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区和9区影碟的一些回忆和记录
大概是在小学五年级,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迷上藏碟,那个年代电脑技术并没有今天那么发达,大多数家庭还是靠租碟看电影,当时在我所居住的那个小县城里,出租影碟的店非常之多,因为娱乐设施很少,院线电影低落,所以一到周末,摆满花花绿绿电影封套的的租碟小店里常常人满为患。那时候对电影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一进入影碟铺就感觉进入了神圣的殿堂,铁架上花花绿绿的影碟对于一个渴求知识的孩童来说无异于是无数个光怪陆离的全新世界,那种对电影世界未知的窥探欲和憧憬感,便表现为对电影顶礼膜拜的态度,到如今仍然记得第一次租《异形》时忐忑不安的心情,甚至觉得连影碟封套都是强酸有害的,自然看片的过程也伴随着呕吐和心惊胆颤。那时候的人就像天堂电影院中的那些可爱的西西里人那样,对电影充满朴素纯真的情怀。那个年代朋友圈子里传来传去的都是盘面刮花的VCD,经常在关键时候卡壳、满是马赛克,但人们往往又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清洗擦干净盘面后再次推入光驱。电影无形无体,所以光盘作为电影的物质载体也往往潜在的寄托了影迷们对电影的爱,而这刮花的盘面俨然也说明的是一种分享精神,到如何,大街小巷中租碟的店铺已经难寻踪迹,而那些开在暗处需要暗号的神秘小黑屋,似乎早已经成为了少数群体的精神殿堂,那种大众租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或是重返电影院,或是被网络影音所覆盖了。从店铺里借碟,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过去式,但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去图书馆借书和去店铺里租碟,这两种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对于一个影迷就是这样的,如今大部分人会选择在网络看片,碟入光驱等待菜单出现的快乐感越来越少人可以体会到,但至今这对我来说都是极其美妙的一件事。相对于在电脑上看片,看碟多的往往是一份庄重的仪式感,因为现在网络可以随点随播,得来容易,但是在那个年代,得到一张碟往往要大费周章。 因为远离大都市,网络不发达,接触不到太多关于电影知识和周边,所以对电影迷恋表现为了对影碟的狂热,有时候表现出来的甚至是略为病态的占有欲,摸摸、看看甚至嗅嗅珍藏的影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这估计就是对电影物化的迷恋吧,谁没为收碟忍饥挨饿过呢。其实DVD机刚开始在我国普及的那段时间里,DVD光碟的价格高的离谱,一张正版碟一般在100来元,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昂贵的,DVD碟的大规模侵入带来了对VCD的清洗,VCD开始淡出人们视线,但是战线却拉的很长,就像如今BD时代早已到来但DVD却仍然还在蹦跶。DVD的价格在中后期开始回落,但是相对于盗版的DVD,正版的价格往往昂贵3倍以上,那时候DVD分为一般分为两种规格,一个是D5,即单层单面光盘,最大的容量为4.7G;一个是D9,即双层单面光盘,最大容量是8.5G,当时还有D10(单层双面光盘,就是光盘的两面都是可读的)、D18,但是这两者出现的频率比较小。D5的容量基本上可以容纳下一部100分钟的电影,而D9更大的容量允许容纳下花絮和其他制作特辑等附加资料,两者在清晰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D9往往内容更丰富,所以市面上能看到的正版厂商出品的影碟一般以D9为主,D9和D5的光盘是可以通过肉眼区别的,D9的盘面一般呈饱满的金黄色或者银色,而D5的盘面一般是比较虚的银色,当时不少奸商把D5当D9卖,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肉眼辨别的。 说说国内比较有名的几家正版厂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中录德加拉,它曾经是中国家庭娱乐的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公司,曾经得到迪斯尼、试金石、好莱坞影业、米拉麦克斯的授权,还代理过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派拉蒙、米高梅、新线、BBC等影视公司的影碟发行权,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消费者手上所有这些电影公司出产电影的正版影碟基本上都是中录德加拉公司的,1998-2006年这八年时间里,中录德加拉公司以其高品质的影碟赢得了碟迷的口碑,直到如今它仍然是众多正版碟碟迷心中的一座丰碑,相信每一位很早开始玩碟的朋友手中都会有几件中录德加拉的碟。