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命题
每当我认识一个新朋友,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时,我会问他们:
你最深刻的体验发生时,你是独处一人,还是和他人在一起?
我对这一点如此感兴趣,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将这个问题刻在了我生命的纹理里。有时候,他们会反问,你呢?我会很慎重地说,早些时候是一个人,现在,都有。
我和许多人在信里,谈话里唠唠叨叨地说过,2009年我去过一次颐和园,那天天气真好,我很开心。我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是,那个夏天的周日,白花花的阳光刺进我眼里,打在我皮肤上时,我是感觉那么的 。。。自由。那个月,我住在上地地铁站外的朱房村幼儿园,和四个队友打地铺,平时打理村里的社区图书室。那个周日,图书室闭馆,其他人都离开了村子,去见家人或是朋友。我哪里都不用去,什么都不用做,一个人去了颐和园。我站在高处往下望,看到苍绿和嫩黄的常青树木之间,依稀露出一线赭色的宫墙,林子的背后是青色的小山,不知道延绵到哪里。林前是一片空旷的石砌广场,一端紧靠汉白玉栏杆,立座孤零零的小石塔,再往外就是处于低处的瓦房,一片干净服帖的灰色。一个走累了的女人正靠着石塔周边的铁栅栏歇息,她那浅蓝色的遮阳伞撑满了,放在脚边。广场的另一头,一队游人撑着伞,不快不慢地走向登山的阶梯。这样的山的形状,这样生长的树,这些静悄悄的颜色,这一切让我知道,我是在中国。那一天之后,当我怀念在路上的自由,我会长久地望进那一天拍下的照片里,让那个夏天的光包围我。
我从来也没有和别人说过的是,在另外一个夏天的晚上,在一个地铁站的门口,我和几个人一起唱过的歌。那是哪一年,在场的人究竟有几个,有没有喝过酒,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记得的是,当我们先后不一,音高摇摆不定地唱起歌时,我发现我爱他们,我爱这群人,我爱和他们在一起,我爱。。。我们。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我要一个个地拥抱他们,你好,我的朋友!再见,我的朋友!
现在,你是否能告诉我,哪一个是一个人的体验?哪一个是和别人在一起?因为,世界上的事是那么模棱两可,连我自己都不是很确定:我去颐和园的时候,心里带了一个人。他告诉过我,他在北京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颐和园,所以我去那里最大的心愿,是亲手触摸他的眼睛流连过的琉璃像。在智慧海,我闭上眼,想象他和我在一起。我在地铁口唱歌的时候,我看到身边的朋友眼里的光,但是我仍然没有办法体验,那一刻,他们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
如果我现在问你:你最深刻的体验发生时,你是独处一人,还是和他人在一起?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喜欢的一期电台节目擅长于讲故事。2011年,第449期节目,说的是初中生的故事,他们说那是青少年期最残酷的岁月。约莫12岁起,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们从童年的伊甸园踏入现实世界,失去儿时自己不曾察觉的优雅,我们的四肢和脸庞都如此尴尬,无处放置。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不是科目,而是自己和他人的相对位置。
从现在我所处的位置往后看,这是那么的明显。我清楚地在旧日记中,看到13岁的自己第一次对自我的审视:“我是一个性格普通的女生。我觉得自己的眼睛还不错,但是皮肤真是糟糕啊”。半年之后,未来人格的种子已经萌芽,巨大的齿轮慢慢就位,咬合,开启转动。14岁的我写道:“在白天和他人在一起,在夜晚则是绝对的孤独。” 每个少年都是天才剧作家,在尚且懵懂的年纪,就写下了一幕幕未来人生的脚本。
16岁:
你就是创造了我的神么?
你不是我创造的,就如这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是我创造的一样。我只是秩序的维持者。
那么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没有走?我要到哪里去?
神吃吃地笑了几声,伸出一只手,在虚空中探抓几下。
每个人都这么问,但是每个人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刚才被他指过的空气开始旋转,形成一个旋涡,呼啸着到达未知的深渊。
在一切结束之前,我总得把一些事情讲清楚。
没有人创造你,你想存在,你就存在了,你是个体,而你的生命只是个肥皂泡。还有,接下来这一点虽然很容易让人沮丧,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排斥这条真理,所以它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你永远是孤独的。
我掌管的宇宙虽然同时存在很多个体,但是他们的世界从不交融。每个人自以为的爱恨情仇,只是和自己幻象做的游戏。就像水族馆里的玻璃缸,每一条鱼只在自己的天地里遨游,那种错误的集体感让你们继续安分地过下去,除此之外别无用处。
18岁:
为什么我们最热衷的问题永远是自己?
