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
咪蒙
现居深圳。文学硕士、专栏作者、供职于《南方都市报》,于韩寒杂志《独唱团》首期发表文章《好疼的金圣叹》。以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为己任。近期,咪蒙致力于“育儿亲子”和“反成功学”等多种方向写作的尝试。
坐在中心书城二楼的24小时书吧,曾出版《圣人请卸妆》、《守脑如玉》的网络红人、专栏作家咪蒙说:“深圳是跳出规则的城市,我是跳出规则的人。”
“我所有的写作,都基于我想写。就像我愿意待在深圳,是因为发自内心喜欢深圳——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没有固定圈子,没有业界权威,没有既定规则,这样的氛围影响了我和我的写作。我的写作一直呈一种任性的状态,而任性的写作在当下中国,应该是一件蛮奢侈的事情吧。”
虽然最初是通过为杂志写标新立异的专栏成名,但网络才是咪蒙更大的阵地。在博客和微博上,咪蒙不定期更新文章,内容涵盖历史、亲子、情感等领域,微博上10万粉丝的大号随时都呈一呼百应之势。
现实中的咪蒙并不参与太多“文学圈子”的活动,坦然接受着来自网络的褒贬。“粉丝多是觉得我有趣吧,我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事实上,我并不太在意他们的表扬,反而是他们的批评让我发现人们思维的差异化。”
“她天生就长着多于常人N倍的幽默细胞”
“如果我没回复你,那是因为我太拽了”。
“对我而言,只有我感兴趣的,才是正事”。
“别以为快乐是件容易的事,快乐需要想象力、逆向思维和幽默感……观察一下你的周围,那种没心没肺的人,幸福感往往最强烈”。
你可能每天都会翻阅《南方都市报》,在看到编辑栏中小小的“马凌”两个字时并不太在意,但是当你看到流传于网络上的上述诸多“金句”时,躲在“马凌”背后的笔名“咪蒙”的“怪咖”就“笑嘻嘻”地探出头来。
身为报社编辑,咪蒙不像她苦哈哈的上晚班的同事们,工作之余几乎没有别的生活。“她天生就长着多于常人N倍的幽默细胞,她像一串鞭炮,随时都能把欢乐引爆到沉静的人群,办公室本来很静谧,她来了一秒钟变成菜市场。”一位同事说。
“我就是那种情绪分为高兴、很高兴、特别高兴三个档的人。”咪蒙说,人的幽默感是天生的,但是写作的幽默感不仅天生,还需要技术和积累。
“家庭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父母就挺‘二’。四川人都爱听李伯清的评书,很幽默,我家里也是。后来,我关注网络或者看综艺节目,常常会把好玩的帖子和句子记下来分析,为什么这个帖子这么火,这个网文这么好笑,好笑的点到底在哪里?它冲破了什么语言上的规则,让人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我把‘如何变得更有趣’当成课题去研究,专门写了技术流的文章去探讨幽默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咪蒙说。
咪蒙最让人熟知的写作是历史专栏。2006年,咪蒙看到某杂志上有一个“读经典”的新栏目,宗旨是用现代方式去解读古人。咪蒙觉得,这个栏目的“不靠谱”和“不着调”实在是太适合自己了。咪蒙于是主动打电话向对方表示“感兴趣、想写”,这一开始便刹不住车地写了6年。
在专栏里,咪蒙将历史课本上很多衣冠楚楚的名人一一解构颠覆。在咪蒙的笔下,所有的谦谦君子都会抠脚擤鼻涕,也会有为了传授一个“咸菜就黄豆能吃出核桃味”的秘方死而无憾的无厘头,还会有不明不白颠覆常识的性取向。
同事对咪蒙的评价是“三俗转换器”——任何高雅的东西到了咪蒙那里会自动转换为“三俗”。咪蒙说:“很多人看到的是恶搞,但是我的写作并不全是恶搞。”
在大学时代读完中文系要求的所有书之后,遍读老庄、尼采、黑格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著作,毕业论文的题目为《玄学本体论和阮籍诗歌》,咪蒙说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构架“准备充足”。
