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三个多月有感
一
自从1月15号离职,掐指算来都快四个月了,于是想把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记录一下,等我下次再离职的时候可以翻出来看看。(我是多么为未来的自己考虑啊!!)
上班的时候我经常仰天长啸:他妈的,老子都毕业四年了,可竟连一个暑假都没休过!
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有一段时间不用上班,每天只是看书看电影到处闲逛。然后,然后,然后我就真的辞职了。虽然早有辞职的打算,但真正辞职的那一刻其实是冲动的决定,这一点的影响在我赋闲在家的后期阶段显现得很明显,一会儿再表。
辞职之后的那两个星期,我基本上也没闲着,给一家杂志写了个大专题,耗费了比较多的精力,到处查资料神马的,另外就是接待想要拉我去别处上班的友好同事们。说实话,这一点颇让刚辞职的我激动的。自从我辞职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就先后有好几家出版公司来找我,希望我去他们那里上班,但我那时最坚定的一个想法就是休息。好不容易辞职了,肯定要先休息了再说,另外找我的几家公司都不是我的目标首选也是我一直推辞的主要原因之一。
等给杂志社把稿件写得差不多了也快过年了,索性收拾东西就滚回家了,在家待了十天之后,于大年初三再次来到北京跟前同事会合,一起去福建厦门扬州南京溜达了一圈,算是慰问一下身心疲惫的自己。
此处插播一下我刚辞职时的心情。记得我跟领导说完我要辞职之后就qq了我在公司比较好的几个朋友,大家约好晚上一起吃饭,主要是婷婷请我吃饭,庆祝我终于辞职了。走在路上的时候,花卷问我辞职之后什么心情,是不是很激动,很高兴。我的回答是:没有之前预想的那么开心,相反倒有点失落。她们听了一片哗然。
我现在再回过头去想自己当初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心情其实主要来自于那个决定不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不是我在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之后的决定,而是一种情绪性的决定。所以当那阵情绪过去之后,势必会有一些失落。虽然我不后悔辞职,因为离开前东家是必然的,但让我反省至今的是我对自己情绪的时常失控。这是我的软肋之一,写在这里谨记。
二
在厦门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真的很喜欢厦门这个城市,我们住在环岛路的曾厝安里,早上或是沿着海边散步,或是环海骑行都非常惬意,以至于我跟同事都想找个服务员的工作长居于此了。但想是一回事,有没有勇气是另外一回事。我俩显然属于只敢想不敢干的类型,住了些天之后还是灰溜溜取道扬州和南京,然后又回到雾气蒙蒙的帝都。
这次回来之后就要认真考虑下一份工作的事了。又见了一下年前联系我的那几家出版公司,最后考虑到自己离开前东家就是为了换个出版环境,换个跟自己的兴趣和品位差不多的环境。所以在纠结了一阵子之后还是一一谢绝了好意。
在我这次换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最常有的心理状态就是焦虑和纠结。就比如我曾经在两家出版公司之间选哪家而纠结了很久,几乎要把自己想残了,但还是等一家比这两家都好的公司出现时才算自动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也是过了一段时间,把自己抽身出来之后再回想当初这件让我这么纠结的事情时才发现,其实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其实哪一个我都不是特别想去,只是在矮子里拔将军,所以才那么纠结。我们有时往往会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完全指望理智得做出选择。有些人也许真的能完全凭借离职做决定,但我貌似不太属于这一类,我的身体逻辑让我更倾向于倾听自己的内心需求。尽管这个声音我常常听错。
三
这家当时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我自己找的,选中了这家公司然后到处找熟人联系,终于拿到了部门老大的电话,于是毛遂自荐,结果表明人家对我还很感冒。先后经历了两轮笔试和面试之后我拿到了offer。本来以为就这样上班了,但后来又出了乌龙。这回的乌龙出在待遇的问题上。当他们的人事姑娘给我打电话跟我说待遇的时候,没有把绩效部分说清楚,于是我又给部门老大电话专门问这件事,老大解释完之后,也许是文人心理在作祟,我当时没好意思提出其实我觉得他们给我的基本工资3300有些低。
虽然拿到了offer,也是我还挺想去的一家公司,但我心里还是不爽,因为待遇跟我的预期还是有差距,尤其是在这么一个物价飞涨的时代,3300的基本工资真的让我觉得不会再爱了,虽然有绩效,但谁都知道绩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你做的书没出来之前,在不知道你做的书能卖多少之前,一切的绩效都是浮云。于是,我纠结的毛病又犯了,我就像是一个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孩子,跟妈妈说想去游乐场玩,去了游乐场又想玩摩天轮,最后我向自己的欲求低头了,我又一次给部门老大联系说了自己对于待遇的看法,结果,人事经理打来电话婉转提出我可以暂时不用去上班了,因为彼此的出版理念不符。
其实在写到这件事时,我不认为我们双方谁对谁错。这家公司起码在我看来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自始至终,几次面我,但都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我谈待遇的问题。但除此之外,我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不成熟也是很值得反省的。其实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是要钱,还是甘于清贫地做出版。我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觉得出版是我的理想,我要坚守,但真的让我坚守出版理想时,我又因为工资低而郁郁寡欢。也有一些前辈很语重心长得跟我说,在初始阶段不要把钱看得太重。我也能明白,但等到真的面对现实时,面对我一个硕士毕业,已经工作了四年多,但还只是拿四五千的工资,在生活根本谈不到任何品质时,我又会不甘心。对,其实真的是不甘心。我过不了这个心理关。这其实也是我之所以晃荡了这么久还没去上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出版和钱面前,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到底要的是什么。
