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遇可爱老人——毕业论文课题的访谈日志(1)
毕业论文题目《少教所的教育情况探究——以广州市少年教养管理所为例》
文笔不好,仅为记录所听、所见、所闻。
发上豆瓣,只为记录这份人生经历。
时间:2013年03月11日晚
地点:廖冰兄基金会办公室
参与人:廖**女士、陈**博士、本人
第一次遇见廖老师是2010年廖冰兄基金会举办的“底层中国”调研活动,当时我与调研组的同学以非洲人的课题获得底层的立项,报告会期间与廖老师的一番对话仍记忆犹新,时隔三年后,因关注少教所教育问题,再次遇见廖老师,老人依然可爱,尽管愤世嫉俗,却仍保持赤子之心,单纯得可爱。
廖冰兄基金会联手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少教所开展了“展翅计划”,旨在帮助少教所期满解救学员适应社会,学会养活自己,并且每月底到少教所举行康乐活动。
至今帮扶的对象有多少
每年约有130名解救少年从少教所出来,其中五六十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者不能回家。在后者之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将有机会被纳入到“展翅计划”的帮助体系。
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廖老师忧心忡忡地跟我说“现在少教所的规模萎缩得很快,以前有几百号人,到之前问,说只有100人不到了,前一阵子再问,又说只有50人不到。主要是现在判罚的标准提高了,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关进去,没达到标准一般就不抓了。”
目前少教所的学员大概有20多人,从2005年开始,“展翅计划”帮助过的学员已经数不清了。最近出所的学员少了很多,但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仍会到少教所里面进行康乐活动,陪学员们聊聊天,做游戏。
帮扶的形式
每逢有孩子到期出所,少教所的干警就会通知廖老师来接人。“展翅计划”的志愿者会联系孩子的家人,送他们回家,甚至到孩子以前的学校帮他们争取再次入学的机会。遇到没有地方住的孩子,志愿者会安排他们到东风街的“中途宿舍”(由“展翅计划”和东风街道办合作创建)暂住,然后帮助他们找工作和住处,希望他们能自力更生。
“展翅计划”除了每月底的固定活动外,也曾在少教所的高墙内举办《廖冰兄抗战漫画》、《廖冰兄的童年》巡回画展,竭力以艺术的形式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美好,希望他们能从廖冰兄在艰苦生活中仍坚持自我的精神中学会自省,洗心革面。
“2005年12月28日,是我来少教所第25天,能观看一次抗战漫画是难得的事情。我出去以后要好好做人,将来,实现我心中每一个梦想”——小王
“我今年16岁,犯抢夺罪才来到这接受劳动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素质下降,我是为了金钱被诱惑上这条路……今年我要用汗水洗刷恶习,像廖爷爷那样淳朴生活。”——小刘
“廖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艰苦学习,摘野果充饥也不偷吃别人东西,俗话说得好:“饿死不为盗”很高兴在高墙内参观了廖老前辈的漫画展,是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生活有了自信。”——小唐
“漫画展鼓舞我们以后要脚踏实地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是一个合格公民”——小罗
(以上摘自《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 广州·2013》)
期满解救后学员有什么出路
“他们出去之后一般都是做送餐的工作,或者做搬运工。没有办法,他们很多都是没文化的,除了自己名字就不会其他字了。也有很多孩子出来之后又重新犯罪被关进少教所,有一个孩子听说最近被判了13年,成年了,犯罪就要送监狱了嘛。也有些是会踏踏实实工作的,像有个孩子现在就在市场里面卖菜养家糊口。还有一个20岁就当了爸爸,老婆比他还小一岁,现在在深圳打工,照顾老婆孩子。”廖老师满脸痛心地跟我说。
少教所的学员一般刑期不会超过一年,在所里基本只有劳动改造,以前是全天的劳动,现在改为半天劳动。工作一般是少教所接回来的钉珠之类的手工活。以前劳动是没有报酬的,现在有10%左右的报酬,在出所的时候会发给学员。但事实上,报酬基本都没有到学员的手,或者很少,最多的只有一百多块,更不用说学员出所的路费了。
少教所的孩子绝大部分是外省人,以湖南、四川两地最多,也有来自甘肃、新疆等偏远地区。他们一般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或者家庭破碎,亲生父母分道扬镳的流浪儿。出所之后也找不到地方落脚,没办法维持生计,在以前道上的“朋友”唆使下,很容易又走上偷窃抢劫的歪路。
帮扶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
所里的学员似乎都习惯了低人一等,“我很不习惯他们一看到我们就蹲下,我想平等地跟他们交流”廖老师如是说。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有一个牌子,写了他们进所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名字,旁人一看就知道他触犯了什么罪行。再者,孩子们因为犯了错,心里总是很自卑,这也成为了平等沟通的一大障碍。
“有时候要帮这群孩子很难的……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重蹈覆辙,有一次我们帮一个孩子买了回家的火车票,谁知道他转手卖给了别人,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伙同其他人开摩托抢劫,后来撞车弄断了腿,他也记得我们帮过他,就让医院联系我们。我们帮他付了一万多的医药费,后来也不知道他怎样了,已经失去联系了。”廖老师一说起这些案例就滔滔不绝,看得出来,在将近八年的帮扶过程中,酸甜苦辣不少。
对于帮扶过的孩子,“展翅计划”都会跟他们保持联系。有的已经失去联系了,但只要能联系上的,都会坚持跟进和关心他们。年末的时候,“展翅计划”还筹备了年夜晚的聚餐,廖老师看着聚餐的大合照,欣慰地说着那七八个孩子的经历。
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身份户籍的问题。少教所有些学员是没有户籍信息的,甚至连自己姓甚名谁、今年多大都不知道。从记事起,他们就过着流浪、到处乞讨的生活,而没有身份证和户籍资料,他们无法正常打工,甚至有的因此重新走上老路。
对少教所教育的评价
“他们很多都是没心的人……要是我,一天待在少教所里面,我可以为他们做很多事情了!”