毕业之后,咪蒙在《南方都市报》工作已有10年。“如果说读研的时候我学会了如何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从一首诗里写出几万字的深度分析,那么,在报社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化复杂为简单,哪怕讲最艰深的理论,也要说人话。”
颠覆性地解读一本正经的圣人
在当时,颠覆性地解读一本正经的圣人们,这样大胆而新奇的想法只有在深圳才有可能实现。咪蒙至今仍认为,敢于接受她这个专栏的杂志非常牛气。“它的尺度很大,它对作者的干涉非常少,这是在其他城市不可能的事。”
“深圳不像北京、上海和广州,城市本身有一种既定的强势文化,一进去就容易被同化。深圳什么都没有,你在深圳什么都可以干。在深圳,人的天性可以得到完好的保存,允许你的文化和我的不一样,这种对差异性的尊重是我最喜欢的,这也是这个城市对我写作最大的影响。”
在结集出版的《圣人请卸妆》一书前言中,咪蒙写道:“历史教材教我们的是,圣人、伟人、英雄都神圣不可质疑,他们打出的喷嚏都是矿泉水,拉出的屎都是工整的圆柱体,至死还保留着守宫砂。那些死了很久的古人,都被化好了妆,涂上意识形态的油彩,扮演起官方希望他们扮演的角色。”
“历史学不是神学,圣人24小时滚动伟大、好人365日天天崇高,让人毛骨悚然。王尔德就说了,人总该有点不可理喻之处。”
咪蒙说:“我写历史,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圣人的素颜,回归真实的人性,展露出人性本身所自带的分裂和矛盾来。墨子是科学怪人,纪晓岚是性瘾者,郑板桥在正人君子和猥琐大叔之间自由切换。当你知道一个人的小猥琐之后,他伟大的那部分不是显得更可信吗?”
一位读者在看过咪蒙《圣人请卸妆》全书之后,评论道,文章以近乎荒诞的笔法在解构墨守的成规,能够看出作者对已有秩序的冲击,也能看出作者对于语言时代感的注重(专栏中无时无刻不出现诸多的新网络词汇)。虽然文章在故事方面有堆砌拼接之嫌,但能看出作者资料搜集和整合力度之大。
对于读者的褒贬,咪蒙说:“年龄大了,脸皮厚了,外界评价对我来说影响越来越小。有时候看读者批评我,不痛不痒的,我着急死了,恨不得手把手教他,应该说哪些话,才能批评到点子上。”
也有人看到咪蒙写的历史好玩,误以为她信口胡诌。咪蒙说,写作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积累,这一点并不仅表现在幽默感的积累上。“写之前我都老实巴交地看书。写作《圣人请卸妆》时我列了冗长的200多本参考书单,囊括经史子集。实际上,我看过的书比这200本多多了。”
咪蒙说自己是那种从严肃书都能读出狗血八卦、从狗血八卦中也能提炼出严肃来的人。“你只有诚恳地去了解一件事,熟悉它的规律、它的死穴之后,才能轻松自如地调戏它。就像只有你懂得女人,你调戏她才是调情;你不懂,贸贸然上去调戏人家,会被打耳光甚至扭送到警察局的。”
想传达“反一元化”的价值观
尽管只是“请圣人卸妆”的写作,但咪蒙说也想要传达“反对一元论”的价值观。
“判断事物的基础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我非常反感成功学那套,成功不是问题,单一的成功标准是问题。权和钱不应该是这个时代成功唯一的度量衡。”
在咪蒙看来,一个知道300种植物名字的朋友很成功,50岁开始学法语只是因为想看原版法语电影的人很成功,《新周刊》上刊登过一个卖雪糕的人读完MBA仍去卖雪糕更是“超拽”。
现在,咪蒙和4个闺蜜一起写的反成功学书已处于最后修改阶段。咪蒙原本想将书名叫做《成功算个球》,但她意识到,审查肯定过不了关。
有关圣人的写作日渐成功,在尝试“多元化”写作的念头下,咪蒙又跨入育儿亲子领域的写作。
