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在自行车上的记忆
即使主流的交通工具已经被四个轮子的汽车代替,中国仍旧拥有庞大的自行车数量。人从出生后,要学习很多生存必备技能,一些是对生理潜力的挖掘,比如从咿呀学语到蹒跚走路。还有很多源自社会发展的赋予,船夫要会开船,猎户要能使枪,而骑自行车,恐怕成了现代人必经的一堂课。尽管早多年前就有把“不会开汽车”算作文盲的标准,现在看来,还远远没普及到每人都能自如驾驶的程度,倒是骑自行车反而成为人在年少阶段的一个学习项目,就像虽是一个文盲,至少还能写出自己名字,算是迈出运用工具更快捷到达远方的第一步。当然也有例外,我就认识几个人,甚至坐自行车都犯晕,像他们那种人,基本上已经告别自行车了。
当我开始上小学时,同时被家人宣告进入学骑自行车的年纪。同龄人比我聪慧的,那时早就能骑着车满村转悠。尽管个头矮,屁股挨不到车座,整个人就基本靠着两只脚、两只手支撑住,脑袋随着脚蹬上下起伏,小小的身体像是挂在上面。有的孩子本事大,还能驾驭笨重黢黑带横梁的二八式大自行车。身在车子左侧,右脚从横梁下三角空处伸过去,两手勉力抓住车把,用别扭的姿势左右开蹬,整个身子简直要被这大家伙藏起来。尽管姿势有些难看,那时会骑自行车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看着不少小伙伴都有了“座驾”,父母首先有些着急,要给我专程训练。在相对封闭的农村,这大概算是他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萌芽。
可是学习之路比他们想象得要艰难很多。父亲把我架在车上,让我蹬起,自己在后面慢慢扶着后座。等车子平稳起步有了一定的速度,他把手放开,嘴里喊着“好,走,继续走”的鼓励,如果不出意外,没出两三米,车子就歪歪斜斜,然后慢慢向一侧倒去,我的脚不得已着地支撑,宣告失败。失败不可怕,一次次在那条两侧被高大杨树遮蔽的宽敞砂路上尝试,却都无缘见到失败的孩子,如果狠心在车子即将倒地时仍徒劳蹬着双脚,结果一定是人车皆摔,满身尘土爬起来,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父亲有时候坐在车座上,手稳稳地抓住车把,我则抓住他的手,双脚对脚蹬发力,没想到车子竟然流畅开动起来。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学会了骑车,惊喜地回头看父亲,他则一脸严肃。等车子停住,我再一个人去尝试驾驭它时,它又变得不合作不友好。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一路走来,并非是我的功劳,而是靠着父亲的扶持。
如果记忆没有差错,我真正会骑自行车时,已是小学五年级。那时全家已经搬出农村,像我这般年纪才学会骑车的很少。不过那时的兴奋劲远远战胜了羞耻心,一有空闲就骑着车子四处乱窜。因为骑车技术还不娴熟,指不定在哪个地方,车子一歪,人“哐啷”就摔了下来,旁边骑车的人经过时发出阵阵笑意。尽管有时还要付出擦破皮磕出血的代价,我毫不气馁,扶起车子继续乐呵乐呵地骑。那时和一群同学结伴出游是最深刻的记忆,我们在夏天正盛时骑车翻过一座座山,途经一个村子就钻到桑树林中去摘桑葚,扫荡般将鲜艳欲滴的桑葚收于准备好的袋子中,边摘边吃,双手和嘴巴都被染成紫色。我们也曾一起驾车在小县城中来回穿梭,尽管兜里没多少钱,只看着路边行人和风景,都觉得心旷神怡,有时去书店一坐就是半天,有时也到游戏厅疯玩,用零用钱换成亮晶晶的钢镚,没钱时就眼巴巴看着别人尽兴地玩,总感觉有大把的时间任我们挥霍,一切都在欢笑中度过。
