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人贾环
但凡一个人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处境,身分或地位,行动就会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变得滑稽可笑,难以自处。
赵姨娘作为贾府二老爷的侧室,身分就很模糊,似主似仆,又非主非奴。从她为贾政生育了一双儿女来看,年轻时虽不敢妄言有多少贤良淑德,至少不会像后来的这般可恶。或许也是因为身份转换和认识上的迷惘,终于把她变成了这样的一个人,不仅好赖不分时好时坏忽好忽歹,而且又会以撒泼耍赖的方式在赖坏歹的方向上肆无忌惮地顽固。
在一次因贾环被宝玉屋里丫头芳官用掉包脂粉糊弄的事件中,赵姨娘小题大作,加上受人挑拨,也趁着老爷太太们外出不在府里,想耍一耍主子威风。撒泼耍赖的手段都用上,一点便宜没占到。虽然她对芳官的谩骂声声刺耳,究竟不过是些泛泛的秽语,并没有针对性的实据,她骂芳官小娼妇不拿她当主子,芳官的反击则句句锥心地直戳身分问题的要害---什么主子不主子的,你我也不过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如果按照唯物史观的看法,把一切的社会关系都归结为一定的生产关系,赵姨娘这样的侧室的地位有点类似现代组织的终生制雇员,而丫头婆子们就像聘用制的临时工,赵姨娘无论怎样的不成体统,最多也只是挨几番数落,不会遭遇像婆子们那样"捆起来打一顿撵出去",丫头则是"随便配个小厮"的命运。她们之间也就这么一点区别。而赵姨娘除了终生制雇员的身分外,还持有一部分不被看好的股权---荣国府荣三爷贾环。
贾环对自己的庶出身份并不讳莫如深,反而经常挂在嘴边为自己的无赖开脱。他不像同是赵姨娘所生的姐姐探春那样有志气,敢于对姨娘的恶行公然反叛,他的态度是一方面鄙夷,一方面又与她沆瀣一气。在上面不招待见,连和下面丫头小子们厮混都极不自重。玩牌输不起,青天白日的众目睽睽下,眼看着骰子摇成了一点,硬说是六点,赖小丫头的钱。耍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睁眼说瞎话的赖皮,若不是他娘亲的长期熏陶,哪里能练就这么强大的心理素质?
事情闹到宝钗袭人那里,丫头说三爷不像个爷,宝二爷就连赢了钱还要还了我们赏去喝酒呢,这一比便刺痛了贾环,他索性反告丫头们瞧不起人欺负他,看他不是太太生的。拿自己的痛处作挡箭牌,虽解了一时之围,也就越发的招人瞧不起。他讨厌宝玉,但是一旦得机会,便会颐指气使,让人围着他转,也要过一把众星捧月的瘾。王夫人叫他抄点佛经,他便拿腔拿势又是蘸笔研墨,又是端茶递水地摆人,因他是得了王夫人的差遣,众人也只好忍着,心里却只是厌。
彩云是跟着赵姨娘的丫头,又对贾环有情意,劝他一句何苦这样招人厌,他就表现出了不分好赖人的一面,无端吃起宝玉的醋来,反说她素和宝玉好,这时候也别来管他。好起来的时候,看宝玉房里有好的脂粉,也知道讨来送与彩云用;歹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地顽固,府里短了东西,查出来是彩云收了要送与贾环的,平儿息事宁人央宝玉承担下来,贾环以为宝玉肯承担,定是看在和彩云的交情,又被刺痛,说既让宝玉知道了,也没意思,他便不要了,气的彩云伤心地把这些冒着被"随便配个小厮"的危险收来的宝贝都沉到河里。
此时的贾府,乱是乱了点,有矛盾,有怨恨,但也充满情意。这就是人间的热度。像物理世界的温度在分子热运动的碰撞中产生一样,人间的热度也在那些热情心灵之间的碰撞中产生,碰撞的越频繁和激烈,温度和热度就越高。有碰撞就会有刺痛,心中有多少热情洋溢,就有多少刺痛如影随形。