“父母这个职业比作家难度系数还高,破坏性还大。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新的困惑,不写不爽——我对写作有瘾。我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主流宝宝、成功宝宝并非唯一选择。我写育儿书,想为大家提供另一个可能。我的很多观点都站在主流价值观之外。我写的第一篇育儿文章就是《我想养出个二逼小孩》,一次性把传统家长吓晕。又比如通常人们认为,父母爱谈自己的孩子是爱的表现,我就写了《过度谈论自己的孩子,就是没修养》,把之前吓晕的家长,再气晕了一次。”
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咪蒙的这两篇文章,它们受欢迎的程度已经到了“逢谈论晒孩子话题必贴的”的“通勤文”。
对于咪蒙的观点,很多家长持不同的意见。李女士表示,“当我意识到自己成为妈妈之后,就自动在微博和博客上消停了,免得招人烦。”也有网友“马公公”认为,“我可以表达一切想法,包括对孩子的爱,愿意看你就看,不看请走。”
这样的反应在咪蒙的意料之中,她笑嘻嘻地说,这是多元化选择的尝试,这些育儿书已经与以往市面上见到的都不大一样。她已经做到了给出不同的可能,家长们多元的反应是正常的。
“这两本书下半年都会出,预计年底还会出一本情感书。另外我很想出一本书评书,把我在《上海壹周》、《南都周刊》等媒体上写的书评结集,题目大概就是《真正有趣的50本书》。”咪蒙说。
在她看来,写作并非职业,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就像小朋友搭乐高积木,没有什么周密计划和宏大企图。
“闺蜜建议我应该把历史题材写深、写透,写出一本真正有价值的、耐读的书,而不应该在各种题材之间穿越,显得没逻辑、没规划。她说得很对,但如果这样,那就不是我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射手座喜新厌旧的特质决定了我总是被新东西所吸引,我的人生是一种有序的乱来。”
“其实,我在写作题材上有很大跨越,但价值观是一体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看待历史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的写作本质上持有一种实验性的姿态,甚至是一种试错的姿态,把自己当作小白鼠经历各种电击和手术,然后告诉大家,瞧,这样也行,我还没死!”咪蒙说。
但她仍然热爱“请圣人卸妆”,计划中还有两个历史长篇,题材将来自她始终感兴趣的金圣叹和“竹林七贤”。
■粉丝说
彭浩翔:一个诚实又风趣的女生,还有这般好的创意。能够把枯燥的历史说得如此有趣和生动,这可真是难能可贵的才华(遗憾我的中学历史老师没她十分之一)。她算是我见过的中国最好笑的年轻女作家。
晨之星Hailey:有这么一种人,脱离地面零点一毫米的事物就看不懂了;也有这么一种人,能从各种荒诞不经、奇形怪状的艺术形式里看出哲理,比如咪蒙,比如周二。
辣比筱星:喜欢咪蒙自我吐槽、以不正经的语气说出无比正经的道理!
LL有颗旅游的心:咪蒙的《圣人请卸妆》在书城竟然是放在历史文学专柜,和严谨厚重的文学专著放在一起,多协调啊。
■咪蒙密匙
你是怎样的人?
在一个不安、抱怨、焦虑盛行的时代,不知廉耻地拥有很高幸福感的人。我是真心认为自己幸福,真心认为自己有钱(因为我想买的东西都能买到)。
哪些作家对你影响最大?
鲁迅《故事新编》和王小波《红拂夜奔》。王小波有个观点对我影响深刻:“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
哪些经历对今天的你影响最大?
我最感谢我的大学——山东大学,因为它实在太无聊了,以至于每天除了翘课看书,我无事可做。
做人和写作方面,你对自己的定位分别是什么?
高估一下,我也就是一谐星吧,生活上的,文字上的。
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导致我永远成不了大家,因为最牛的文字需要痛感,而我有疼痛迟钝症,无论生理或是心理。
我喜欢宁浩那句话,有些导演就是大师,就是LV,而我老老实实地把地摊货做好就行。专心地、专业地、诚恳地把地摊货做好,这不就是当下中国最稀缺的精神嘛。
对于追逐名利的看法?