1、领导不负责。少教所的领导似乎不太欢迎NGO的参与,在他们看来,少教所的工作只需要履行基本职责就行。只要在所里不出事,学员踏出少教所的门口就与他们无关了。据了解,某次一位有心的干警联系“展翅计划”接期满学员前,请示领导,结果领导对他说“你只管完成本职工作就好,其他的不要管得太多。”
2、各种设施为上级检查而存在,形同虚设。少教所里面设置了法制班、扫盲班等特色活动班,但事实上,这些特色活动只会在上级领导巡视的时候才会开展。而且法制班一般只会用严厉的法律条文去警示学员,让他们知道犯罪的后果,而非淳淳引导。说道扫盲班,廖老师还提及一个案例,一位叫马**的新疆学员,在少教所里学习了一年,却连自己的姓氏都不会写!如果扫盲班每天教会孩子们一个汉字,一年就会365个字了,可“马”字总共就三笔,一年到头却还没有学会,到底是谁之过呢?
3、学员人身保障不到位。年末的时候,“展翅计划”的志愿者去探望孩子们,问及年夜饭有什么丰盛菜肴的时候,孩子们说:“那些肉都是臭的,我们都不吃的。”简简单单一句话让人不禁一阵心酸。原来少教所的伙食都是外包给外面的餐厅,由于各种原因,餐厅供给的膳食都是最差的,也就难免有发臭的肉了。值得安慰的是,学员们住宿的环境不错,有热水供应,而且学员们在干警的教导下,个人用品及卫生都养成规范的习惯。
应该如何衡量少教所矫正教育的效果
“他们(学员)出来后往好的方向发展,就说明少教所的教育是好的。”没有各种指标,也没有既定的要求,这条标准简单而空虚,但却实实在在,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少教所矫正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学员们走上正路吗?
文笔不好,仅为记录所听、所见、所闻。
发上豆瓣,只为记录这份人生经历。
时间:2013年03月11日晚
地点:廖冰兄基金会办公室
参与人:廖**女士、陈**博士、本人
第一次遇见廖老师是2010年廖冰兄基金会举办的“底层中国”调研活动,当时我与调研组的同学以非洲人的课题获得底层的立项,报告会期间与廖老师的一番对话仍记忆犹新,时隔三年后,因关注少教所教育问题,再次遇见廖老师,老人依然可爱,尽管愤世嫉俗,却仍保持赤子之心,单纯得可爱。
廖冰兄基金会联手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少教所开展了“展翅计划”,旨在帮助少教所期满解救学员适应社会,学会养活自己,并且每月底到少教所举行康乐活动。
至今帮扶的对象有多少
每年约有130名解救少年从少教所出来,其中五六十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者不能回家。在后者之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将有机会被纳入到“展翅计划”的帮助体系。
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廖老师忧心忡忡地跟我说“现在少教所的规模萎缩得很快,以前有几百号人,到之前问,说只有100人不到了,前一阵子再问,又说只有50人不到。主要是现在判罚的标准提高了,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关进去,没达到标准一般就不抓了。”
目前少教所的学员大概有20多人,从2005年开始,“展翅计划”帮助过的学员已经数不清了。最近出所的学员少了很多,但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仍会到少教所里面进行康乐活动,陪学员们聊聊天,做游戏。
帮扶的形式
每逢有孩子到期出所,少教所的干警就会通知廖老师来接人。“展翅计划”的志愿者会联系孩子的家人,送他们回家,甚至到孩子以前的学校帮他们争取再次入学的机会。遇到没有地方住的孩子,志愿者会安排他们到东风街的“中途宿舍”(由“展翅计划”和东风街道办合作创建)暂住,然后帮助他们找工作和住处,希望他们能自力更生。
“展翅计划”除了每月底的固定活动外,也曾在少教所的高墙内举办《廖冰兄抗战漫画》、《廖冰兄的童年》巡回画展,竭力以艺术的形式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美好,希望他们能从廖冰兄在艰苦生活中仍坚持自我的精神中学会自省,洗心革面。
“2005年12月28日,是我来少教所第25天,能观看一次抗战漫画是难得的事情。我出去以后要好好做人,将来,实现我心中每一个梦想”——小王
“我今年16岁,犯抢夺罪才来到这接受劳动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素质下降,我是为了金钱被诱惑上这条路……今年我要用汗水洗刷恶习,像廖爷爷那样淳朴生活。”——小刘
“廖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艰苦学习,摘野果充饥也不偷吃别人东西,俗话说得好:“饿死不为盗”很高兴在高墙内参观了廖老前辈的漫画展,是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生活有了自信。”——小唐
