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的上巳节
原来上巳节已经过了,今天是农历三月六,贴一篇最近给某杂志写的软文,纪念这个即将过去的春天。
——————————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关于上巳,古代诗文、话本和小说中留下了数不清的风流佳话,上巳节其实就是古中国的狂欢节、酒神节和情人节。上巳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古人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搭配成六十个干支(即六十甲子)纪日,而这个节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因此就被命为上巳,当此之际,这个节日在三月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大概在东汉到魏晋期间,民间逐渐通行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等数目字纪日,因此,这个节日就被固定到了每个月的第三天,即三月初三,所以又被称为三月三。
不管是上巳,还是三月三,尽管日期不同,风俗也各有千秋,民俗学家尽可以把它的意义发挥得天花乱坠,民间传说也把它的来历演绎得迷离惝忽,其实,说穿了,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古人为了流连光景、游戏春色而给自己找的一个藉口,上巳故事,不过是古中国岁月的夹岸桃花坠落在逝水流波中的几瓣碎片,这落花顺流而下,一直摇荡于中国人的记忆中。
透过《诗经•郑风》中的《溱洧》,我们仍能听到周代上巳节上青春的歌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韩诗外传》云:“涣涣,盛貌,谓三月桃花水下之时至盛也;秉,执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女方执兰拂处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除不祥,故诗人愿所与悦者俱往观之。”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河流。两水相汇之处,水阔沙平,草软花香,自然是踏青游春的好地方,因此,每年三月上巳,郑国的年轻人就在此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有位妹子不知为什么来晚了,河边的踏歌联欢早已开始,红男绿女正手持兰花,翩翩起舞。迟到的妹子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往回走的男子,也许只是出于无意,也许她对他已经暗自心许,她邀小伙子同去游玩,但小伙子有些忸怩,推说已去过了,俺爹喊俺回家放牛呢,俺娘喊俺回家吃饭呢。女孩子不依,软磨硬泡,耍赖撒娇,小伙子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充当姑娘的伴当,重回歌舞场。临了,还向姑娘奉上一支芍药。接下来的故事,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其实,同样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和重演,尽管今天已经没有了上巳节,传递的也不是芍药而是玫瑰。
上巳节正值阳春三月,大地百花争艳,万物欣欣向荣,春天的人们也生机勃发,春心荡漾,因此,上巳节就成了年轻人寻花问柳、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他们婆娑起舞,对歌传情,赠花定终身。河畔水湄,花前柳荫,处处荡漾着青年人悠扬婉转的歌声,悠荡着恋人们联袂徜徉的身影。上巳佳节因此就成了春日的狂欢,爱欲的华宴。
《诗经•郑风》中还有一首诗《褰裳》,大概就是上巳节上郑国的女孩子们隔着溱洧与男子们对歌时唱的: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一群女孩子隔着河与对岸的男子对歌,这个词翻译为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这话翻译成今天的河南话,肯定会更有味道,可惜我不会说河南话):
叫声小伙子你听端详,
你若真爱本姑娘,
捞起裤腿过河梁。
你若不爱本姑娘,
天底下好男人排成行。
告诉臭小子你莫轻狂,
你姐我不稀罕薄情郎,切!
女孩子们的歌唱得如此大胆放肆,上巳节那种烂漫无邪的青春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了。
早期上巳节是年轻人的节日,这在《论语》里也有反映。《论语》载孔子弟子曾点的话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雩”是古代的一种舞蹈,天旱不雨,巫师们就跳起雩舞祈雨。在这里,“雩”指鲁国设在沂水边举行雩舞的祭坛。“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意思并非指在沂水里沐浴,然后登坛临风,把身体吹干。暮春三月,风气尚凉,浴后吹风,非着凉生病不可。实则这里的“风”字,应解作“风马牛不相及”的“风”,本义指配对、交媾,所谓“风乎舞雩”,大概是说在雩坛上男男女女成双结对地踏歌起舞。曾点的话,为我们展现了当年鲁国上巳节的风俗画卷:暮春三月,天气和煦,年轻人脱去沉重的冬装,穿上新制的春衫,约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带几个天真烂漫的童子,来到沂水边,用河水洗去聚积在身上的尘垢和沉郁在心中的烦恼,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然后来到河边的雩坛边,那里正在进行盛大的舞会。钟鼓和鸣,笙歌悠扬,青年男女们成双成对,联袂而舞。平时祭神求雨的雩坛,如今成了欢乐的歌场。当夕阳西下,舞会散场,归去的人们兴犹未尽,边走边唱,踏歌而行,歌声伴着落晖,四处飘飏。——曾点的这番话,是《论语》中最动人的片断:在世人的心目中,过去的儒生不是义正词严的君子,就是板正无趣的呆子,想不到他们原来是这样风流倜傥。且说曾点的老师孔夫子,见自己的得意门生非但无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反而一脑门及时行乐的小资情调,非但不以为怪,反而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欧耶!曾点这小子可说到老夫我心坎上咧!老夫聊发少年狂,风乎舞雩踏春阳。换上春天新衣裳,沂水边上耍一场。孔老夫子原本也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中人呢。后来那班昏庸儒生和穷酸文人却把孔子涂抹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忒也不懂风情,有辱斯文!