从人的多元性上来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追名逐利,更不是每个人都享受追名逐利。让喜欢并享受追名逐利的人站上赛道,欢快地追名逐利吧。而其他人,淡定地在场外放风筝、玩泥巴,二者互不干扰,互不鄙视,多好。
对于文艺小圈子的看法?
文艺小圈子那种一人出书、交口称赞的风气,很盛行。周云蓬说,伟大的友情来自相互吹捧。好在中国人在应酬文这一领域,颇为擅长,唐诗宋词里大把肉麻吹捧之作,比赛谁夸人更不要脸。当下很多作家、批评家写常规文章,往往淡出个鸟来,但是轮到给朋友写序、写推荐语,立即化身表扬家,才华瞬间勃起,好词好句鱼贯而出。
深圳的好处在于,压根没什么民间文艺小圈子。对于我这种四不像的三流小作家来说,特喜欢深圳这种写作上的无组织状态,你认识的人多,你享受了被朋友交口称赞的自由,就得牺牲看了他们的文章骂人的自由。
你对深圳人的认识?
我喜欢夜晚的深圳人。有人半夜两点会在深南大道上,拎一瓶海飞丝洗发水洗头;有人住豪宅白天衣冠楚楚,晚上喝高了搂着小区保安的脖子说,哥们,我告诉你我家保险柜密码;园岭路上,和尚和道士会在一起,衣袂飘飘,结伴并行……
很多人觉得深圳人很奋斗、很苦干、很悲情,可我周围全是怪胎,老公为参加魔兽卡牌(一种小众桌游)大赛能自费去美国参赛;一闺蜜看遍全球电视剧,德剧法剧都不放过;领导就更欠扁了,准备在办公室内征收肥胖税,谁胖罚谁款……
你怎么看待深圳?
深圳是个化繁就简的城市。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拥有极大的自由,因为我们生活在七大姑、八大姨和居委会大妈的权利范围之外。我在深圳,看上去是在世俗之中,其实是在世俗之外,因为不需要花时间去处理人际关系,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去权衡什么利弊得失,我的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
转于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04/17/content_7182461.htm
现居深圳。文学硕士、专栏作者、供职于《南方都市报》,于韩寒杂志《独唱团》首期发表文章《好疼的金圣叹》。以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为己任。近期,咪蒙致力于“育儿亲子”和“反成功学”等多种方向写作的尝试。
坐在中心书城二楼的24小时书吧,曾出版《圣人请卸妆》、《守脑如玉》的网络红人、专栏作家咪蒙说:“深圳是跳出规则的城市,我是跳出规则的人。”
“我所有的写作,都基于我想写。就像我愿意待在深圳,是因为发自内心喜欢深圳——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没有固定圈子,没有业界权威,没有既定规则,这样的氛围影响了我和我的写作。我的写作一直呈一种任性的状态,而任性的写作在当下中国,应该是一件蛮奢侈的事情吧。”
虽然最初是通过为杂志写标新立异的专栏成名,但网络才是咪蒙更大的阵地。在博客和微博上,咪蒙不定期更新文章,内容涵盖历史、亲子、情感等领域,微博上10万粉丝的大号随时都呈一呼百应之势。
现实中的咪蒙并不参与太多“文学圈子”的活动,坦然接受着来自网络的褒贬。“粉丝多是觉得我有趣吧,我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事实上,我并不太在意他们的表扬,反而是他们的批评让我发现人们思维的差异化。”
“她天生就长着多于常人N倍的幽默细胞”
“如果我没回复你,那是因为我太拽了”。
“对我而言,只有我感兴趣的,才是正事”。
“别以为快乐是件容易的事,快乐需要想象力、逆向思维和幽默感……观察一下你的周围,那种没心没肺的人,幸福感往往最强烈”。
你可能每天都会翻阅《南方都市报》,在看到编辑栏中小小的“马凌”两个字时并不太在意,但是当你看到流传于网络上的上述诸多“金句”时,躲在“马凌”背后的笔名“咪蒙”的“怪咖”就“笑嘻嘻”地探出头来。