上了初中,上下学便需要骑车了。天蒙蒙亮时,母亲起床做好早饭后又去睡回笼觉,我则囫囵吞下两个荷包蛋,背起书包就骑车上路。一大早行人稀少,空气凉爽清新,耳边风呼呼刮过,就似充满新生的力量。得意时,有时甚至会肆意撒开手把,双脚不仅提供着动力,也随着身体扭动把握住方向。一会儿,就见太阳缓缓露出一个头,悄然揭开新一天的序幕,整个世界变得亮堂起来。离学校越近,自行车越显多起来,都是学生有说有笑涌入同一个大门,然后这个门一整天都是安静的,直到傍晚时分它再次被喧哗热闹的自行车大军所惊扰。有时候骑着车回家会产生错觉,好像并非是这日出日落指引时间,而是靠着我们的脚蹬子一点一点把太阳拉上来又拖回去。夕阳中,一群同学骑车回家,交流着少年的快乐与烦恼,有谁先到家了,向大伙打个招呼,车头一摆就离开队伍。影子被落日拉得老长,我们哪懂得什么分别伤感,总以为这样的日子总不会结束。
结束是从高中阶段时起。大家考上不同的学校,有的住宿,有的坐班车,自行车渐渐很少骑了。学业日渐繁重,也再没有时间与心情允许自己到哪里去瞎逛疯玩,停在家中的车子也渐渐蒙上了灰尘。再后来,离家去上大学,更没多少机会去骑车,乃至放假回家需要到某处,骑上车子都有一种陌生感。幸亏骑车这项技能即使多年不用还能够再捡拾起来,不然从头开始学,不知会不会再重现当年笨拙的姿态。不过如果身边父亲依然能健硕威严地手把手教我,我宁愿回溯过往。
现在我依然远离家乡和父母,会经常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大城市间穿梭于高楼大厦间,在汽车鸣笛声中自得其乐寻找不一样的风景。可我却会怀念起多年前的一个场景,那时幼小的自己随母亲回姥姥家,回去的路上天色渐晚,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困意袭来,眼睛朦胧,小脑袋瓜一点一点,母亲边骑着车,一只手边拍打着我,嘴里说着“不睡哦,不睡哦”。我于是揉揉眼睛,抓住母亲衣襟的手紧了紧,心中充满安全感,就这样一路宁静,等待回家去做个好梦。
当我开始上小学时,同时被家人宣告进入学骑自行车的年纪。同龄人比我聪慧的,那时早就能骑着车满村转悠。尽管个头矮,屁股挨不到车座,整个人就基本靠着两只脚、两只手支撑住,脑袋随着脚蹬上下起伏,小小的身体像是挂在上面。有的孩子本事大,还能驾驭笨重黢黑带横梁的二八式大自行车。身在车子左侧,右脚从横梁下三角空处伸过去,两手勉力抓住车把,用别扭的姿势左右开蹬,整个身子简直要被这大家伙藏起来。尽管姿势有些难看,那时会骑自行车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看着不少小伙伴都有了“座驾”,父母首先有些着急,要给我专程训练。在相对封闭的农村,这大概算是他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萌芽。
可是学习之路比他们想象得要艰难很多。父亲把我架在车上,让我蹬起,自己在后面慢慢扶着后座。等车子平稳起步有了一定的速度,他把手放开,嘴里喊着“好,走,继续走”的鼓励,如果不出意外,没出两三米,车子就歪歪斜斜,然后慢慢向一侧倒去,我的脚不得已着地支撑,宣告失败。失败不可怕,一次次在那条两侧被高大杨树遮蔽的宽敞砂路上尝试,却都无缘见到失败的孩子,如果狠心在车子即将倒地时仍徒劳蹬着双脚,结果一定是人车皆摔,满身尘土爬起来,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父亲有时候坐在车座上,手稳稳地抓住车把,我则抓住他的手,双脚对脚蹬发力,没想到车子竟然流畅开动起来。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学会了骑车,惊喜地回头看父亲,他则一脸严肃。等车子停住,我再一个人去尝试驾驭它时,它又变得不合作不友好。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一路走来,并非是我的功劳,而是靠着父亲的扶持。