四
然后就是一段非常焦虑的时期。焦虑的一个原因是储蓄已经快花完,真正面临到要赶紧找个工作养活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焦虑就是一直找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找工作就跟找对象一样,也有很多人看上你,但悲催的是这些看上你的都不是你想找的,而你想找的,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问题,人家不一定能看上你。所以,你就落单了。这很契合我后期找工作的历程。
另外一个口碑很好,出版理念我也很欣赏的公司让我去面试,但后来未有结果,也许我不太符合他们的要求,或者是一些别的什么原因。
有病了就容易乱投医,一旦焦虑了就容易乱了阵脚,慌乱之下的决定往往会让你悔死。这也是我在这段有些焦虑和心慌的日子里的一个心得。在知道了这点之后,我就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在慌乱的时候做决定,我会先看会书,或者看些别的东西,然后等睡过一觉之后再决定。这时候的决定就算有偏差,但一般不至于让你后悔。
五
再然后就到了现阶段,经历过了初期的沾沾自喜,经历过了在比较中滋生的纠结,经历过了心慌沉不住气乱了阵脚的不知所措,现在的我好像整个状态稍微调整好了一些。
其实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个人只有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沉溺在情绪中,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放纵,只有从情绪中抽身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否则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人生也就是这样,高低起伏是常态。但最重要的是心态,是我们看待这些事物时候的视角。享受当下永远是我们最该做的事。就比如我,如果我在工作的时候很想休息,但当我真正休息的时候我又只忙着焦虑低气压的话,那我真是白白糟蹋了自己之前一直想要的那一整段安闲的时光。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看,这不是你之前一直想要的吗,你丫赶紧享受啊。
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你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我的所有的纠结和不知所措其实都源自我的不坚定。我不坚定,左右摇摆,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到的最想要的是什么。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很坚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人,可我不是。我还在寻找,终其一生能不能找到还是个未知数,但寻找总比啥也不做强。
还有一个就是给自己找事情做,很多问题不是光靠想就能想出来的,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不是想的过程。只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到底是什么回事。这也是我现在之所以想工作了的原因之一,我已经想的过多,那些暂时还没想明白的只能在做的过程中再慢慢去想。
永远别沉溺,也许是我经历这段时间之后对自己最大的忠告。不要沉溺在情绪里,不要沉溺在慌乱中,不要沉溺在焦虑里。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一定要做些别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不被操纵的人生才有希望哦。
六
我一直都觉得人生其实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你在每一段经历中都能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发现一些之前没发现的优点,或是缺点。经历才是镜子,能照出你越来越清晰的面目。这段赋闲的经历于我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之前没太注意到的维度。
比如我的沉不住气,又比如我无所不在的比较心,又比如太过于被别人的意见牵着走。
这些都是对自己的失控。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自我,你就不容易被别人的意见牵着走,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只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制定标准的权利交付到别人手里,那就相当于你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塑造自己,那个自己就已经不再是你自己。
比较之心,其实是应该和自己的比较之心,明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 比法。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与别人的比较,那这种狭隘的比较只会让你把目光过多得放在别人而不是自己身上,久而久之你也会丢了自己。
而沉不住气真不是一件说改就能改的事,这是需要修炼的。初期阶段还是先学会深呼吸吧,当让你着慌的事件出现时,先深呼吸再做答,这是我目前仅能为自己开出的小药方了。
而,那个坚定的自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我还不知道。我目前只知道自己要为自己设立标准,自己要为自己活。
自从1月15号离职,掐指算来都快四个月了,于是想把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记录一下,等我下次再离职的时候可以翻出来看看。(我是多么为未来的自己考虑啊!!)