身为报社编辑,咪蒙不像她苦哈哈的上晚班的同事们,工作之余几乎没有别的生活。“她天生就长着多于常人N倍的幽默细胞,她像一串鞭炮,随时都能把欢乐引爆到沉静的人群,办公室本来很静谧,她来了一秒钟变成菜市场。”一位同事说。
“我就是那种情绪分为高兴、很高兴、特别高兴三个档的人。”咪蒙说,人的幽默感是天生的,但是写作的幽默感不仅天生,还需要技术和积累。
“家庭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父母就挺‘二’。四川人都爱听李伯清的评书,很幽默,我家里也是。后来,我关注网络或者看综艺节目,常常会把好玩的帖子和句子记下来分析,为什么这个帖子这么火,这个网文这么好笑,好笑的点到底在哪里?它冲破了什么语言上的规则,让人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我把‘如何变得更有趣’当成课题去研究,专门写了技术流的文章去探讨幽默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咪蒙说。
咪蒙最让人熟知的写作是历史专栏。2006年,咪蒙看到某杂志上有一个“读经典”的新栏目,宗旨是用现代方式去解读古人。咪蒙觉得,这个栏目的“不靠谱”和“不着调”实在是太适合自己了。咪蒙于是主动打电话向对方表示“感兴趣、想写”,这一开始便刹不住车地写了6年。
在专栏里,咪蒙将历史课本上很多衣冠楚楚的名人一一解构颠覆。在咪蒙的笔下,所有的谦谦君子都会抠脚擤鼻涕,也会有为了传授一个“咸菜就黄豆能吃出核桃味”的秘方死而无憾的无厘头,还会有不明不白颠覆常识的性取向。
同事对咪蒙的评价是“三俗转换器”——任何高雅的东西到了咪蒙那里会自动转换为“三俗”。咪蒙说:“很多人看到的是恶搞,但是我的写作并不全是恶搞。”
在大学时代读完中文系要求的所有书之后,遍读老庄、尼采、黑格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著作,毕业论文的题目为《玄学本体论和阮籍诗歌》,咪蒙说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构架“准备充足”。
毕业之后,咪蒙在《南方都市报》工作已有10年。“如果说读研的时候我学会了如何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从一首诗里写出几万字的深度分析,那么,在报社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化复杂为简单,哪怕讲最艰深的理论,也要说人话。”
颠覆性地解读一本正经的圣人
在当时,颠覆性地解读一本正经的圣人们,这样大胆而新奇的想法只有在深圳才有可能实现。咪蒙至今仍认为,敢于接受她这个专栏的杂志非常牛气。“它的尺度很大,它对作者的干涉非常少,这是在其他城市不可能的事。”
“深圳不像北京、上海和广州,城市本身有一种既定的强势文化,一进去就容易被同化。深圳什么都没有,你在深圳什么都可以干。在深圳,人的天性可以得到完好的保存,允许你的文化和我的不一样,这种对差异性的尊重是我最喜欢的,这也是这个城市对我写作最大的影响。”
在结集出版的《圣人请卸妆》一书前言中,咪蒙写道:“历史教材教我们的是,圣人、伟人、英雄都神圣不可质疑,他们打出的喷嚏都是矿泉水,拉出的屎都是工整的圆柱体,至死还保留着守宫砂。那些死了很久的古人,都被化好了妆,涂上意识形态的油彩,扮演起官方希望他们扮演的角色。”
“历史学不是神学,圣人24小时滚动伟大、好人365日天天崇高,让人毛骨悚然。王尔德就说了,人总该有点不可理喻之处。”
咪蒙说:“我写历史,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圣人的素颜,回归真实的人性,展露出人性本身所自带的分裂和矛盾来。墨子是科学怪人,纪晓岚是性瘾者,郑板桥在正人君子和猥琐大叔之间自由切换。当你知道一个人的小猥琐之后,他伟大的那部分不是显得更可信吗?”