2003年泰盛文化(台湾得利旗下)开始进入中国家庭娱乐市场,它很快便拿下了20世纪福克斯和索尼娱乐的授权,并展开一系列营销,不得不承认泰盛文化的发行和营销手段是很成功的的,泰盛文化很快便拿下很大一部分影碟市场,2004年起中录德加拉的市场便开始萎缩,到后来华纳兄弟在大陆自立门户成立了中录华纳,开始大量发行华纳影碟,这时候,中录德加拉基本淡出家庭娱乐市场,到大概2006年,中录德加拉退出中国市场。另外一面说,当时中录华纳的影碟产品十分粗暴潦草,DVD甚至连字幕都不能消,而音轨更是少的可怜,基本上是6区典型阉割产品,后来还出现了个弘艺文化,发行了一些院线中较边缘的作品。中国的正版碟上基本上发行的都是好莱坞院线作品,当时很难可以找到略为小众的其他国家正版作品,所以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了地下市场。其实价格高昂,片源局限,质量参差不齐,电影发行周期太长,这些都成为后期这些正版碟厂商的死穴。 不得不承认,对中国迷影文化圈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国的盗版影业,中国的盗版影碟业绝对是影业界良心,它用实际行动源源不断的为中国影迷圈子输送了海量性价比极高的优秀资源,全盛时期其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正版碟市场,DVD格式为了防止盗版,全球一共分了6个区,跨区无法播放,美国等是一区,日本欧洲等在二区,台湾韩国在三区…..依此类推,中国在第六个区,中国这六区基本上是服务和产品质量最差的一个区,这是个带有歧视和饱受忽略的市场。但是我国广大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很快便有了“全区碟”这种东西(可以在任何区播放),而这种盗版的全区碟,被称为“9区碟”,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据当时51R6论坛的一个老鸟说:6倒(盗)过来便是9,所以盗版碟被圈子里称为9区碟。9区碟和正版碟比,拥有全面的优势:发行周期快,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特别是片源毫无限制,极其广泛,这大大推动了国内外众多优秀殿堂级作品在国内的传播,CC系列,国内外各大师,各种冷门殿堂片、地下电影均可以在国内找到9区碟,而且价格极其低廉,一张9区简装D9,十块以内便可以拿下,更为有趣的是,一些九区碟生产的套装和珍藏版影碟配置极其华丽铺张,PP壳、水晶托盘、异形大头、胶片原段等等等等精致的配置和炫酷的附加电影周边玩爆简陋的正版的六区碟,威信、DNA、创佳、凤凰、UFO、英皇、5K、飞扬、EE、FH、FM等等等等如雷贯耳的厂牌,都应该被华华丽丽的写入中国迷影史,来表彰它们对中国影迷文化的贡献。而这些9区碟的内容配置,也估计是全世界最好的,9区碟内容博采众长,毫无顾忌,可以把一区最优质的片源,二区最优质的音轨,三区最优质的字幕,四区最全面的制作特辑统统为我所用,灌入9区碟里面,所以九区的碟往往在内容上是最为精良的,无论是国内外地下作品还是殿堂级大师的大作,都在九区碟的传播中,在中国影迷圈子中得以普及和认识,这时候的中国影迷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盗版带来的福音,让中国影迷可以花最低廉的价格得到最全面最广泛的电影资源。当时九区碟的盘基很多来源于正版厂商的盘基,所以在光盘质量上也是无懈可击的,九区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盘面上被人为抹掉的IFPI码了。九区碟的异常发达乃是国情的需要,可以解释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九区碟的强悍,品牌的精良,都是这种矛盾所造就的。可以说,没有盗版,就不会有中国资源如此丰富的影迷圈子,中国的影迷,着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影迷。得益于价格和全区的优势,那时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幕:外国人穿梭在中国的大大小小影音店里一麻袋一麻袋的购买中国影碟。这时,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是盗版的而拒绝他们,收藏成千上万者比比皆是,影迷选择了九区,因为九区往往代表更高的品质和更多样的选择。我并不担心九区的未来,因为只要供求矛盾还存在,文化不够开放和包容,九区永远是真正的王者。 BD和 HDDVD的标准大战早已结束,BD50和BD25继续上演着当年D9和D5的纠葛,手快的碟迷早已把牌洗好,九区仍然屹立不倒,录像带到VCD再到DVD、BD年幼的孩童变成了青年,撸管的青年早已成为大腹便便的大叔,影迷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着,就像这些见证电影物质载体变迁的氧化光盘,就像人见人爱的MKV、RMVB,不论是实物载体还是虚拟文件,这些寄托着电影灵魂的东西就像电影精神一样,永远不会被人所遗忘,因为爱它的人连绵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