为什么所有话题的延伸,所有探索的终点都是自己?
为什么我们要让一个叫自己的东西存在?
为什么我们除了自己就再没有一个可以这样深层认识的人?
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多需要?
为什么自己单独生存不了?
为什么我们的自己不能做别人的自己?
听说有人会丢失了自己,那为什么我想逃离我的自己,却一直都做不到?
为什么我们对待别人的自己又远不能像对我们的自己一样宽容?
20岁:
I hate myself when I do that, when I become a puppet of my emotions, to have my feelings guide me, shutting down my head. So pathetic and vulnerable, like a wet puppy yelping out of love.
I also hate myself when I am calculating, 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 deciding with cold reasoning what shall and what shall not. Removed from the realm of emotions, a lonely robot planning the course of its existence over the next millennium, simulating life, simulating love.
But none of that matters anymore when I am filled with love. The tides, the stars, the trees, the robots and the puppies, all the words in the worlds that can be counted, we are one when we are filled with love.
22岁:
其实对我来说,所有其他的作者都会有这种问题:他们的终极命题和我的生命故事无关,使我不能从他们所编制的情节中得到临水自照的满足感。
所以想写,写我想看的故事,无奈眼高手低。
为什么要写作?为了精准命中读者的命门?可是,哪怕是最爱的作家,都只能得到短暂的,且并非无条件的爱恋与崇拜,更何况我等入门新手?如果把写作当作唯一猎取爱人及安全感的方式,那么我必须停止。写作本身只是疗伤,只是把外界发生的不可理喻的事作一次梳理,好归类存放,好不再提起。它不是爱,也不能取代爱。长久迷恋文字中自己灵魂的倒影只会加深你的自恋倾向,并无益处。
写作或许可以塑造你的性格和思维?不过,它和其他训练方式一样,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才是结果。
最爱的文学其实只讲一个故事:
这个人是谁?
他为何成今日模样?
他的爱与恐惧?
只要感到,我是能理解这个人,原谅其恶言恶行,并且会在某些时刻爱上他了,那么写作就成功了。
作为作家,你必须爱你人物的原型。你要爱人,爱得深,爱不移。
如今我24岁。
我不再为自己写剧本。我想停下脚步,改变它。
但我依然纠结于这个问题:
“你最深刻的体验发生时,你是独处一人,还是和他人在一起?”
这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是:人和人的根本关系,是独立还是关联的?
我寻找科学的答案: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碰触,任何物体的体积中,被有质量的粒子占据的空间其实非常小。两个物体接近后,它们的核心其实不会真正相触,相互作用的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云。
我寻找文学的答案:
在这人类所恐惧的空间内,他们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死去。分离、距离和痛苦都生于他们的精神空间。对此,我能讲的不多:恋爱中的男子,听到他爱人的声音,穿过山川湖海传来;相隔山川湖海,一位母亲听到她孩子的呼唤声。爱是束缚,是永恒的结合。善是结合,而恶却拆散。分离是恶的另一个名字;它也意味着欺骗。存在的只有交织,宏伟广阔,无所不及。
—— 《基本粒子》,米歇尔·维勒贝克
我寻找生活的答案:
我试图把它写在我的求职简述里:
In my academic research, I try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ious vital force that is called energy, how it interacts with our world on atomic to cosmic scales, how human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harvest and use energy.
In my work at Dream Corps, I try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within organizations, how people collaborate and share information.
In my capacity as a human being,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motivates us as humans, how we create and nourish intimacy in our relationships. This has been the hardest task of all.
我想知道你怎么想。
我还想知道,你的终极命题是什么。
你最深刻的体验发生时,你是独处一人,还是和他人在一起?