一位读者在看过咪蒙《圣人请卸妆》全书之后,评论道,文章以近乎荒诞的笔法在解构墨守的成规,能够看出作者对已有秩序的冲击,也能看出作者对于语言时代感的注重(专栏中无时无刻不出现诸多的新网络词汇)。虽然文章在故事方面有堆砌拼接之嫌,但能看出作者资料搜集和整合力度之大。
对于读者的褒贬,咪蒙说:“年龄大了,脸皮厚了,外界评价对我来说影响越来越小。有时候看读者批评我,不痛不痒的,我着急死了,恨不得手把手教他,应该说哪些话,才能批评到点子上。”
也有人看到咪蒙写的历史好玩,误以为她信口胡诌。咪蒙说,写作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积累,这一点并不仅表现在幽默感的积累上。“写之前我都老实巴交地看书。写作《圣人请卸妆》时我列了冗长的200多本参考书单,囊括经史子集。实际上,我看过的书比这200本多多了。”
咪蒙说自己是那种从严肃书都能读出狗血八卦、从狗血八卦中也能提炼出严肃来的人。“你只有诚恳地去了解一件事,熟悉它的规律、它的死穴之后,才能轻松自如地调戏它。就像只有你懂得女人,你调戏她才是调情;你不懂,贸贸然上去调戏人家,会被打耳光甚至扭送到警察局的。”
想传达“反一元化”的价值观
尽管只是“请圣人卸妆”的写作,但咪蒙说也想要传达“反对一元论”的价值观。
“判断事物的基础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我非常反感成功学那套,成功不是问题,单一的成功标准是问题。权和钱不应该是这个时代成功唯一的度量衡。”
在咪蒙看来,一个知道300种植物名字的朋友很成功,50岁开始学法语只是因为想看原版法语电影的人很成功,《新周刊》上刊登过一个卖雪糕的人读完MBA仍去卖雪糕更是“超拽”。
现在,咪蒙和4个闺蜜一起写的反成功学书已处于最后修改阶段。咪蒙原本想将书名叫做《成功算个球》,但她意识到,审查肯定过不了关。
有关圣人的写作日渐成功,在尝试“多元化”写作的念头下,咪蒙又跨入育儿亲子领域的写作。
“父母这个职业比作家难度系数还高,破坏性还大。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新的困惑,不写不爽——我对写作有瘾。我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主流宝宝、成功宝宝并非唯一选择。我写育儿书,想为大家提供另一个可能。我的很多观点都站在主流价值观之外。我写的第一篇育儿文章就是《我想养出个二逼小孩》,一次性把传统家长吓晕。又比如通常人们认为,父母爱谈自己的孩子是爱的表现,我就写了《过度谈论自己的孩子,就是没修养》,把之前吓晕的家长,再气晕了一次。”
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咪蒙的这两篇文章,它们受欢迎的程度已经到了“逢谈论晒孩子话题必贴的”的“通勤文”。
对于咪蒙的观点,很多家长持不同的意见。李女士表示,“当我意识到自己成为妈妈之后,就自动在微博和博客上消停了,免得招人烦。”也有网友“马公公”认为,“我可以表达一切想法,包括对孩子的爱,愿意看你就看,不看请走。”
这样的反应在咪蒙的意料之中,她笑嘻嘻地说,这是多元化选择的尝试,这些育儿书已经与以往市面上见到的都不大一样。她已经做到了给出不同的可能,家长们多元的反应是正常的。
“这两本书下半年都会出,预计年底还会出一本情感书。另外我很想出一本书评书,把我在《上海壹周》、《南都周刊》等媒体上写的书评结集,题目大概就是《真正有趣的50本书》。”咪蒙说。
在她看来,写作并非职业,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就像小朋友搭乐高积木,没有什么周密计划和宏大企图。
“闺蜜建议我应该把历史题材写深、写透,写出一本真正有价值的、耐读的书,而不应该在各种题材之间穿越,显得没逻辑、没规划。她说得很对,但如果这样,那就不是我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射手座喜新厌旧的特质决定了我总是被新东西所吸引,我的人生是一种有序的乱来。”
“其实,我在写作题材上有很大跨越,但价值观是一体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看待历史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的写作本质上持有一种实验性的姿态,甚至是一种试错的姿态,把自己当作小白鼠经历各种电击和手术,然后告诉大家,瞧,这样也行,我还没死!”咪蒙说。
但她仍然热爱“请圣人卸妆”,计划中还有两个历史长篇,题材将来自她始终感兴趣的金圣叹和“竹林七贤”。
■粉丝说
彭浩翔:一个诚实又风趣的女生,还有这般好的创意。能够把枯燥的历史说得如此有趣和生动,这可真是难能可贵的才华(遗憾我的中学历史老师没她十分之一)。她算是我见过的中国最好笑的年轻女作家。
晨之星Hailey:有这么一种人,脱离地面零点一毫米的事物就看不懂了;也有这么一种人,能从各种荒诞不经、奇形怪状的艺术形式里看出哲理,比如咪蒙,比如周二。
辣比筱星:喜欢咪蒙自我吐槽、以不正经的语气说出无比正经的道理!