“漫画展鼓舞我们以后要脚踏实地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是一个合格公民”——小罗
(以上摘自《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 广州·2013》)
期满解救后学员有什么出路
“他们出去之后一般都是做送餐的工作,或者做搬运工。没有办法,他们很多都是没文化的,除了自己名字就不会其他字了。也有很多孩子出来之后又重新犯罪被关进少教所,有一个孩子听说最近被判了13年,成年了,犯罪就要送监狱了嘛。也有些是会踏踏实实工作的,像有个孩子现在就在市场里面卖菜养家糊口。还有一个20岁就当了爸爸,老婆比他还小一岁,现在在深圳打工,照顾老婆孩子。”廖老师满脸痛心地跟我说。
少教所的学员一般刑期不会超过一年,在所里基本只有劳动改造,以前是全天的劳动,现在改为半天劳动。工作一般是少教所接回来的钉珠之类的手工活。以前劳动是没有报酬的,现在有10%左右的报酬,在出所的时候会发给学员。但事实上,报酬基本都没有到学员的手,或者很少,最多的只有一百多块,更不用说学员出所的路费了。
少教所的孩子绝大部分是外省人,以湖南、四川两地最多,也有来自甘肃、新疆等偏远地区。他们一般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或者家庭破碎,亲生父母分道扬镳的流浪儿。出所之后也找不到地方落脚,没办法维持生计,在以前道上的“朋友”唆使下,很容易又走上偷窃抢劫的歪路。
帮扶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
所里的学员似乎都习惯了低人一等,“我很不习惯他们一看到我们就蹲下,我想平等地跟他们交流”廖老师如是说。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有一个牌子,写了他们进所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名字,旁人一看就知道他触犯了什么罪行。再者,孩子们因为犯了错,心里总是很自卑,这也成为了平等沟通的一大障碍。
“有时候要帮这群孩子很难的……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重蹈覆辙,有一次我们帮一个孩子买了回家的火车票,谁知道他转手卖给了别人,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伙同其他人开摩托抢劫,后来撞车弄断了腿,他也记得我们帮过他,就让医院联系我们。我们帮他付了一万多的医药费,后来也不知道他怎样了,已经失去联系了。”廖老师一说起这些案例就滔滔不绝,看得出来,在将近八年的帮扶过程中,酸甜苦辣不少。
对于帮扶过的孩子,“展翅计划”都会跟他们保持联系。有的已经失去联系了,但只要能联系上的,都会坚持跟进和关心他们。年末的时候,“展翅计划”还筹备了年夜晚的聚餐,廖老师看着聚餐的大合照,欣慰地说着那七八个孩子的经历。
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身份户籍的问题。少教所有些学员是没有户籍信息的,甚至连自己姓甚名谁、今年多大都不知道。从记事起,他们就过着流浪、到处乞讨的生活,而没有身份证和户籍资料,他们无法正常打工,甚至有的因此重新走上老路。
对少教所教育的评价
“他们很多都是没心的人……要是我,一天待在少教所里面,我可以为他们做很多事情了!”
1、领导不负责。少教所的领导似乎不太欢迎NGO的参与,在他们看来,少教所的工作只需要履行基本职责就行。只要在所里不出事,学员踏出少教所的门口就与他们无关了。据了解,某次一位有心的干警联系“展翅计划”接期满学员前,请示领导,结果领导对他说“你只管完成本职工作就好,其他的不要管得太多。”
2、各种设施为上级检查而存在,形同虚设。少教所里面设置了法制班、扫盲班等特色活动班,但事实上,这些特色活动只会在上级领导巡视的时候才会开展。而且法制班一般只会用严厉的法律条文去警示学员,让他们知道犯罪的后果,而非淳淳引导。说道扫盲班,廖老师还提及一个案例,一位叫马**的新疆学员,在少教所里学习了一年,却连自己的姓氏都不会写!如果扫盲班每天教会孩子们一个汉字,一年就会365个字了,可“马”字总共就三笔,一年到头却还没有学会,到底是谁之过呢?
3、学员人身保障不到位。年末的时候,“展翅计划”的志愿者去探望孩子们,问及年夜饭有什么丰盛菜肴的时候,孩子们说:“那些肉都是臭的,我们都不吃的。”简简单单一句话让人不禁一阵心酸。原来少教所的伙食都是外包给外面的餐厅,由于各种原因,餐厅供给的膳食都是最差的,也就难免有发臭的肉了。值得安慰的是,学员们住宿的环境不错,有热水供应,而且学员们在干警的教导下,个人用品及卫生都养成规范的习惯。
应该如何衡量少教所矫正教育的效果
“他们(学员)出来后往好的方向发展,就说明少教所的教育是好的。”没有各种指标,也没有既定的要求,这条标准简单而空虚,但却实实在在,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少教所矫正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学员们走上正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