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
依稀记得约瑟芬·铁伊那本有名的《时间的女儿》我是看过的,但是对具体的情节却不太想的起来了,最近忽然又想看侦探小说,于是买了北京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铁伊全集。
《法兰柴思事件》的故事开始,我觉得很多描述相当冗长,让人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而当情节发展到罗勃接到来自法兰柴思的电话,并不情愿地接受了一桩他不擅长的委托之后,故事终于开始展开——精准地描述自己被绑架和虐待的楚楚可怜的无辜少女,和被称为巫婆,离群索居的两位坚称从未见过这名少女的妇人。但是必须得说,这个故事一开始的倾向已经十分明确,看似柔弱无辜的加害者,和无从辩解的受害者,故事整体的悬念,只在于律师先生如何证明他委托人的无辜。
严格说来,我觉得《法兰柴思事件》并不能算侦探小说,更像是作者想要讽刺某种社会现象而创造的产物,个人更愿意把它划分在社会小说的行列中。
而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书中描写的大众心理,即使是在今天,也从未改变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每当看见文中写到公众因为某某报纸的报导而作出种种过激反应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由得浮现出现在微博上很多造谣事件发生时,无关路人们义愤填膺且未经验证就热血地转发并谴责被谣言伤害的一方的情景。这类传谣情况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当谣言被破除的时候,那些曾经自诩正义之士加入转发的人,往往不会乐于再顺手转发一下辟谣的信息——指责别人的信息总是流传甚远,而赞扬美德的内容却是从者寥寥。
如书中大主教那样,总是为罪人辩护,总是把同情心浪费在罪人的身上,替他们寻找犯罪借口的人,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他们总以自己站在如此“独特”的角度去怜悯被群众指责的罪人们,并沾沾自喜地觉得这是自己慈悲心肠的表现,而从未想过受害者及其亲属们看到这样的言论时是否会受伤。
我还记得前些日子某有名的轮奸案中,各种名人和媒体人替那位强奸犯辩护,呼吁大众对其宽容,但他们当中却甚少有人分给受害者哪怕一丁点的关注。某位把人们谴责强奸犯的行为,跟美国内战相提并论的记者在面对大家质疑“为什么你不关心一下受害者”的时候,作出的回答我记忆犹新——他说他认为受害者已经不需要他的关注了。
又及之前那闹得很大的打小三事件,也有不少人帮小三说话,而谴责“老婆如此彪悍,难怪男人要出轨”,原因只是小三被打了,小三的孩子哭了。但这些人却没有想过,那位妻子及其婚生子女常年来受到的伤害。而在事情终于无法压制地爆发出来的时候,这些惯于表达其博爱、宽容与怜悯(只要受害的不是自己)的人,矛头一致谴责起了那位被小三逼到精神衰弱的妻子,并主动忽略了打小三事件根本没有妻子参与的这一事实。
某种程度上,除了有些“圣人”那偏颇的双重标准的心已经无药可救之外,很多媒体追求猎奇的有偏向的报导,也要负起很大的责任——一如本书中那臭名昭著的报刊《艾克——艾玛》。他们为了销量什么都做得出来,已经把千百年来人们传承的美德和三观踩在脚下,还有他们那愚蠢的追随者为之喝彩。
回到本书上来。
《法兰柴思事件》的导读中,唐诺先生说“读铁伊的小说,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一种随处可见且无意掩饰的强烈火气”,并用“愤怒投枪”来形容这本书。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不太赞同这一观点——也许铁伊的行文中的确流露着对普遍大众某些盲目的缺点的愤怒和讽刺,但更多时候,她是在冷静的审视,并引导读者去审视她所描述的事件。
题外话一直觉得很奇怪的一点,当人们推崇铁伊的小说时,往往喜欢拿阿加莎·克里斯蒂来进行对比。他们总说,相比于高产的阿加莎,铁伊的书每一本都是经过锤炼的、没有失败的精彩故事。我不否认铁伊的作品有其魅力所在,但这样的说法会给人一种这些人在说阿加莎的小说因为产出量大,所以有不少失败作一样,实在使人不喜。
每个作者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书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相对阿婆而言,我觉得铁伊的书更多的目的在于传达她的观点,而阿婆往往只说故事,不谈看法。但有一点她们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善良、正义和理智的赞赏以及对邪恶、偏见的谴责,而且,她们的小说最后,都能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大概也是很多侦探小说所共有的,相信真相不会被掩埋,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信仰。