LL有颗旅游的心:咪蒙的《圣人请卸妆》在书城竟然是放在历史文学专柜,和严谨厚重的文学专著放在一起,多协调啊。
■咪蒙密匙
你是怎样的人?
在一个不安、抱怨、焦虑盛行的时代,不知廉耻地拥有很高幸福感的人。我是真心认为自己幸福,真心认为自己有钱(因为我想买的东西都能买到)。
哪些作家对你影响最大?
鲁迅《故事新编》和王小波《红拂夜奔》。王小波有个观点对我影响深刻:“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
哪些经历对今天的你影响最大?
我最感谢我的大学——山东大学,因为它实在太无聊了,以至于每天除了翘课看书,我无事可做。
做人和写作方面,你对自己的定位分别是什么?
高估一下,我也就是一谐星吧,生活上的,文字上的。
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导致我永远成不了大家,因为最牛的文字需要痛感,而我有疼痛迟钝症,无论生理或是心理。
我喜欢宁浩那句话,有些导演就是大师,就是LV,而我老老实实地把地摊货做好就行。专心地、专业地、诚恳地把地摊货做好,这不就是当下中国最稀缺的精神嘛。
对于追逐名利的看法?
从人的多元性上来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追名逐利,更不是每个人都享受追名逐利。让喜欢并享受追名逐利的人站上赛道,欢快地追名逐利吧。而其他人,淡定地在场外放风筝、玩泥巴,二者互不干扰,互不鄙视,多好。
对于文艺小圈子的看法?
文艺小圈子那种一人出书、交口称赞的风气,很盛行。周云蓬说,伟大的友情来自相互吹捧。好在中国人在应酬文这一领域,颇为擅长,唐诗宋词里大把肉麻吹捧之作,比赛谁夸人更不要脸。当下很多作家、批评家写常规文章,往往淡出个鸟来,但是轮到给朋友写序、写推荐语,立即化身表扬家,才华瞬间勃起,好词好句鱼贯而出。
深圳的好处在于,压根没什么民间文艺小圈子。对于我这种四不像的三流小作家来说,特喜欢深圳这种写作上的无组织状态,你认识的人多,你享受了被朋友交口称赞的自由,就得牺牲看了他们的文章骂人的自由。
你对深圳人的认识?
我喜欢夜晚的深圳人。有人半夜两点会在深南大道上,拎一瓶海飞丝洗发水洗头;有人住豪宅白天衣冠楚楚,晚上喝高了搂着小区保安的脖子说,哥们,我告诉你我家保险柜密码;园岭路上,和尚和道士会在一起,衣袂飘飘,结伴并行……
很多人觉得深圳人很奋斗、很苦干、很悲情,可我周围全是怪胎,老公为参加魔兽卡牌(一种小众桌游)大赛能自费去美国参赛;一闺蜜看遍全球电视剧,德剧法剧都不放过;领导就更欠扁了,准备在办公室内征收肥胖税,谁胖罚谁款……
你怎么看待深圳?
深圳是个化繁就简的城市。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拥有极大的自由,因为我们生活在七大姑、八大姨和居委会大妈的权利范围之外。我在深圳,看上去是在世俗之中,其实是在世俗之外,因为不需要花时间去处理人际关系,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去权衡什么利弊得失,我的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
转于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04/17/content_7182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