我对这一点如此感兴趣,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将这个问题刻在了我生命的纹理里。有时候,他们会反问,你呢?我会很慎重地说,早些时候是一个人,现在,都有。
我和许多人在信里,谈话里唠唠叨叨地说过,2009年我去过一次颐和园,那天天气真好,我很开心。我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是,那个夏天的周日,白花花的阳光刺进我眼里,打在我皮肤上时,我是感觉那么的 。。。自由。那个月,我住在上地地铁站外的朱房村幼儿园,和四个队友打地铺,平时打理村里的社区图书室。那个周日,图书室闭馆,其他人都离开了村子,去见家人或是朋友。我哪里都不用去,什么都不用做,一个人去了颐和园。我站在高处往下望,看到苍绿和嫩黄的常青树木之间,依稀露出一线赭色的宫墙,林子的背后是青色的小山,不知道延绵到哪里。林前是一片空旷的石砌广场,一端紧靠汉白玉栏杆,立座孤零零的小石塔,再往外就是处于低处的瓦房,一片干净服帖的灰色。一个走累了的女人正靠着石塔周边的铁栅栏歇息,她那浅蓝色的遮阳伞撑满了,放在脚边。广场的另一头,一队游人撑着伞,不快不慢地走向登山的阶梯。这样的山的形状,这样生长的树,这些静悄悄的颜色,这一切让我知道,我是在中国。那一天之后,当我怀念在路上的自由,我会长久地望进那一天拍下的照片里,让那个夏天的光包围我。
我从来也没有和别人说过的是,在另外一个夏天的晚上,在一个地铁站的门口,我和几个人一起唱过的歌。那是哪一年,在场的人究竟有几个,有没有喝过酒,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记得的是,当我们先后不一,音高摇摆不定地唱起歌时,我发现我爱他们,我爱这群人,我爱和他们在一起,我爱。。。我们。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我要一个个地拥抱他们,你好,我的朋友!再见,我的朋友!
现在,你是否能告诉我,哪一个是一个人的体验?哪一个是和别人在一起?因为,世界上的事是那么模棱两可,连我自己都不是很确定:我去颐和园的时候,心里带了一个人。他告诉过我,他在北京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颐和园,所以我去那里最大的心愿,是亲手触摸他的眼睛流连过的琉璃像。在智慧海,我闭上眼,想象他和我在一起。我在地铁口唱歌的时候,我看到身边的朋友眼里的光,但是我仍然没有办法体验,那一刻,他们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
如果我现在问你:你最深刻的体验发生时,你是独处一人,还是和他人在一起?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喜欢的一期电台节目擅长于讲故事。2011年,第449期节目,说的是初中生的故事,他们说那是青少年期最残酷的岁月。约莫12岁起,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们从童年的伊甸园踏入现实世界,失去儿时自己不曾察觉的优雅,我们的四肢和脸庞都如此尴尬,无处放置。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不是科目,而是自己和他人的相对位置。
从现在我所处的位置往后看,这是那么的明显。我清楚地在旧日记中,看到13岁的自己第一次对自我的审视:“我是一个性格普通的女生。我觉得自己的眼睛还不错,但是皮肤真是糟糕啊”。半年之后,未来人格的种子已经萌芽,巨大的齿轮慢慢就位,咬合,开启转动。14岁的我写道:“在白天和他人在一起,在夜晚则是绝对的孤独。” 每个少年都是天才剧作家,在尚且懵懂的年纪,就写下了一幕幕未来人生的脚本。
16岁:
你就是创造了我的神么?
你不是我创造的,就如这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是我创造的一样。我只是秩序的维持者。
那么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没有走?我要到哪里去?
神吃吃地笑了几声,伸出一只手,在虚空中探抓几下。
每个人都这么问,但是每个人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刚才被他指过的空气开始旋转,形成一个旋涡,呼啸着到达未知的深渊。
在一切结束之前,我总得把一些事情讲清楚。
没有人创造你,你想存在,你就存在了,你是个体,而你的生命只是个肥皂泡。还有,接下来这一点虽然很容易让人沮丧,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排斥这条真理,所以它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你永远是孤独的。
我掌管的宇宙虽然同时存在很多个体,但是他们的世界从不交融。每个人自以为的爱恨情仇,只是和自己幻象做的游戏。就像水族馆里的玻璃缸,每一条鱼只在自己的天地里遨游,那种错误的集体感让你们继续安分地过下去,除此之外别无用处。
18岁:
为什么我们最热衷的问题永远是自己?
为什么所有话题的延伸,所有探索的终点都是自己?
为什么我们要让一个叫自己的东西存在?
