“利益”关系。日本人习惯把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人视为“施恩者”,把利益的有无看作“恩”的“施受”。①②两句汉语意思相同,但②用了补助授受动词,说话人认为小王的到来带给自己极大的体面,是站在小王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意识的。③把小李放在一个被动的立场上,是要求或者近乎命令的语气。④则是说话人把自己定位为提出“请求”的一方,而小李则是满足自己“请求”的一方。 并不是所有的补助授受动词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⑤私は友达にプレゼントを买いました。 ⑥私は友达にプレゼントを买ってあげました。 ⑤客观陈述我买了礼物给朋友。⑥则强调了我买给朋友礼物。这样的表达会让人觉得“我施恩于朋友”,反而不利于维持朋友关系。因此,表示给予的授受动词在使用时要慎重,否则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2.3 禁忌语中体现的“思いやり”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尴尬或者不愉快,因此通常会用一些较为婉转的词来代替。 “死”几乎在任何国家都被视为禁忌语。日语中“死ぬ”通常用“亡くなる”“隠れる”“最期を遂げる”“あの世へ行く”等来代替。有些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被视为禁忌语。比如在结婚时忌讳说“离れる”“别れる”“切る”等一些表示离别的词。在考试前不说“落ちる”“すべる”“転落する”。在葬礼时忌讳说“度々”“重ね重ね”“しばしば”“再三”。还有一些词被认为是“上品でない言叶”,因而用“上品な言叶”来代替。比如“性交渉”说成“肉体的な関系”,“売春”说成“援助交际”,“情妇,情夫”说成“爱人”,“便所”说成“お手洗い”等。还有一些词避免直接说出来会伤害对方。比如“盲人”说成“目の不自由な人”,“どもり”说成“言语に障害のある人”,“女中”说成“お手伝いさん”。禁忌语体现出在交际中追求文雅,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语言心理。
2.4寒暄语中的“思いやり”
“あいさつ”原为禅宗用语,“あい”意为“押す”,“さつ”即“押し返す”,指禅僧之间你来我往的知识问答。现代也有将“あい”解释为“开く”,将“さつ”理解为“迫る”,“あいさつ”就成了“打开心扉向对方靠近”之意。“あいさつ”在日本人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也体现着日本人关怀他人,体恤他人的心理。与人初次见面时说“はじ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愿いします”。一开口就将对方放在一个施恩于自己的立场上,请求他人关照。日本人爱用天气进行寒暄“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寒いですね”。日本受到季风影响气候多变,彼此交流一下对季节天气的感想,能够让人们产生连带感与一体感,达到与对方心灵相通的目的。日本人在相隔很久以后还会说“この前は本当にありがとう”对你以前的帮助表示感谢。请别人吃饭时说“何もあり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实际上可能已经相当丰盛了。当丈夫的同事打来电话时,妻子会说“いつもお世话になって本当にありがとう”其实她可能根本就不认识对方...总之,在生活中到处可体会到日语中体现出的说话人对他人的关心与体贴,体现出日本人特有的“思いやり”的语言心理。
2.5称赞时体现的“思いやり”
称赞是指发话者在使受话者心情畅快的前提下,对其或与其有关的人或物进行明确的或具有暗示性的积极评价,并希望得到其回应的言语行为。发话者可以使用大量模糊性形容词(形容动词)如“すばらしい”“上手だ”等一些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作为交际手段的称赞表达没有必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如外国人只会一点日语就会被日本人夸奖“日本语がお上手ですね”。这样既维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没有明显的违背语用原则。下对上称赞时,多使用基于恩惠意识和感谢的称赞表达。 例(3) ①先生の授业、よかったですね。私、先生の授业が大好きです。 ②最近出した先生の本を読みました。よく书けていますね。 ①②两句对老师的称赞都是不恰当的。因为“よく…した(できた)”这个句式隐含着发话者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受话者是否为“よく或うまく”的含义。这个句式只能用于上对下。根据“下对上称赞时,使用基于恩惠意识和感谢的表达”的原则,可以说“先生、今日の授业大変勉强になりました”,“今日の授业でよく分からなかったことが分か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这也是充分顾虑到他人感受的表现。 称赞是一种互动式的语言行为,即称赞与应答对应出现。在应答的时候应遵循“降低对方称赞程度”的原则。比如别人夸你腿长,你可以回答“ええ、脚だけは长いんです”,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腿长其他地方长的都不好。这样的回答遵循了日本的“谦逊意识”,也遵循了“和意识”。
2.6表达否定意义及拒绝他人时的“思いやり”
例(4) ①ご意见は一応ごもっともですが... ②A:大きいのはありませんか。 B:すみません、今あいにく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③A:お茶をもういっぱい、いかがですか。