后世文人非但不了解孔子师徒的真性情,也未体会上巳节这个春天庆典的真风流。上巳节渐渐丧失了其与生俱来的生命情怀和青春气息。在民间,上巳沐浴蜕变为具有浓厚的巫术意味的“涤除祓禊”,人们相信,上巳节这天,到流水边沐浴,就可以把一年的灾祸邪祟与尘浊污垢一起荡涤干净。在文人那里,上巳游乐则淡化为点缀风情的“曲水流觞”,文人墨客们在上巳这天,约几个同道,觅一处临水的清雅之地,三三两两,傍水而坐,将酒杯斟上酒,浮到流水之上,酒杯顺流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拈杯饮酒,赋诗应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的就是一般东晋名士上巳节在山阴兰亭临溪流觞咏诗赋怀的情景。兰亭行觞,文质彬彬,雅则雅矣,却没有了溱洧之交或沂水之滨春天盛会那朝气蓬勃的青春热情,已经从一种全民性的春季庆典,蜕变为文人卖弄风雅的小趣味。没有了生命激情的灌注,上巳节渐渐褪去其秾艳的节日气氛。到了唐代以后,更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兴起,由于上巳节与寒食清明的日期往往重合,因此上巳节的地位就逐渐被清明节取而代之了。《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重阳节)皆大宴,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可乎?”唐德宗因见上巳的日期为清明寒食所夺,欲将上巳节从暮春三月改到仲春二月,这里已经流露出上巳节衰落的消息。到宋代,清明节越发兴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可为证,而上巳节则越发露出下世的光景了。到如今,上巳三月三,已成为月份牌上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倒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山川阻隔,王道教化所不及,直到现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仍举行盛大的歌会,最著名的自然是壮族的三月三歌墟,壮族的三月三歌墟出名是因为出了一个刘三姐。每逢歌会会期,年轻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载歌载舞,聚饮联欢。山间平坝上,歌声如潮,舞阵如海;竹林花丛中,浅唱低咏,人约黄昏……。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原古国的上巳节已经风流云散,只有在山重水复天高地远的远方,上巳盛会的歌声依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关于上巳,古代诗文、话本和小说中留下了数不清的风流佳话,上巳节其实就是古中国的狂欢节、酒神节和情人节。上巳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古人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搭配成六十个干支(即六十甲子)纪日,而这个节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因此就被命为上巳,当此之际,这个节日在三月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大概在东汉到魏晋期间,民间逐渐通行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等数目字纪日,因此,这个节日就被固定到了每个月的第三天,即三月初三,所以又被称为三月三。
不管是上巳,还是三月三,尽管日期不同,风俗也各有千秋,民俗学家尽可以把它的意义发挥得天花乱坠,民间传说也把它的来历演绎得迷离惝忽,其实,说穿了,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古人为了流连光景、游戏春色而给自己找的一个藉口,上巳故事,不过是古中国岁月的夹岸桃花坠落在逝水流波中的几瓣碎片,这落花顺流而下,一直摇荡于中国人的记忆中。
透过《诗经•郑风》中的《溱洧》,我们仍能听到周代上巳节上青春的歌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韩诗外传》云:“涣涣,盛貌,谓三月桃花水下之时至盛也;秉,执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女方执兰拂处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除不祥,故诗人愿所与悦者俱往观之。”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河流。两水相汇之处,水阔沙平,草软花香,自然是踏青游春的好地方,因此,每年三月上巳,郑国的年轻人就在此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有位妹子不知为什么来晚了,河边的踏歌联欢早已开始,红男绿女正手持兰花,翩翩起舞。迟到的妹子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往回走的男子,也许只是出于无意,也许她对他已经暗自心许,她邀小伙子同去游玩,但小伙子有些忸怩,推说已去过了,俺爹喊俺回家放牛呢,俺娘喊俺回家吃饭呢。女孩子不依,软磨硬泡,耍赖撒娇,小伙子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充当姑娘的伴当,重回歌舞场。临了,还向姑娘奉上一支芍药。接下来的故事,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其实,同样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和重演,尽管今天已经没有了上巳节,传递的也不是芍药而是玫瑰。
上巳节正值阳春三月,大地百花争艳,万物欣欣向荣,春天的人们也生机勃发,春心荡漾,因此,上巳节就成了年轻人寻花问柳、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他们婆娑起舞,对歌传情,赠花定终身。河畔水湄,花前柳荫,处处荡漾着青年人悠扬婉转的歌声,悠荡着恋人们联袂徜徉的身影。上巳佳节因此就成了春日的狂欢,爱欲的华宴。
《诗经•郑风》中还有一首诗《褰裳》,大概就是上巳节上郑国的女孩子们隔着溱洧与男子们对歌时唱的: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一群女孩子隔着河与对岸的男子对歌,这个词翻译为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这话翻译成今天的河南话,肯定会更有味道,可惜我不会说河南话):
叫声小伙子你听端详,
你若真爱本姑娘,
捞起裤腿过河梁。
你若不爱本姑娘,
天底下好男人排成行。
告诉臭小子你莫轻狂,
你姐我不稀罕薄情郎,切!