为什么我们除了自己就再没有一个可以这样深层认识的人?
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多需要?
为什么自己单独生存不了?
为什么我们的自己不能做别人的自己?
听说有人会丢失了自己,那为什么我想逃离我的自己,却一直都做不到?
为什么我们对待别人的自己又远不能像对我们的自己一样宽容?
20岁:
I hate myself when I do that, when I become a puppet of my emotions, to have my feelings guide me, shutting down my head. So pathetic and vulnerable, like a wet puppy yelping out of love.
I also hate myself when I am calculating, 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 deciding with cold reasoning what shall and what shall not. Removed from the realm of emotions, a lonely robot planning the course of its existence over the next millennium, simulating life, simulating love.
But none of that matters anymore when I am filled with love. The tides, the stars, the trees, the robots and the puppies, all the words in the worlds that can be counted, we are one when we are filled with love.
22岁:
其实对我来说,所有其他的作者都会有这种问题:他们的终极命题和我的生命故事无关,使我不能从他们所编制的情节中得到临水自照的满足感。
所以想写,写我想看的故事,无奈眼高手低。
为什么要写作?为了精准命中读者的命门?可是,哪怕是最爱的作家,都只能得到短暂的,且并非无条件的爱恋与崇拜,更何况我等入门新手?如果把写作当作唯一猎取爱人及安全感的方式,那么我必须停止。写作本身只是疗伤,只是把外界发生的不可理喻的事作一次梳理,好归类存放,好不再提起。它不是爱,也不能取代爱。长久迷恋文字中自己灵魂的倒影只会加深你的自恋倾向,并无益处。
写作或许可以塑造你的性格和思维?不过,它和其他训练方式一样,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才是结果。
最爱的文学其实只讲一个故事:
这个人是谁?
他为何成今日模样?
他的爱与恐惧?
只要感到,我是能理解这个人,原谅其恶言恶行,并且会在某些时刻爱上他了,那么写作就成功了。
作为作家,你必须爱你人物的原型。你要爱人,爱得深,爱不移。
如今我24岁。
我不再为自己写剧本。我想停下脚步,改变它。
但我依然纠结于这个问题:
“你最深刻的体验发生时,你是独处一人,还是和他人在一起?”
这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是:人和人的根本关系,是独立还是关联的?
我寻找科学的答案: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碰触,任何物体的体积中,被有质量的粒子占据的空间其实非常小。两个物体接近后,它们的核心其实不会真正相触,相互作用的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云。
我寻找文学的答案:
在这人类所恐惧的空间内,他们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死去。分离、距离和痛苦都生于他们的精神空间。对此,我能讲的不多:恋爱中的男子,听到他爱人的声音,穿过山川湖海传来;相隔山川湖海,一位母亲听到她孩子的呼唤声。爱是束缚,是永恒的结合。善是结合,而恶却拆散。分离是恶的另一个名字;它也意味着欺骗。存在的只有交织,宏伟广阔,无所不及。
—— 《基本粒子》,米歇尔·维勒贝克
我寻找生活的答案:
![]() |
我试图把它写在我的求职简述里:
In my academic research, I try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ious vital force that is called energy, how it interacts with our world on atomic to cosmic scales, how human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harvest and use energy.
In my work at Dream Corps, I try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within organizations, how people collaborate and share information.
In my capacity as a human being,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motivates us as humans, how we create and nourish intimacy in our relationships. This has been the hardest task of all.
我想知道你怎么想。
我还想知道,你的终极命题是什么。
-
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16 13:38:56
-
大盗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18 17:16:28
-
巨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9 15:59:49
-
Dumb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1:42:09
-
陶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21:29:59
-
一只怪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20:42:11
-
点点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23:21:04
-
Cyri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7:35:24
-
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7:17:11
-
Carri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6:38:10
-
棉亚麻树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6:10:59
-
Chlo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6:07:11
-
梳碧湖的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5:24:10
-
嘉黎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5:21:48
-
lok其实是栋栋 转发了这篇日记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碰触,任何物体的体积中,被有质量的粒子占据的空间其实非常小。两个物体接近后,它们的核心其实不会真正相触,相互作用的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云。
2013-05-28 15:17:15 -
☀未末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5:05:35
-
波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4:43:48
-
柯自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4:43:38
-
陌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4:36:33
-
SW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4:31:09
-
申公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3: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