上班的时候我经常仰天长啸:他妈的,老子都毕业四年了,可竟连一个暑假都没休过!
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有一段时间不用上班,每天只是看书看电影到处闲逛。然后,然后,然后我就真的辞职了。虽然早有辞职的打算,但真正辞职的那一刻其实是冲动的决定,这一点的影响在我赋闲在家的后期阶段显现得很明显,一会儿再表。
辞职之后的那两个星期,我基本上也没闲着,给一家杂志写了个大专题,耗费了比较多的精力,到处查资料神马的,另外就是接待想要拉我去别处上班的友好同事们。说实话,这一点颇让刚辞职的我激动的。自从我辞职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就先后有好几家出版公司来找我,希望我去他们那里上班,但我那时最坚定的一个想法就是休息。好不容易辞职了,肯定要先休息了再说,另外找我的几家公司都不是我的目标首选也是我一直推辞的主要原因之一。
等给杂志社把稿件写得差不多了也快过年了,索性收拾东西就滚回家了,在家待了十天之后,于大年初三再次来到北京跟前同事会合,一起去福建厦门扬州南京溜达了一圈,算是慰问一下身心疲惫的自己。
此处插播一下我刚辞职时的心情。记得我跟领导说完我要辞职之后就qq了我在公司比较好的几个朋友,大家约好晚上一起吃饭,主要是婷婷请我吃饭,庆祝我终于辞职了。走在路上的时候,花卷问我辞职之后什么心情,是不是很激动,很高兴。我的回答是:没有之前预想的那么开心,相反倒有点失落。她们听了一片哗然。
我现在再回过头去想自己当初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心情其实主要来自于那个决定不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不是我在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之后的决定,而是一种情绪性的决定。所以当那阵情绪过去之后,势必会有一些失落。虽然我不后悔辞职,因为离开前东家是必然的,但让我反省至今的是我对自己情绪的时常失控。这是我的软肋之一,写在这里谨记。
二
在厦门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真的很喜欢厦门这个城市,我们住在环岛路的曾厝安里,早上或是沿着海边散步,或是环海骑行都非常惬意,以至于我跟同事都想找个服务员的工作长居于此了。但想是一回事,有没有勇气是另外一回事。我俩显然属于只敢想不敢干的类型,住了些天之后还是灰溜溜取道扬州和南京,然后又回到雾气蒙蒙的帝都。
这次回来之后就要认真考虑下一份工作的事了。又见了一下年前联系我的那几家出版公司,最后考虑到自己离开前东家就是为了换个出版环境,换个跟自己的兴趣和品位差不多的环境。所以在纠结了一阵子之后还是一一谢绝了好意。
在我这次换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最常有的心理状态就是焦虑和纠结。就比如我曾经在两家出版公司之间选哪家而纠结了很久,几乎要把自己想残了,但还是等一家比这两家都好的公司出现时才算自动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也是过了一段时间,把自己抽身出来之后再回想当初这件让我这么纠结的事情时才发现,其实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其实哪一个我都不是特别想去,只是在矮子里拔将军,所以才那么纠结。我们有时往往会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完全指望理智得做出选择。有些人也许真的能完全凭借离职做决定,但我貌似不太属于这一类,我的身体逻辑让我更倾向于倾听自己的内心需求。尽管这个声音我常常听错。
三
这家当时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我自己找的,选中了这家公司然后到处找熟人联系,终于拿到了部门老大的电话,于是毛遂自荐,结果表明人家对我还很感冒。先后经历了两轮笔试和面试之后我拿到了offer。本来以为就这样上班了,但后来又出了乌龙。这回的乌龙出在待遇的问题上。当他们的人事姑娘给我打电话跟我说待遇的时候,没有把绩效部分说清楚,于是我又给部门老大电话专门问这件事,老大解释完之后,也许是文人心理在作祟,我当时没好意思提出其实我觉得他们给我的基本工资3300有些低。
虽然拿到了offer,也是我还挺想去的一家公司,但我心里还是不爽,因为待遇跟我的预期还是有差距,尤其是在这么一个物价飞涨的时代,3300的基本工资真的让我觉得不会再爱了,虽然有绩效,但谁都知道绩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你做的书没出来之前,在不知道你做的书能卖多少之前,一切的绩效都是浮云。于是,我纠结的毛病又犯了,我就像是一个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孩子,跟妈妈说想去游乐场玩,去了游乐场又想玩摩天轮,最后我向自己的欲求低头了,我又一次给部门老大联系说了自己对于待遇的看法,结果,人事经理打来电话婉转提出我可以暂时不用去上班了,因为彼此的出版理念不符。
其实在写到这件事时,我不认为我们双方谁对谁错。这家公司起码在我看来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自始至终,几次面我,但都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我谈待遇的问题。但除此之外,我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不成熟也是很值得反省的。其实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是要钱,还是甘于清贫地做出版。我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觉得出版是我的理想,我要坚守,但真的让我坚守出版理想时,我又因为工资低而郁郁寡欢。也有一些前辈很语重心长得跟我说,在初始阶段不要把钱看得太重。我也能明白,但等到真的面对现实时,面对我一个硕士毕业,已经工作了四年多,但还只是拿四五千的工资,在生活根本谈不到任何品质时,我又会不甘心。对,其实真的是不甘心。我过不了这个心理关。这其实也是我之所以晃荡了这么久还没去上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出版和钱面前,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到底要的是什么。