如果记忆没有差错,我真正会骑自行车时,已是小学五年级。那时全家已经搬出农村,像我这般年纪才学会骑车的很少。不过那时的兴奋劲远远战胜了羞耻心,一有空闲就骑着车子四处乱窜。因为骑车技术还不娴熟,指不定在哪个地方,车子一歪,人“哐啷”就摔了下来,旁边骑车的人经过时发出阵阵笑意。尽管有时还要付出擦破皮磕出血的代价,我毫不气馁,扶起车子继续乐呵乐呵地骑。那时和一群同学结伴出游是最深刻的记忆,我们在夏天正盛时骑车翻过一座座山,途经一个村子就钻到桑树林中去摘桑葚,扫荡般将鲜艳欲滴的桑葚收于准备好的袋子中,边摘边吃,双手和嘴巴都被染成紫色。我们也曾一起驾车在小县城中来回穿梭,尽管兜里没多少钱,只看着路边行人和风景,都觉得心旷神怡,有时去书店一坐就是半天,有时也到游戏厅疯玩,用零用钱换成亮晶晶的钢镚,没钱时就眼巴巴看着别人尽兴地玩,总感觉有大把的时间任我们挥霍,一切都在欢笑中度过。
上了初中,上下学便需要骑车了。天蒙蒙亮时,母亲起床做好早饭后又去睡回笼觉,我则囫囵吞下两个荷包蛋,背起书包就骑车上路。一大早行人稀少,空气凉爽清新,耳边风呼呼刮过,就似充满新生的力量。得意时,有时甚至会肆意撒开手把,双脚不仅提供着动力,也随着身体扭动把握住方向。一会儿,就见太阳缓缓露出一个头,悄然揭开新一天的序幕,整个世界变得亮堂起来。离学校越近,自行车越显多起来,都是学生有说有笑涌入同一个大门,然后这个门一整天都是安静的,直到傍晚时分它再次被喧哗热闹的自行车大军所惊扰。有时候骑着车回家会产生错觉,好像并非是这日出日落指引时间,而是靠着我们的脚蹬子一点一点把太阳拉上来又拖回去。夕阳中,一群同学骑车回家,交流着少年的快乐与烦恼,有谁先到家了,向大伙打个招呼,车头一摆就离开队伍。影子被落日拉得老长,我们哪懂得什么分别伤感,总以为这样的日子总不会结束。
结束是从高中阶段时起。大家考上不同的学校,有的住宿,有的坐班车,自行车渐渐很少骑了。学业日渐繁重,也再没有时间与心情允许自己到哪里去瞎逛疯玩,停在家中的车子也渐渐蒙上了灰尘。再后来,离家去上大学,更没多少机会去骑车,乃至放假回家需要到某处,骑上车子都有一种陌生感。幸亏骑车这项技能即使多年不用还能够再捡拾起来,不然从头开始学,不知会不会再重现当年笨拙的姿态。不过如果身边父亲依然能健硕威严地手把手教我,我宁愿回溯过往。
现在我依然远离家乡和父母,会经常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大城市间穿梭于高楼大厦间,在汽车鸣笛声中自得其乐寻找不一样的风景。可我却会怀念起多年前的一个场景,那时幼小的自己随母亲回姥姥家,回去的路上天色渐晚,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困意袭来,眼睛朦胧,小脑袋瓜一点一点,母亲边骑着车,一只手边拍打着我,嘴里说着“不睡哦,不睡哦”。我于是揉揉眼睛,抓住母亲衣襟的手紧了紧,心中充满安全感,就这样一路宁静,等待回家去做个好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