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
提起每年的秋季,留给人们的印象可能更多地是草木摇落、萧瑟凋零的凄清景色。不过,这并不是秋天的全部。至少,初秋时节的景致不是这样的。那时,温暖凉爽的气候令人感到身心适意、精神振奋。各种植物树木仍然生长繁茂,有的树叶开始变成深红或是浅黄的颜色,点缀在稠密翠绿的枝叶丛林之间。鲜洁蔚蓝的天空辽阔高远,却又仿佛是紧紧地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初秋晴日,最适合去郊野游玩了。
晏殊作词说:‘芙蓉金菊斗馨香,佳节又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兼疏黄……’
范仲淹作词说:‘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日暮斜阳天接水,芳草无穷,更在斜阳外……’
这两首词描写的正是山水妍丽、草木盎然的大好秋光。
关于李清照的这首‘红藉香残玉簟秋’,应该也是作于初秋时节的一次惬意出游之际。
记得初读宋词的时候,更喜欢读豪放词,而不喜欢婉约词。但是,初读这首‘红耦香残玉簟秋’,虽然不是豪放词,却颇有一些豪放词的特点。词语简单有力量而不失文雅,意思浅白却回味隽永。以其空灵迅猛的奇异风格立即吸引住了读者的全部注意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印记。
其实,类似这样奇异风格的诗词还另有许多,例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苏轼的参横斗转欲三更,杜甫的初闻剑外收蓟北,王湾的海日生残夜,都是如此。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再举出许多。那么,这样的奇异风格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呢?如果我们也掌握了这样的写作技巧的话,只要愿意,我们也可以制造出这样奇异不羁的艺术效果,岂不也是很好吗?
以苏轼的‘参横斗转欲三更’为例,我们知道,苏轼由崖州返回中原,乘舟渡海时突然遭遇海风大作,惊涛骇浪掀舞颠簸,客船之于大海,譬如一粒稻米之于太仓。水手们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舟中众人们性命生死悬于一线之间,心中的惊吓恐惧就是可想而知的了。须臾风止,海澄天清,大船飘泊在平静的海面上,就仿佛是行人的双足踏住平地那般的安稳。眺望着海天夜景,感受到大自然如此瑰丽奇景的苏东坡,被激发出灵感,构思新作时,当然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奇异感受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关于李清照写这首‘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背景,我们知道,那时候李清照刚刚与丈夫完婚,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好,恩爱甜美。不久,丈夫外出远游,小夫妻不得不忍痛暂别。不过,这次小别又不是生离死别,过一些时日,待得事情办好之后,丈夫就会回家团聚了。所以,在分离期间,相思之苦虽然难捱,倒也不是无时无刻无法遗忘的。
初秋的某一天,风物盛美,李清照赏景出游,泛舟湖上,兴致正浓之时,忽然有人送来了丈夫的一封书信。暂时被压藏在心底的思念之情就在不经意间被突然唤醒,弥漫开来,完全驱散了秋游的好兴致。白天剩下的时间,李清照要与家人们应酬,又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家务事处置,可以稍稍分散愁情。待到夜深人静,闭门独处之际,相思之苦无处排遣,形诸笔墨,才作出这首优美奇异的词曲。
所以,这首词最关键之处,就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与‘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衔接之处。两种截然相反的迥异情境相互激荡的刹那之间,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感受到了那种情境的震撼,如实地记录下来,展示在观众们的面前。如此而已。
所以,在任何一位艺术家的生命之中,两种迥异情境突然遭遇、相互冲突的场面,固然不怎么常见,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得的。当局者若是能够迅速应变,就可以捕捉住这稍纵即逝的瞬间碰撞。譬如引来火焰,照明黑夜。这样的作品,就算是不想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也是不可能的。
晏殊作词说:‘芙蓉金菊斗馨香,佳节又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兼疏黄……’
范仲淹作词说:‘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日暮斜阳天接水,芳草无穷,更在斜阳外……’
这两首词描写的正是山水妍丽、草木盎然的大好秋光。
关于李清照的这首‘红藉香残玉簟秋’,应该也是作于初秋时节的一次惬意出游之际。
记得初读宋词的时候,更喜欢读豪放词,而不喜欢婉约词。但是,初读这首‘红耦香残玉簟秋’,虽然不是豪放词,却颇有一些豪放词的特点。词语简单有力量而不失文雅,意思浅白却回味隽永。以其空灵迅猛的奇异风格立即吸引住了读者的全部注意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印记。
其实,类似这样奇异风格的诗词还另有许多,例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苏轼的参横斗转欲三更,杜甫的初闻剑外收蓟北,王湾的海日生残夜,都是如此。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再举出许多。那么,这样的奇异风格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呢?如果我们也掌握了这样的写作技巧的话,只要愿意,我们也可以制造出这样奇异不羁的艺术效果,岂不也是很好吗?
以苏轼的‘参横斗转欲三更’为例,我们知道,苏轼由崖州返回中原,乘舟渡海时突然遭遇海风大作,惊涛骇浪掀舞颠簸,客船之于大海,譬如一粒稻米之于太仓。水手们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舟中众人们性命生死悬于一线之间,心中的惊吓恐惧就是可想而知的了。须臾风止,海澄天清,大船飘泊在平静的海面上,就仿佛是行人的双足踏住平地那般的安稳。眺望着海天夜景,感受到大自然如此瑰丽奇景的苏东坡,被激发出灵感,构思新作时,当然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奇异感受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关于李清照写这首‘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背景,我们知道,那时候李清照刚刚与丈夫完婚,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好,恩爱甜美。不久,丈夫外出远游,小夫妻不得不忍痛暂别。不过,这次小别又不是生离死别,过一些时日,待得事情办好之后,丈夫就会回家团聚了。所以,在分离期间,相思之苦虽然难捱,倒也不是无时无刻无法遗忘的。
初秋的某一天,风物盛美,李清照赏景出游,泛舟湖上,兴致正浓之时,忽然有人送来了丈夫的一封书信。暂时被压藏在心底的思念之情就在不经意间被突然唤醒,弥漫开来,完全驱散了秋游的好兴致。白天剩下的时间,李清照要与家人们应酬,又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家务事处置,可以稍稍分散愁情。待到夜深人静,闭门独处之际,相思之苦无处排遣,形诸笔墨,才作出这首优美奇异的词曲。
所以,这首词最关键之处,就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与‘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衔接之处。两种截然相反的迥异情境相互激荡的刹那之间,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感受到了那种情境的震撼,如实地记录下来,展示在观众们的面前。如此而已。
所以,在任何一位艺术家的生命之中,两种迥异情境突然遭遇、相互冲突的场面,固然不怎么常见,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得的。当局者若是能够迅速应变,就可以捕捉住这稍纵即逝的瞬间碰撞。譬如引来火焰,照明黑夜。这样的作品,就算是不想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