四
然后就是一段非常焦虑的时期。焦虑的一个原因是储蓄已经快花完,真正面临到要赶紧找个工作养活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焦虑就是一直找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找工作就跟找对象一样,也有很多人看上你,但悲催的是这些看上你的都不是你想找的,而你想找的,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问题,人家不一定能看上你。所以,你就落单了。这很契合我后期找工作的历程。
另外一个口碑很好,出版理念我也很欣赏的公司让我去面试,但后来未有结果,也许我不太符合他们的要求,或者是一些别的什么原因。
有病了就容易乱投医,一旦焦虑了就容易乱了阵脚,慌乱之下的决定往往会让你悔死。这也是我在这段有些焦虑和心慌的日子里的一个心得。在知道了这点之后,我就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在慌乱的时候做决定,我会先看会书,或者看些别的东西,然后等睡过一觉之后再决定。这时候的决定就算有偏差,但一般不至于让你后悔。
五
再然后就到了现阶段,经历过了初期的沾沾自喜,经历过了在比较中滋生的纠结,经历过了心慌沉不住气乱了阵脚的不知所措,现在的我好像整个状态稍微调整好了一些。
其实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个人只有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沉溺在情绪中,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放纵,只有从情绪中抽身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否则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人生也就是这样,高低起伏是常态。但最重要的是心态,是我们看待这些事物时候的视角。享受当下永远是我们最该做的事。就比如我,如果我在工作的时候很想休息,但当我真正休息的时候我又只忙着焦虑低气压的话,那我真是白白糟蹋了自己之前一直想要的那一整段安闲的时光。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看,这不是你之前一直想要的吗,你丫赶紧享受啊。
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你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我的所有的纠结和不知所措其实都源自我的不坚定。我不坚定,左右摇摆,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到的最想要的是什么。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很坚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人,可我不是。我还在寻找,终其一生能不能找到还是个未知数,但寻找总比啥也不做强。
还有一个就是给自己找事情做,很多问题不是光靠想就能想出来的,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不是想的过程。只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到底是什么回事。这也是我现在之所以想工作了的原因之一,我已经想的过多,那些暂时还没想明白的只能在做的过程中再慢慢去想。
永远别沉溺,也许是我经历这段时间之后对自己最大的忠告。不要沉溺在情绪里,不要沉溺在慌乱中,不要沉溺在焦虑里。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一定要做些别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不被操纵的人生才有希望哦。
六
我一直都觉得人生其实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你在每一段经历中都能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发现一些之前没发现的优点,或是缺点。经历才是镜子,能照出你越来越清晰的面目。这段赋闲的经历于我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之前没太注意到的维度。
比如我的沉不住气,又比如我无所不在的比较心,又比如太过于被别人的意见牵着走。
这些都是对自己的失控。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自我,你就不容易被别人的意见牵着走,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只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制定标准的权利交付到别人手里,那就相当于你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塑造自己,那个自己就已经不再是你自己。
比较之心,其实是应该和自己的比较之心,明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 比法。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与别人的比较,那这种狭隘的比较只会让你把目光过多得放在别人而不是自己身上,久而久之你也会丢了自己。
而沉不住气真不是一件说改就能改的事,这是需要修炼的。初期阶段还是先学会深呼吸吧,当让你着慌的事件出现时,先深呼吸再做答,这是我目前仅能为自己开出的小药方了。
而,那个坚定的自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我还不知道。我目前只知道自己要为自己设立标准,自己要为自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