回到贾环。贾三爷不拿自己当爷的时候呢,人家用爷的标准来排揎他,比如玩牌耍赖的时候;他拿自己当个爷吧,人家又嫌他拿腔拿势,招人厌,难道宝二爷就不摆人么,为什么这些丫头就能鞍前马后地伺候没一句怨言?他既清楚,又糊涂,清楚的是自己不是太太生的,又不招老太太疼,糊涂的是偏偏还不服气,搞小动作害人,自找恶名。拿蜡烛油烫宝玉,又趁机在贾政面前走漏金钏投井的风声,害宝玉挨打,以至于后来宝玉丢了玉,大家首先就怀疑是贾环捣的蛋,这时候他倒还清楚,愤愤地反驳说丢了东西倒来问我,难道我是犯过案的贼?得了东西没见找我,少了东西就找我。
习惯于见风使舵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总能看得准风向,摸得清状况。相反,恰是那些总也搞不清楚状况的人才喜欢见风使舵,这可以让他们在小事情上左右逢源,但是关键时候就会出洋相。城外给贾母守灵的最后一夜,就要回府的时候,赵姨娘中了邪,眼看不行了。一来赵姨娘平时作恶太多招人嫌,二来满嘴鬼话也吓人,众人都要撒手。有人禀告贾政,贾政只回一句"没有的事";李纨仁厚,念平时叫一声婶娘,又兼是三姑娘的生母,毕竟不忍,主动提出留下照应,被王夫人淡淡的一句"可以不必"驳回,就要任其自生自灭。赵姨娘生了姐弟两人,姐姐探春当时已经远嫁,身边就只有贾环一人了。虽然探春一贯对赵姨娘不留情面,但是不难想像,她当时若在场是一定不会撒手开溜的,因为她是识大体有立场的人,不会摇摆不定见风使舵。贾环不同,到这时候还搞不清状况,还要看风向,看大家都走,只留些下人,他接了李纨的话茬,又像是询问,又像是心理活动,竟然冒出一句:"我也要在这里吗?"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我差点笑喷,现在想想还是忍不住要笑。
搞不清状况,首鼠两端的又岂止贾环一人。有几人原非此中物,却于此间游走周旋,曲意奉承,营营苟苟数十载?又在出入去留之际举棋不定,至于进退失据,不也是一样的首鼠两端,滑稽可笑?
赵姨娘作为贾府二老爷的侧室,身分就很模糊,似主似仆,又非主非奴。从她为贾政生育了一双儿女来看,年轻时虽不敢妄言有多少贤良淑德,至少不会像后来的这般可恶。或许也是因为身份转换和认识上的迷惘,终于把她变成了这样的一个人,不仅好赖不分时好时坏忽好忽歹,而且又会以撒泼耍赖的方式在赖坏歹的方向上肆无忌惮地顽固。
在一次因贾环被宝玉屋里丫头芳官用掉包脂粉糊弄的事件中,赵姨娘小题大作,加上受人挑拨,也趁着老爷太太们外出不在府里,想耍一耍主子威风。撒泼耍赖的手段都用上,一点便宜没占到。虽然她对芳官的谩骂声声刺耳,究竟不过是些泛泛的秽语,并没有针对性的实据,她骂芳官小娼妇不拿她当主子,芳官的反击则句句锥心地直戳身分问题的要害---什么主子不主子的,你我也不过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如果按照唯物史观的看法,把一切的社会关系都归结为一定的生产关系,赵姨娘这样的侧室的地位有点类似现代组织的终生制雇员,而丫头婆子们就像聘用制的临时工,赵姨娘无论怎样的不成体统,最多也只是挨几番数落,不会遭遇像婆子们那样"捆起来打一顿撵出去",丫头则是"随便配个小厮"的命运。她们之间也就这么一点区别。而赵姨娘除了终生制雇员的身分外,还持有一部分不被看好的股权---荣国府荣三爷贾环。
贾环对自己的庶出身份并不讳莫如深,反而经常挂在嘴边为自己的无赖开脱。他不像同是赵姨娘所生的姐姐探春那样有志气,敢于对姨娘的恶行公然反叛,他的态度是一方面鄙夷,一方面又与她沆瀣一气。在上面不招待见,连和下面丫头小子们厮混都极不自重。玩牌输不起,青天白日的众目睽睽下,眼看着骰子摇成了一点,硬说是六点,赖小丫头的钱。耍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睁眼说瞎话的赖皮,若不是他娘亲的长期熏陶,哪里能练就这么强大的心理素质?
