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西藏
很有些神经质的嫌疑,因为昨晚睡不着觉的一番胡思乱想,今天在图书馆里看了一天的西藏。
印象里,那一直是个神秘而又传奇的地方。
记忆里最早有了这个概念,大概是从看到布达拉宫的图片开始吧。无可置喙的,那的确是一座极其美丽的宫殿。还记得照片上,它是和整座山相连的建筑,就那样镶嵌在山体上俯视世界,必然恢弘而美丽。
史书上记载,那是唐太宗的时候,孙赞干布为与大唐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而祈求迎娶大唐公主,以联姻的办法获得政治的安全。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用动用兵马,无需流血牺牲就能达成和平,是百姓的福祉。只是,对于被嫁去远方的女子而言,这是件残酷的事情。不但一生被政治绑定,就连幸福也成为极大的赌注。可是,有些时候,如果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满办好的事情,何必要动用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呢?
活着,就要为所在的位置担负责任。千古未变。
所幸,孙赞干部也是英明又体贴的好男儿,为了驱散远嫁公主的乡愁,也为成全年少女子的梦幻,他竟是大大的动了心思,把那举世无双的布达拉宫献上。文成公主来自盛唐,天家的女儿也没让他失望,不但带来了几世祥和,也带来了种子、带来了经书、带动了时代进步。那座见证了他们伟大爱情的婚房,谁能想到有一天会承载整个西藏的希望!
真是可惜,那个梦里到过无数次的地方,我还没有机会踏上。
据说,那里的天空澄净湛蓝,让人放松没有欲望;据说,那里的空气稀薄,成为圣土的天然屏障;据说,那里的山峰奇美,有缘方能驻目凝望;据说,那里的天气多变,出行幸运才见太阳;据说,那里的大地辽阔,不去不知道自己的渺弱;据说,那里的道路崎岖,危险遍布每个角落;据说,那里的居民奇特,伴随坚定的信仰活过;据说……
这些,都是别人的感觉。
很多人说,西藏是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地方,我相信。无论是地理上的海拔,还是文化上的继承,再或者居民生活的保持,这里都是当之无愧的地方。
位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之上,俯瞰全球的机缘自然不可辜负。地理环境的复杂和雄奇更是给这里的民族蒙上一层面纱,人的猎奇心理无论投射到哪里都不会改变。所以,自从入藏铁路开通,前往西藏旅行的人络绎不绝。也不知道激增的人群带给这片土地的,是否仅仅是不断改善的经济条件。
那里最为神秘的,我想,不是诱人的糍粑,不是原始的酸奶,而是古老的藏传佛教。书上说,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可西藏却是目前把这种文化保留的最为完整的地方。对于这种信仰我并不了解,只是长久的听到信徒们近乎痴迷的朝觐,从各个方向一路长拜前往拉萨,寺庙前的石板都被常年朝觐的信徒们磨得放光。也听说那些信徒们的样貌实在可怜,双手双脚磨破,额头碰出血,风餐露宿的相约或者独自,徒步前往。仅仅这样的场景就能威慑每一位在场游人的心吧!为他们的精神折服,为他们的坚定吸引,更对他们的虔诚深深敬畏。
最纯净的存在,往往有这样的功效。
在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人们自然懂得敬畏,懂得尊重,懂得节制。人工建成的公路或者房屋,在大自然面前那么不堪一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让大自然感觉受到冒犯而消失。世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会选择向强大的力量低头?
况且,藏传佛教的力量实在不容小觑。倒不仅仅是借助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更是对于现世智慧的展示。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一群朋友开车夜行在西藏,由于道路崎岖,车子在悬崖边上抛锚。受惊之后,大家决定停止前进,把车推到避风的地方。这时,看见一袭红袍飘动,走近看,原来是位喇嘛。他走上前说:你们没有继续赶路是明智的选择。众人不解,他解释:死神已经放过你们一次了,你们何必还和时间争夺呢?他要常年奔走于山间,到各个寺庙修行,便邀众人随他到他的帐篷里过夜。有人提议一起去车上,更暖和。喇嘛又说:车上就安全了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帐篷周围都是骆驼刺和雪莲?住在这里既美丽又安全。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现在很多寺庙都已经变得功利化,据说和尚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要进寺庙不仅需要通过考试,还会有假期和工资。曾经的和尚要么笃信佛教献上终身,要么看破红尘后,只剩对于尘世的深深厌倦和忏悔,想要走进寺庙在青灯古佛伴随中聊度余生,那种敬畏,那种清明,现在都不知道被洪流冲到了哪里。我想,内心深处,大家一定也像我一样渴望那些纯洁、那些明媚回到身边。只是,压力太大,风险太大,我们很难坚守到底。
更为奇怪的是,那里原始的劳作方式不但没能给人们带来富裕的生活,反而让他们生活的极其艰辛,他们的脸上却永远散发着笑容。妇女们甚至世世代代在盐井上奔走,那样的辛苦,又那样的美丽。由于高原反应,照片上的人们脸都是红红的,但是,他们的面貌却是极其干净,发自内心的一种干净。有人说,那里的人民是天生的贵族,无论穿戴如何,周身散发的气质都很是迷人。那里的人民是快乐的,我想,这种快乐源于对生活的深深感激。他们的物质生活无疑极其需要改善,可是,面对生活他们没有我们常见的愁容和焦虑,他们乐天安命。
如果说宗教给了他们信仰的力量,那么,又是谁给了他们生活的智慧呢?