女孩子们的歌唱得如此大胆放肆,上巳节那种烂漫无邪的青春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了。
早期上巳节是年轻人的节日,这在《论语》里也有反映。《论语》载孔子弟子曾点的话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雩”是古代的一种舞蹈,天旱不雨,巫师们就跳起雩舞祈雨。在这里,“雩”指鲁国设在沂水边举行雩舞的祭坛。“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意思并非指在沂水里沐浴,然后登坛临风,把身体吹干。暮春三月,风气尚凉,浴后吹风,非着凉生病不可。实则这里的“风”字,应解作“风马牛不相及”的“风”,本义指配对、交媾,所谓“风乎舞雩”,大概是说在雩坛上男男女女成双结对地踏歌起舞。曾点的话,为我们展现了当年鲁国上巳节的风俗画卷:暮春三月,天气和煦,年轻人脱去沉重的冬装,穿上新制的春衫,约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带几个天真烂漫的童子,来到沂水边,用河水洗去聚积在身上的尘垢和沉郁在心中的烦恼,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然后来到河边的雩坛边,那里正在进行盛大的舞会。钟鼓和鸣,笙歌悠扬,青年男女们成双成对,联袂而舞。平时祭神求雨的雩坛,如今成了欢乐的歌场。当夕阳西下,舞会散场,归去的人们兴犹未尽,边走边唱,踏歌而行,歌声伴着落晖,四处飘飏。——曾点的这番话,是《论语》中最动人的片断:在世人的心目中,过去的儒生不是义正词严的君子,就是板正无趣的呆子,想不到他们原来是这样风流倜傥。且说曾点的老师孔夫子,见自己的得意门生非但无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反而一脑门及时行乐的小资情调,非但不以为怪,反而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欧耶!曾点这小子可说到老夫我心坎上咧!老夫聊发少年狂,风乎舞雩踏春阳。换上春天新衣裳,沂水边上耍一场。孔老夫子原本也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中人呢。后来那班昏庸儒生和穷酸文人却把孔子涂抹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忒也不懂风情,有辱斯文!
后世文人非但不了解孔子师徒的真性情,也未体会上巳节这个春天庆典的真风流。上巳节渐渐丧失了其与生俱来的生命情怀和青春气息。在民间,上巳沐浴蜕变为具有浓厚的巫术意味的“涤除祓禊”,人们相信,上巳节这天,到流水边沐浴,就可以把一年的灾祸邪祟与尘浊污垢一起荡涤干净。在文人那里,上巳游乐则淡化为点缀风情的“曲水流觞”,文人墨客们在上巳这天,约几个同道,觅一处临水的清雅之地,三三两两,傍水而坐,将酒杯斟上酒,浮到流水之上,酒杯顺流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拈杯饮酒,赋诗应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的就是一般东晋名士上巳节在山阴兰亭临溪流觞咏诗赋怀的情景。兰亭行觞,文质彬彬,雅则雅矣,却没有了溱洧之交或沂水之滨春天盛会那朝气蓬勃的青春热情,已经从一种全民性的春季庆典,蜕变为文人卖弄风雅的小趣味。没有了生命激情的灌注,上巳节渐渐褪去其秾艳的节日气氛。到了唐代以后,更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兴起,由于上巳节与寒食清明的日期往往重合,因此上巳节的地位就逐渐被清明节取而代之了。《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重阳节)皆大宴,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可乎?”唐德宗因见上巳的日期为清明寒食所夺,欲将上巳节从暮春三月改到仲春二月,这里已经流露出上巳节衰落的消息。到宋代,清明节越发兴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可为证,而上巳节则越发露出下世的光景了。到如今,上巳三月三,已成为月份牌上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倒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山川阻隔,王道教化所不及,直到现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仍举行盛大的歌会,最著名的自然是壮族的三月三歌墟,壮族的三月三歌墟出名是因为出了一个刘三姐。每逢歌会会期,年轻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载歌载舞,聚饮联欢。山间平坝上,歌声如潮,舞阵如海;竹林花丛中,浅唱低咏,人约黄昏……。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原古国的上巳节已经风流云散,只有在山重水复天高地远的远方,上巳盛会的歌声依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