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態的行為描述]
Hervery Cleckley是描述精神病態行為的先驅之一。
根據Cleckley的理論,富有魅力的外表和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力是精神病態的兩個主要特徵,在與他們的最初交往中,這兩個特徵都尤其明顯。他們的表達能力很強,以至於他們對任何事物都能發表長篇大論。然後,仔細推敲其言談就會發現他們常常“從這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所說的話題都空洞無物,充滿陳詞濫調、觀點雷同、詞彙相似、術語抽象、行話使用不恰當、觀點和語句邏輯不連貫、句子缺乏完整性”。Hare強調“在某些方面,似乎精神病態缺乏一個中央組織者來做計劃,以確保他們的所說所想集中在一個方向上”。但是精神病態者的魅力如此之大和控制力如此之強,以至於這些語言上的缺陷不會輕易表現出來。
精神病態的另一特徵是自私和不能愛人或給予他人付出情感。精神病態者總是表現自我中心,而且基本上是無法改變的。他們確實無力體驗真誠有意義的愛,可能用很高的技巧來假裝愛的投入,也能逼真模仿出適當的情感,但真正的忠誠、溫存和憐憫對他們來說毫不相干。他們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非常平淡,對愛與被愛的需要很小。對仁慈毫不領情。
精神病態者無視真相,常被稱為“病態撒謊者(pathological liars)”。似乎沒有內化的道德或倫理辨別力,不能理解誠實的含義,尤其是欺騙能夠帶來個人利益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可以狡猾的表現出正直、誠實和誠懇,但他們所宣稱的誠實沒有任何實質內容。
精神病態者是不可靠、不負責、不可預測的。他們無視場合的重要性或衝動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衝動是精神病態者的一個基本核心特徵。但是這種衝動模式具有週期性。
儘管精神病態者的智商常常高於普通人,但他們缺乏學會避免失敗和避免捲入潛在傷害情境的能力。
當精神病態者實施犯罪活動時,衝動性使他們難以有職業罪犯般的表現。職業罪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犯罪,而精神病態的犯罪活動往往具有衝動性而沒有長期目標。
精神病態者的一個核心缺陷是他們對自己所作所為沒有絲毫自責和罪惡感,他們不在乎行為的嚴重後果和不道德,也不會感到應該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負責。也正因為不計後果,他們很可能做出反社會行為,被抓獲后他們也沒有表現出真誠的懺悔,他們很樂意承認自己的罪行。
精神病態者從他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他們把人們對他們的譴責歸咎于社會和家庭等外因導致了他們的不幸,而不是接受這些事實進行反省。他們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悔意,但在言辭上毫無情感意義。這種特徵被Cleckley成為“語言失語癥(semantic aphasia)”。強調精神病態者只知道詞語的書面意思,而不知道其背後的含義。
最後,Cleckley描述的精神病態者一個很重要的深層行為特點:精神病態者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病態刺激需求。
根據Cleckley的理論,富有魅力的外表和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力是精神病態的兩個主要特徵,在與他們的最初交往中,這兩個特徵都尤其明顯。他們的表達能力很強,以至於他們對任何事物都能發表長篇大論。然後,仔細推敲其言談就會發現他們常常“從這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所說的話題都空洞無物,充滿陳詞濫調、觀點雷同、詞彙相似、術語抽象、行話使用不恰當、觀點和語句邏輯不連貫、句子缺乏完整性”。Hare強調“在某些方面,似乎精神病態缺乏一個中央組織者來做計劃,以確保他們的所說所想集中在一個方向上”。但是精神病態者的魅力如此之大和控制力如此之強,以至於這些語言上的缺陷不會輕易表現出來。
精神病態的另一特徵是自私和不能愛人或給予他人付出情感。精神病態者總是表現自我中心,而且基本上是無法改變的。他們確實無力體驗真誠有意義的愛,可能用很高的技巧來假裝愛的投入,也能逼真模仿出適當的情感,但真正的忠誠、溫存和憐憫對他們來說毫不相干。他們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非常平淡,對愛與被愛的需要很小。對仁慈毫不領情。
精神病態者無視真相,常被稱為“病態撒謊者(pathological liars)”。似乎沒有內化的道德或倫理辨別力,不能理解誠實的含義,尤其是欺騙能夠帶來個人利益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可以狡猾的表現出正直、誠實和誠懇,但他們所宣稱的誠實沒有任何實質內容。
精神病態者是不可靠、不負責、不可預測的。他們無視場合的重要性或衝動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衝動是精神病態者的一個基本核心特徵。但是這種衝動模式具有週期性。
儘管精神病態者的智商常常高於普通人,但他們缺乏學會避免失敗和避免捲入潛在傷害情境的能力。
當精神病態者實施犯罪活動時,衝動性使他們難以有職業罪犯般的表現。職業罪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犯罪,而精神病態的犯罪活動往往具有衝動性而沒有長期目標。
精神病態者的一個核心缺陷是他們對自己所作所為沒有絲毫自責和罪惡感,他們不在乎行為的嚴重後果和不道德,也不會感到應該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負責。也正因為不計後果,他們很可能做出反社會行為,被抓獲后他們也沒有表現出真誠的懺悔,他們很樂意承認自己的罪行。
精神病態者從他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他們把人們對他們的譴責歸咎于社會和家庭等外因導致了他們的不幸,而不是接受這些事實進行反省。他們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悔意,但在言辭上毫無情感意義。這種特徵被Cleckley成為“語言失語癥(semantic aphasia)”。強調精神病態者只知道詞語的書面意思,而不知道其背後的含義。
最後,Cleckley描述的精神病態者一個很重要的深層行為特點:精神病態者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病態刺激需求。