B:结构です。 日语被称为“暧昧的日本语”。在表达否定以及拒绝他人时避免用那些态度鲜明而又过于直率的词。他们一般不说“だめだ”“それはできない”之类的话,而说“ちょっと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この间はちょっと忙しいですが”。就连拒绝推销员时说话也很婉转:“ご苦労様、今日はよかったわ、二、三日したら、お愿いしたいけど”。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文化”。日本人害怕的是周围人的眼光及社会的评价,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所差错而丢丑。在日常对话中,他们也留意对方的情绪变化,惟恐自己用辞不当而影响彼此间的和谐关系。
①中说话人实际上是想否定对方的意见,但是为了不使对方难堪,避免对方心理上可能会产生的羞耻意识和不快,就先肯定对方的话,再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给对方保存了体面。②中售货员不是直接回答“没有”,而是用了“すみません”“今あいにく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表现了对不能满足顾客要求时的歉意。③中B不想喝了就回答“结构です”而不说“要りません”。 2.7句末表达体现的“思いやり” 日语的句末表达也体现出维护他人体面的语言心理。即使自己能够肯定的事情也通常在句末加上“が”“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われる”“だろう”来缓和语气,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あのう、ここは禁烟なんですけど...”这样的省略句,话只说一半,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即可,尽量不用“タバコを吸ってはいけない”这样带有强制性的表达方式。清晨看到院子有积水时,会说:“夕べは雨が降ったらしい”。有人把“请嫁给我吧”翻译成“结婚してください”。如此懂得语言艺术的日本人怎么会这么直接,又用近乎命令的口气去向女孩子求婚呢?此时日本人一般会说“死ぬまで一绪にいたい”“ぼくの気持ちが分かるだろう”。总之,日语很少出现过于肯定的语句,其中包含着日本人体恤他人,不强加于人的心理。 3.对“思いやり”实质的分析 语言中流露出的“思いやり”是否能反映说话人的真实感情呢?并非如此。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语言艺术,一种维持社会中的“和”的语言艺术。所谓“同情”,“关心”,“体恤”,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建前”而并非“本音”。
王秀文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から见る日本人の特徴》一文中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日本人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在农耕社会人们必须共同作业才能维持生存,因此共同体内部的协调和团结是必要的。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坚决被禁止的。“ワンマン社长”指的是那些凭自己意志办事,实行独裁的社长,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呼。这种自古以来形成的以和为贵的意识可以说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思いやり”型语言心理的根源。 这种语言心理确实在对外交往,增进友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为我们更深一层了解日本人带来了障碍。当日本人说“いいです”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人家答应你什么而窃喜,因为下面很有可能是“が、今日はちょっと...”。
当日本人说“今度游びに来ませんか”时你不要以为人家真的是邀请你到家里做客。当日本人说“お出挂けですか”时也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要去哪里。
4. 结束语 日语中处处体现出日本人在交往过程中小心翼翼,体察他人,维护他人颜面的心理特征,本稿只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摊开来进行详细论述。由于时间和篇幅以及本人对日语的整体把握水平有限,仅从日语中最简单的文法和生活语言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 王云风 陈文静
参考文献 [1]王秀文. 寒暄――中日跨文化交际探讨〔J〕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2005. [2]王秀文.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から见る日本人の特徴〔J〕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2005. [3]甘能清. 日语称赞表达的文化视角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4]刘志荣. 从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来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5]徐萍飞. 「婉曲表现」について〔J〕当代日本语学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