梦里的西藏,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带着向往奔往它的方向,带去我的青春我的能量,不辜负,梦一场。
印象里,那一直是个神秘而又传奇的地方。
记忆里最早有了这个概念,大概是从看到布达拉宫的图片开始吧。无可置喙的,那的确是一座极其美丽的宫殿。还记得照片上,它是和整座山相连的建筑,就那样镶嵌在山体上俯视世界,必然恢弘而美丽。
史书上记载,那是唐太宗的时候,孙赞干布为与大唐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而祈求迎娶大唐公主,以联姻的办法获得政治的安全。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用动用兵马,无需流血牺牲就能达成和平,是百姓的福祉。只是,对于被嫁去远方的女子而言,这是件残酷的事情。不但一生被政治绑定,就连幸福也成为极大的赌注。可是,有些时候,如果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满办好的事情,何必要动用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呢?
活着,就要为所在的位置担负责任。千古未变。
所幸,孙赞干部也是英明又体贴的好男儿,为了驱散远嫁公主的乡愁,也为成全年少女子的梦幻,他竟是大大的动了心思,把那举世无双的布达拉宫献上。文成公主来自盛唐,天家的女儿也没让他失望,不但带来了几世祥和,也带来了种子、带来了经书、带动了时代进步。那座见证了他们伟大爱情的婚房,谁能想到有一天会承载整个西藏的希望!
真是可惜,那个梦里到过无数次的地方,我还没有机会踏上。
据说,那里的天空澄净湛蓝,让人放松没有欲望;据说,那里的空气稀薄,成为圣土的天然屏障;据说,那里的山峰奇美,有缘方能驻目凝望;据说,那里的天气多变,出行幸运才见太阳;据说,那里的大地辽阔,不去不知道自己的渺弱;据说,那里的道路崎岖,危险遍布每个角落;据说,那里的居民奇特,伴随坚定的信仰活过;据说……
这些,都是别人的感觉。
很多人说,西藏是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地方,我相信。无论是地理上的海拔,还是文化上的继承,再或者居民生活的保持,这里都是当之无愧的地方。
位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之上,俯瞰全球的机缘自然不可辜负。地理环境的复杂和雄奇更是给这里的民族蒙上一层面纱,人的猎奇心理无论投射到哪里都不会改变。所以,自从入藏铁路开通,前往西藏旅行的人络绎不绝。也不知道激增的人群带给这片土地的,是否仅仅是不断改善的经济条件。
那里最为神秘的,我想,不是诱人的糍粑,不是原始的酸奶,而是古老的藏传佛教。书上说,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可西藏却是目前把这种文化保留的最为完整的地方。对于这种信仰我并不了解,只是长久的听到信徒们近乎痴迷的朝觐,从各个方向一路长拜前往拉萨,寺庙前的石板都被常年朝觐的信徒们磨得放光。也听说那些信徒们的样貌实在可怜,双手双脚磨破,额头碰出血,风餐露宿的相约或者独自,徒步前往。仅仅这样的场景就能威慑每一位在场游人的心吧!为他们的精神折服,为他们的坚定吸引,更对他们的虔诚深深敬畏。
最纯净的存在,往往有这样的功效。
在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人们自然懂得敬畏,懂得尊重,懂得节制。人工建成的公路或者房屋,在大自然面前那么不堪一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让大自然感觉受到冒犯而消失。世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会选择向强大的力量低头?
况且,藏传佛教的力量实在不容小觑。倒不仅仅是借助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更是对于现世智慧的展示。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一群朋友开车夜行在西藏,由于道路崎岖,车子在悬崖边上抛锚。受惊之后,大家决定停止前进,把车推到避风的地方。这时,看见一袭红袍飘动,走近看,原来是位喇嘛。他走上前说:你们没有继续赶路是明智的选择。众人不解,他解释:死神已经放过你们一次了,你们何必还和时间争夺呢?他要常年奔走于山间,到各个寺庙修行,便邀众人随他到他的帐篷里过夜。有人提议一起去车上,更暖和。喇嘛又说:车上就安全了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帐篷周围都是骆驼刺和雪莲?住在这里既美丽又安全。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现在很多寺庙都已经变得功利化,据说和尚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要进寺庙不仅需要通过考试,还会有假期和工资。曾经的和尚要么笃信佛教献上终身,要么看破红尘后,只剩对于尘世的深深厌倦和忏悔,想要走进寺庙在青灯古佛伴随中聊度余生,那种敬畏,那种清明,现在都不知道被洪流冲到了哪里。我想,内心深处,大家一定也像我一样渴望那些纯洁、那些明媚回到身边。只是,压力太大,风险太大,我们很难坚守到底。
更为奇怪的是,那里原始的劳作方式不但没能给人们带来富裕的生活,反而让他们生活的极其艰辛,他们的脸上却永远散发着笑容。妇女们甚至世世代代在盐井上奔走,那样的辛苦,又那样的美丽。由于高原反应,照片上的人们脸都是红红的,但是,他们的面貌却是极其干净,发自内心的一种干净。有人说,那里的人民是天生的贵族,无论穿戴如何,周身散发的气质都很是迷人。那里的人民是快乐的,我想,这种快乐源于对生活的深深感激。他们的物质生活无疑极其需要改善,可是,面对生活他们没有我们常见的愁容和焦虑,他们乐天安命。
如果说宗教给了他们信仰的力量,那么,又是谁给了他们生活的智慧呢?
梦里的西藏,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带着向往奔往它的方向,带去我的青春我的能量,不辜负,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