事情闹到宝钗袭人那里,丫头说三爷不像个爷,宝二爷就连赢了钱还要还了我们赏去喝酒呢,这一比便刺痛了贾环,他索性反告丫头们瞧不起人欺负他,看他不是太太生的。拿自己的痛处作挡箭牌,虽解了一时之围,也就越发的招人瞧不起。他讨厌宝玉,但是一旦得机会,便会颐指气使,让人围着他转,也要过一把众星捧月的瘾。王夫人叫他抄点佛经,他便拿腔拿势又是蘸笔研墨,又是端茶递水地摆人,因他是得了王夫人的差遣,众人也只好忍着,心里却只是厌。
彩云是跟着赵姨娘的丫头,又对贾环有情意,劝他一句何苦这样招人厌,他就表现出了不分好赖人的一面,无端吃起宝玉的醋来,反说她素和宝玉好,这时候也别来管他。好起来的时候,看宝玉房里有好的脂粉,也知道讨来送与彩云用;歹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地顽固,府里短了东西,查出来是彩云收了要送与贾环的,平儿息事宁人央宝玉承担下来,贾环以为宝玉肯承担,定是看在和彩云的交情,又被刺痛,说既让宝玉知道了,也没意思,他便不要了,气的彩云伤心地把这些冒着被"随便配个小厮"的危险收来的宝贝都沉到河里。
此时的贾府,乱是乱了点,有矛盾,有怨恨,但也充满情意。这就是人间的热度。像物理世界的温度在分子热运动的碰撞中产生一样,人间的热度也在那些热情心灵之间的碰撞中产生,碰撞的越频繁和激烈,温度和热度就越高。有碰撞就会有刺痛,心中有多少热情洋溢,就有多少刺痛如影随形。
回到贾环。贾三爷不拿自己当爷的时候呢,人家用爷的标准来排揎他,比如玩牌耍赖的时候;他拿自己当个爷吧,人家又嫌他拿腔拿势,招人厌,难道宝二爷就不摆人么,为什么这些丫头就能鞍前马后地伺候没一句怨言?他既清楚,又糊涂,清楚的是自己不是太太生的,又不招老太太疼,糊涂的是偏偏还不服气,搞小动作害人,自找恶名。拿蜡烛油烫宝玉,又趁机在贾政面前走漏金钏投井的风声,害宝玉挨打,以至于后来宝玉丢了玉,大家首先就怀疑是贾环捣的蛋,这时候他倒还清楚,愤愤地反驳说丢了东西倒来问我,难道我是犯过案的贼?得了东西没见找我,少了东西就找我。
习惯于见风使舵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总能看得准风向,摸得清状况。相反,恰是那些总也搞不清楚状况的人才喜欢见风使舵,这可以让他们在小事情上左右逢源,但是关键时候就会出洋相。城外给贾母守灵的最后一夜,就要回府的时候,赵姨娘中了邪,眼看不行了。一来赵姨娘平时作恶太多招人嫌,二来满嘴鬼话也吓人,众人都要撒手。有人禀告贾政,贾政只回一句"没有的事";李纨仁厚,念平时叫一声婶娘,又兼是三姑娘的生母,毕竟不忍,主动提出留下照应,被王夫人淡淡的一句"可以不必"驳回,就要任其自生自灭。赵姨娘生了姐弟两人,姐姐探春当时已经远嫁,身边就只有贾环一人了。虽然探春一贯对赵姨娘不留情面,但是不难想像,她当时若在场是一定不会撒手开溜的,因为她是识大体有立场的人,不会摇摆不定见风使舵。贾环不同,到这时候还搞不清状况,还要看风向,看大家都走,只留些下人,他接了李纨的话茬,又像是询问,又像是心理活动,竟然冒出一句:"我也要在这里吗?"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我差点笑喷,现在想想还是忍不住要笑。
搞不清状况,首鼠两端的又岂止贾环一人。有几人原非此中物,却于此间游走周旋,曲意奉承,营营苟苟数十载?又在出入去留之际举棋不定,至于进退失据,不也是一样的首鼠两端,滑稽可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