因为被《法兰柴思事件》勾起不少前些日子对时事的看法,忍不住写了这么多,但还是有不少阅读时想到的观点,由于当时没有记录,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很遗憾。
《法兰柴思事件》的故事开始,我觉得很多描述相当冗长,让人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而当情节发展到罗勃接到来自法兰柴思的电话,并不情愿地接受了一桩他不擅长的委托之后,故事终于开始展开——精准地描述自己被绑架和虐待的楚楚可怜的无辜少女,和被称为巫婆,离群索居的两位坚称从未见过这名少女的妇人。但是必须得说,这个故事一开始的倾向已经十分明确,看似柔弱无辜的加害者,和无从辩解的受害者,故事整体的悬念,只在于律师先生如何证明他委托人的无辜。
严格说来,我觉得《法兰柴思事件》并不能算侦探小说,更像是作者想要讽刺某种社会现象而创造的产物,个人更愿意把它划分在社会小说的行列中。
而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书中描写的大众心理,即使是在今天,也从未改变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每当看见文中写到公众因为某某报纸的报导而作出种种过激反应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由得浮现出现在微博上很多造谣事件发生时,无关路人们义愤填膺且未经验证就热血地转发并谴责被谣言伤害的一方的情景。这类传谣情况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当谣言被破除的时候,那些曾经自诩正义之士加入转发的人,往往不会乐于再顺手转发一下辟谣的信息——指责别人的信息总是流传甚远,而赞扬美德的内容却是从者寥寥。
如书中大主教那样,总是为罪人辩护,总是把同情心浪费在罪人的身上,替他们寻找犯罪借口的人,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他们总以自己站在如此“独特”的角度去怜悯被群众指责的罪人们,并沾沾自喜地觉得这是自己慈悲心肠的表现,而从未想过受害者及其亲属们看到这样的言论时是否会受伤。
我还记得前些日子某有名的轮奸案中,各种名人和媒体人替那位强奸犯辩护,呼吁大众对其宽容,但他们当中却甚少有人分给受害者哪怕一丁点的关注。某位把人们谴责强奸犯的行为,跟美国内战相提并论的记者在面对大家质疑“为什么你不关心一下受害者”的时候,作出的回答我记忆犹新——他说他认为受害者已经不需要他的关注了。
又及之前那闹得很大的打小三事件,也有不少人帮小三说话,而谴责“老婆如此彪悍,难怪男人要出轨”,原因只是小三被打了,小三的孩子哭了。但这些人却没有想过,那位妻子及其婚生子女常年来受到的伤害。而在事情终于无法压制地爆发出来的时候,这些惯于表达其博爱、宽容与怜悯(只要受害的不是自己)的人,矛头一致谴责起了那位被小三逼到精神衰弱的妻子,并主动忽略了打小三事件根本没有妻子参与的这一事实。
某种程度上,除了有些“圣人”那偏颇的双重标准的心已经无药可救之外,很多媒体追求猎奇的有偏向的报导,也要负起很大的责任——一如本书中那臭名昭著的报刊《艾克——艾玛》。他们为了销量什么都做得出来,已经把千百年来人们传承的美德和三观踩在脚下,还有他们那愚蠢的追随者为之喝彩。
回到本书上来。
《法兰柴思事件》的导读中,唐诺先生说“读铁伊的小说,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一种随处可见且无意掩饰的强烈火气”,并用“愤怒投枪”来形容这本书。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不太赞同这一观点——也许铁伊的行文中的确流露着对普遍大众某些盲目的缺点的愤怒和讽刺,但更多时候,她是在冷静的审视,并引导读者去审视她所描述的事件。
题外话一直觉得很奇怪的一点,当人们推崇铁伊的小说时,往往喜欢拿阿加莎·克里斯蒂来进行对比。他们总说,相比于高产的阿加莎,铁伊的书每一本都是经过锤炼的、没有失败的精彩故事。我不否认铁伊的作品有其魅力所在,但这样的说法会给人一种这些人在说阿加莎的小说因为产出量大,所以有不少失败作一样,实在使人不喜。
每个作者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书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相对阿婆而言,我觉得铁伊的书更多的目的在于传达她的观点,而阿婆往往只说故事,不谈看法。但有一点她们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善良、正义和理智的赞赏以及对邪恶、偏见的谴责,而且,她们的小说最后,都能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大概也是很多侦探小说所共有的,相信真相不会被掩埋,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信仰。
因为被《法兰柴思事件》勾起不少前些日子对时事的看法,忍不住写了这么多,但还是有不少阅读时想到的观点,由于当时没有记录,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很遗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